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共:💬498 🌺4517 🌵2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规定和执行是有距离的。

                                        当然,现在更牛了:

                                        武汉一村支书“村支书永远是老子搞,老子不搞儿子搞!”

                                        画面中一条烂泥路,是蔡甸区侏儒街通往军山村的村村通公路,满是坑洼和泥潭。一位村民说:“这条路是水货工程,他收了别人几千块钱。”村民口中的他,就是曾任军山村村支书近20年、现任村支部负责人付金桥。

                                        一位残疾村民说:“我们都不喜欢他。我找他开个特困证明,需要送烟送钱,少了还不行。”

                                        另一位村民说:“找他办事都得花钱。入党需要一万块以上,拿钱还可以买干部当。村里的一口鱼池,被他私占了20多年;墓地开发,一个人占了上千亩;还有虚报名字领国家的粮食补贴……太多了!”

                                        村民周爹爹说,他的老伴2013年摔致骨折,花费了十余万元医药费,希望村里能办理低保。“给了他两条黄鹤楼和一包黑黄鹤楼香烟,他还是不给办,嫌我给少了。其实我的状况是可以办低保的,但他压着我的资料不上报,最后还是街里直接给我办的。”

                                        村民们反映,付金桥在村里一手遮天,大家都不敢得罪他。村委会副主任方先国说:“这么多年,他都卡着不让我入党,我能怎么办?”

                                        近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街泉井村村委会委员刘慧齐被打的消息,流传到了网上。督察员了解到,事发于今年10月30日中午,当时一家企业宴请全村干部,刘慧齐就是在宴席中被打。

                                        督察员找到刘慧齐,她当天刚好出院。刘慧齐称,是村书记指使“狗腿子”打她的。至于为何被打,她表示,是因为社保的事,她没有按照村书记的意愿做,“踩红线的事我肯定不能办,他对我不满意。”

                                        泉井村村支书严练开则表示:“刘慧齐在饭桌上跟别人发生口角,没有被打,也没有扯皮。街道给了我处分,原因是我不该带村干部去吃饭。”

                                        2005年9月,因市政工程污水处理管道施工,洪山区武泰闸红旗村近20户村民的土地被征用;10年过去,村民依然没有收到青苗补偿和租地补偿。

                                        2015年6月,村民们意外得知,补偿款被原红旗村四小组组长张少贵领走了,数额高达23万元。为了核实消息,村民们向洪山街纪委投诉,工作人员表示正在调查。

                                        带着疑问,督察员来到红旗村村委会改制后的湖北长虹红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大楼。现任村委会负责人表示,23万元的补偿款,确实被张少贵签字领走。在该集团财务室,督察员也查到了原始单据。

              • 家园 多给你点资料吧1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675113

                综合了一些有关粮食生产的,技术方面投入与产出

                http://www.snzg.cn/article/2012/0313/article_27799.html

                粮产变化.

                全国历年化肥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关系[16]

                年份-----------------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按实物计算(斤)-----------------粮食亩产(斤)

                1952----------------- 0.4 ------------------------------------------------225

                1957----------------- 2.1 ------------------------------------------------278

                1965-----------------11.3 ------------------------------------------------288

                1970-----------------20.9 ------------------------------------------------375

                1975-----------------35.5 ------------------------------------------------460

                1980-----------------78.7 ------------------------------------------------551

                1981-----------------83.2 ------------------------------------------------569

                1982-----------------91.2 ------------------------------------------------630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逐年增加,粮食亩产也逐年增加。从不同地区作横向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即化肥投入量少,粮食产量相应低,化肥投入量多, 粮食单产相应高。全国化肥试验网资料显示,每斤标准肥平均增产小表2.18斤,增产皮棉0.17斤, 增产油菜籽0.9斤。[17]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 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 而我国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2%,化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8]

                有人计算过,农业增加100万吨化肥投入,按国家统配价格计算,共需增加农业成本2.3亿元,而增产24亿斤粮食和240万担棉花,合计价值约6.8亿元,农业可增加收益4.5亿元,加上相应增产的农副产品和初级加工业,农业的收益还会更高。[19]

                “四三方案”中大化肥设备的引进计划发轫于改革开放前的1972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投产的大化肥厂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1971年春天,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把袁隆平1970年获得的“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农林科学院召开协作会,成立协作组,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这项研究。经过全国科研人员两三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试验成功。首批籼型杂交水稻有其独具的特点和强大的优势,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只需一般稻种1/10的种子,即每公顷15—22.5公斤,就获得每公顷7500公斤以上的产量。接着,他们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繁殖制种方法,使制种产量从开始每公顷150—22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500多公斤。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而且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他们也探索出一套与杂交水稻相适应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38]

