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强大了,下面怎么办? -- 晨枫

共:💬629 🌺4318 🌵6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斗胆给高科技产品定个义

          这个讨论有意思, 非常羡慕政委有化繁入简的本事,化神奇为正常.但讨论起来我还是想落个具体的点。

          行业中的某个领域,哪个叫高科技的技术,哪个可称为高科技的产品,技术体现为某个新的知识理念,跨界应用的思路还是工艺流程,技术设备,直至新材料创制或制造.

          我试着举个两个例子来做个定义,不知搭调不搭调.

          1. 五六十年代中国战斗机仿制中的钢板材料制造:五十年代末期中国引进苏式飞机时就考虑到国产化,飞机用材料中最难一段是发动机喷火口处的特殊钢板,周总理要求投入力量研制,苏联在华专家和中国的材料研究人员一起下了力气,最后研制成功,高温烧上去国产钢板达标,欢呼过后收摊本来就是备用的。结果没几年中苏分裂这回真需要用国产飞机了,这才发现原来研制的材料耐高温没问题,但钢板无法弯曲成形,这和原材料的成分和冶炼工艺有关,而达到这些标准牵涉到一系列行业了。当年中国不提钢铁治金,连采矿都落后,而采矿前面还有地质勘探等着呢,补齐找矿和采矿的短板,中国的铁矿石含量不高杂质多,要解决它又是冶金化工的事儿,比起飞机制造业,这些不能算高科技吧,但它们达不到一定水平,后端的高水准产品就无从诞生。从没上过国产整机的中国飞机业把飞机部件工序切割开来攻关,事前不可能懂得只有全部自我制造后才能明白的哪怕很常识的东西,事到临头才发现材料要求多着呢,如果不是彻底没了依靠一定要自己干估计明白过来还有得等呢,中国航空制造比起中国航天是一把伤心泪,看过这个事儿早在黑丝代之前我就认为,全部国产仿制和自主仿制也是力量,远在水平线之上啊,至少已进入起飞前的加速了,现在头终于昂起来了,要飞升了。

          发明创造国是先有理念,后有样品,再有产品,产品是在理念有了工业化基础上才水到渠成做成的,能达到这个指标一定有设备制造或材料领域的新或旧产品支撑住它了,而产品每一次升级换代是做加法一点点抬升起来的--原材料、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的轮替进步,采矿业、冶金业、制造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才最终体现在终端产品的进步上。追赶者则是倒着走的,从产品本身向上下游要求各个领域的成形产品足以生产达到质量的产品,产品涉及门类越多领域越广要求越高,终端产品就越难生产,于是也就成了高科技产品,因为它是个集大成者,体现的是深度广度与厚度,倒不在每个行业都先进,但有那么一两个先进甚至只是有没有就足以制约最后产品的诞生了。

          因此我斗胆下个定义,高技术产品有一项内容是这样的:集现代工业行业之大成,涉及行业领域宽广门类众多,某些行业领域的水平在中等以上,并且拥有独立设计集成整机并不断更新换代的能力(可以不是最先进的但必须是自主完成的),这种技术含量大水准比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之为技术富集产品,准高技术产品。如果上述条件的产品再拥有一个决定性设计思想体现了全新的理念,某个制造环节或工艺代表了全新的行业水准,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那叫高科技产品,一个就够了。

          2.现如今传统领域内的建材产品制造:有个朋友在全美建材企业排行前五的大公司工作,这位说过一件事儿,建材生产无论如何不算高科技,但公司产品水平全球数得着。美国这些年经济危机基础设施订单越来越少,公司曾动过心思想开拓中国市场,中国的石油企业(它们公司有玻璃钢产品)和南水北调工程,好象一个不谙国情被美国同行撬了,另一项因为看不懂中国倒排工期的国情怕做不了不敢接。活没接着产品倒打开知名度了,中国无锡某厂就仿制它们公司的产品大卖于中国,而且公开打出美国公司的品牌名连个招呼都不带打,当然仅限于中国境内,美国人还是有骄傲的地儿—我有核心技术您没有,中国产品质量达不到美国那么好,不是偷工减料闹的,就是达不了标。无锡厂家也有办法,请了美国公司一位资深退休工程师来厂指导工作,经他手一调整质量就上去了,人一回美国没多久别的地儿又出问题了。老人家秘而不宣地保有着核心技术就这么来中国发挥余热了。我当时第一反应,没带新设备新配方只出个人就解决问题,大概在工艺流程或质量控制上的吧,事实是无锡厂的某项生产设备要落后于美国,美国使用了最高级的生产设备精度一下子就到位,而无锡厂在设备上差口气产品质量就达不到标,那位退休工程师恰好从老设备做到新设备,知道新老设备差别在哪儿,把口卡在哪儿可以料问题于先,怎么操作下可以减少和消除问题,这就是美国公司和无锡厂差别之所在,也就是它剩下的最后核心技术了,当然如果美国继续精益求精地发展设备材料什么的,那核心技术还会涌现差距会一直存在,但公司被石油公司收购了,因为不景气,从此改行做海上石油输送材料了。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俊压百丑,任一环节领先一步都可构成压制,但一步就是一步压制力度是有差别的。

