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围绕脑科学而发生的若干玄想 -- 鸿乾

共:💬461 🌺82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更乐观一些。人脑是首脑,是创造的核心,这个事实不会改变

          笛卡尔说,人是机器,是很有远见的深刻预计。的确,现在机器已经把我们的很多体力的功能取代了。有了车脚就蜕化了,但是,另一方面又进化成可以踢足球的,可以滑雪的,等等。有了工具机,手也蜕化了,但是另一方面又进化成可以打字的,可以操作精细仪器的,等等。人脑也一样。有了智能计算机,可能很多“被动记忆”(沿袭河友的名词)就不必了,完全交给云了。也可能很多“被动技巧”(借用河友的名词),例如四则运算,二值逻辑运算,微积分,等等,就也可以交给云了。但是,新的东西肯定会进化出来。我设想的,就是可以做更多的,更抽象的东西了。举例来说,网上的胡搅蛮缠就不会出现,因为一段话,马上就可以放入严格二值逻辑机器,漏洞等一下很清晰,错就是错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继续搅下去。但是,更高层次的逻辑和思考方式,就可能获得动力和工具,进而推进人脑的全面能力。例如,那时可能看现在的许多难题就相当简单了。

          “这样的话,谁拥有更多的计算资源与技术领先,谁的智力优势就很大”。正是如此。不过这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或者社会群体,乃至民族。不会这个技术,不能参与这个发展的民族,就肯定被淘汰了。

          不过,不管这个机器多么高级,即使这个机器被赋予了新的能力,即抽象能力,即从底层知识到更高层认识的能力,即使这个机器集合成了机器社会,这个机器,和整个机器社会,都仍然是人的工具。我的理论是两点。首先,机器,至少是人工机器,不会具备动机,也就没有驱动力来当主人。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东西,基本上是由旧脑来驱动的。其实,更重要的是,人是几亿年的进化的产物,机器没有这个进化过程,无论如何都不是进化的产物的对手。

          人脑在智能云的辅助下,应该能够向高层进发。现在我们感到非线性难,感到核聚变难,感到经络虚无和难,等等,其实无非是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很侏儒罢了。要占领这些高地,需要的就不仅是“感官的接受器”,而是更高层次的创造力。

          所以说,目前最关键的还是要开发这样的软硬件系统:这个系统被赋予了新的能力,即抽象能力,即从底层知识到更高层认识的能力。现在,哪怕是最简单的这种能力,都没有任何机器具备。

      • 家园 我体会还有个能同时照应到多少信息的问题,

        不完全是记忆力,或者是不同的记忆力,类似顿悟的东西我觉得就是把记忆里面对的东西找到并和对的东西结合起来了。而同时照应的东西多,则能得到对的结合的机率就大。

    • 家园 玄想4:为什么精密思维,为什么二值逻辑,你不感到可怕吗?

      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们在机器学习上有了非常好的讨论,我的确受益多多。看树河友等还准备在更专业的层次上给我们介绍,我也将继续写我对机器学习的玄想。不过这里,我想停顿一下,来一点更玄的:为什么精密思维,为什么二值逻辑,你不感到可怕吗?

      我们回顾一下先秦文献,其中一个很常用的句式就是:“······,则······,则······,······”。这就说明,那时的思考方式中,精密的原因结果的思维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这样的思维还是相当新的,否则,先秦诸子们也不会把这样的句式当成先进武器,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放心地讲,先民们掌握精密的原因结果的思维也不过几千年。而把这个思维方式作出精确完善的方式,就是二值逻辑。

      数学就是使用二值逻辑的工具。当然了,现在其实并没有人能够完全能够非常精确地对一个数学定理,特别是比较大的,做精确的二值逻辑计算,而是用“显然”等词语带过,而这个“显然”恐怕需要非常大的计算量。据说,莱布尼兹当年和牛顿争论,争来争去,很有些失去焦点了,争不清了,就希望最终可以把这些争论换成算式,一步一步来算,看看谁对谁错(请大家看看网上的争论,就知道这是多么的纳意无了)。这也是他创制逻辑代数的原因。

