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茗谈(四十)-1 -- 本嘉明

共:💬82 🌺12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时代不是变成时代华纳了吗?
        • 家园 是,时代公司后来跟德克萨斯省林业局离婚了

          你说这么个书生,倒插门嫁到西部乡下,确实不妥。

          这段不堪回首的婚史,大致是这样的:

          1)1952年,时代公司收购“东德州纸浆”后,成立了EASTEX PULP & PAPER CO。,合资三方是时代,东德州纸浆,和休斯顿石油公司(该石油公司拥有67万公顷松林)。1956年,时代购买了休斯顿石油公司50%的股份。

          2)TEMPLE公司是一家私人企业,同时代公司合并(MERGE)时的掌门人阿瑟,是创办人YHOMAS的孙子,咄咄逼人的西部牛仔。合并后,TEMPLE INDUSTRIES同EASTEX组合成新公司TEMPLE-EASTEX INC。,时代杂志在整个新集团公司里的营业额只占1/4,逐渐演变为原时代公司“被收购”。

          3)1983年,经历十年婚姻后,时代媒体方面(东部派)决定离婚------林业更有利可图,使得东部文化人不得不被德克萨斯省林业局的丘八们牵着鼻子走,忍无可忍了。

          这是一次剥离(SPINOFF),新的林业公司就是TEMPLE-INLAND INC。,时代公司出售其拥有的TEMPLE-INLAND的普通股的90%,其余在之后5年卖清。

          分家时,TEMPLE-INLAND包括原来的TEMPLE,EASTEX,INLAND三大公司和一大批相关工厂,可见牛仔们在时代集团的招牌下多么善于抓住机会折腾,跟“俏江南”抓住大S折腾,应该是差不多的。

          当然时代公司置换资产得到的收益也很好,算是青春补偿费吧。

          时代公司对于这段伤心往事,有点遮遮掩掩,嫁到农村毕竟很掉价(造纸是重污染,这几大公司都有被ZF罚款的前科)。

          不过经不起咱们八卦。

    • 家园 茗谈(四十)-7

      一份报纸,就跟一个作家知识分子是一样一样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神经质地一抽一抽。(我这是说体格正常报社,残疾报社不算)

      一个人,运气来时富贵逼人,那确实是很难HANDLE;但运气没来或者运气走了,又走到生活常态了,背字儿了,还能把握得住,那就更难了。

      当千年一遇的水门事件来到时,沧海横流,以布雷德利为代表的WASP的竹林七贤们是扛住了,不孬。但余韵消散,绚烂不再,曾经HIGH过的人,哪里还回得了平淡?

      (一)

      水门事件结束后,《邮报》一下子惊艳四座,销量甚至一度超越《纽约时报》,无数大学生蜂拥而来报效,渴望成为哼哈二将那样的另类民族英雄。于是报社内部,对于荣誉的争夺,狗咬狗一地毛,知识分子嘛。

      在事件一开始,潜入水门大厦的“管子工”刚刚落网,即便是花生屯的地头蛇,《邮报》高层也没有意识到它的新闻意义,只有总编辑HOWARD SIMONS和青年编辑BARRY SUSSMAN敏锐地保住了这棵幼苗。其中功劳更大的,是SUSSMAN。SUSSMAN相当于是个部队里的班长,炮楼攻不下来绕过去,谁都不会说什么,炮楼遍地都是呢。

      等事件完结,拍电影了,第一个不高兴的,就是总编辑HOWARD SIMONS,因为布雷德利毫不脸红地把他的功劳都抢走了。在电影里,刻意夸大了布雷德利的作用,有些时候恰恰是布雷德利犹豫其他人坚持,到了剧本里就变成布雷德利是“高大全”了。当然实事求是讲,到了后期布雷德利的压力也非常大,而且不足与外人道,所以按总量看,我认为布雷德利在报社内部人员中,在整个事件中确实作用是NO.1。

      水门爆窃事发于7月,到了10月,布雷德利才亲自介入此事,他找哼哈二将单独吃个午餐,但只有伍德沃德有空,于是两人出外吃饭,布雷德利第一次直接听取第一手资料,不再经过三层编辑。他也不得不如此,白宫集中火力猛轰《邮报》(当时介入调查水门事件的不止《邮报》),而且目标就只是凯瑟琳和布雷德利,擒贼擒王。

