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三国子午谷小考】(转帖) -- 南郑候魏延

共:💬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国子午谷小考】(转帖)

    发信人: liuhen (留痕是猪头), 信区: Sanguo

    标 题: 【三国子午谷小考】(转帖)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Oct 12 06:44:11 2000)

    【三国子午谷小考】

    撰写者:云风公子

    《三国志?魏延传?裴注》言:

      『夏侯□(木矛木)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议,延曰:「闻夏侯

    □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

    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惟有御史、京兆太

    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风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

    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咸阳可定也。」』 

    《三国志?魏延传》是这样说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与潼关(陕西省潼关县境.位置当黄

    河之曲,据崤函之固,扼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以来向为兵家所必争,是一战

    略要冲),如韩信故事(指暗渡陈仓)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才用之不尽

    。』

     

    而诸葛亮之所以不许,原因在裴注中也有载,他认为『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

    坦道,可以平取陇右(陇山以西,陇山约在今位于今甘肃省泾川县.春秋战国为秦

    地;秦置陇西、北地二郡;唐属陇右、关内、山南诸道;宋属秦凤路、永兴军路和

    西夏.为今甘肃省,故甘肃省别称陇西、陇右,简称陇,诸葛亮此泛指为长安、咸

    阳等地),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此计。』

      引起魏延不爽的子午谷到底在那里?

      中国地图上,位于□西省长安县南秦岭山中,便有一个子午,子午谷、子午道

    都是指这个地方。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此地,有这样的注解:『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

    莽所通。』

      柏杨版通鉴的说法,是这样的:『子午谷长三百三十公里,北起□西省长安县

    西南,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悬崖绝壁,栈道无数,极

    为险要。』

      子午谷的险要,很大的原因在于秦岭,我们知道,秦岭又称为南山、秦山、终

    南山,山势西高东低,海拔位于2000米位以上,最高峰是太白山,海拔高达3

    767米,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同时也是我国地理上的天然界线。东

    方朔亦称其「天下之阻也」,而子午谷围于其中,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可想

    而之了。

     

      让我们看看别的记载,来让子午谷的原貌更加显明:

      《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五年(西元五年),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

    (张晏曰: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指月经),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

    南山径汉中。』(注一)

      《三秦记》:『长安正南山名秦领,谷名子午。』

      《玉海》(注二):『南山大谷凡六,子午居其一。』

      《长安志》:『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南口曰午。』

     

     

    由《汉书?王莽传》我们可以知道,子午道通于西元五年,但王莽为何因「子孙瑞」

    而通子午道,却没有说明,其中缘由,只能靠自己想像了。

     

     

      再从一些史闻中来看看:

      (1)唐高祖武德元年

      玄奘与兄行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 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

    愿游蜀受业。」兄从之。于是经子午谷入汉川,逢空、景二师,停月余。据载, 玄

    奘二人是以步行方式前进,一天最多不过行四五十里,之所「停月余 」,甚至二、

    三年后才到成都.个人看法是,除了「逢空、景二师」之外,子午谷之难行也是其

    由。

      (2)我们都知道唐朝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而其来源,便是从蜀南涪州取

    道子午谷飞马运来,据说不三日便可到达长安.因此,当时这条路也称为荔枝路。

      (3)桓温伐秦,亦是由子午谷而出。

      从种种资料来看,子午谷的险恶难行、行军之不易,是无可置疑,这也是诸葛

    亮称之「悬危」的所在,以他谨慎、治实的风格,实在很难要求他接受这样创新、

    突破、近似于十有九失的战略,所以他否定魏延的提案,其来有自,很难再要求他

    什么,若以此苛求于他,便不近于人情了,何况,这种战略以诸葛亮的眼光看来,

    毋宁是不成熟、幼稚的。

      那么,子午谷在当时看来,是不是就不为人所知?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张鲁传》『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众。』

      《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

      《陈群传》『真复表从子午道.』(之所以「复」者,曹真首先提议伐蜀由斜

    谷入,陈群反对,明帝从之,于是曹真再提议从子午道南下。)(以此对照资治通

    鉴,看便知司马光与其著作群是录以陈群传记载,曹真传多简略,故司马光舍曹真

    传而用陈群传。)

