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方舟子与转基因的安全 -- 花大熊

共:💬829 🌺2364 🌵1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方舟子与转基因的安全

    本来是个回复,写的长了,就干脆拿出来骗花了。呵呵

    方舟子关于BT蛋白的毒性文章,老实说我没有看。这里看见几位挺方的,就玩笑了几句。其实我想,方舟子也不会蠢到落下把BT蛋白与内毒素外毒素抗高温的特性混淆的程度。

    科普,或者说对科学的介绍,个人认为,首要的是介绍和推广科学思维的理念,让大家明白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然界纷纷扰扰的现象。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既不要恐惧,也不要轻信。

    我们在大学里学了很多知识。且不论其他国家。起码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大部分本科教育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是过时的。呵呵,越是恒久远的,越是在小时候学的,比如1+1=2之类。

    老熊也曾经为此困惑过很久,如此落后甚至淘汰的东西,为何还要讲。甚至会有学生奉为圭臬。

    记得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有前辈教导我。大学最有用的,是给了我们一个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知识可以老化,可以被否定抛弃。但是一种科学思维的体系,是不会轻易动摇的。

    所以大部分的所谓科普,做的是知识普及,而非科学普及。反观方的所作所为,我个人的感觉是,他离科学普及越来越远,他做的,确切的说是结论普及,而不是科技普及教育。

    以BT蛋白为例,方舟子想普及给大家的,应当是这样一个结论:

    BT蛋白自身,在小剂量,口服给健康人的条件下,对人类肠道细胞,没有直接破坏作用。

    一句一句的来看

    BT蛋白自身,说的是经过纯化的BT蛋白结晶。而没有其他干扰物质。显然,这是一个理想条件。BT蛋白在自然界是不可能以单体形式存在的。

    补充一句,我没有去查资料,或许BT蛋白本身就是个混合物,考虑到蛋白质分离的困难的话,呵呵。

    BT蛋白中天然条件混杂的是啥,是细菌的其他成分,会不会有相互作用,如同赵敏的檀香宝剑一样,本来没有毒性,和啥啥啥一混合就产生了毒性呢?我等劳动人民,长期和产生BT蛋白细菌的共处表明,在小剂量的情况下,注意,是小剂量,没人吃过成堆的产BT蛋白的细菌。弄个2斤吃下去,会不会出问题?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

    所以BT细菌在天然情况下,小剂量口服的安全,就变成了方舟子的“BT类细菌是安全的”这么个偷换的结论。

    问题是,我们从转基因食品里吃的BT蛋白,也不是纯的,而且不是包涵了自然界它可能包涵的物质,是包涵了BT蛋白基因,在植物体内经过我们还不知道的表达,产生的物质。会不会表达错误?会不会有不完全表达,错位的表达,与其他基因相互作用的表达?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

    什么?你知道?快把结果告诉我,我报项目缺一篇SCIENCE的文章呢!这类表观性状的表达规律,发SCIENCE级别的文章绝对是够的。

    不好意思,俺又酸水乱冒了。所谓表观性状,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植物模样,和特征,比如它有木有毒,红的还是绿的,产量高不高等等。

    在不知道规律的情况下表达的东东会不会有毒有害呢?

    科学界们还是不敢乱说的,于是他们拿转了基因的农作物喂了喂小白鼠。得出的结论是,小剂量,短时间的吃这样的农作物,大约是无害的。

    为啥不干脆点,象方舟子那样冲天炮似的,就下结论说转了BT基因就是无毒就是好呢?

    有人问,方“大师”不是说了吗,BT蛋白在虫子体内转化了,然后有毒的。

    哎!我都想替方大师隐瞒,你倒捅出来。

    bt蛋白,在体内,经过胃酸,肠道碱性的拷打折磨,会不会分解。它伴随表达的物质会不会分解。

    什么分解了一定就是安全的?

    又是方大师暗示你的吧。

    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了,变性了产生活性的比比皆是。方大师难道没教过你吗?这不是在虫子肚子里就产生毒性,咋到人体里就一定没毒性呢?

    什么?酸性?碱性?那有没有肠道细菌的作用呢?有米有肠道细胞的转化作用呢?有米有肝脏的代谢作用呢?人体的各个环节,都会对化合物进行处理的,处理的初衷也许是解毒,但很多时候,说不定毒性增加了呢?

