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后感——震撼与荒唐 -- 胡亦庄

共:💬6 🌺10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后感——震撼与荒唐

    最近搞了几本畅销书看,一本是沈群的《美国也荒唐》,一本是张维为的《中国震撼》。

    《美国也荒唐》是一个北大文科生在美国摸爬滚打成为中美文化中介和移民中介的故事。

    假如没有那么多名演员和名导出来推荐,这本书很容易被认为是mitbbs上的一个普通的博客合集。有人把这本书评为继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后介绍美国的又一力作,这牛皮吹得显然太大。

    林达的观察视角是美国社会如何博弈、平衡、发展,而沈群的经历更多是一种不平衡的、不易复制、不利延续的生活,比如他的笔墨更多是个人的历险记,他对美国养老体制的记述远重于教育和家庭延续(书中说到他是与女友同居赡养自己双亲,似乎没有子女),对美国福利制度的介绍多少带着点移民中介的语气,即“如何少承担点责任、多享受点权利”。但是,如果不高攀林达,这本书的文笔、作者的离奇经历都使得此书值得一读。

    《中国震撼》是一个复旦文科生作为中方政府人员游历百国之后,思考改革的文集。

    如果没有搭配作者张维为的背景和经历(邓小平等人的英语翻译,以及欧美等地政治学方向的学者),这本书能不能卖出去还是个问号。

    中国震撼在谈到目前国内体制时延续了“问题是存在的,但成绩是主要的”,对国际政治方面则淡化了利益因素,更多是强调了文明高于民族的意义,全书很难找到“斗争”性的语言。这本书记反对了完全接受西方政治体制,又没有迎合民族主义(甚至还试图否定民族国家),应该说是一本不太容易出彩的书——即便如此,作者还能写出趣味,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与多国政界人士交流的内容。

    两本书搭配着看,别有风味。从一个精明的“理性人”的主观视角去想像如何追求利益最大化,再从一个政治学者角度想像如何治理这么多理性人,如此左右互搏下去,有多少脑细胞也不够用。

    正是由于治理和被治理的精英们很难合作,双方的感想结合一下,可以为了解改革开放这一代人打开一个新视角。

    后面的内容,与其说是读后感想,不如说是胡某的读后联想。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

    土鳖康铁牛

    关键词(Tags): #美国也荒唐#中国震撼#文科生通宝推:达雅,
    • 家园 【原创】3 怎么才普世

      如果一种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从A国传到B国,是否会威胁到A的安全?

      意识形态输出的一个例子发生在马克思的母国。

      当时的德国在一战中面对两面夹击,分身乏力,于是德国人开始对俄国战俘发小册子,传播马克思主义。后来,德国又把一个叫列宁的革命者,用秘密列车运向了沙俄。这一招比尤里的效率还高,直接导致了俄国革命和退出一战。只是,如果德皇知道后来的柏林被苏联拉了一道篱笆,直到20世纪末才拆迁,是否后悔呢。

      类似的,俄国的革命和重工业技术输出到中国,使得苏联的冷战之路颇为坎坷。

      可见,想走霸权道路,同时向后进大国输出共产主义,就不属于安全的策略。

      那么,对外输出民主和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是否明智呢?

      答案是肯定的。

      欧美期望的世界体系,就好像几个教师管理几十个小学生:即使小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选出自己的小组长和班长,这些小领袖们仍然倾向于“听老师们的话”,因为教师很容易从小组中培养出新的小组长——而对于几个教师而言,合作是相对容易实现的。

      全球化市场、欧美民主政体、西式价值观(包括宗教)三位一体。如果欧美能完全主导世界,它一方面用生产力水平证明这三者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用这三者压制潜在挑战的崛起。

      所以,即便是金融危机之后的欧美,防止保护主义,促进全球化仍然是第一要务。不如此就无法维持现有政治秩序。

      《中国震撼》里也谈到“中国模式”。作者认为是由于中国文明的特质,很多事情不能推广。言外之意是专注自身发展,不当头,也尽量不负担责任,消极应付欧美的意识形态压力。这与美国在二战之前的策略有些相似。

      这种韬光养晦的姿态,符合中国短期内的国家利益,但是对于中国未来能否“领导”世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答案。

      关键词(Tags): #文明#模式#普世#全球化#列宁
    • 家园 写得挺好呀,为什么有草?
    • 家园 【原创】2 民主的前提

      《美国也荒唐》和《中国震撼》,都没有回避一个话题:

      民主。

      当然,这两位谁也没有说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来。但是从侧面描述看,两者又是不谋而合的。