                在同一时期,湖北石明松等科研人员从1973年开始,经过持续10年的研究,培育粳稻15个、籼稻2个。他们选育的“籼稻中39”和粳稻“晚粳73”在1985年已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每公顷产量分别获得8250公斤和975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39]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6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1985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40]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1976年到1985年,10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经过多年、多地区试种和大面积生产实践,无论是籼型杂交稻还是粳型杂交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2250公斤,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41]

                另外,小麦高产新品种试验也取得成功。代表人物是李振声,他1956年在陕西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研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到1979年,该项研究取得突破,并在黄河中游一带成功推广。[42]他培育的小偃6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43]从在全国范围看,到上世纪80 年代末,小偃6号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2 亿亩, 使小麦产量增产60 亿斤。[44]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45]

                因此,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高产粮食品种的培育,使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大幅增产,从而解决了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6]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2页。

                [17]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3页。

                [18] 高永峰:《国内(外)化肥工业的发展及展望》,《磷肥与复肥》2007 年第5期,第1页。

                [19]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4页。

                [38]《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9页。

                [39]《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0页。

                [40]《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41]《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42]《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43]孙自法:《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chinese/rwycx/67805.htm

                [44]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从野草中寻找灵感的科学家———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第6期,第1页。

                [45]齐芳:《李振声:小麦人生》,《光明日报》2007年2月28日,《人物》专栏。新华网山东频道:《李振声:小麦育种专家》,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7-02/28/content_9379619.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685593.html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1953年新沂河嶂山切岭、苏北导沂整沭、淮安杨庙穿运、三河闸、刘老涧节制闸等陆续开工或完成。安徽省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实施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在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上修建涵闸 防洪排涝工程;疏浚了西淝河、濉河等重要支流;完成了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支流的水系调整和截源改道工程。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该水库可蓄洪水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多万亩,并可减轻淮河的洪水威胁等。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洪水东注黄海,南入长江,顺畅下泄,没有发生水患。1956年淮河中游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库拦河大坝建成。大坝全长558米,坝高84米,大大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

                此外,全国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0年河北省渤海区灌溉工程的四大重点之一的蓟运河灌溉工程开工;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水治理工程开始;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22亿立方米,将大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灾。)1951年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开工,1953年完工。该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改道等主要部分。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从此根治黄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卫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

                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始建,1953年完成。该工程包括修筑黄天湖大堤、修建进洪闸(太平口)和节制闸(黄山头),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区渠道等,分洪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围堤周长208公里,建成后分洪区蓄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

                195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 北京市郊区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该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成后蓄洪水22亿多立方米,大大减少了水患威胁。

                1954年夏,长江、淮河中下游由于雨量特别集中,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岸边的大城市武汉告急。但由于几年来治水工程的成效,以及当地党政、民众奋力抗洪,终于使洪水没有酿成灭害,确保了武汉的安全。事后毛泽东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1955年7月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年3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兴修农田水利的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仅大大减少了水患,而且实现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达800万公顷,比原计划480万公顷超额约40% 。这标志着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治淮工程持续到六十年代初。1958年起兴建了从洪泽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河长100公里,宽1.04公里,并建造了二河闸、淮阴闸、沭阳闸等控制工程,跨淮河和沂沭河两流域调水,达到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的综合治理目标,增强了调度排洪的能力。到六十年代,共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和官沟、 响水坝等一大批中型水库以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先后开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个蓄洪工程;沿淮开辟了18个行洪区;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区也开工兴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从建国初治淮以后到七十年代末虽然发生过多次大洪水,但却再没有酿成重大水患。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由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够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不再受原来县、乡区划的局限;同时大大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开展大协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水利化建设。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有许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设是在三年大跃进时期实施的。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如:1958年实施和竣工的海河拦河大坝合拢工程,把华北五条内河入海河道切断,使淡水不再流入大海,海水不再上溯内河;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于1957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是根治和综合开发黄河的主体工程。截流后,可造成647亿立方米的库容,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从此再无发生过水患。同时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根治和综合开发汉水的主体工程,1958年胜利截流、第一期工程完成;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截流,大坝截流后,可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合龙截流。该工程是一个发电、灌溉、调节黄河水量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并形成宁夏地区一个面积1000万亩的灌溉网。