    拓展阅读,请参阅《药理学》总论的相关章节。我怀疑方没有读过任何一版的药理学?什么,他读过?读过了还不说,我想给方辩护都被你们堵死了。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关键词,小剂量了。

    自然条件下,人类接触BT细菌和BT蛋白可以肯定都是小剂量的。而且并非长期。

    我们的实验条件下,老鼠也不是天天吃那些转基因作物,而我们人,却是要天天吃,顿顿吃。即使老鼠天天吃顿顿吃,它没事的东西也不能说人天天吃,顿顿吃就没事。

    为嘛?因为有个概念,叫种属差异。

    对人类剧毒的巴豆,老鼠可以天天吃,顿顿吃,长的肥肥大大。所以巴豆还有个名字,叫肥鼠子。中药房里经常丢失药材,枸杞啊,黄芪啊,当归啊,历来主任都要呵斥大家,不能乱补。从来巴豆丢,没见他叫唤过。

    废话,有人偷巴豆去吃吗?一般都是老鼠干的。

    话说俺前阵子写过关于给茅于轼老贼喂巴豆的笑话,如果你回去看,笑了,记得去给俺朵花啊,那可是很专业很专业的笑话啊!

    别忘了,这个小剂量,还是BT蛋白本身,还不包括转基因过程中的其他产物。那么其他产物是啥呢?我们药圈子,当然其实是老美提出的,叫相关物质。俺不搞新药,现在国家规定相关物质的限度时百分之多少来着??

    臭名昭著的反应停,就是因为里面有右旋的“反应停”,所以导致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事件。

    话说,有人知道转基因农作物里,BT蛋白是左旋还是右旋的吗?有几个手性中心啊??

    说说第三条吧,口服

    很多东西,用嘴巴吃进去比打到血管里的毒性小很多。这也就是转基因棉花瞧瞧的被我们国家引进,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

    毕竟,棉花最多是穿在身上,非常热情的吃棉花,那是想让法官判自己脑子不好的犯人。

    BT蛋白和它的相关产物进入农作物后,会不会有机会直接和我们的血液接触,从而产生毒性呢?

    这个老熊不好说,总的来讲好像机会不大哦?

    祈祷吧,你不要有胃溃疡,口腔溃疡。那些溃烂的地方,可是直通血液哦!!

    人群里有多少胃病的,自己问摆渡大婶吧!

    第四句,健康人。

    如果光荣,伟大,负责的国企——孟山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把上述的问题都用实验搞清楚了的话。老熊还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BT蛋白对病人会不会损害呢?不好意思,老熊也漏了,应该是BT蛋白及其相关产物。

    上面讲的胃溃疡太老土,就不说了吧。

    对糖尿病人脆弱的胰岛细胞,会有伤害吗?

    对高血压有伤害吗?

    对敏感体质的病人会不会产生过敏啊?

    对肝炎,脚气这样免疫有问题的,有木有刺激作用啊?

    啥?病人没做,不好做实验,病的种类太多?

    太不普世了吧!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从来是孟山都不二的追求。

    孟山都心里暗骂,你个死花大熊,我广告部又没有给你钱,你科普我公司的原则,起什么劲!

    方粉愿意看到这里的估计没有,方黑看到这里估计也头晕了。

    最后两个一块儿说吧,BT蛋白在昆虫体内的靶点是肠道细胞。那么它在人体中的靶点一定是肠道细胞吗?

    对心肌细胞,对神经细胞,对干细胞,对肝细胞……,会不会有作用呢?万一BT对骨骼肌细胞没有太多的伤害作用,却可以和我们的肌细胞结合,导致体内的免疫细胞一时亢奋,三刀两枪一砍,破坏了骨骼肌的同时,再把砍碎的尸体,一脚踢到肾脏,弄出个类似小龙虾的恐慌出来咋办?

    小龙虾,可是俺们吃了多少年的蛋白质哦。比BT蛋白质保险多了,呵呵!