      而近代自然科学就是提出一些自然原则,然后用数学为工具,进行逻辑演绎,然后用演绎的结果对照实验结果,反复修正,以达到进一步的对自然的认识。这套方法,非常有力,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不过,我们现在也很清楚了,在人脑里面,这套精确的思考方法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非常间接的,是用很多模糊的脑活动堆砌起来的。我想,看树河友说的还是最好,就再次引用:“而它的亲戚们,发展出一种新的能力。他们学会了改造模糊记忆系统,让它变得精确,但更慢。利用这种新能力,他们能够记忆根本不存在于这世界上的物体,矩阵、曲线、微分,一个又一个的概念仿佛实体一样存放在记忆中”。

      我们应该感到相当幸运。我们的脑活动,其实相当的粗糙,相当的机会主义,不信,可以参看蒲院士的科普讲演链接出处

      以及这个链接:外链出处

      非常有趣的,请大家欣赏。人脑里面几十种神经元细胞,参与神经信号传递的,起码有各种电活动,各种生化活动,化学反应,微量元素,等等。可以影响脑活动的东西多得很,杂得很。但是,脑活动,最终可以组织起来,形成精确的脑活动,就是概念,逻辑这一套,的确很有些惊人,这就是我说的幸运。

      但是,其实幸运还不仅此。让我来举个有名的例子,量子通讯。我们都知道,量子通讯起源于对量子力学所谓隐变量的讨论探索。里面很多有趣的故事。总之,是这么一回事,通过对量子理论(本身是人脑想出来的几个准则,虽然有很多实验的支持,但是,毕竟是人脑想出来的)的深入逻辑推演,而且是非常深远的推演,用了整个全球科学家们几十年的时间,得出结论,应该有量子纠缠。然后,的确事实上发现了量子纠缠。这样才有了量子通讯。现在,量子路由器也做出来了。而且,这个事实上发现,实际上也是在非常深远的逻辑推演中看到的。这说的是,人脑活动的这种精神产物和外部世界的结合,关系极深,甚至深到令人感到害怕。

      为什么要害怕?大家都知道所谓的Matrix的说法,即我们人类其实什么都不是,不过是更高层次的智慧物的一段程序,在更高层次的智慧物的超级计算机也好超级试管也好超级实验室也好中间运行。如果是这样,那么人脑活动和外部世界的极好的深度切合,就不令人吃惊,相反,反倒自然,也正应该如此。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人脑活动也好,外部世界也好,反正大家都是更高层次的智慧物的玩偶,都遵循相同的规律,这种深度切合就是必然的。其实,这正是那些持Matrix的想法的人的理由和理论。所以,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理由来解释人脑活动和外部世界的这种深度切合,的确应该感到害怕。

      当然了,这些东西是没有办法证明也没有办法证伪的。说到底,也就是相信和不相信了。我是不相信的。我宁愿相信人是万物之巅峰,不相信人是高层次智慧物的玩偶。那么不相信,就要提出合理的解释来说明人脑和外部世界的这种深度切合。

      我们这一代人还记得很清楚唯心唯物主义的区隔和各种批评。但是,在明了今天的科学发展的情况后,虽然我们还是相信科学实证主义,也必须承认,既往的唯心主义也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的,事实上,也可以容纳进更宏大的科学框架里面。那就是,向人的思想内部的探索,由于人脑内部的实际结构,也是可以产生出对外部世界的若干正确认识的。

      我的对于人脑和外部世界的这种深度切合的解释是,人脑在几亿年的进化中,其内部结构事实上已经和外部世界深度切合,否则无法环境相适应。虽然在精确思维产生前,其实都是模糊的,就是Hawkins说的时序记忆流,但是,这种模糊的时序记忆流的确是对外部世界很好的反射和高度适应。这种模糊的时序记忆流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达到了最高。再进一步,人脑发展出了更高级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可以通过堆砌那种模糊的时序记忆流来达成概念和逻辑的精确思维。因此,这种逻辑本身,就是和外部世界切合的。这样看,恐怕人脑想出来的东西和外部世界深度切合就不是太过惊人的东西了。当然,这里面太多问题,不是能简单说清的。