                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气势豪迈。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功绩卓著。如果不是在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这样的状举是不可能有的。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年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这时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 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18座大型水库和60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20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958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龙门口水库等五大水库在内的新灌溉区,使安徽西北部10个县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农田900万亩。被称为可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状举,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对黄河的治理,1974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完成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黄河完全被人所征服,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该工程是由我国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及湖北、河南两座灌溉引水渠等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大坝长近5里,坝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建成后使汉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历史上汉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堤防三年两溃,所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状况从此结束。— 发电厂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万千瓦时。升船机可提升裁重150吨的驳船。鄂豫两条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灌溉效益共5亿余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为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的碧口、柘溪、凤滩、石泉等大型水库工程,这期间也先后竣工。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开始建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270万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声。到这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80年夏秋之际,长江发生了25年来最大的洪水,但由于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广大军民的协力抗洪,千里干堤无一处溃口,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该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沧州等地区14个县免受洪涝灾害,并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1971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哈素海灌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可灌溉农田29万亩。1979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关闸截流。该工程于1975年开工,规模仅次于湖北的丹江口水电站和葛洲坝工程。水库蓄水量可达29亿立方米。1977年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扬水站建成,每年排水4.5亿立方米,可担负灌区400多万亩农田的排水任务。1978年江苏谏壁大型电力抽水站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可灌溉农田200多万亩,排涝农田400多万亩。(以上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97-221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务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建成后可蓄水3.9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0多万亩。1976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水库库容12.28亿立方米,水电站年发电量7.59亿千瓦时。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十多年。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

                http://wenku.baidu.com/view/90f3cd03de80d4d8d15a4fa1.html

                毛泽东时代水利建设成就

                通宝推:阴霾信仰,老老狐狸,飒勒青,苦药汤子在美国,桥上,刘老实,西安笨老虎,
                • 家园 2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76&extra=page%3D1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1-9-16最后登录2011-11-25在线时间1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146帖子126精华0UID5942. IP卡 狗仔卡

                  中士

                  中士, 积分 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 积分

                  最后登录2011-11-25积分146UID5942.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10楼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11-10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

                  IRRIGATION, RESERVOIRS, FLOOD PREVENTI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ALINE-ALKALINE LAND

                  --------------------------------------------------------------------------------------------------------------

                  | | | | |

                  项 目 Item | 1985 | 1990 | 1993 | 1994 | 1995

                  | | | | |

                  -----------------------------------------------------------------+--------+--------+--------+--------+--------

                  年底灌区数 (处) Number of Irrigation Systems (year-end)| 5281 5363 5567 5523 5562

                  3.3万公顷以上 33 001 Hectares Over | 71 72 74 74 74

                  0.7-3.3万公顷 7 001-33 000 Hectares | 66 76 92 98 99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 Effectively Irrigated Areas (10 000 ha)| 2077.7 2123.1 2448.3 2235.3 2249.9

                  3.3万公顷以上 33 001 Hectares Over | 599.6 604.7 623.9 628.8 631.4

                  0.7-3.3万公顷 7 001-33 000 Hectares | 167.0 189.6 231.8 242.9 244.4

                  水库 (座) Number of Reservoirs | 83219 83387 84614 84558 84775

                  大型水库 Large | 340 366 374 381 387

                  中型水库 Medium | 2401 2499 2562 2572 2593

                  小型水库 Small | 80478 80522 81678 81605 81795

                  水库库容量 (亿立方米) Capacity of Reservoirs(100 000 000cu.m)| 4301 4660 4717 4751 4797

                  大型水库 Large | 3076 3397 3425 3456 3493

                  中型水库 Medium | 662 690 709 713 719

                  小型水库 Small | 564 573 583 582 585

                  易涝面积 (万公顷) Total Area Subject to Flooding | 2420.7 2446.7 2442.5 2442.5 2442.5

                  (10 000 ha)|

                  除涝面积 (万公顷) Area with Flood Prevention | 1858.4 1933.7 1988.3 1997.9 2006.5

                  Measures (10 000 ha)|

                  占易涝面积比重 (%) Percentage to Total Area Liable to | 76.8 79.0 81.4 81.8 82.2

                  Flooding (%)|

                  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 Total Area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 | 129.2 136.0 163.0 163.0 163.0

                  sion (10 000 sq.km)|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Area with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 46.4 53.0 61.3 64.1 66.9

                  (万平方公里) Measures (10 000 sq.km)|

                  占流失面积比重 (%) Percentage to Total Area of Water | 35.9 39.0 37.6 39.3 41.0

                  Loss and Soil Erosion (%)|

                  盐碱耕地面积 (万公顷) Total Area of Saline-Alkaline Land | 769.3 753.9 765.6 765.6 765.6

                  (10 000 ha)|

                  治碱面积 (万公顷) Improved Area of Saline-Alkaline Land | 456.9 499.5 530.5 535.1 543.4

                  (10 000 ha)|

                  占盐碱耕地面积比重(%) Percentage to Total Area of Saline- | 59.4 66.3 69.3 69.9 71.0

                  Alkaline Land (%)|

                  堤防长度 (万公里) Total Length of Dikes and Levies | 17.7 22.0 24.5 24.6 24.7

                  (10 000 km)|

                  堤防保护面积 (万公顷) Land Protected by Dikes and Levies | 3106.0 3200.0 3088.5 3024.6 3060.9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1-9-16最后登录2011-11-25在线时间1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146帖子126精华0UID5942. IP卡 狗仔卡