    以上说的,仅仅是一个卖大力丸的,从自己不多的知识储备中挖出来的。

    还没有去考虑BT转基因后,在农业方面,比如生态学(对虫子的生生死死),土壤化学(烂泥地的那点破事儿)等方面的影响。

    也没有考虑BT转基因,在粮食安全,经济学中的影响。

    作为科普作者,曾经的科学工作者,不告诉大家,该如何去思考转基因的问题,方舟子丧失了一个曾经做过科研工作人,应该具有的起码的,严谨,负责,全面的态度。把一个前提条件限制的非常严格的结论,推广成BT蛋白无毒,进而推广成转基因无害的结论。

    老实说,如果方舟子只是弄错一两个名词,某些方面不够严谨,我觉得都可以接受,但方显然不是这样的。

    怀疑他人品,老熊觉得还是客气的。

    不客气点说,他已经沦落到骗子的地步了。如果再加上他在媒体上的强势,基本处于向强盗转变的骗子类型。抱朴仙人呢?话说俺这个马屁拍的到位不?

    骗子和强盗的典故,请参阅抱朴仙人作品,极简明政治经济学。

    科普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是MISSION IMPOSSIBLE,因为想通过一两句简明的话语,把复杂的关系解说清楚,真的是战战兢兢。更何况有时候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都不是很准确。

    老熊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也觉得很汗颜,因为有些真的是丢人。

    那么方舟子还算是科普作家吗?恩,他们一家都是科普作家。

    PS:就事论事,方舟子行为的作用和意义,是另外一个话题。蝴蝶的翅膀还能掀起一场风暴呢。那蝴蝶就是英雄吗?在我们这个破事儿太多的年代,大家把对公正的渴望,加在了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而已。

    PS2:那个海底蜗牛的事儿,谁能告诉我个仔细点的论文啊

    关键词(Tags): #方舟子 转基因通宝推:似曾相识,maomao,阴霾信仰,乌柏,海外俗人,老坏,娑婆地,牛栏山二锅头,比翼鸟,山有木兮,洗心,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几个最新收集的关于转基因的说法。

      其一

      到现在,许多科学家及多家跨国公司仍坚持认为,BT是一种可以在人体的肠道内分解且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危害的蛋白质。但来自加拿大的的科学家已经在妊娠和非妊娠女性的血液中测到一种杀虫蛋白—Cry1Ab,并且在胎儿的血液中,也检测到这种毒素,这表明,其可以母婴传播

      另一个:

      外链出处

      非常靠谱的文字。作为不搞转基因的我,把他当成一篇非常直白的文献综述来看。科学,应当有前瞻性,否则只是一些现象甚至常识的堆砌。不幸的是,很多科班学生仍以此作为自己尊严的起点。

      原文地址:一片乱象——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作者:SMACs

      一片乱象——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

      引言

      转基因生物,国际上称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zations, GMOs),或者基因工程(Genetically engineered, GE)作物。从第一个转基因生物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几年。最早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然而美国人没那么爱科学,直至2008年美国一项民意调查仍显示有近一半的人很少或根本没有听说过转基因食品[1]。可是在中国转基因食品推广赶上了网络时代,我没有数据,但我相信不知道转基因食品的人口比例会低得多,因为连超市里的油品导购都会给老太太推荐“非转基因”这个卖点。中国人重视吃的文化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转基因这个词似乎大家都很熟悉,以至于在网络上引起大大小小的论战,现实中则有人去质问力主推广转基因水稻的张启发教授的学术会场。其实正如三聚氰胺奶粉一样,中国老百姓很多都是被迫成了“科学家”。食品安全的红灯四处闪烁,老百姓对此真的已经很紧张。农业部的官老爷们究竟有没有做过实际调查,为什么还要在天平“让人不放心”的那端继续加码?

      我个人关注转基因食品大概就是那次“扰乱会场”事件后才开始的。从普通生物研究者的身份来讲,当时确实认为一些参会者问了些与会议主题无关的问题,然而从现在看去,若我在场,恐怕也会问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方面,而不是具体的转基因操作方面的问题,因为,它实际上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并且希望走得更远。我也不会大骂什么“汉奸卖国贼”,只想看看张教授们的无害推广是不是那么确凿。

      “自然之美”

      学生物的人多半都挺热爱自然的,有时看到一棵树、一只虫、显微镜下一个细胞、一个囊泡、一个折叠得看似扭曲其实有型的蛋白质都可能会出神。稍微深刻一点,会发现每一个生物大分子,无论是它的形状、结构还是它的运作方式,其有序性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相信,大多数决定长期从事生物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人至少在其学生时代一定是体会到了这种“自然之美”的。否则,我猜想他很难十年八年天天对着显微镜、离心机、电泳仪、试剂盒、EP管等等这些无聊东西的。对那些看到却难以表达,却又想要表达的自然之美,才是人去研究的真实动力。自然之美也是神秘之美,研究者看到一些现象想要解释它们,此时充满孩童般的好奇。但若从自然之美这个角度去看待现在的转基因,就好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被小孩子用带有颜料的水枪喷去…。