      而凯瑟琳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更糟糕。当时她已经显示出自己的才能,是一个出色的发行人,甚至比丈夫PHIL更出色。但在全国的报社老总眼里,《纽约时报》和《邮报》本来就是被孤立的,现在《邮报》更加成了单枪匹马挑战风车的傻子。那个时代,人们还相信总统是诚实的(基辛格是天生的撒谎专家,不过总统嘛……),而且也普遍佩服这个敢于去中国的乡巴佬。只有当乡巴佬过于压迫《邮报》时,老总们才有唇亡齿寒同仇敌忾之心,但也仅限于极微弱的支持。布雷德利反复向凯瑟琳保证,小伙子们正万分小心地葡伏前进呢------这地上到处是萨大的坑,市政局也不来管一管。

      《邮报》在这两个人互相搀扶下,寒毛凛凛地走着夜道,几乎毫无希望,也就跟尼克松别口气。真正挽救了他们的,一个是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少数中下层擅自做了一个电视专题节目于1972年10月27日播放,把事情闹到全国去了,有力地支持了《邮报》。第二个,就是尼克松自己了。当ALEX BUTTERFIELD向国民透露尼克松把自己在白宫的讲话(包括电话交谈)都记录在录音磁带上,《邮报》才终于真真切切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而〈纽约时报〉呢?一开始还忸忸怩怩,等到了1973年1月14日,才发出他们自己的独家新闻,为吃力爬坡的《邮报》提供了一份关键材料。这以后,〈时报〉恢复了王者风范,一心一意同《邮报》抢进度,别苗头。

      处境最糟的,是〈时代周刊〉。关于〈时代〉,我很早就说过,它是二线刊物(直接说,就是二流出版物)。因为两报虽然有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小样,毕竟比较中立公正(Pxxx老兄提到的加拿大〈环球邮报〉也有这种特质),忠于事实。而〈时代〉的创办人卢斯,他老爸是个派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卢斯本人一贯以传教的热忱和偏狭来办周刊,死硬的共和党做派,任意篡改事实!卢斯对中国的国运影响很大,是促成二战中中美结盟的重要推手,同时也是二战胜利后顽固维护蒋介石势力的反动份子。从大局而言,〈时代〉当然要维护共和党的尼克松,但编辑部苦恼地发现:被越战折腾得愤怒不已的人民,爱看当局出丑。1972年,〈时代〉提名尼克松和基辛格为年度人物,按惯例年度人物上封面的那期会大卖,但这期只卖到平均数(不到25万),报道尼克松再度当选的那一期,只卖21万份。几个月后,〈时代〉终于也分抢水门丑闻的一杯羹了,它的销售量立刻升到了30万份!

      大势已去,白宫变成了“天下围攻”的美餐。

      整个水门事件中,美国新闻界强化了一个游戏规则:记者不把爆料人的信息透露给报社内部的任何人,上司或同事。如果编辑对记者的消息感到怀疑,最好就另派人从不同渠道核实,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时间和其他条件可以这样做。为了抢头条,后来就普遍依靠记者本人的职业道德,作风浮夸的布雷德利后来在这上面吃了大亏,直接导致他提早退休。

      (二)

      1974年8月8日,尼克送黯然辞职。《邮报》完胜。中国的南方银们必定欢呼,这是民主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而布雷德利则赤裸裸地对“普利策奖评委会”说:这是我的胜利。

      1973年3月,“普利策奖评委会”对本年度的大奖已经基本敲定。一则水门事件尚未结束,不容易站队;二则评委都是地方报纸的编辑,对于水门事件这种大城市里伤风败俗的东东不是很感冒。所以,当时内定,给《邮报》三个奖,一个授予专栏作家,一个给东欧新闻记者组,一个给地方新闻记者。看起来,一点也不沾水门事件的边,但一下给《邮报》三个奖,也就在道义上表达了对《邮报》不畏强暴的“曲线支持”,知识分子的调调儿,你懂的。

      但临颁奖前,水门事件峰回路转,形势有利于《邮报》方面,那么知识分子们就坐不住了,感觉自己没有抓住历史的尾巴,应该更强硬一点,免得自己孙子将来说自己木有小鸡鸡。知识分子的投机性,你也懂的。

      于是几位领导连夜去找造反派头头布雷德利,诚恳检讨了自己前一段的工作不很到位,虚心求教:这水门事件,一定要给奖,那您老看,给个啥奖。你说你说,我们坚决执行!