                  中士

                  中士, 积分 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 积分

                  最后登录2011-11-25积分146UID5942.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11楼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11-9 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及用电情况

                  CULTIVATED, IRRIGATED AND CHEMICALLY FERTILIZED AREAS, NUMBER

                  OF HYDROPOWER STATIONS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RURAL AREAS

                  --------------------------------------------------------------------------------------------------------------

                  |灌溉面积 |化肥施用量------------------------------------| 乡村办水电站 |农村用电量

                  |(千公顷) | (万 吨) | 氮 肥 | 磷 肥 | 钾 肥 | 复合肥 |Hyrdopower Station|(亿千瓦时)

                  年 份 地 区 |Irrigated| Consump- | | | | | in Rural Areas | Electric-

                  | | tion of | Nitro- | Phos- | Potash |Complex |------------------| ity Con-

                  | Area | Chemical | genous | phate | Fertil-| Fertil-| 个 数 | 发电能力| sumed in

                  | | Fertil- | Fertil-| Fertil-| izer | izer | | (万千瓦)|Rural Area

                  Year Region | (1 000 | izers | izer | izer | | | Number | (10 000 | (100 000

                  |hectares)|(10 000tn)| | | | | | kw) | 000 kwh)

                  -----------------------+---------+----------+--------+--------+--------+--------+--------+---------+----------

                  |

                  1978 | 44965.3 884.0 82387 228.4 253.1

                  1980 | 44888.1 1269.4 934.2 273.3 34.6 27.3 80319 304.1 320.8

                  1985 | 44035.9 1775.8 1204.9 310.9 80.4 179.6 55754 380.2 508.9

                  |

                  1986 | 44225.8 1930.6 1312.6 359.8 77.4 180.8 54136 387.9 586.7

                  1987 | 44403.0 1999.3 1326.8 371.9 91.9 208.7 51978 394.1 658.8

                  1988 | 44375.9 2141.5 1417.1 382.1 101.2 241.2 51558 428.9 712.0

                  1989 | 44917.2 2357.1 1536.8 418.9 120.5 280.9 50862 416.8 790.5

                  1990 | 47403.1 2590.3 1638.4 462.4 147.9 341.6 52387 428.8 844.5

                  |

                  1991 | 47822.1 2805.1 1726.1 499.6 173.9 405.5 49644 456.9 963.2

                  1992 | 48590.1 2930.2 1756.1 515.7 196.0 462.4 48082 478.6 1106.9

                  1993 | 48727.9 3151.9 1835.1 575.1 212.3 529.4 45153 481.7 1244.8

                  1994 | 48759.1 3317.9 1882.0 600.7 234.8 600.6 48722 503.7 1473.9

                  1995 | 49281.2 3593.7 2021.9 632.4 268.5 670.8 40699 1269.4 1655.7

                  http://ccga.pku.edu.cn/html/ziliao/20091108/2052.html

                  1975年美国国会研究报告: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时间

              • 家园 说话要注意礼貌,讨论要讲道理

                说话要注意礼貌,什么有脸没脸的不要随便往上堆,丢身份

                你既然要较真,咱们就好好谈谈。首先,包产到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978年底才开的11届3中全会,直到198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人民公社,1982年宪法修改前在宪法上仍然规定人民公社制度,直到1983年才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消灭了人民公社制度。所以请你先把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的起止时间搞搞清楚。

                第二,一种新的经济制度代替旧的经济制度,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旧的经济制度遗留下来的生产条件,要改变生产条件总要有个过程吧。人民公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要有个时间吧(不像包产到户,各种基础设施都是人民公社建好的,一分完事;当然,照你的逻辑,小农经济照样可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信不信由大家,你自己坚持信也是你的自由)。并且,新的经济制度总要有一个调整适应摸索经验的过程吧。不是有人爱说,允许改革犯错,但是就是不允许不改革吗?人民公社也是改革啊,也该允许犯错吧。

                第三,请各位网友自己观察一下原图,不要管趋势线,原始数据在那里呀,就用裸眼看。从1950年至2010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在波动中趋于上升的时段,除了1960-1985年,还有哪一段?其中1960年是歉年,1985年也是歉年。当然,1960年歉的多了一些,你不同意,那就取丰年到丰年,1966年到1984年。丰年至丰年长期趋于上升的,除了这个时期还有哪个时期?就按1966年到1984年来说,人民公社占16年,包产到户占两年,谁的功劳大?

                第四,人民公社至少有16年的历史可以证明在这种制度下,有能力实现人均粮食产量在长期持续上升。而包产到户呢,除了很可能是托人民公社福的那两年增长了一下,奇怪的是,自从包产到户巩固以后,从1984年至2010年(仍然取丰年到丰年),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人均粮食产量几乎没有增长,优越性何在呢?