      实验室会用转基因技术表达一些特定分子,看它被表达或被抑制后对细胞的影响。相对于过去用药物造成的刺激,这种方法使研究更接近分子水平,而不是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然而从微观角度来看,说过去的技术不精确,是因为药物分子虽然看起来只产生了某个特定的现象,但却可能是改变了胞内整个内环境的结果,检测到的分子变化结果有可能是间接产生的。现在,利用基因技术(表达或者抑制基因)所产生的结果,它看起来更具针对性、更直接。然而,这可能也只是现在的研究者自认为的。它看似更加精确,但并不一定如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亚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还会进一步到亚分子水平、原子水平,并了解到分子间或分子内复杂的相互作用。科学的发展决定了所有现在能够看到的都并不是人类认识的极限或者边缘,现在的精确就是未来的粗陋,甚至可能是根本的错误。

      理论上

      谁来判断安全?

      虽然外源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已经是生物研究中非常成熟的技术,但是研究者很少有人关心它有什么安全问题,因为它局限在实验室中,并不向公众或环境释放。使用这一技术通常都是用于研究某个具体基因或者产物的功能,生物学真的很难或者说尚没有从理论上证明这种转移对于细胞、器官乃至个体是绝对无害的,更缺乏那种间接影响(比如通过食物链或者通过影响生态环境而对人产生影响)的研究,因为,实验室做转基因的操作并不是探讨其安全性这个目的。1983年烟草成为第一个转基因植物,1994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西红柿商品化,而2006年才开始,相关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文献报道陡然增加。然而直至2011年,有人统计那些认为转基因食物安全的文献绝大多数来自与转基因作物商业推广直接相关的生物技术公司(“It should be noted that most of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responsible of commercializing these GM plants”)[2]。更为奇特的是,生物技术公司实际上又同时充当着转基因安全性研究学术仲裁的角色。前美国农业部生物学家罗杰·比奇(转基因食品开发先驱)2011年在接受《科学美国人》采访时承认“有些公司指出,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使用,过去20年来已经有过许多学术研究,它们不是不够完善,就是实验设计存在问题。结果,对这样的研究进行后续调查的许多其他科学家浪费了大量精力。…公司有理由担心一些学术研究的质量,觉得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得不偿失。”[3]。若你是生物学研究者,会认为由商业利益获得者证明安全,并阻止或者仲裁学院派的安全调查这样的情况还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吗?

      转基因的安全性在理论上并不成熟

      Windows系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不是IT行业的,想问下在座的哪位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改进Win 7系统的某个你希望的表现?令生物研究者头疼的是,生物的基因并不像计算机的程序或者子程序那样呈现“模块化”,在程序间依靠简单逻辑关系来运行。或者也可以说,生物基因编码的程序,人类还无法清晰其中的“逻辑”。基因的调动依赖环境信号的变化,一个信号往往会涉及多项胞内活动的变化。这样,一个生物性状往往由多个基因决定,同时,其中的每一个基因又参与着另外一些性状的调节。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要获得Win 7的某个表现改进,找到该子程序相应的代码,用人设定的语言书写,执行,只要不是死循环的逻辑,系统就不会崩溃。然而要改变生物的某个性状,则需要让整个网络同时对变化做出反应。如果做不到同时反应,则或者这个单独的改变无法保留,逐渐自行消失,或者网络的某个重要节点被迫超出调控范围,细胞癌变或死亡。在多细胞生物中,当发生变化的基本单位——细胞达到某个数量,就会出现症状,机体也就表现生病了。

      在正常机体内,各基因都是受控表达的,而人工转入的基因是不受控的。比如,有的转基因支持者认为转入的基因仅个位数量,而植物基因成千上万,不会对植物的基因组产生很大影响。这种说法有理由被怀疑是否做过相关实验。植物基因数量虽多,但并不会同时表达,而是受控表达,一个细胞里有“沉默的绝大多数”。然而为了表达效率以及易于检测等目的,人工转入基因的拷贝数通常比植物基因组高两三个数量级,而且带有为提高表达效率的通常来自慢病毒或噬菌体的强启动子,这就使得无论是基因量还是蛋白表达量,这个人工基因及其产物都是不可能被忽略的。如果真可以被忽略,基因改造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也就随之消失了。

