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三进三同”——启动内需、摆脱美元经济殖民的妙招 -- 酱油群众

共:💬534 🌺3336 🌵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朱元璋的没意义吗?

                    影响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命运,要是没意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认为美国、法国、英国这么有意义?不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吗?你不就是觉得带来了民主自由吗?真的带来了吗?还是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美国普通白人一直到上世纪初才普遍获得选举权,黑人一直到六十年代才获得,要是没有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退一步说,即使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了,那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失败,至少告诉后来的人们此路不通或者走此路要换种方法,何况现在通不通还未定论呢。这不是成果,那什么是成果?按你的标准,美英法的成果今天看来也可能快保不住了。

                    • 家园 还是别比了,中国黄种人到现在还没选举权

                      美国普通白人一直到上世纪初才普遍获得选举权,黑人一直到六十年代才获得,要是没有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卖图章的不算。

              • 家园 走火入魔了。。。
            • 家园 还有嘴啊,本大,用人听不懂的话骂死人家
            • 家园 你对舌尖的发散思维过头啦

              看啦后面的文章

              “《舌尖》不是拍得不好,体现了制作团队对吃,对小老百姓犬儒生活的热爱。但只拿它出去,似乎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嗜好,这就以偏概全了。”

              作为一个普通吃货,俺只看见啦祖国物产的丰富,人民辛勤劳作的艰难,普通百姓对未来生活的不断努力,我到现在印象最深最忘不了的就是第一集中

              走很久的路进到原始森林採拾松茸,一公里才能拣到一个,看着皱纹刻到脸庞里俯首弯腰的老妇人;带着自豪的口吻说买房,供娃读书的钱都是自己双手赚出来的采藕人以及第二集中那个纯手工做馍馍的老爹,想起他们那双辛苦劳动的双手和幸福的笑容,这才是中华五千年不灭之魂,这才是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对于大城市生活长大的孩子这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最好教育,就冲这点俺无限强排《舌尖》。

              套用楼下一句:对食物的热爱,对祖国物产的自豪,对中华文化的骄傲,难道与国家建设是熊掌与鱼的关系吗?是相悖的吗?

              完全无法理解您这种悲天悯人恨铁不成钢,于是认为国人犬儒了,送去戛纳丢人了的思维,这太以偏概全啦,发散思维啦。

              连食物都要像日尔曼人学习,做为一个食物水平甩英美不知道多少条街的国家,这份自信这份从容请不要引申到义和团,毕竟清末农民大多是文盲,也不会有吃满汉全席的资格。

        • 家园 US has best restaurants too

          I, in contrary, believe that the subjective reason for US to be a superpower is its reckless life-risking culture and hunger for money.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fancy words like "creativity".

          US became No.1 in tech and science only after WWII. It had been a copycat and producer, not inventor, for 200 years before it gained enough confidence to advertise its freedom thing.

          • 家园 美国的优势就在于

            能够把创造力人才不断的吸引到美国,当然这也是和欧洲不断地自残有关的。中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恐怕也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

            • 家园 我觉得这么说有点颠倒因果

              首先,完全同意你第一个逗号之后的部分。对于美国的优势,我觉得美国其实不是因为能吸引创造性人才才变得有优势,而是有了优势之后才开始吸引创造性人才。

              让我们看看历史——美国基建高峰在20世纪20~30年代,标志是1930年用了410天建成帝国大厦(相比之下,现在新的世贸中心用了10年还没造好);在工程技术上超过英国是在60年代,标志是阿波罗11号登月;而在基础科学全面超越欧洲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只是压欧洲一头而已,没有F22对欧洲台风那种工程技术上的代差。

              其实所有在西方读过phd的人都知道,美国对学术界的吸引力,90%是因为funding和移民政策。说白了,美国的优势就在于二战之后有钱,以及远比欧洲残酷的竞争环境能让有本事的人变得更有钱。

              • 家园 其实它的优势不光是二战之后

                19世纪后期就开始显现出来了,也不光是有钱(那个时候还不算很有钱),吸引移民一个是宗教因素一个是政治因素还有就是欧洲当地有技术有冒险心的穷鬼。总体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欧洲泄压的地方。而欧洲泄压往往也就把有才的人赶跑了。

                其实就是钱多+欧洲人自残,最明显的就是长达大半个世纪各个国家的驱犹,还有两次大战。也从侧面反映了欧洲其实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

        • 家园 其实是没东西吃才讲究吃

          一个民族,这么津津乐道于“吃”,未免给人看不起啊。

          所谓的吃就是把各种可以拿来吃的东西都通吃--尤其是动物内脏。

          《水浒传》上的那个大碗筛酒,大块吃肉的北宋时代吃牛肉的现象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从南宋东坡肉这样的切成小块吃猪肉和吃动物内脏的这种不健康吃法。

          上海人吃猪大排是模仿美英吃牛排,能量上口感上讲猪排同牛排不能比。

          下面摘录一段评论林行止先生的《好食,好食》:

          ==================================================

            近日翻看“香江第一健笔”林行止先生的《好食,好食》一书,其中讲了很多有关吃牛肉的趣闻轶事。最吸引笔者的,是一段有关英国人吃牛肉与其民族性的典故。

            书中提到英国人自号约翰牛(John Bull),是缘于小说《The History of John Bull》里的虚构人物,英国商人John Bull及一名法国人和荷兰人因生意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故事。主角正气、爱国、单纯善良。相反,两名外国人,一个心术不正,狡猾多端;另一个则阴阳怪气,行为不检。英国人认同主角的正直性格。

            书中引述Ben Rogers所著《Beef and Liberty》一书中的观点,说吃牛肉与争取自由,对于英国人来说,有着莫大关系。

            话说中世纪时,英、法之间战祸连年,展开了所谓“百年战争”,互有胜负。到了1415年10月24日,两军在法国北部决战,法军集结了大量精兵,不但斗志昂扬,而且装备精良;相反,英军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可谓师老兵疲,装备也有所不及,最重要的是以寡敌众。双方显然强弱悬殊。

            但在这场被称为Battle of Agincourt的关键一役中,差不多在每一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英军,最终却力挽狂澜,大败法军。他们英勇无匹,骁勇善战,据说,关键在于上阵前,容许他们饱餐一顿牛肉。

            不知道是出于巧合还是牵强附会,吃了烧牛肉的英军屡立战功,从此牛肉被他们视为血性与力量的象征。后来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Blindheim大败西、法联军的大将Marlborough公爵便曾说过:“没有牛肉和啤酒,我的士兵便不能打胜仗!”无论如何,英国人从此以嗜吃牛肉而闻名于世。

            后来我看丘吉尔外孙女Celia Sandys所著《We Shall not Fail: the Inspiring Leadership of Winston Churchill》时,看到以下一段轶事,为林行止先生前述的趣谈,多加一个脚注。

            话说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振奋士气,曾经驳斥过一些所谓健康饮食之道。他在致食品部的备忘录中强调:

            “英国士兵的看法应该远比科学家正确,他们只爱牛肉。”

            “要打败仗的话,就强迫英国民众光靠牛奶、燕麦、马铃薯过日子好了。”

            丘吉尔明白,只有合适的食物,才能让士兵有作战所需的体力,以及更重要的——意志。

          ==================================================

          吃牛肉的英格兰同吃土豆的爱尔兰比较,前者变成日不落帝国,后者飘洋过海去北美大陆当打工仔。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口增加,畜牧用地越来越多被用于生产人类口粮,所以不能再有牛肉来源,中国人的体质自秦汉以来单从身高上就越来越矮———看看兵马俑的武士身高就可以找到这个关联。

          Jared Diamond就指出农耕社会其实是人类体质倒退的一个社会,因为那个社会大量依赖碳水化合物生存。

          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的健康比较也很有意思

          通宝推:石头布,
          • 家园 商榷一句

            在工业化之前,我认为任何民族都不是吃肉的民族,农耕民族吃粮,游牧民族吃奶。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某一集所说:尽管烤全羊更符合大家对游牧民族的想象,但奶食才是蒙古人的日常食物(大意)

            吃肉,在工业化之前的任何民族都是上层才有的特权,底层人都是不吃肉的。

            因此,吃肉与吃粮对于民族精神、民族体质的影响的比较研究,其效力仅限于工业化之后。

            加一句:黑面包才是欧洲人真正的日常食物吧

            • 家园 农耕和畜牧都是最近一万年内才出现的新鲜事物

              蓄养动物,喝它的奶,对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而言,是闻所未闻的怪事,呵呵,农耕就更别提了。狩猎采集,是唯一食物来源,几十万年皆如此,春冬季完全就是肉食。

              至于人类出现阶级差别,也就是最近几千年的事情。

              • 家园 可那些关于食物影响民族性格的文字

                谈论的就是阶级社会产生之后啊。农耕畜牧产生之后,肉食应该就不是任何民族的主要食物了。

                至于石器时代,采摘和狩猎两者各提供了多少食物,也是不好说的,尤其考虑到热带亚热带的情况时。让我胡咧咧,我会这么说——如果简单的认为母系社会以采摘为主,父系社会以狩猎为主,那,恐怕在整个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食物也是果子,而不是肉食。人毕竟是猴子变的,对不?

                • 家园 石器时代的主要食物肯定是肉食

                  石器时代的主要食物肯定是肉食,不是果子。 不光是冬季没有果子的原因。盐分摄入主要靠肉食,一公斤生牛肉含盐大约2克,牛血含盐9克。光吃果子的话就是白毛女的结果。

                  另一个原因是狩猎的费效比远优于采集,不要被现代那些残存的被逼入不毛之地的原始民族狩猎的辛苦所误导,远古人类每天只劳动三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休闲和扯淡。成群的鹿在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河边喝水,几个人埋伏半小时,只需一分钟就放倒一头。西伯利亚稀树草原上的驼鹿一头可以重达500公斤,采一个月的果子不如一分钟打猎的收获大。人是聪明的动物,谁干不合算的事?

                  打猎收获不稳定?那是现代。远古时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就像今天大街上的人群。

                  • 家园 虽然我认为您把打猎这事想象的太简单 了

                    但我显然也提不出什么证据证明我的论点。我的论证链条只能是,女人长于采摘男人长于狩猎,女人占主导地位,所以采摘之收获大于狩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