                第五,如果人民公社的增长趋势延长到现在会怎样呢?为了照顾你,1984年不算,咱们单算1966年至1979年(完全人民公社制度下的最后一个丰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由287公斤增加到341公斤,年均增加4公斤多,这是有十几年的历史证明的呀,人民公社有这个能力呀。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至2010年就是465公斤,大大超过实际的407公斤。

                第六,当然,照你的说法,如果五十年代以后继续搞小农经济,照样会有灌溉,照样可以不断增产,小农经济可以按照1950年至1956年的趋势一直增长下去。这个你要硬坚持,我也没办法,因为咱们没有1956年以后继续搞小农经济的实证啊。不过,咱们不是有包产到户吗,五十年代的小农经济总不见得比八十年代以后的包产到户还先进吧。那么,包产到户有20多年的时间可以证明自己,怎么就是一直证明不了呢?

                • 家园 有一个问题要向老兄请教

                  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是中国的生产力落后,因此彻底的公有制不但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容忍私有制/市场/剥削等的继续存在。

                  我原先以为这无非是唯生产力论的老调,可是最近开始读原著,在恩格斯的《流亡者文献——论俄国社会问题》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野蛮人和半野蛮人通常也没有任何阶级差别,每个民族都经历了这种状态。我们决不会想到要重新恢复这种状态,至少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种状态中必然要产生阶级差别。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程度。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说来,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

                  看了这段话觉得有些困惑。如果按这个说法,那么改革还是有坚实的理论依据的。想问问老兄怎么理解这段话,和改革的理论基础。

                  • 家园 有些想法,共同探讨吧

                    中国的,还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在历史上确实是不巩固的.因为第一被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围,这样就必须搞工业化,搞军事工业,必须搞资本积累. 而搞了资本积累,社会剩余就不能拿来普遍缩短劳动者生产必需品的劳动时间,也不能用来缩小三大差别,这样就始终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第二,又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里的外围和半外围国家(中国是彻底的外围,俄国可以算半外围),这就更困难.

                    但是,毕竟马列原理不可以当教条,而必须历史地\实践地去理解. 首先,像中国,鸦片战争以降,旧统治阶级(包括他们的西化派)什么招都用了,就是挽救不了民族危亡的局面,就是建立不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 最后只有靠发动广大被压迫的底层民众,也就是只有靠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质,不是形式民主,而是,一为土地改革,二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广大被压迫民众已经发动起来了,怎么办,难道再把政权让出去, 再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让出去?

                    当然,从历史的实际发展结果来说, 这些最终也没保住. 不过仍然有几个问题可以探讨. 第一就是, 这个没有保住,是历史上实际的阶级斗争的结果,而不是机械决定的,这里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第二, 不管保住没保住, 即使从单纯资本积累和工业化的角度来讲,搞过这么一段时间社会主义, 也比没搞过社会主义要强. 如果建国后不久,就坚持 "新民主主义" 几十年不动摇, 很可能比印度强不了多少. 第三, 搞过社会主义与没搞过社会主义相比, 对人民大众的心理和觉悟影响大不一样. 现在大家既见识过社会主义也见识过资本主义, 劳动人民心里一本帐,知道谁好谁坏. 不仅如此, 过去没有经验, 毛主席说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很多人不信, 现在都知道,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还有复辟的危险, 那么下次广大人民群众反复辟的觉悟和经验就都会大大提高. 一个人往往是要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来学习的,一个阶级也一样.

                    以上一些拙见, 不知是否妥当, 请批评.

                    通宝推:老老狐狸,重耳,
                    • 家园 这样的贴你也舍得投草?草多得没处用了吗?
                    • 家园 你说的我都同意

                      恩格斯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在生产力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制会破坏生产力。也就是穷过渡不可取。这是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观点,也是建国后刘少奇的观点,也是78年邓搞改革的观点。后来的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等理论,基础就是这个观点。如果不把这个观点分析清楚,对走资路线的批判就不够有力。

                      我觉得能不能干脆地说,恩格斯的这个观点犯了经济决定论的错误?毛主席搞的穷过渡确实是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不是生产力水平低,而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低。生产力水平和阶级觉悟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美欧日的生产力水平够高了,但那里的无产阶级的觉悟应该还比不上毛时代的中国工人。而以毛时代的工人的觉悟水平,依然不足以防止走资派复辟。