      布雷德利抹了把老脸:你看看,他老尼只在这个年龄段混了,咱还怕他干啥。就拿个“公众服务奖”吧。

      “公众服务奖”就不一般了。前面说的那三个奖,都是给个人的,将来万一白宫秋后算帐,可以狡辩说他几位爷才高八斗,跟那家报社木有瓜葛。而“公众服务奖”是授予报社的,这一来,全面肯定了报社这一年的工作,中宣部是满意滴,支持滴。二来,把“普利策奖评委会”绑在了《邮报》的战车上了。三来,这个奖给报社,就是首先肯定了他这个主编的成绩,而不是夸大两个记者的作用,这个政治结论一做,以后两个记者感言,就只能先感谢国家,再感谢领导。

      几位领导嘀咕一阵,狠了狠心,这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押宝要稳准狠。不过布雷德利也横是太贪了点,不如……

      于是回来腆着脸再跟布雷德利请示工作:好,就给“公众服务奖”,不过余下的,只能给一个专栏作家奖了。

      布雷德利的脸,当时就下来了:老子不配拿四个奖吗?我在前头吃紧的时候,狗娘养的你们还不是在后头紧吃?你个普利策奖拿来忽悠中国银也就算了,到我这儿算哪盘菜?

      知识分子之间的争风吃醋,还则罢了。当华尔街资本介入<邮报>这个老牌私人家族企业后,那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门事件能够如此演变,一是因为白宫的狐狸尾巴太大,藏不掉,因此以<邮报>为代表的WASP东林党正气凛然,相信自己对得起良心,唯一问题是能不能最终揭开盖子。二是报社是家族企业,干还是不干,决于一人。

      所以当<邮报>完成股份制后,就真正被兄弟连所收编掌控,而不再是李云龙在外边瞎搞。即便再来一次百年一遇的水门事件,总统的政治生命,断不至于再次落入一群孤愤的小知识分子之手。

      这个静悄悄“颜色演变”的详情,请等下回。

      通宝推:抱朴仙人,parishg,巫师唐望,
      • 家园 老萨躺着也中枪啊

        ------这地上到处是萨大的坑,市政局也不来管一管。

      • 家园 del
        • del
          家园 闻过则改,不过总要留条尾巴,以资纪念

          这里还有最后一节,本拟昨天(星期天)完工,可惜偷懒了。希望这个星期里可以收工,

          一则我不喜欢留坑,二则目前我感兴趣的主题是“加拿大国会的童子军”,所以会

          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那里。

          等了一百年,我们没有看到“少年中国说”实现,在拖拖拉拉的“半吊子发达国家”

          加拿大,居然有希望实现了,真是天要落雨,娘要嫁人,一叹之。

      • 家园 谢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茗谈(四十)-6

      (一)

      现在可以大致回顾一下水门事件(WATERGATE AFFAIR)。

      1969年3月,尼克松下决心秘密轰炸中立的柬埔寨,以断绝胡志明小道对南越红色游击队的补给。而宣战是要国会通过,才能授权给总统的。作为对尼克松越权的报复,参议院两次驳回了尼克松对最高大法官的任命------最高法官的任命,始终是国会和总统这一对痴男怨女拍肥皂剧的题材,哪边不想过了就拿这摔摔打打。

      于是这两边不对付了。

      随后,1970年4月,全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学生反战运动,各大学是此起彼伏啊,10万学生进京,不是赶考,是包围白宫。在俄亥俄州,Kent State University(肯特大学)学生和国民警卫队冲突,国民警卫队向无武装的学生开枪,当场打死4人。

      美国在战后启动对苏冷战,乔治-坎南起了很恶劣的作用。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蠢,这个翻脸不认人,美苏对立的行为(当然斯大林也不是好果子,这事一个巴掌不响),受益最大的,是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而撕破脸的后果,就是美国这个二百五,奋不顾身跳进朝鲜战争/越战两场战争。单说这越战,美国以超强国力,足以对付,但问题是苏联按兵不动,没有消耗一兵一卒。所以随着越战延长,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压力,越来越紧绷。尼克松ZF,事实上是个战时内阁,他要求令行禁止,如臂使指,用高效率小代价去干活,也算是合理的想法。

      但美国的政体,开始时刻意搞得不伦不类,就是防备独裁,所以天然地低效率。尼克松在内外交困之中,勇于任事,就想改变原有ZF部门架构,组织中央WG小组,全面夺权。

      他的做法,是计划由白宫,CIA,FBI,和其他相关部门,组成一个“国内安全小组”,这个中央WG,可以组织专案组,对任何人窃听和秘密搜查,可以逾越现有一切法律,炮打司令部。

      这个企图,遭到FBI老大埃德加-胡佛的反对。而这个反对,到底是背后何人的授意,就不可考了。因为人性是贪得无厌的,如果放任尼克松拥有自己的私人“血滴子”,可以凌驾在组织之上,甚至于威胁兄弟连各位低调老板的人身安全,各个击破,那美国财主们,岂不水深火热鸟?