      我记得Fuhrer河友有一个帖子说得很好(但是我找不到该帖子了),他说,其实人的对自然的认识其实已经是人脑可能做得最好的了,如果人脑具备更大的容量,更高的层次,可能看到和理解的就完全不同了。我想的确如此。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对形式逻辑做推演,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脑里面的结构,和这个形式逻辑有很紧密的关联。但是,我们不能用老子的辩证逻辑(或者黑格尔的,或者马克思的)做推演,辩证逻辑得到一个结论,就到此为止了。有人说(事实上是大多数人),这是辩证逻辑根本就不对。但是我想,可能更好的解释是,我们的脑力不够,不能做辩证逻辑的推演。如果我们有更高层次的脑结构,说不定我们就可以做了。当然这是幻想,自己相信就好了,其他人用不着相信的。

      说来说去,玄的虚的,其实就是基本思想,深入研究脑结构,并且用于机器学习等领域,是重大的课题,具备非常远大的前景。这样想,如果以后的科研小组,不管研究什么的,都有一个分组是管人工脑的,科研的问题,在人脑有所不及时,就提交人工脑做推导,乃至于幻想玄想,甚至创造性地想,这样的科研小组,肯定能够做目前的小组不能做的事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Moravec的悖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狗译原文(http://thedailyomnivore.net/2013/01/23/moravecs-paradox/):

      Moravec的矛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假设相反,高层次的推理只需要很少的计算,但低级别的感觉运动技能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汉斯·莫拉维克,罗德尼·布鲁克斯,马文·明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的原则。莫拉维克写道,“这是比较容易使计算机具有成人级的性能智力测验或玩跳棋,很难或根本不可能给他们一岁的时候,它涉及到感知和流动性的技能。”

      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发现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发现。在他的著作“语言本能”,他写道:“的AI研究35年的主要教训是,困难的问题是很容易的,容易的问题是很难。的心理能力,一个4岁,我们理所当然的 - 识别脸部,拿起铅笔,在房间内行走,回答一个问题 - 事实上,解决一些最困难的工程问题,你的...作为新一代的智能设备的出现,这将是股票分析师和石油化工工程师和假释委员会成员被机器所取代的危险。的园丁,接待和厨师在他们的工作是安全的,几十年来“。马文·明斯基强调,最困难的人的技能进行逆向工程,是无意识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至少知道什么我们的脑海中做得最好的,”他写道,并补充说:“我们知道简单的过程,不能很好的工作较复杂的工作完美。”

      一个可能的解释的悖论,所提供的莫拉维克,是基于进化。实施生物,人类所有的技能使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机械设计。在他们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倾向于保留设计的改进和优化。年长的一个技巧是,自然选择有更多的时间,提高了设计。抽象思维,只是最近才开发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指望它的实现是特别有效的。莫拉维克写道:“大,人的大脑高度进化的感觉和运动部分的编码是一个10亿年的关于世界的性质和如何生存在它的经验。故意的过程中,我们称之为推理,我相信,人类的思想,最薄的单板有效的,不仅是因为它的支持,这大年纪了,更强大,但通常是无意识的,感觉知识。我们都是巨大的奥运选手在知觉和运动的地区,那么好,我们做的难看起来很容易。但是,抽象思维,是一种新的伎俩,也许不到10万年的历史。我们还没有掌握它。这是不是所有的内在的困难,它只是似乎,所以当我们做到这一点。

      紧凑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说法是:我们应该期待任何人的技能是技能的时间量一直在不断发展中的动物大致成正比的逆向工程的难度。最古老的人类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所以在我们看来,是轻松。因此,我们应该期望出现的技能,毫不费力地难以反向工程,但需要努力的技能,不一定是很难工程师。一些例子技能,已被不断变化的数以百万计的年:识别脸部,移动周围的空间,判断人的动机,接球,识别语音,设置适当的目标,注意是有趣的事情;什么关系知觉,注意,可视化,运动技能,社会技能等。的技能,最近出现的一些例子:数学,工程学,人的游戏,逻辑,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很难的,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身体和大脑的主要发展做。这些技能和技术,最近被收购,在历史的时间,并有最多几千年来加以提炼,主要是通过文化的演变。