      《锺会传》:『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

      《后主传》、《华歆传》:与曹真、陈群传亦同,不同的是,《后主传》点明

    由子午谷南下的是张颌。 

      子午谷的深峻、危险、难行,诸葛亮知道、魏延知道、曹真、司马懿、陈群、

    张颌、钟会也都知道,他们之中之所以有不顾反对、坚持从此谷出兵者,用意不外

    乎是「出其不意」、「行军较快捷,途中少阻碍。」(此指双方兵力部属不易,故

    阻碍少于其它路线.而之所以较快,便出于少阻。)

      但是,即便是由此出的魏军(230年的魏攻蜀),对于蜀国,仍占不到任何

    便宜,诸葛亮听闻魏出兵,早于成固、赤阪,严阵已待,曹真计画「出其不易」、

    「途少阻碍」的子午谷战略,完全失效。

     

      这代表着什么?

      于是乎,我们可以发现,子午谷战术所仗恃的优势,并不是那么绝对,这不过

    是一条为当时所熟悉的战术而以,从《张鲁传》我们也可以看到,韩遂马超之乱时

    便有数万民众从此道避难而去,数万不是一个小数字,各国的情报网没有理由不知

    道,所以,从上述资料便可以推测,不管是魏或蜀,虽然在史料上都没有特别着明

    此地部署的兵力状况,但他们也绝不会忽略、漠然、视而不见,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以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洞悉魏延这种不成熟的战略,进而否

    定,于是,他的反对,便变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

    (注一)

    《汉书?颜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

    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庆州东界,有山名子午岭,

    计南北直相当,北则北山是子、南山者是午,共为子午道。

    《资治通鉴?仲冯曰》:史文自以杜陵径汉中为子午道耳,师书非史意也。

    个人看法:先不论子午是否相当,严师古分法已错,南山乃泛指秦岭,

    如分以北山、南山(北山之名何来?翻诸史料,始见于《诗经?小雅》,北山是指北

    邙山、八公山的别名.见备考),而谓之为「南北道」,吾抱存疑以视之,其为南

    口(南方出口)、北口(北方出口),而非颜之南山、北山也,此乃颜之谬误也。

     (注二)

    书名。宋王应麟撰,二百卷,为词科而设,徵引经史子集,百家传记皆具,见国立

    中央图书馆馆刊,宋代崇文总目之探讨,张围东着。

    (备考)

    1)北邙山:河南省洛阳县北。

    2)八公山:

    1:

    在安徽省和县北。相传八仙于此在此饮酒博奕,故称之为八公山。

    2:

    安徽省凤阳县东南肥水之北

    《水经注?肥水注》,世传淮南王刘安尝于此遇八公。

    有此一说,苻坚于淝水之战时,登城望此山,以为草木皆晋兵,于是大败。

    此山便为北山。(此事资治通鉴亦有记载。)

    3:

    在安徽省巢县西北。又有人称之为紫金山。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汉书

    晋书

    资治通鉴

    柏杨版资治通鉴

    柏杨版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国史大纲

    水经注

    诗经

    中国地图新集

    地理全集

    中国历史地图

    辞源

    辞海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册

    宋代崇文总目之探讨

    古今度量衡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修改:?liuhen 於 Oct 12 06:48:18 修改本文?[FROM: 202.205.10.29]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02.205.10.29]

    • 家园 南征侯在反思?:)
      • 家园 我欣赏那些有冒险精神的军事家Re:【三国子午谷小考】(转帖)

        子午谷虽然可怕,大概还不如阴平吧?与曹魏相比,蜀汉本来就只占的下风.按常理出牌,显然将必输无疑....不如拿兵出子午谷来赌一把了...

        我记得杨康说过这么句话:反欲成大事者,必得冒大险.孔明最终不敢出子午谷,可以又没有别的有效手段,六出祁山,空耗国力而已.

        反观邓艾,偷渡更加凶险的阴平而灭亡了蜀汉,若孔明地下有知,不知道他会怎么想?

        一个没有冒险精神的军事家,只能说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