      但尼克松没有罢休,而是绕过组织,搞了一批与官方机构不相关的人来干这脏活。在1969年到1972年间,这个特别小组已经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指挥下,对4名记者和13名ZF官员进行电话窃听。

      1971年6月,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美国的“两报一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中的两报都深深卷入,与ZF作对,尼克松反过来担心特别小组的丑闻也会被曝光,于是变本加厉,成立了白宫监视组,代号“管子工”,追踪堵漏。当DANIEL ELLSBERG试图向<纽约时报>提供 “五角大楼文件”时,“管子工”筹备组就已经非法创入他家,寻找他的个人隐私,看能不能泼他脏水。在同一年,尼克松的亲信,白宫法律顾问JOHN DEAN(上节有介绍)已经握有一份黑名单,列明对尼克松不友善的“政敌”,包括政客,记者,甚至电影明星等数十人,属于“管子工”的专政对象。

      常在河边走,终于要失手。1972年6月17日,五名“管子工”潜入水门大厦里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事发被捕。

      这里我们要强调两件事。

      一,美国总统,一向不是好鸟。尼克松的乱来,比起终身制的铠撒------小罗斯福,并不见得更糟。马丁-路德-金奔走美国宣传时,CIA全程跟踪,发现他住汽车旅馆时招妓,大喜过望,主动联络大报要爆料。但你想想,马丁-路德-金的黑人解放运动对民主党方面是有利的,而“两报”和其他主要报刊基本是民主党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天下,所以各报一致拒绝报道,美其名曰“私人生活与公众活动无关”。而ZF这种偷偷摸摸的鬼祟行为,跟“管子工”的差别,大概也就是一个是有照的流氓,一个是夜总会的保安,仅此而已。

      但历届总统一向如此,为什么尼克松是唯一被道德洁癖的舆论整得下台的呢?我看主要的差别,就是尼克松是西部的小赤佬。而在尼克松之前,唯一一个非东部出身的总统,就是南方人约翰逊,但约翰逊是被打死肯尼迪的子弹“飞”起来的。

      二,我们就要说到:为什么尼克松有这么大的野心?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战略紧绷”。

      (二)

      我在上面说过,单单越战,美国不很怕。但美国介入“代理人战争”后,最主要的对手苏联却养精蓄锐,按兵不动,这对美国的心理压力很大,使美国不敢放开去打,必须把主要兵力用于防范苏联。这是朝鲜战争和越战中,两个弱手能战胜美国的重要原因。

      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拾回在越战中失去的“勇气”后,这一情况又出现了。这20年来,美国不是在投入战争,就是在酝酿投入战争,修养生息的时间远少于备战和作战的时间,整个国家疲敝,民穷财尽。而美国战略上的两个对手,中俄,则没有卷入任何大规模战争(俄格战争规模小时间短,不在考虑之列),军事储备始终保持了引而不发的旺盛精力。

      美国的政体,不适合长期维持战争状态。不是说一打仗社会机制就死翘,而是这个社会面对战争时付出的资源,比较粗放浪费。在战时,别人一点点资源就能勤俭办成的事,美国人可能要多花三四倍。第二,美国本土,离任何战场都很遥远,使得后勤补给困难,又加重了浪费。这使得一个小而硬的远方国家,就能绊住,甚至绊倒美国。

      在这种看不见尽头的“战略紧绷”压力下,尼克松在越战已经积重难返,病入膏肓的情况下,在有限的空间里闪展腾挪,尽力杀出重围,那么,到北京去请安,组织“管子工”以卑鄙手段压制反对派,就都可以理解了------他是被逼急了。尼克松的私德尚可,既不像肯尼迪那么好色,又不像卡特那么好面子,还不像约翰逊那么好酒贪小,那么他这么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为什么?从他后来不愿意销毁可能置自己于死地的录音带,最后不情愿但还是交给了独立检察官来看,他诚实的底线还是在的,没有选择杀人灭口,最后疯狂。总的说,他还是为了本职工作。“战略紧绷”,这险恶的工作环境,一步步把一个好同志,推入了辜负党,辜负人民的深渊,最后只能双规了事。

      那么引申到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地缘战略局面,最危险的就是使自己陷入一场长期或大规模地面战争的泥潭,从而把自己放在“战略紧绷”的火炉上烤,既引发内乱,又诱使各种独立势力蠢蠢欲动。比如我们说台湾问题,台湾能给我们带来石油吗?能带来市场吗?都不能,那就先维持着呗。再比如藏南,我们现在用着印度洋的资源(航道资源),但没有依赖藏南的任何资源,这一点,必须考虑。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两样东西,一是外部市场,二是能激发内部市场(内需)的物资,推一把。石油,是激发内需的首要物资,因为有了油,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还能“傻奔”,这是房产市场以外比较够份量的一条腿。而且石化工业的发展,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所以,目前中国要避免尼克松式的“战略紧绷”,比较稳妥的方法,是“高筑墙”,退而自保,搞中国自己的“光荣孤立”,专注于自己身边的一圈范围,尤其是中-巴-伊朗。把“放眼全球”收回来,先做“局部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说,暂时损失在利比亚的利益,反而是好事,撤回来了无牵无挂------斩仓止损,就是破局。