                      • 家园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要讲的

                        读原著很好,但是也要考虑到,经典导师在写某一篇文章,或回某一封书信的时候,往往也是专注于讨论中的某一个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像咱们现在写一个帖子,或回一个帖子,不周到之处在所难免。所以恐怕还是不要根据某一段话,就随便认定某导师犯了某某决定论的错误,而是要把原著整体的、全面的来看。否则右派也可以把恩格斯的某些话拿过来断章取义,说他修正了马克思云云。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要讲的,在长期,人的觉悟还是要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的,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一般人的觉悟有时这样有时那样。但是这个生产力,不能像修正主义者那样去庸俗理解,更不能理解成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如果就是消费得越多越好,失去了自我,除了为了消费而拼命出卖劳动力,就是为了出卖劳动力而拼命消费,还谈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生产力无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物质必需品极其匮乏的时代(指前资本主义时代),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从事生产必需品的劳动,没有参与创造性活动和公共管理活动的机会,从而阶级差别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以后,有可能大大缩短生产必需品的劳动时间,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就可以普遍地缩短所有人的劳动时间,并使所有人都大量地参与创造性活动和公共管理活动。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意义不过如此。

                        在这个界限之外,并不是说物质生产和消费就一定是越多越好。当然,有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是不充分的。那就是,实际上物质生产和消费是有绝对上限的,这个绝对上限就是不能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不过,对此我们还是不要苛求古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局限性。

                        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到底在历史上是不是起进步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讲,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无非是这么两点,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是创造了现代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也就是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准备了物质的和社会的基础。但是,即便如此,马恩在当时也指出这种进步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印第安人灭绝了,黑非洲的精壮劳动力也差不多掠夺光了,印度也给闹的白骨遍野,也就是马克思说的,是用人头骨做的酒杯喝下甜美的酒浆。

                        如果说在19世纪,还可以说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超过其代价,到了21世纪还可以这样讲吗?现在已经不是代价的问题了,现代资本主义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已经如此之大,现在全球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总崩溃的边缘,人类文明能不能逃过此劫还不一定。对于这个问题,国内的左派过去一向是不重视的,现在一般也不重视。归根结底,这不能赖马列毛,而是受了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反动修正主义的影响。而对技术的无限迷信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反映了资本无限积累的要求。

                        (如果你英文好,建议多看《每月评论》关于相关问题的文章;《国外理论动态》也经常翻译他们的文章)

                        社会主义革命在历史上有没有合理性,这首先要历史地来看。列宁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一般地说,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当然起着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作用(直到20世纪中期为止)。但是具体地说,在20世纪中期的中国,靠什么发展生产力,旧的统治阶级都不灵,民族资产阶级又不争气。搞新民主主义,也要有个阶级可以依靠啊。像刘少奇那样,拔苗助长式地非要依靠靠不住的民族资产阶级再加上农村富农,能搞好才怪呢。只能依靠工农,既然依靠工农,不搞社会主义还能搞什么主义。

                        再说改开,算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改开发展生产力了吗?GDP当然增长了一大堆,但是GDP是生产力吗?改开促进了中国自主科学技术能力的发展了吗,改开时代有哪些重大发明创造?改开无非是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效率,当然也给资产阶级和小资带来了大量的消费品。但是其结果,实际上是极大地加速了中国和世界的环境崩溃速度,其长远得失还很难讲。搞不好不出20年,人们就会发现改开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最后一轮回光返照留下的是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

                        我唯一可以想象的改开“进步”作用,就是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但是这也是通过类似于人头酒杯装酒浆的方式实现的。

                        改开的主要历史作用恐怕还是暂时延长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寿命。一种制度,本来应该寿终正寝了,该发展的生产力都发展了,对环境已经有些破坏,但还不那么大,赶紧死掉正合适。你现在又搞来一堆人头酒杯,人为地延长了它的历史寿命,让它在死亡之前给人类带来空前巨大的破坏作用,这算是历史的进步吗?

                        这本质上和波旁王朝复辟没什么两样吧?在波旁王朝看来,法国大革命不也是“穷过渡”吗(顺便说一下,大跃进中,主张穷过渡的,是刘少奇)。

                        通宝推:acton,老老狐狸,舞动人生,火隹,
                        • 家园 讲得好!

                          《每月评论》还是要看的,是国外左翼办得比较好的杂志

                          目前资本主义制度下推崇的消费主义、穷奢极欲对于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金钱拜物教的又一体现,很多左翼人士也从这个方面入手批判资本主义。

                • 家园 你讲的道理是歪理,是不讲逻辑的

                  1、包产到户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是1978年开始的,你硬要把这以后二三年的成绩算到人民公社头上,我要算到改革开放的头上,大家看看谁有道理。

                  2、人民公社当然允许犯错,但是在1953、1954稳定高产的状况下(这里我还没提1956你说的丰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直到1963年才达到1953的水平,1965年才达到1956年的水平。

                  而改革开放后呢?连续6年增产,直到1985年才减产,这总是事实吧。

                  当然你还是可以在上面的结论中得出人民公社就是好,我也无话可说。

                  3、人民公社可不是16年,而是从1957-1978是21年。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人民公社就会产量多么低,我一向的观点就是,人民公社相对于小农经济在粮食产量上毫无优势,事实也证明了这点。而从1966年至1984年的连续增产,水利(这点我是完全承认的)、粮种、化肥的功劳是主要的。而集体生产你从理论上根本无法得出能够增产的结论。

