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日本的一些杂感:规范 -- 铁手

共:💬186 🌺202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日本的一些杂感:规范

    关于美国的观察还没写完,横空冒出个日本附近的地震、海啸,再加上牵扯不清的核电站。其中出现了很多看上去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仔细琢磨一下,似乎也完全可以理解,大致看了一下版面上的帖,也没发现专门的帖对这些事情做分析说明,这里就写点杂感。如果有其他朋友写过类似的,还请告知,我好加链接到帖内。

    若干年前,有年暑假在外打工。所在公司当时接了一个日本NTT的一个项目。项目本身不大,说白了,日方的要求是做一个类似真实的演示版,如果做的好,那就提供真实项目来做。所以公司还是重视的,召来各路人马,不少是软件高手,当然,我只是凑热闹而已。

    项目是中日合作。日方提供系统分析,模板设计,数据库设计,中方主要是负责前台编程。通过日语翻译交流。

    整个项目时间不长,大概是两到三个月。但是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对日本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在那一段时间里,是既恼火也佩服。在此之前,我也在别的地方兼职过,那些软件高手经过的项目数量更不用说,但我们从来没有过和这次一样的经历。

    程序中所有的函数必须使用同样的格式。注释用同样的格式。程序中注释还不算,还要另外建立文档,说明每个函数的功能,参数的使用等等。所有出错提示要统一规划,统一命名,统一格式。

    程序完成一个阶段后,我们自己要先测试,找出所有问题并修改。即使我们测试完毕认为没有问题了,提交给对方后,往往两三天后就返回一大堆的错误报告。很多的错误报告,我们只能说,对方是真能测试。根本想不到的地方,他们也能测到。出了错当然得改。所有的错误,怎么改的,错在哪里,修改后的测试结果,是又一堆的文档要填。

    于是常见的情形就是,写程序花的时间不多,整文档的时间多,搞的我们叫苦不迭,从来没这么受罪过。背后痛骂之:搞这么多麻烦。

    长话短说,虽然我们觉得很麻烦,但是很多人也都意识到这些规范的好处。任何一个人写的程序,交给另外一个人,因为有了这些文档和规范,这个人就能很快的跟进,维护起来的确是省事不少。

    这次的大地震后出现的种种事情,有些看起来实在是荒唐可笑,可是对照那一次的经验后,就觉得顺理成章了。想必在日本工作过的,或者是在国内和日本公司工作过的,都会觉得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修改标准,提供辐射标准后,说不超标了,才让工作人员进入现场。

    比如到了晚上就没消息,到了早上爆料(估计是下班了,第二天早上继续上班)。

    比如一直是东电在处理核电站泄露,而不是日本政府。

    比如外国援助日本政府还不见得接受(要达到这个那个标准才行)。

    惊诧之余,我所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遵守规则,遵守规范。哪怕是火烧眉毛,哪怕是前所未见。

    在观察美国铁手:【原创】美国的特点,及优势,之二:制度、规则的这个帖中,我的一个看法是美国的制度和规则,和对规矩的尊重。

    日本也许是在学美国。不过,是不是学的有些僵化了呢?

    通宝推:wage,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书店看到一本书,《道德的中国与规则的日本》。

      或者可以和老铁的观点对勘。

      外链出处

    • 家园 送花宝推。平时有规则的好处与危机时不知变通的坏处,日本人

      体现的最明显了。这也说明了,任何东西都不能走极端啊。

      最麻烦的是,这次东电搞出的问题需要整个日本乃至东亚给他买单,如此紧急的时候,还搞这些,不是形式主义或者官僚能解释的了。就是借规则逃避责任啊。

      比如修改标准,提供辐射标准后,说不超标了,才让工作人员进入现场。

      比如到了晚上就没消息,到了早上爆料(估计是下班了,第二天早上继续上班)。

      比如一直是东电在处理核电站泄露,而不是日本政府。

      比如外国援助日本政府还不见得接受(要达到这个那个标准才行)。

    • 家园 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

      報導中提及: 有個日本國會議員 Matsuda,地震後開了一架 4 噸貨車滿載救援物資, 去所屬選區救災, 沒想到去到高速公路就不讓通行, 因為「只准緊急車輛使用」, 去到公路又無法入電油, 因為「只准緊急車輛使用」,最後他借了朋友的直升機。誰知不准降落, 因為「只准緊急飛機使用」, 最後他想不如空投救援物資落災區 ? 當局說這是違法。

      日本油公司儲著電油不放, 因為法例規定他們一定要存儲 70 日所需石油, 油公司不敢違法, 最後日本政府用了 10 日才將法例規定一定要存儲 70 日,改做 45 日。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441111

      Still, the road out of this mess will be breathtakingly hard. That is not just because it will take many months to dig through a tangle of steel and concrete that stretches for hundreds of kilometres. And put aside the difficulties of choosing whether and how to rebuild on such a treacherous coast.

      It is also because Japan has a political system so set in its ways that it has trouble adapting to creeping change, let alone emergencies on a biblical scale. Too often, the flip side of Japan’s deference is an establishment able to blunder on without fear of protest and social strife.