      在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研究预测,他们将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创造思维机器。他们的乐观是因为一部分的事实,他们已经成功地编写程序逻辑,解决了代数和几何的问题,玩游戏,跳棋和国际象棋等。逻辑代数和有困难的人,被认为是智力的迹象。他们认为,(几乎)解决“硬”的问题,该如何运用自己的眼光与常识推理的'方便'问题将很快陷入到位。他们错了,原因之一是,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但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事实上,他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如逻辑和代数是不相干的,因为这些机器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

      罗德尼·布鲁克斯解释说,根据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情报是“最有特征性的事情,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科学家们发现了具有挑战性的,如象棋,象征性的整合,证明数学定理,解决复杂的词代数问题。“四五年的儿童可以做的事情,毫不费力,如视觉上区分一杯咖啡和椅子,或左右两条腿走,或从他们的卧室在客厅找到自己的方式,没有想到的是活动需要的情报。“ 这将导致布鲁克斯继续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他决定建立“无认知的智能机。传感和行动。这是我将建立完全离开了传统上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智慧。“ 这个新的方向,他称之为“中篇小说AI”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机器人技术研究和AI。

      通宝推:赵沐浴,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所谓“Moravec悖论”连悖论都不是。

        否则我随便举出个"Matt悖论": 对中国人来说中文容易、英文难。对英国人来说英文容易、中文难。

      • 家园 neurons"="electrons & photon

        "we tried to draw an analogy of neurons with electrons and

        photons".

        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0907/0907.1394.pdf

        google translation:

        摘要:在本文中,我們首先給出一個直觀的定義,為實現我們的“意識”。接下來,

        從這個直觀的定義,我們得到了量子意識(量子物理定義

        意識的參數或QCP)。 QCP是基本的意識在量子粒子,

        這是在本質上的最基本粒子。因此,,QCP可以解釋感知並nonperceptible

        的物理性質和一些現有的假設。我們概念化水平的人力

        意識是最複雜的,具有最高的分形維數為4.85,在腦電圖

        其他研究小組的實驗。另一方面,其他物種具有較小的意識

        的水平,這可以由較小的分形維數反映。我們還探討了生物信息學的

        從基因組的觀點,在這裡我們試圖打個比喻的神經元與電子和意識

        光子。最後,我們改進的量子力學方面的QCP,大家都知道,在愛因斯坦的特殊

        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假設“光速的一致性,不論

        幀的參考(慣性或非慣性幀)“。在我們的理論啟示QCP,可直接

        適用於證明這一假設得到驗證。因此,假設可以作為一個法律框架。

        Table 1: Shows the data from electroencephalographs of different species including human

        SPECIES FRACTAL DIMENSION

        Human 4.85

        Dog 4.63

        Butterfly 3.71

        Catfish 2.50

        Crayfish 1.65

        Earthworm 0

        Thus

        • 家园 smaller is not necessarily

          better.

          if we try to analyze things too closely, we risk not understanding how they work on a macro level. In many cases, the whole exhibits properties that can't be explained by the behavior of its parts. As Laughlin points out, we use compute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very day, but scientists don't totally understand why all of their parts work the way they do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A Different Universe: Reinventing Physics from the Bottom Down

          另外,还可以看看Rule 1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Rule_110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解释了原理并不能预测结果的道理,这本书叫《A New Kind of Science》 by Wolfram.

        • 家园 QH=热辐射中包含着一个物体的全息信息

          1.

          there is a ton of "research" in this area, or "speculations", for example, in lab, "X线,γ,高能电子束等放射线照射brain cells", is that feasible without killing those brain cells, and therefore your 照射 of brain cells getting no data out of it?