                  也就是说,你告诉我,集体生产如何能增产?哪项农业劳动是需要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而不能以个体来完成的。

                  而水利建设,我也以13陵水库的建设为例说明了,这跟人民公社关系并不大。人民公社是GCD搞的,不等于GCD搞的都是人民公社的。在1957年以前,我国的水利建设也并不少,而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建设重点转移,水利建设也基本够用,不再大规模建设是正常的。

                  4、不同的网友已经以非常明显的图片告诉你了,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人均粮食产量并没有多大增长,但人均卡路里,蛋白质等一直是上升的。这表明,在解决了温饱后,粮食产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解决副食品问题。

                  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在1982年以后,我家分到了地,可以种籼米(产量高),也可以种粳米(好吃),我们这大部分地方都是种粳米的。至于空出一部分地种经济作物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你只用粮食产量作依据,这种结论有说服力吗?所以5和6就不用驳了,你胃再大一天能吃多少粮食?你生产了465公斤粮食吃不掉的只能是谷贱伤农。

                  • 家园 如何讲正理,谈谈科学和历史

                    有道理说道理,何必抱怨什么歪理呢。

                    如果要讲正理,而不是歪理,那么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讲科学,第二要尊重历史。我认为你的回帖既不符合第一个条件,也不符合第二个条件。

                    首先谈谈科学。

                    你说中国人人均粮食消费470公斤就会吃撑,谷贱伤农,那美国人均粮食消费1000多公斤,请问是怎么消化的?

                    粮食产量为什么重要,不是说所有的粮食都是直接吃掉的,除了直接吃掉的粮食以外,肉蛋奶都是粮食转化的。(中国是农业国家,并没有很大的自然牧场,靠自然牧场是解决不了肉奶问题的)但是,在将粮食转化为饲料、再转化为肉蛋奶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能量损耗。简单地说吧,粮食与鸡肉鸡蛋的能量转换率是7:1(也就是用7个单位能量的粮食只能得到1个单位能量的鸡肉或鸡蛋),粮食与猪肉的转换率是9:1,粮食与牛肉的转换率是21:1。

                    下面转一段资料给你看看:

                    现代的粮食与饲料竞争虽然本质上有所不同,但包含着类似的国际分工,即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为世界部分富裕人口生产动物饲料和畜产品。粮食的淀粉含量是饲料的2倍,由于这些粮食被转化为昂贵的畜产品,结果导致畜产品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大大低于未加工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如,l千克牛肉能提供1140卡路里的能量和226克蛋白质,但是,生产1千克牛肉所需要的饲料作物,如果直接作为粮食消费(而不是被转化为牛肉),则能提供24150卡路里的能量和700克蛋白质(见表1)。

                    表1畜产品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及生产它们所需的饲料

                    能量(卡路里) 蛋白质(克)

                    1千克鸡肉/鸡蛋需要 1090 259

                    2千克饲料作物 6900 200

                    1千克猪肉需要 1180 187

                    3千克饲料作物 10350 300

                    1千克牛肉需要 1140 226

                    7千克饲料作物 24150 700

                    成人的正常营养标准是每天2400卡路里,相当于一年220公斤粮食吧。考虑到原粮加工运输的损耗,就算一年250公斤吧。在人均粮食产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为了最大程度满足基本需要,显然,必须优先消费单位能量最高的粮食,只有在粮食产量高了以后,才能逐步地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我前面还没有说到奶,牛奶是从牛来的,这不会不知道吧,牛自然还是从饲料也就是粮食来的)。

                    打个简单的比方吧。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50公斤的话,那么必须全部按粮食吃掉,否则就不能满足基本的卡路里需要。 如果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00公斤,那么就可以拿出50公斤做饲料,粗算吧,可以出5公斤猪肉。如果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0公斤,那么就可以拿出150公斤做饲料,就可以出15公斤猪肉。

                    你如果光是画猪肉产量,当然可以画出漂亮的指数增长图,但这只有在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才有可能。

                    至于人均卡路里的情况,我给了个链接,你不去看。我再费点事,给你几个数据,中国人均卡路里摄取量:1949年,1900; 1975年,2500;1981年,2700; 2003年,3100,算是对于何时解决吃饱饭问题的进一步佐证。

                    粮食增产靠水肥种,你承认,这很好,说明你还是讲点唯物主义的,那就再给你个链接,看看人民公社是怎么解决水肥种问题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94568.shtml

                    你说共产党离开了人民公社照样搞水利。就从你热爱的十三陵水库说起吧,查了一下资料,十三陵水库是1957年底由北京市政设计院设计,1958年1月北京市委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最初以昌平民工为主,工程进展不大,后来全市各界参加义务劳动,平均每天10万人,尤其以解放军为主,至当年6月完工。

                    那么好了,1958年是什么年代?靠小农经济能够发扬出共产主义的义务劳动精神?共产党离开了共产主义精神,靠什么组织群众?

