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茗谈>四十七:危大于机 -- 本嘉明

共:💬154 🌺725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提个问题,本大似乎对于上海人的思考能力很不屑啊

        我或许可以认可上海技术官僚

        等到了比赛时,要用自己的脑子了,歇菜鸟。

        上海干部那种“善于忙,不善于想”的风格

        可是本大同样提到了

        上海或许可以出比尔-盖茨的头脑

        那请问这些比尔盖茨的头脑是悲剧掉了么?还是说他们注定不能够呆在官僚队伍里面,而无法在国进民退的形势下发挥可能的更大作用?可是这个问题难道不是整个中国官僚制度的问题么?

        “跳棋战略”听上去是个好想法,和当初开发浦东引进外资的思路如出一辙。不过这种思路就真的等于把能力不够的上海土著淘汰出局了,上海将真正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与头脑的竞技场。想象一下以后父母教育小孩不好好读书老了就得住到苏北去。。。汗啊

        作为一个异类的纯正上海土著,我既不深刻了解上海的市侩,也几乎没有任何上海人的性格特质。不过我还是深深热爱这个城市,希望它能够有活力地发展,始终屹立于时代的尖端。

        • 家园 上海的问题

          在于它的小气,而优势同样是小气。因为小气,新东西来,很欢迎;老物件去,心疼,所谓“憨进不憨出”。这种整体风格下,上海孵化出浦东,很正常。问题在于,孵化完浦东后,就没有地域空间了,碰上魄力大的书记,只能杀旧鸟,腾鸟笼。

          这不是领导要折腾,全国都在迅猛进步,上海在风口浪尖,被推着走,不得不行动。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部分实体产业还能够抢救出来,老法师(老技术工人)还在,只要有了合作地区,优势互补,再搞起来,那么上海本地的高生活指数,就有实体性支撑,有现金流进来,不是一味依赖金融和地产。

          1990年代初,我刚工作时,因为职业关系,能接触港台的商人,互相攀谈,大开眼界。有个港商,是老派上海人,对我说:“香港算什么?香港是单项运动员;上海的将来,是十项全能运动员。”

          十项全能运动员,这就是上海健康的发展目标。没有那8个项目,金融和房地产根本不可能持续维持荣景。但这样发展,一是要分去见政绩快的金房二项的资源,二是没有腾挪的空间,被冷落是很正常的。

          上海的官僚队伍比较能干,做头绪繁杂的大项目,又快又好,还节约。但在围棋棋盘上没有留出实空,你让人家如何落子?

          至于上海的聪明头脑,我看都在纽约硅谷了,不过不要紧,上海发展了,必然会回来。上海还是很吸引老乡的。

          将来小孩读书读得不好,只能去苏北的“小上海区”当个产业工人,很正常。因为苏北人那时就是半个上海人,如果将来我回上海后,能力不强,呆不住,只好去苏北,我认为很公平,这是对你的客观评价。没有淘汰制,怎么维持动力?

          通宝推:parishg,
    • 家园 上海的感觉

      说实话上海就是以前冒险家的大乐园,起码有很多地方不具备的公平,有没有很多地方那种治安混乱。一般人只要资质可以混点家业还是可以的,虽然真的辛苦,但是机会也多有了圈子以后会好过点。工资高税收也高,我的工资1/4要被各种社保+税啥收掉。养活一家老小还是很吃力的,当然我老婆带孩子不上班,如果要上班会好一些。本地上海人有很多路子发财,比我这样的外来户又要好一些。

    • 家园 不能说是走马观花,但是但是

      关于养老和医疗,有两点不同意见。

      一、怎么解释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2010年,徐汇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0岁,其中男性81.9岁,女性86.2岁(同期上海市人均期望寿命为82.1岁,其中男性79.8岁,女性84.4岁)。

      这个数据要高于哪些国家和地区,不难了解。

      二、怎么解释上海的人均就诊次数。“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年人均就诊次数为4.11次,上海为8.91次,而美国则不到5次。”(这个数据没有权威出处,待查。但是统计上领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印象中电视台就医改问题曾采访上海卫生局某人士,当时此人说,上海的问题不是要提高数量,而是提高质量云云。意思虽然有些自夸,但大体差不离)。