          2.

          still,"热辐射中包含着一个物体的全息信息" could be a big deal, if someone can figure this out, even with a very rough approximation model, then for those with QH

          4"bio":自然光場=非马尔可夫热库, amazing1

          http://www.ccthere.com/alist/3830274",

          "社會光場信息場=非马尔可夫热库", for those with qh edge;

          and for everybody else without qh edge:

          "社會光場信息場=马尔可夫热库"=the more you interact with "社會光場信息場=马尔可夫热库", the more likely your brain will get "over-heated",confused,and "damaged", ....

          the long expected, some kind of "精神原子彈"?

          ---------------

          “李淼

          2010年1月24日 23:25:17

          多云转晴:

          因为量子力学在热力学中不重要,至少在这个推导中不重要。 ”

          在这个推导中重不重要我还不清楚,但热力学给我的感觉是过于强调随机性、无规无序性,而忽视热运动中信息传递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干性。近年来Quantum Hologram(QH)的发展认识到了热辐射中包含着一个物体的全息信息。QH与从黑洞热力学中发展出来的全息原理不是一回事,尽管两者肯定是有深层联系的。QH研究的基本现象是宏观物体发射/吸收能量这样的基本过程(也是量子力学诞生时的一个接生婆),用到的数学工具是标准量子力学的Heisenberg群和全息照相原理,但得到的结论却不同寻常–所有宏观物体在发射/吸收能量这样的基本过程中都在发射出的能量子的相位关系中携带了此宏观物体的事件历史的信息,这个理论是一个叫Walter Schempp的德国人在研究MRI成像过程中提出的。这是我在网上搜到的(应该就是)这个人写的关于QH的初始论文:http://www.ima.umn.edu/preprints/Aug91Series/860s.pdf

          论文较长而且有许多对MRI成像技术发面的内容,我还没读完。

          还有大力提倡QH的一个叫做Edgar Mitchell的人的网站,里面有更多对QH的文字介绍:http://www.quantrek.com/index.htm

          QH是量子力学在宏观尺度上的普遍的直接的表现,普遍存在于热辐射这样的基本现象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热辐射都包含着辐射体的事件历史信息是普遍的,那么黑洞蒸发过程也没有理由例外,那么黑洞蒸发过程中的information paradox也就不是个paradox了,信息存储于热辐射中。黑洞热力学已经表现出了热、引力、量子力学的不可分割性,这些观念都指向了对真空的理解。因此,热力学在根本上是与量子力学联系在一起的,热力学中的“无规”、“随机”这样的观念需要修正,甚至统计规律、量子力学中出现的概率性本身也许都会有个更基本的解释。

          回复

          新型超高分辨率顯微鏡可觀察活腦細胞 2012年02月08日 14:20:34

          來源: 科技日報 新華微博 【字號:大 中 小】【打印】【糾錯】

            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以前研究人員只能在電子顯微鏡下擺弄死亡的腦細胞,而從來沒有用高分辨率顯微鏡清晰地看到活的腦細胞在有生命的動物體內的活動圖景。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現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斯蒂芬和其同事將這一夢想付諸實現。相關論文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

            斯蒂芬與該研究所的其他研究者多年來一直在研發一種被叫做“受激發射損耗” (STED)的超高分辨率顯微鏡。現在,他們將這項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為了讓實驗結果更清晰,他們首先對一只老鼠的特定腦細胞進行基因修改,使其能夠發出熒光,然後切掉老鼠頭蓋骨的一小部分,放進玻璃器皿裏,通過STED觀察那些發亮的腦細胞。同時,研究人員啟動STED中所裝置的軟件以遮蓋鼠腦裏那些沒有變亮的部分,這樣即可在有生命的老鼠外部實時地再現出神經細胞的高清活動影像。

            這個新型顯微鏡提供的清晰度可以達到70納米級以下,四倍于以前的顯微鏡,足以幫助科學家觀察到腦部樹突棘的活動,樹突棘是存在于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樹突上的小突起,構成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性突觸傳遞的原始位點。