          这个例子最重要的地方还不在这儿,而是说明了中国有指望,因为需求也是一俊,中国持续旺盛的对于各种产品的市场本身提供了产品产生、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内部动力,这是中国内生的有保证的无法剥夺的,也是当年西方先进国家得以源源不断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的动力,这个环境今天到中国了,即使面临着领先国家如山重如天大的压力,中国内在的顶升的力量之大是值得予以信心的,当然中国人要有自信心要有恒心也要有自尊心—我们就要也一定能做世界做好的。

          很多人认为中国还很落后的,可能多指技术富集产品,落后环节比较多牵涉面广,别人死守不退,还在继续挖战壕与您决一死战呢,感觉难度高有些追不上。

          而持乐观态度的则是看穿了众多核心技术的真面目,有的需要等其它行业再上一层楼,水涨船自然就高了,有的自己努努力加把劲儿就拿下了。

          应该说直至目前为止,中国都还处在追赶者的地位,拚命补齐所有的短板,但是中国的追赶是全方位的,因此感觉上目标就比较多,大大小小的星星们都远在天边能追得上吗,别急么只有两个状态,在地上仰望星星,下一步直上九天揽月,不过渡没吊半空的。

          至于说领先者吗,目前心得不多,但也不是一点感觉没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比如太空技术我们老闷着头不停步,总有一天一抬头独立星空了,这是由需求决定的,这是最大的心,最大的格局层面决定的,求不来的,而我们不多不少有了这棵心—不过还在萌芽状态。

          通宝推:cel2000,无无名,牛栏山二锅头,唐家山,回旋镖,老调重弹,
        • 家园 增量上差一个数量级这个说法是夸张了

          这我也是承认的。但要说增量工作量差不多,那也夸张了点。关于那个研发费用报道,我没有研究过,没有发言权。对国内数据,业内人士和财务专家们是有很多发言权的。对美国的数据,大概更难解读一些。

          营改增之类的改革后,我相信并预祝您获得更牛逼的中国研发总费用信息来宣称您的结论的无比正确。

          有些话是讲的夸张,那是为了更彻底的震惊没想过这个问题的童鞋,引起重视后,大家自己会在心里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的。分析这个问题并不难,只是很多人似乎没想过。而推动亿万中华儿女聪明才智的伟大解放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彻底完成和站稳脚跟的根本性,迄今为止公开媒体上提得很少,许多人脑子里并没有这个概念,因此扯一些淡是必要的。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委托项目,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20年。科技论文是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中国国际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不断进步的最好见证。迄今为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8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每年的宏观统计结果编入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以上这个是老话题了,这些年来,中国年论文发表数量可以说是井喷式增长,但与此同时,质量较好的论文的增长速度要低得多。中国的EI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但影响力因子方面,说比人家差了一个数量级也是讲得过去的,例如热点论文数量就连人家的十分之一也没有。你大可以拿前者(EI总数超米国)作为自己观点的证据,也可以拿后者作为我的观点的证据。但实际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阅历自然都很明白。

          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的年专利申请总量和美国的对比。我要说,拿这些作为中国已经是创新大国的证据的,都让我恶心。

          最后,我还要说,中国有13亿人口,比欧美日加起来还多;中国的制造业的许多部分(本来想说大部分的,为了防止被拍,还是不嚣张了),都已经比欧美日加起来还多。那么中国的研发工作的发展目标,跟美国比比就可以了吗?这几百年来曾经称霸全球的强国,英美哪一个在其全盛期的发明创造只是比第二国略高一点点?

          我们有这样的潜力,我们过去二百来年经历这样的苦难,我们依然小富即安,浅尝辄止,刘备编草帽,那也是独立研发、自主创新呢。我们已经超过美国了,欧也;已经不用在发展了,欧也;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欧也。。。。。。。满清买下全球第叉叉亚洲第叉叉的北洋水师后也是这么想的。

          倘若中国的民族复兴走到今天这一步就算大功告成了。那么TG的历史评价不会超过满清;我们1949以来的这一轮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评价也不会超过洋务运动。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的目标必须是星辰大海。

          必须完成智慧中国的建设,必须创造条件,必须推动亿万中华儿女聪明才智的伟大解放。

          • 家园 资料来源

            欢迎质讯我所列的证据来源.