      第二点我尤其要解释一下。最近爱人生产,需要先在社区医院建小卡。跑了两个社区医院,才约略对上海医疗资源的分布有所了解。大多数老人的基本医疗服务,我想不少是在这些小地方完成的。这个真需要深入到细节里去看看。

      另外,爱人建小卡后,社区医院的医生每月一次电话回访,服务也是很好的。

      再有,如果这个时候晚上七八点左右,到街头转转,看看街头或街心公园、社区公园里的中老年舞会。统计一下整个上海同时有多少场这样的中老年舞会,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社会学工作。

      另外,其实建议您下回回国去虹口公园看看,变化蛮有意思。

    • 家园 有那么严重?表示有点怀疑啊

      在北京,最能体现和谐的地方是公园。一天到晚的,老头老太太,也包括好多年轻的,在公园或者稍微有点规模的绿地里,唱歌,跳舞,放风筝,练各种功,踢毽子,玩悠悠球,带孩子,下棋,打牌,写大字,欢歌笑语此起彼伏,热闹坏了。不止是一般的和谐啊。据说现在最乐的就是幼儿园小孩和退休的人。不知楼主在上海逛公园没有,感觉如何。

      不过上海的心气好像也不高就是了。记得上海游泳锦标赛时罗格说上海办得很好,完全可以办奥运。后来调查好像上海人大部分人居然有很多都不很赞成。估计是被世博把人心搞毁了。就算是见多识广了,也不至于对奥运冷淡吧。这应该不是上升阶段的城市的心态吧。也可能确实上海的活动有点多,劳民伤财了点吧,尤其再加上最近通胀。希望能有上海人给说说。

      • 家园 老百姓要的幸福生活和开什么会有关系么

        最近深圳开大运会,很多在深圳已经住了很多年的人都有意见,认为严重干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

        发现tg就是喜欢搞这种面子上的玩意,亚运会刚开完又开大运会,花的钱难道都是白来的?国内问题这么多倒是没什么人操心,大概也是时间长了就疲了。

      • 家园 上海办世博时上上下下的心气都非常不错。可惜就是其后那场火

        99年上海开始申办世博,02年申办成功,10年举办成功。全市上上下下辛辛苦苦11年,终于圆满地把世博办成功了。那场火把一切生生地归零,甚至是拉到负值,更别说任何的庆功行赏了。你说现在谁还会有心气办大活动?

        也许是天意吧。平淡些好。

    • 家园 这个比喻太恰当了

      整个上海,就好比是一条倾斜了的《泰坦尼克》,有些人已经落水了,痛苦挣扎;有些人在后甲板上拼命抓着栏杆吊死猪,看着别人在水里,自己也苦不堪言,汗毛凛凛。

    • 家园 和我看的上海不大一样啊

      我在上海待了三年,在徐家汇上学。

      关于吃:三口之家吃味千拉面花一百多,的确不假,但是我一般也就逛街才会吃味千拉面吉野家之类,平时吃饭,兰州拉面桂林米粉麻辣烫老鸭粉丝汤沙县小吃等等十多块还是够吃一顿的,而且上海有很多外买便当基本都在十五以内,这些才是大家吃饭的主流选择吧。从绝对数量上看,这些的店面数绝对超过味千之流吧。

      至于医院:上海的医院医生开的药方是不需要在医院买药的,可以自己找自己觉得信得过便宜的药店买药的。医院对医生的管理是限方的,就是病人看一次病开的药不能超过一个额度,这样可以从制度上避免恶意开药,但实际上也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糖尿病这种终生吃药的病,去一次医院本来能开三个月半年的药因为限方一次只能开一个月的药,结果需要每个月去一次医院。

      从来没听说过

      摊派的“挂号数量”或“医药销售指标”

      当然了可能是我了解的还不够所以没有听过这种东西

      说的不对还请指正

      • 家园 呵呵,这种东西当然有

        TG国医院都是上面拨钱不够打发叫花子的。我去年回国,居然还听说工资也被拖欠。当然,那个医院里的医生也没几个是靠工资过活。

    • 家园 上海的定位不是很清楚了吗,就是做金融的
    • 家园 既然是表面的观察,还是说说表面观感为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