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揭开《诗经》的面纱---进入《邶风》 -- 弦音醉舸

共:💬26 🌺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不是这个专业

                  ,所知也只是零星知识的累积,你说的东方保留了玄鸟崇拜,我觉得这个见解有一定道理,但是考古在山东大汶口文化、河北龙山文化的遗物中,曾发现不少关于鸟的造型和纹样。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鬶,即是鹤、雁或鸠等鸟灯形象的塑造。环渤海东北而形成的国家,史称为燕,奉燕子为神明。这些结论还是指向鸟的崇拜是偏于东方的,别的部族的治疗我所知甚少。另外,良渚文明中也明显有鸟崇拜的印迹,有学者将鸟崇拜和太阳崇拜联系起来,我觉得很有道理,太阳历又称鸟历,这是古历法。而太阳崇拜部族好像是东方的崇拜(记忆不清了)。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且鸟鸠 氏司马也,尸鸟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少皞部落俨然成了鸟的王国,少皞氏便是这个鸟王国的首领,是百鸟之王。诸鸟后面的“氏”字,说明这些鸟名乃是一个个氏族名或氏族酋长名称,恰恰少昊部落中恰恰就有“玄鸟氏”,这不能说是偶然的巧合吧。

                  但是上古神话时代的知识对于我个人还是比较混乱,各个神话时代的人物背后可能对应这繁若星辰的伟大部族。对你你提到的韩国,典籍上“箕子封朝鲜”是有明确记载,他们要与中华扯上关系,还是有一定道理。再另外,易水虽然在河北,但是属于渤海湾地区,是东部沿海啊。

                  • 家园 有关联,但不能就此解释为因果关系

                    华夏文明是季风气候下产生的农耕文明,对于随夏季季风而来的候鸟,对于春分时节出现的朱雀星宿,对于以金乌形象出现的太阳,都有着崇拜,又有什么奇怪呢。为什么一定要把这种现象局限于东方呢?那是牵强附会。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之间存在关联,不能就此解释为因果关系、源流关系、爹和儿子的关系。

                    王亥居易水,现在学者将其地域对应于太行东麓和古黄河之间、北达易水、南接洹水之间的先商文化台西类型。——这地方一点都不东啊。别费心往东夷上引了。那个箕子朝鲜跟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听棒子们瞎扯吧。

    • 家园 《燕燕》是委曲求全的政治联姻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殷商的失败,成就了感伤文学的土壤,《燕燕》这首送别诗“情深意长”“依依惜别”之外,另有深刻的政治含义。“之子于归,远送于南”,此中“南”字,一般解释为南方,我的理解,应当是“召南”。为什么这么说,邶国之设立,乃分割朝歌而成,乃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 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徒封卫,朝歌西与南为 ,使蔡叔由徒蔡封 ;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儿子周成王姬诵年幼(13岁),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最终协同武庚谋反。这里提到了管叔、蔡叔,此乃周公旦的弟弟,别忘了周公旦独掌大权,引起弟弟们的不满,会不会引起周公旦的哥哥不满呢?周公旦的哥哥,就是那位与他分陕而治的召公奭。召公奭掌管的召南,恰恰就是燕国啊(周天子大封诸侯,把有功于周室的大臣召公奭封在蓟地,召公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巧就巧在,《燕燕》里那女子去的地方是“南”国,而有以“燕燕于飞”开篇,并且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勖寡人”(来勉励帮助君王我啊!别忘了,周人對武庚是保留天子名號的。),怎么不让人看到联姻的目的,是联合召公的力量,来反对周公呢!

      • 家园 花!

        这个似乎有点勉强,今之北京地区当时无论如何说不上是南,当时北方的燕国似乎也不用燕子的燕这个字,召公所管的地方似乎应指分陕所得之地,另外当时在今河南另有一个南燕。以上冒昧胡说勿怪。还是希望您继续。

    • 家园 很是佩服啊,另外想请教一下您的育儿经验。

      不知道小朋友是不是能都理解,还是只是限于机械的背诵。就我个人而言对于我6岁以前的记忆都很模糊,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是否有效,又有多大的效用。

      家里有小朋友快两岁了,也马上要涉及到怎么教育的问题。不知道您是从几岁开始系统的教育小朋友?又是怎样开始的,又是怎样循序渐进的,不知您家小朋友现在认识多少字了?能否分享一下这方面育儿的经验,多谢先。

      • 家园 回复

        小朋友语言发展有几个敏感时期,这几个时期的训练和学习,倒并不是为了记住具体的知识。我自己的观察是9个月、22个月左右,4岁左右都是小朋友对语言特别敏感的时期,特别是22个月,基本上你教什么,教多复杂,他都能复述给你听(短时记忆非常惊人),你要说多大效用,我觉得很难用具体数字分析吧。我也没有系统规划教育,基本上属于放养,只是在这几个阶段,给予一定的引导,另外就是给予他良好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比如每周逛旧书市场,或者书店,带去博物馆,音乐会等等),从来没有一个既定的方案与方针。即便现在,也属于放养,学校作业我们不怎么操心(我独身在国外,也操心不上),基本不问他考试成绩(每个月都有测试),每周有固定的时间打网球,游泳,每天都有时间打乒乓球,看电脑,看电视,读书,他的生活充实的很,呵呵(上海的重点小学,一年级老师逼得很凶的,要这么做,首先家长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好,儿子很让我放心,我出来前已经觉得他有独立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了,考试成绩在班级在前十,全班有四十几名同学)。