            研究人員未來將有可能進一步發現這種新型顯微鏡的許多種用途,而其中最重要的領域是用于觀察治療精神病藥物在腦部神經元突觸裏是如何工作的,也許還會引發制藥學針對特殊疾病開發新藥的突破性進展。(華淩)

          lixkyx 说:

          2010年2月20日17:00:43

          查了一下,Quantum Hologram资料很少, 知道的人也不多,可能是一个很冷僻的研究方向,似乎只算是一家之言,未得到学界主流认可。

          回复

          吴畏 说:

          2010年2月20日18:07:25

          lixkyx :

          知道的人确实很少,可能是因为QH不是搞纯理论的人做出来的,所以理论界可能知道的人不多,搞NMR、MRI成像的

          ,搞生物的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一些,QH中信息的非局域性还被用于解释超常心理学中的现象,尽管还是很初等的尝试。目前我所了解的最先做这方面工作的就是Walter Schempp和Ernst Binz这两个人,后来又有人跟进或者将其用到了其他领域。QH是非常普遍基本,而且有实验验证做基础。

          另外,对DNA的研究也有非常有趣的进展,比如Phantom DNA effect,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DNA的工作方式很像一个全息投影仪。

          • 家园 那么人是信息的永动机吗?

            或者真的有上帝。。。

            • 家园 Verlinde's 全息屏

              1.

              那么人是信息的永动机吗? [ 墨虎 ] 于:2013-04-28 01:00:54 复:3843180

              或者真的有上帝。。。

              I don't know

              2. what I think I do know

              2.1

              "語言/意识=脑熱振盪時所輻射的出某特征值的正整數倍的能量 [ 晓兵 ] 于:2013-03-29 13:15:15 复:3861177

              1. planck blackbody radiation

              黑體輻射:黑體內粒子因為溫度而發生熱振盪時所產生的輻射波,振盪子, 輻射出的能量=某特征值的正整數倍"

              2.2

              脑熱振盪: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about 70% of one person'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f I remember;

              2.3

              average 脑 and its 熱振盪 vs environment should obey 麦克斯维尔分布(速度分布函数)@温度=most of the time, and its 信噪比 peaks out easily on its 抛物线,with a lot of 信息重复 with 語言重复=waste of our brain energy,

              normally, and I think that on average, our 脑 are all "normal" 热脑, and normally

              粒子速度=粒子热速度, 粒子分布=经典的maxwell分布

              and our 意识粒子 are not very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above physics, unless we have 相对论能量条件, for most of us under most normal situations, with our 意识粒子 doing a lot of 重复工作, low productivity. that is perhaps why, in US, sports are very popular, instead of 学习: for brain, diversity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專一!!!

              "玻耳兹曼根据H定理证明,在达到平衡状态时,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趋于麦克斯韦分布":

              平衡状态=系统趋向于势能较低状态

              problem1: 信息重复/語言重复 @平衡态/势能较低状态

              problem2: to get "real"信息, brain needs to get into those non平衡态/high 势能态, but how?

              2.4 Verlinde's 全息屏

              I have posted quite bit about Verlinde's 全息屏

              Verlinde's 全息屏 will help us to screen out those 信息重复/語言重复, cutting down our brain energy consumption, as an immediate brain app of Verlinde's 全息屏

              there will be more Verlinde's 全息屏 apps coming out

          • 家园 :引力波"屏蔽干扰

            a model 4 "引力波"屏蔽干扰, +热辐射屏蔽干扰="脑控"?

            隐身衣技术III:隐身 [ witten1 ]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218652

            我跳过光学变换的进一步技术性讨论,其实总得就是一句话,我们要求Maxwell方程的协变性,就是说我们要求Maxwell方程在坐标变换下是不变的,这样把介电和磁导率张量做相应的变换的时候其实就是意味着我们寻找一类特殊的边界条件来达到我们引导光线弯曲前进的目的,通常引力会比较容易一点,可是人工引力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应当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直接改变时空的结构,而改变引力场也就是改变周围环境的曲率,所以通过利用一些材料的特殊性质实现特定的介电和磁导率的变换也是能达到等效的功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