      转基因支持者经常提及该技术的“精确”,然而学习多年生物学,体会最深的就是没有什么生化反应可以用“绝对”来形容。它们往往是不完全的、处于某种平衡的和可逆的。我们假设一个精确的反应每一步99%的反应物可以变成产物,那么当五个步骤以后,终产物的精确性就只有约95%。由于生化反应都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如果没有高效的酶催化,生化反应甚至无法发生。所以,决定生化反应精确性的就是酶。它们是一些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酶至少由两个功能结构域构成,它们是带有识别特殊标记或结构的识别区,及结合后具有催化功能的结构域。由于既识别序列又识别空间结构,所以酶识别底物具有高度专一性。但是酶分子并不是刚性的,它们可以通过一些可变区来调节与底物的契合程度。从而酶识别的通常不是某个分子,而是某类分子。由于蛋白分子有这种即能紧密结合又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在细胞中那些需要精密度越高的催化过程,往往会有越多的蛋白分子或功能亚基形成复合体,来完成一项工作。比如负责DNA转录的RNA聚合酶II就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大分子,其中仅有一个催化单元,而其它部分大概都是为了保证转录的准确性。说这么多只为表达一个观念,生物反应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种简单机械化的形式,这决定了生命体既能生存,又能对新环境做出适当调整。简单来说,生化反应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精确。

      从理论上分析,基因表达(expression)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多点受控的过程,跨物种转基因其实包含着一个明显的假设——两个物种之间共用相同的转录、翻译、密码、修饰等机制。然而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物种差距越大,所使用的这些机制差距就越大,怎么可能保证精确?做过转基因,应该知道真核生物的基因经常无法在工程细菌中正常表达,比如包涵体的产生,表达的蛋白没有获得正确的折叠,不能形成天然的聚合形式等,请问这些是为什么?而在真核生物中,由于可变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可变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及RNA编辑(RNA editing)的存在,已经证实一个基因有可能通过不同的剪切方式而表达出多种蛋白[4]。

      来自原核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基因,由于带有一个伪装的“开关”(启动子,一段容易被聚合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插入真核生物后也会被当作真核生物基因对待,在理论上至少有三个问题产生:一是它本身插入的位置,是否会因为上、下游核苷酸而产生移码突变,造成启动子失灵或终止子失灵;二是这样无数段人造基因插入是否会破坏植物基因组结构,使原有基因产生错误表达?从而产生不希望的甚至有毒害的物质?三是更间接的,由前所述细胞组分的网络关系,这些外源蛋白是否会对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很大的影响,增加或减少次级代谢产物而不适于人类食用?

      这一理论上的可能性,将直接否定在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时被采用的所谓“实质相同”这个原则。事实上这些可能性最近已有代谢物组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合称omics)所证实。例如,根据2010年发表在EJEAFChe的数据,转cry基因后大米与非转基因对应物种二维电泳有约百分之十几的蛋白点不能对应[5]。基于蛋白组学变化而认为需要对转基因食品重新评估安全性的观点还有这篇文章[6]。除了蛋白组分,转基因作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如几种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也会出现很大差异,反营养物植酸无显著差异[7]。

      正是由于人们有这样的担心,新的转基因品种正在研究将转入的基因处于“受控”的表达下。比如利用愈伤组织特殊的启动子代替病毒来源的启动子,或者利用叶绿体蛋白等的启动子使得Bt毒蛋白不在作物的可食用部分中表达。以及,减少使用带有抗生素抗性的筛选标记等。这样,看起来危险性就小了许多。但是,之所以将受控二字加引号,是由于转基因应用在理论上未解决的问题,所担心的除了毒蛋白的表达外,还包括转基因本身在理论上充满不确定性。

      作者对辐射育种也提出了讨论,呵呵。比我说的更仔细,因为我是半路出家的。

      “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不高于传统育种”,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看到的第一篇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综述,作者得出的就是这个结论,因而我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我认为将转基因与杂交育种等同或者认为"升级"的,应该先去复习一下关于等位基因(allele)的概念了。

      首先,自发突变可以说这是作物进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是否想过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哪种自发突变的比例要高一些?为什么?