      金融上的任何炒做,基础是一国的工业能力和资源拥有量(这资源倒不一定是在你境内的,只要保证弄得到,就是我曾说的“货币之锚”里的一篮子资源)。中国的工业能力是没大问题了,剩下的关键就是陆地采油和陆地送油能力。南海的海底石油,对中国急切的意义不大,一是关系棘手,二是海上开采容易被武力破坏。所以剩下的,就只能是伊朗(中东),中亚,俄国三个供油方向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肯特州立大学惨案

      通宝推:路边,我爱莫扎特,李寒秋,
      • 家园 说&quot;战略紧绷”不通俗。不如用“资金链紧张”好理解。

        再恶化就是“资金链断裂”,那样一个很好的还在赚钱的公司也可能被迫破产!

        尼克松通过访华避免了恶化,苏联在阿富汗没做到这一点。

      • 家园 美国目前的政体在历史类比上

        近似于罗马共和国体制。当初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最经常引用模仿的就是古罗马体制。

        在理论渊源上,美国宪法看起来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联系紧密,不过我认为美国宪法跟盎格鲁的政治传统尤其是洛克的权力制衡学说实质上联系更加紧密。洛克单独把外交权分离出来作为三权之一,这是更加高明切合政治实际的见解。美国元老院单独掌控外交决策与人事决策,这一安排是真正的借鉴历史经验,符合现实权力结构与利害关系的高明之举。

        • 家园 是可以做这种类比

          总统就是执政官,只是变成了单头的,杜绝双头执政政令不一的弊病。

          国会就是元老院,只是因为美国特色,搞出代表人民的众议院和代表地方的参议院。

          最高法院就是保民官,超然于日常政务之外,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在遇到大难题时作出仲裁。

        • 家园 外交权完全属于总统掌握,参议院有建议及批准权。

          国务卿、大使属于总统提名,和其它内阁官员一起报经参议院批准。

          国会议员(参、众),未经执行部门许可,不得直接介入总统主持的外交事务。比如总统和中国谈判条约,那么参议院只有批准和不批准两种权力,没有谈判中间索要谈判记录或者指示谈判策略的权力。

          国会不得控制行政及司法部门的人事任免。国会可控制的人事权,除了内部机构之外,仅限于纯调查性机构,但凡有一丝一毫执行或者司法权限,即告越权。除此之外,对人事权的控制范围,不得超越(1)参议院对总统人事任免提名的建议与批准。(2)国会对行政(总统以下)及司法体系(联邦法官)的弹劾权。

          我们看得新闻上说国会任命某某为“独立检察官”,查验某总统的拉链之类的新闻。那么这个独立检察官就属于纯调查性机构。任免权在国会。

          如议会一方面制定法律,一方面事实上控制了执行该法律的人事任免,那么就会被裁定为legislative veto(立法否决权),几乎100%会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

          美国国会是不是就没权了呢?也不是。相反,权力很大。主要在于,

          (1)拨款;

          (2)重大决策批准(比如对外宣战,但总统也有在紧急情况下介入军事冲突的权力);

          (3)立法(国内单独立法及根据总统签署的条约制定国内法)。

          • 家园 外交条约的批准权在元老院

            派驻大使的批准权也在元老院。

            美国宪法制定的时候还在十八世纪末,政治传统与外交传统还是贵族式的,与两百多年来演进的不可同日而语。

            • 家园 那个参议院批准纯属于走个流程。

              按照美国的政治惯例,若非发现其中人事任命有重大劣迹或者明显猫腻,一般都会照批不误的。原因很简单,总统既然通过大选上来了,组阁的用人权还是要绝对尊重的。大使任免权也一样。

              但是弹劾权就厉害了。国会可以审判总统,给总统定罪。连最高法院都没有这个权力(除非总统触犯了刑事案件且不在豁免权范围内)。国会还可以弹劾联邦大法官。

              外交条约批准的威力在于前两者之间。国会没有权限去直接介入,要么批,要么不批,如此而已。

              国会真正的权力一在于拨款,二在于立法。那些邀请国会议员到热点地区比如阿富汗或者利比亚考察的,多数和拨款有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