      沈的观点是“民主的社会就是好的”。

      张的观点是“好的社会就是民主的”。

      怪不得有人说,中国政客像商人,中国商人像政客。

      两者都很实事求是。

      前面说过,《美国也荒唐》不如林达的美国系列,原因之一是没有涵盖“民主可以这么实现”的内容。而《中国震撼》里,倒是写了“民主不能这么实现”。

      比如,菲律宾为了政治选举搞家族仇杀,泰国街头政治运动时不时就引起武斗,甚至还能经常牵扯军队出来表态,台湾媒体从“威权时代的哈巴狗变成了民主时代的疯狗”。

      韩寒曾经说,一旦中国可以每个人一票,那么QQ的老总马化腾一定得票最高,因为他可以直接用Q币贿选。

      胡某不以为然:公开贿选不是那么轻巧,倒是QQ盗号产业的繁荣更容易出现。

      这几天新闻报道某地开发商唆使非法分子,半夜往钉子户家门窗里泼污物。可见要让无组织的人群合作,影响手段并不一定是“贿赂”,耍流氓同样是一个选项。

      所谓民主,存在一个前提,即一个“民”。

      如果进行投票之前,很多人心中抱定了“结果不满意我就不执行”的想法,一定不可能实现民主。

      比如,二战时候的欧洲,就不存在“欧洲人民”,只有“各国人民”,于是有了两次世界大战。而在一个欧洲国家之内,通过国家的力量(包括暴力),一个共同决议可以得到执行——即便是导致生命危险的战争等活动,也能形成足够的人力支持,这么构成一国的“人民”,才形成了所谓民族国家。今天的欧洲(北约范围之内)也是有了内部和平的基础,才产生了欧盟和欧元,才有了各国之间的民主基础。

      《中国震撼》中反复提到一个观点,即中国不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型国家”。这里不得不疑问:文明型国家如何形成唯一的“民”呢?多个国家组成的苏联、欧盟算不算文明型国家?多个种族混合的美国算不算文明型国家?

      或许又要发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型国家”之类的词汇吧。

      土鳖康铁牛

      关键词(Tags): #文明#欧盟#民主
    • 家园 这个没什么不正常吧

      甚至还试图否定民族国家

      正宗的共产党可是坚定地要求推翻民族国家,建立国际主义的。

    • 家园 【原创】1 改革与开放之数学原理

      小标题有点大,但是不影响下面胡扯。

      假设社会上有甲乙双方,合作时可以创造合作的额外回报(换句话说是减少了不合作的额外成本)X且X>0。一般甲乙两方为了鼓励对方继续合作,会对X进行“分成”,即甲从X中提取利益X1>0,乙获得X2>0,X1+X2=X。

      这就是所谓的双赢。

      如果这个时候,考虑第三方丙——丙发现如果改变甲乙既有的合作方式,采用某种新的合作方式,那么三方共同增加的额外回报Y>X,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一种情况,新的合作给甲乙分成都增加了,那么皆大欢喜,属于帕累托改进。

      另一种情况,新的合作使得甲乙之一的分成减少了,受损害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进行反抗。

      主导社会改革的丙,一般不会同时伤害甲乙双方的利益,那样等于是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

      但是由于官僚制度的本性(拙作科层制管理与精英淘汰),丙一般没有大量的富余资源,所以总要伤害或者暂时伤害一方的利益。所以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上述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要普遍的多。被损害的一方往往被称为“既得利益者”。

      80年代末的某个春夏之交,中国不高兴。

      仔细看看,谁是此前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城市居民相对乡村居民受益更多,政治部门比生产部门受益更多,年轻人比中年人受益更多。

      所以,当“丙”进行改革时,由那些人在那些地方引起的风波,就解释的通了。

      在容易损伤被改革者的时候,如果借助外部市场,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多赢的方法。只要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效率低,消费水平也低,其劳动力价格比外部要低一些,那么大家都努力搞出口有时候比互相博弈盈利更多。

      而且以外部市场动摇国内生产制度的事情也不是史无前例,早在西欧资本主义初期就被实践过了。

      于是《中国震撼》里提到:越是阻力大,就越要坚持开放。

      国内的劳动者可以出口商品和服务,出国的打工者可以直接“输出失业”。

      所谓的“中国精英人才流失”,客观上只不过是人才流动的一个侧面,中国城市人口向国外流动的可能性,以及随后在国际间交流产生的“国际都市”的光环,使得中国城市更加有吸引力,中国城市从乡村吸收的人才数量远远多过城市流失的人才。在这人才的流动之中,中国资本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

      《美国也荒唐》作者沈群看到老编辑一辈子只干一种工作,一直到退休,于是决定出国展开新天地,在美国碰到了福建偷渡客,发现竟然是同路人。这些为了梦想到美国的青年们,努力工作却不需要美国社会付出多少回报。对移民来说是梦想的实现,对美国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沈群的离开,就给一个北京媒体机构空出了一个位子——从小处说,给这个官僚机构人才流动以空间,有利于其健康程度,向大处说,这或许给另一个中国城市青年空出了位子,或许使得一个外地青年得到了北京户口,或许缓解了北大学生在新闻行业的就业。成千上万的空位出现,说不定可以像蝴蝶翅膀一样,形成就业链条的连锁风暴。

      果然,沈群去美国住地下室捡垃圾的20年之后,中国媒体开始聚焦所在地下室里的“北漂”们。

      小小寰球,多少中国青年心甘情愿地在地下室栖身。

      这就是开放带来的效果。

      土鳖康铁牛

      关键词(Tags): #北漂#就业#移民#城市#中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