        说识字量,他09年底的时候能独立看三国演义,漫画版的经济学原理读完后能跟我们探讨什么是经济通胀,什么是通缩,骑鹅旅行记这种书能通读。事实上我们没有给他什么识字教育,都是幼儿园老师教的,可能我给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吧,他藉由老师教的那些字,自己扩充了很多词汇量,所谓自己认真教育的,也就是《诗经》的解读,不是照着这些念,而是分解成很多的小故事,介绍社会背景,按他感兴趣的方式讲解,结果是每天他逼着我讲解诗经,以此为乐,并背诵不已。

        事实上我对小孩识字教育抱有一定的戒心的,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当小朋友的视野只有那么大的时候,你满脑子灌输数字、文字,就不怕这些固定(死)的信息占有过多的脑容量么,这些机械的东西会不会固化孩子认识世界的好奇?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只是引导,没有强化。很多家长在墙上贴满字,教小不点识字,我觉得不赞同,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具体知识的多少,我觉得根本不重要。

        这是我自己的观察和实践,仅供参考。

        • 回复
          家园 感谢您的分享,您家的小朋友实在太厉害了,佩服啊。

          说识字量,他09年底的时候能独立看三国演义,漫画版的经济学原理读完后能跟我们探讨什么是经济通胀,什么是通缩,骑鹅旅行记这种书能通读。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小学毕业能通读三国的小朋友都比较厉害了。三国演义中很多字都不好读,比如“荀彧”“司马懿”。相信你家小朋友应该是天资很好的小朋友。估计我家小朋友到时候只能望其项背了。

          上海的重点小学,一年级老师逼得很凶的,。。。

          早就听说上海的十分难入,河里以前有帖子介绍过上海入小学的考题,看了那题我都做不出来,您儿子能入重点小学,一定是很聪明的那种小孩。

          原本看来您的帖子觉得很有趣,还打算到时候试试看也教小朋友看诗经,看了您的回复之后,我现在基本上是死了心了,估计小朋友到时候不可能达到您儿子的水平了,我实在没法想象我家小朋友6岁的时候能够通读三国。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在我生活的城市都不存在这样的条件和要求,小朋友学前认识这么多的字,在这里基本上等同于天才儿童了。 如果小朋友上小学之前回国去帝都或是魔都生活,我真是不敢想小朋友上小学会是什么样子。我现在的想法是尽量培养她阅读的习惯,培养她良好的性格,至于达到什么水平就全看她自己了。其实我个人的想法觉得,小孩子学什么东西学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小孩子一个良好的性格,不是说性格决定命运么。因材施教比较重要,我想尽量引导她,弥补小朋友性格中缺陷的东西。以后再看效果吧,小朋友现在还小。

    • 家园 《绿衣》乃亡国哀伤之音

      《上博简《孔子论诗》》:“《绿衣》之忧,思古人也。”

      郑笺云:“古人,谓制礼者。我思此人定尊卑,使人无过差之行。古之圣人制礼者,使夫妇有道,妻妾贵贱各有次序。”."绿",郑玄认为是由禄转过来的,是禄字之误。在《礼记》中有禄衣之称。这说明禄衣自古就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禄衣次之。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展衣白,禄衣黑,皆以素纱为里。此处“绿衣黄里”,正是对原有传统的一个背离,有学者谓是礼乐崩坏的具体表现,我之认为,此诗载在《邶风》,解做商朝亡国之恨更符合当时历史。遗民思念故国,借绿衣之题委婉的将亡国哀伤发挥而已。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絺兮绤兮,凄其以风”一句,表明了巨大的身份落差:由穿着禄衣的贵族,变成了穿葛制粗布的平民,且不要忘记了,葛衣更是在《周南》中反复出现的周民族常用服装。故而此诗是李煜《虞美人》“只是朱颜改”亡国哀伤诗的鼻祖,后人将这首诗读成“悼念亡灵”的诗,是不理解《诗经》的结构以及当时历史背景的表现。《毛诗》伤卫姜的说法,更是不知所云。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 家园 《柏舟》抒写微子的苦闷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作为纣王的兄长,且看到了纣王时代的混乱,屡次劝谏,皆无效果,于是微子出走。(微子是商王帝乙之长子,纣王庶兄。微子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国,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约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国于宋,即今商丘一带。微子成为宋国国君、始祖,寿终后,葬于今山东微山湖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汉代匡衡“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孔子称“微子”、“箕子”与“比干”为“三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