      And so people camped in refugee shelters in Kesennuma have only rice and hot soup. Red Cross staff say the soup lines are swelling with “food refugees”, people who may have their homes but have no food, for the shops have run out.

      The problem is bewildering. Along a 17-hour drive from Tokyo to Kesennuma, cars snaked in a line out of almost every petrol station. Hundreds of kilometres from the disaster area, restaurants and shops were shut. Petrol-pump attendants said fuel was being diverted to the tsunami-hit coast. Yet in Kesennuma, some waited a whole day and got just a 20-litre ration at the end of it.

      For this, bureaucratic inflexibility is partly to blame. Shortly after the tsunami, Kouta Matsuda, an opposition senator and former boss of a nationwide coffee chain, drove a four-tonne lorry to his constituency in Miyagi prefecture, where Kesennuma is located. He had to battle with authorities for permission to use trunk roads that were closed except for emergency vehicles. He said he found plenty of food at his destination, but no means of distributing it to the hardest-hit areas.

      Later he used a friend’s helicopter to fly food, medicines and mobile-phone chargers to Miyagi, but was refused permission to land. He asked if he could drop the supplies at the airport, hovering just a metre above the ground. Again, he was told this was against the rules.

      ..

      Yet Mr Kadono acknowledges that because of increased refining elsewhere in Japan, the overall supply of fuel was never short. That makes the fuel queues all the more bewildering. Part of the problem is a law requiring oil companies to keep 70 days’ worth of fuel in reserve. It took ten days to relax this to 45 days. The ministry may use only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to encourage companies to release fuel; it cannot order them to do so. It has also been slow in dispatching tanker lorries along the empty highways north.

      • 家园 日本的法律和规定卡住了?得有一个后门的

        必须得有“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办”的办法,否则不行。

        我查了一下咱们自己这里类似情况该怎么干,找到点非典的资料。

        关于启用《防“非典”紧急物资运输特别通行证》的紧急通知

         四、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在执行防“非典”紧急物资运输任务前将《特别通行证》先发到运输企业所在地的市(设区的市)级交通主管部门,待接到上级下达的紧急物资运输任务后,立即将《特别通行证》发放到执行此项任务的运输企业和车辆,任务完成后,由执行任务的运输企业将《特别通行证》如数及时交还给市级交通主管部门,并向其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特别通行证》是在防“非典”期间为保障紧急物资及时运输而采取的紧急措施,请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运政、路政管理机构,要通知到每一个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和收费人员,认真执行《应急预案》和本通知规定,对持有《特别通行证》的车辆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协助解决,一律免予检查和收取车辆通行费,确保车辆畅通。

        日本这边叶千荣的微博倒是前两天爆了点料,来了个核电站事件进程详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也怪了,日本这执行一个命令,碰石头,再执行一个命令,又碰石头;可是就没有紧急跳过石头的命令。

      • 家园 晕倒...这是严谨吗?这是教条!
    • 家园 兄弟正好是NTTDATA上海支社出身 看了您那段经历说

      说自己的体会

      您那时候干的活儿是典型的IT民工的角色

      就好比造房子 鬼子负责设计蓝图 您来添砖加瓦

      记得那时候在上海支社干的活儿

      一个完整的项目整个流程包括

      BD DD PD CODING TEST

      其中CODING只占最多三分之一时间

      一般来说 BD DD PD 要么是我们的活儿要么鬼子来写

      而CODING这样的活儿都甩给协力公司的哥们 所谓的外包

      该死的外包 该死的软件工业化

      日本人确实没你想的这么严谨 比如式样的更改需求的变更 他们喜欢说暧昧。。。式样暧昧 意思是没交流清楚 不是改变需求 于是就不用加钱 这就是我认识的小气小器的鬼子 于是果断和日系IT说再见

      准备看看大家的评论哈哈

      • 家园 式样描述是否清晰、是否确认完整,这个由开发人员管。

        "日本人确实没你想的这么严谨 比如式样的更改需求的变更 他们喜欢说暧昧。。。式样暧昧 意思是没交流清楚 不是改变需求 于是就不用加钱"

        钱不钱的事情,归项目经理管。

        式样描述是否清晰、是否确认完整,这个由开发人员管。

      • 家园 NTT Data运营和品质管理一直就不是很好,是合资性质

        的公司,并没有全部导入NTT的质量管理体系。上海好像是北京分出去的,而不是直属新设的。

        NTT在华的2大软件集团,管理好的是NTT Communications,日产和电装是它们的大客户,打过点小交道,感觉不错。能感觉出来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和品质管理的统括部门,不过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 家园 学得僵化了

      让我想起香港人的守规矩

    • 家园 这其实就是经权之辩

      小日本不懂守经用权之道,那就只有完蛋了。

    • 家园 对我们而言,他们这样的规则、规范越僵化越好
    • 家园 著名的蜜蜂与苍蝇的故事?

      总体上来看,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何尝不是苍蝇模式?

      有时候,大智若愚....

      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