      其次,自发突变的机率是根据基因某个可检测位点突变的最终结果而得出的,而突变的最终结果是指在纠错机制作用以后的结果。被转入真核生物的基因没有相应的纠错机制,如果算突变机率,则被转入的这段基因的突变机率将高于基因组的其它部分。所以在相同突变诱导的条件下,则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高;

      第三,传统作物的突变要成为性状改变,需要等位基因的“双重决定”,而转基因作物突变就可以影响性状,因此转基因作物的突变不确定性将远远高于传统作物。理解这一点可以参考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突变率上的差别。因此,若考虑突变,则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更应该高于传统育种。

      其三:

      转基因在动物体内是有受体的;转基因符合过敏原的特点。

      外链出处

      作者查到了给力的文献。

      科学是需要前瞻性的,没有前瞻性的,是时尚。

      [quote]

      通宝推:史文恭,witten1,
    • 家园 microRNA 可通过饮食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和组织器官

      刚才读了顾秀林的文章, 文中谈到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可通过饮食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和组织器官的一个例子。

      顾秀林: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吃什么补什么与转基因主粮不安全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9/263016.html

      文中引用的科研结果是在九月二十日出版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篇研究。

      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信息”

      在九月二十日出版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篇研究中,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展示了一项非常令人惊奇的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该研究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可以通过进食的方式摄入体内。

      外源性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在多种动物的血清和组织内检测到,并且它们主要是通过进食的方式摄入体内的。其中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MIR168a)是一种稻米中富含的同时也是中国人血清中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

      并和体内受体作用, 调控相关蛋白表达和生理功能。

      体内和体外的功能性研究表明植物MIR168a可以结合人和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dapter protein 1)的mRNA,从而抑制其在肝脏的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这些发现证明食物中的外源性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通过调控哺乳动物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摄食者的生理功能。

      • 家园 蛋白质在口服过程中的变化,早就收到了挑战

        只是机理还不是很清楚。

        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参加的一个会议上,就有关于口服抗体的报道。

        当我们的理论和自然发生矛盾是,需要修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理论

        • 家园 口服抗体的途径已知有两条

          1是消化道粘膜

          2是水解成小分子多肽,而关键作用基团保留完整, 被人体吸收

          • 家园 后者是随机的吗?
            • 家园 未必完全随机

              从分子化学的角度讲,毕竟有些基团组成的多肽段容易被拆散, 有的不容易被拆散。但一定有一部分会成为活性多肽被人体直接吸收。

              这就算是红茶菌, 酸奶, 普洱、乌龙茶得以风行的秘密吧。

              • 家园 对于复杂的蛋白质,产生易吸收肽链的可能性岂不是更大?

                我想没那么简单吧。

                • 家园 胃有蛋白酶和盐酸,可以充分破坏蛋白质活性。肠道有肠肽酶

                  消化时间又长, 人体吸收多肽的比例应该不大。 倒是一些预先分解成小分子多肽的, 有一部分能够逃过盐酸和多肽酶的攻击, 直接进入人体。

                  无数发酵食品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虽然有亚硝酸盐的威胁,但仍旧报告了一系列的好处,一定有他的道理。

                  • 家园 那么研究如何躲避消化道的攻击,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倒不认为某种固定结构的肽链能逃避掉消化道的袭击,其中想必有更复杂的机制。

                    否则就那么几种氨基酸,不停的试试应该不难的 。

                    这样微生物的致病力又将被进一步的加深认识。

                    我又很不厚道的想起BT蛋白了,呵呵

                    • 家园 倒倾向于某些非常特别的结构可以

                      保持活性,也许很少,即使在胃里那种相对极端的生理环境里,虽然序列未必一样。但是这么做的话,需要有动力,很有可能打水漂儿。现在估计来自政府的钱不好拿,企业的钱没结果怎么报哈。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输送仍然是个挑战,这好像也是做Nano的一件事儿。

    • 家园 论文披露Bt汕优63转基因大米使小鼠的肠腺细胞病变增生

      湖南师大的一篇硕士研究论文<<转Bt基因稻谷对小鼠健康的安全性评价>>披露:

      用张启发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进行小鼠喂养试验,仅仅进行了90天的实验,小鼠的肠腺细胞就出现了病变增生!