                    最后,谈谈历史。包产到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小岗村神话是1978年11月搞的,小岗村神话后一两年全国又有几个包产到户?

                    给你看两段资料吧,从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人民公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实行到1982年: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从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来,在关于农村的文字中,“包产到户”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是常被质疑和批判的。即使在小岗村获得丰收的1979年,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编辑本段确立

                       签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合同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原有的体制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改变。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设立乡政府的规定,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人民公社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至一九八四年底全国基本完成这项工作。至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已不复存在。

                    关于人民公社的垮台过程,主要标志是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所谓承包土地获得大丰收开始的,到后来全国农村一窝蜂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确实不能适应当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原有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经济组织实际是上下级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失去了商品生产者应有的地位和活力,政社不分也削弱了基层政权机构管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就必须对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彻底改革。

                    这一改革经历了3个阶段:1979年3月至1982年12月,全国有9个省、直辖市的213个公社开展试点工作,有5个县全部建立了乡政府。1982年12月至1983年秋,新《宪法》规定农村人民公社要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保留人民公社作为单纯的经济组织。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1984年底以前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到1984年底,已有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开工作,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并建立了92.6万个村民委员会。

                    通宝推:acton,老老狐狸,凯尔勒,
                    • 家园 我说你不讲逻辑是你从来没有证明过集体化为什么能增产

                      另外,你的数据和网友的数据直接证明了改革开放后,人均卡路里1975-1981是从2500-2700,6年增加200,而从1981-2003是22年增加了1000。

                      中国的粮食消费和生产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数字,也就是说适合的数量是最好的。因为我国的粮食体制和国外是不同的,在80年代及以前,农民的粮食主要去处是国家收购,黄宏有个小品换大米,就是表现农民的粮食很难进入市场,要靠小规模的换大米来消耗一部分,那么国家收购价的高低和多少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国家收购的资金多,价格高,农民的积极性就高,否则就是1985年的减产效应。

                      而对国家来说,粮食的收购不会是无限的,是受整个经济水平制约的,一旦收购不足,就容易产生谷贱伤农。

                      实际上,我们大家都同意,基本上在改革开放有头几年也就是80年代初期,温饱问题就解决了,但这跟集体化生产无关,而主要是跟化肥、良种、水利有关。

                      那么好了,1958年是什么年代?靠小农经济能够发扬出共产主义的义务劳动精神?共产党离开了共产主义精神,靠什么组织群众?

                      你的逻辑错误在于,把不相干的事物拉在一起。上面这段话都是哪跟哪啊。小农经济和共产主义的义务劳动精神有什么冲突?我一再说的淮海战役支前你怎么解释?共产主义精神和集体劳动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共产主义就是把人集中起来?这都挨不上。

                      无可否认,俄罗斯的集体农庄,中国的人民公社都是共产主义农业的一种尝试,但不代表人民公社就是共产主义了,这点逻辑你总该有吧。

                      最后告诉你一点,成立乡和包产到户不是一回事,包产到户要早于撤消人民公社成立乡政府。按百度百科的词条在1981年6月就已有19%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最后,我的逻辑就是,农业生产不管是怎么样的方式,都不需要集体化,不管是不是机械化,不管种的田地大小,都不是一个需要集中人力来进行的工作。集中人力对农业增产毫无作用,只有负面影响(就是大锅饭)。你倒是以你的逻辑来证明一下,把人力集中起来是如何让农业增产的。

                      • 家园 你这个逻辑有点问题啊

                        最后,我的逻辑就是,农业生产不管是怎么样的方式,都不需要集体化,不管是不是机械化,不管种的田地大小,都不是一个需要集中人力来进行的工作。集中人力对农业增产毫无作用,只有负面影响(就是大锅饭)。你倒是以你的逻辑来证明一下,把人力集中起来是如何让农业增产的。
                        小队大队公社,这都是集体化生产的产物,但是谁规定他们只能从事农业了吗?他们不可以搞第二第三产业吗?

                        十个人种十亩地和一个人种一亩地的劳动效率,哪个高哪个低还用说吗?或许受亩产和耕种面积限制无法增加总产,但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或减少劳动时间,可以分流劳动力干别的啊。

                        人员数量和工作量达不到一定规模搞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员数量和工作量达到一定规模而不搞分工协作,那是愚蠢。统筹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统筹下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不同于小农生产下的生产组织方式的,由此导致分配意识和分配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如果不能接受所谓的“大锅饭”,那么小农模式下你破产也不该有任何怨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