      湖南师大硕士的研究与英国普兹泰教授的研究结果一致,都证明转基因食物有害健康。

      英国普兹泰教授在电视上公开希望大家不要当小白鼠后饭碗被砸了;而湖南师大硕士把实验结论定性为“基本上是安全的”恐怕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目前大力推行转基因主粮这样一种政治氛围下,如把结论定性为不安全的话怕是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

      否则按照实验的真实情况,既然出现了小鼠病变,本应该定性为“不安全”才对。 另外,这篇论文还指出了Bt63转基因水稻还具有潜在的过敏源。

      看来,转基因主粮的推广,真地要慎重而又慎重了!那些主推转基因的旗手们,请别为了一己私利而置老百姓的安危而不顾!

      湖南师大硕士论文:转基因水稻致小鼠肠腺细胞病变增生

      来源1: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1149&CurRec=1

      来源2::http://www.doc88.com/p-21663863262.html (可直接看全文)

      【英文题名】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Bt Rice on Musculus

      【关键词】 转Bt基因; 稻谷; 小鼠; 安全性评价;

      【英文关键词】 Bt-gene; Rice; Safety Assessment; Mice;

      【中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五个试验研究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稻谷中所表达的crylAc杀虫蛋白对小鼠的体内血清生化指标、胚胎生长发育、脏器指数、小鼠小肠mtDNA突变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质在小鼠体内残留程度与转基因稻谷的潜在致敏性,旨在为评价转Bt基因稻谷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 试验1转Bt基因稻谷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试验将80只6周的小鼠随机分成两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小鼠(5只公鼠,5只母鼠),对照组饲喂同一品种的非转基因稻谷日粮(C组),试验组饲喂转基因稻谷日粮(Bt组)。试验期90d,90d时每个重复随机抽取5只小鼠,眼球静脉取血,测定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取血后处死,测定重要器官指数;其中小肠、肝脏、肺脏和脾脏做成显微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正常,重要器官指数未见显著差异,肝脏、肺脏和脾脏切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小肠切片表明实验组小鼠小肠腺细胞产生了病变性增生。 试验2转Bt基因稻谷对小鼠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 将试验一的雄雌大鼠按1:1合笼,...

      【英文摘要】 Five experiments were employed to eva1uate the safety of Bt transgenic rice used as a feed ingredient in the mice diet. Effects of transgenic rice on the serum parameters, organ development, embryon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rylAc rices allergenicity, mtDNA mutation were studied and crylAc gene and crylAc protein were detected in mice tissues. Experiment 1. Effect of transgenic rice on serum parameters and organ development of Musculus. 80 six-week-old mic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

      • 家园 这个论文关于小肠那部分的实验是有问题的

        看一下论文11页的小肠切片就知道对照组和实验组根本切的就不是一个位置的小肠。小肠不同节段的形态差别很大,可分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所以绝对不能只说是小肠,要明确说明是那个节段,而且还要说明具体的位置,比如十二指肠就要说明截取的部分距离胃有多远,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实验组看起来很像十二指肠,对照组看起来像空肠,这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能进行比较,简直是乱说。

        如果Bt喂养90天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形态学变化,而之前的研究人员都没发现的话,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个小肠的数据就是学生拿出来糊弄老板的,总得有点差异吧,不然不好交差啊。肝,肺,脾脏基本是均质性器官,当然发现不了差异,只有用不同节段的小肠来说事儿了。要知道小肠是吸收营养的最重要器官,如果有这么大的形态学变化,那么一定会对小鼠体重有影响,而论文中孕鼠体重与对照相比并没有差异。

        这篇论文问题多了,不过作为硕士论文也还算做了不少工作,但关于小肠的部分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

        通宝推:njyd,
        • 家园 两枚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这不一定是学生拿出来糊弄老板的,

          更大的可能是学生和老板都不知道小肠的各段形态不同,随便在小肠中切了几段拿去检测了,如果两组切的段倒个个一样可以解释为形态改变。

            查了指导老师颜亨梅

          一直从事动物学、生态学、昆虫学及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蜘蛛生物生态学、生态调控技术及低等水生生物和土壤动物检测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结合下面的论文名录和小肠镜检要拿给别人做看,他缺乏组胚方面的知识很正常,学生就更不要说了。

            对这种结论,甚至不需要组胚知识就能怀疑。如果大鼠吃了90天就出现问题,吃了十几年转基因玉米的美国畜牧业早就完蛋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