            我前帖中所涉及的资料来自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SEI) (科学与工程指数)

            其编委来自几所高校教授

            About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

            National Science Board

            STEVEN C. BEERING

            Chair, President Emeritus, Purdue University

            PATRICIA D. GALLOWAY

            Vice Chai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Pegasus Global Holdings, Inc., Cle Elum, Washington

            MARK R. ABBOTT

            Dean and Professor, College of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DAN E. ARVIZU

            Director and Chief Executive,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Golden, Colorado

            BARRY C. BARISH

            Board Consultant, Director, Global Design Effort for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 Linde Professor of Physics, Emeritu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ILLA P. BENBOW

            Patricia and Rodes Hart Dea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Peabody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Vanderbilt University

            RAY M. BOWEN

            President Emeritus, Texas A&M University

            JOHN T. BRUER

            President, The James S. McDonnell Foundation, St. Louis

            G. WAYNE CLOUGH

            Secreta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FRANCE A. CRDOVA

            President, Purdue University

            KELVIN K. DROEGEMEIER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Regents' Professor of Meteorology and Weathernews Chair Emeritu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JOS-MARIE GRIFFITHS

            Deputy Director (Biomedical Informatics), TraCS Institute,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ESIN GULARI

            Dean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lemson University

            ELIZABETH HOFFMAN

            Board Consultant,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Provost, Iowa State University

            LOUIS J. LANZEROTTI

            Distinguished Research Professor of Physics, Center for Solar-Terrestrial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hysics,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AN I. LESHN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Executive Publisher, Scien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Washington, DC

            G. P. "BUD" PETERSON

            President,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OUGLAS D. RANDALL

            Professor and Thomas Jefferson Fellow,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RTHUR K. REILLY

            Senior Director, Strategic Technology Policy, Cisco Systems, Inc., Ocean, New Jersey

            DIANE L. SOUVAINE

            Professor and Chai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ufts University

            JON C. STRAUSS

            Interim Dean, Edward E. Whitacre J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xas Tech University

            KATHRYN D. SULLIVAN

            Director, Battelle Center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Policy, John Glen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Ohio State University

            THOMAS N. TAYLOR

            Roy A. Robert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Curator of Paleobotany in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RICHARD F. THOMPSON

            Keck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RDEN L. BEMENT, JR.

            Member ex officio, Director,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RAIG R. ROBINSON

            Acting Executive Officer, National Science Board, and Director, National Science Board Offic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Louis J. Lanzerotti, Chair

            Camilla P. Benbow

            John T. Bruer

            G. Wayne Clough

            France A. Córdova

            José-Marie Griffiths

            G. P. "Bud" Peterson

            Arthur K. Reilly

            Jon C. Strauss

            Richard F. Thompson

            Rolf F. Lehming

            Robert Bell

            Executive Secretaries

            Jean M. Pomeroy

            NSB Staff Liaison

          • 家园 你说的都对,警世通言也

            但最最关键的问题是——兔子们也没躺下睡觉啊

        • 家园 科研经费的大头不是工资吧?设备啥的才更贵

          你投入一万个人打一年算盘的工作量,和一个人用计算机1天工作量也不能比呀

          当然我也不同意低一个数量级的提法。从本世纪的历史看,我们和欧美在大多数领域的差距还是缩小的,论总的有效工作量我们显然不会比他们少,哪怕少也有限,--除非他们突然抛出一个大杀器级别的,咱还纯粹没有积累,但这个基本没有可能

          • 家园 设备更贵?

            嘿嘿,咋就不在这上面多想一步呢?以前但凡中国能造的设备都会顷刻从天价跌到白菜价。今天中国已成制造业大国,似乎天价的设备只多不少,这里面会不会有问题呢?

            很多人依旧迷信进口设备,确实很多数据只有进口设备才做得出来,可是进口设备也不好侍候,需要大量的调试和独家特供配件或试剂。那么这真的是进口设备都很先进?可是如果你有心,并不按其标准操作,甚至稀释试剂,你依然可以“调试”出完美的数据。所以这是人家设备先进呢,还是人家数据筛选软件先进呢,那可就“傻傻分不清楚”了。

            PS:在今天的社会,数据是为“人”服务的,而不单单是科学(确切地说是特定的人)。而设备的价格,也是成本说了不算,你得看人,中美不外如是。

            • 家园 这两天沸沸扬扬的非洲牛郎不就是采购国外设备闹出来的么
            • 家园 外企最大的培训基地就是国有单位

              一进国有单位,领导会先教训新来的“做事先做人”,国有单位竞争留下的是会做人的,赶走的是会做事的

              通宝推:parishg,
              • 家园 所以外企里边中国人只有给印度人打工的命

                会做人会溜须拍马的印度人都当主管,会做事的中国人都在干苦力。唯一能跟印度人一争高下的人才都在国企里边。

                闷头干事不会做人,在哪个地方都一样的下场。

      • 家园 真正踏入星辰大海了,才可能人人都是哲学家,人人都是科学家

        在目前这个地球上,这个能源利用水平上,大多数人类不过追求温饱小康,13亿人尽舜尧,甚至最后非洲的黑蜀黍们也要尽舜尧,不是很现实。

        国家间相互竞争,解决温饱小康,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这些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像打星际一样守好口在家攀科技然后暴兵出大舰一波流就一统天下万事休矣了,没有永恒的东西。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所谓“中国国内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怎么有精力去参与全球竞争”。问题是中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解决中国的事情就必有外面的影响与参与,中国自身体系的塑造也是与外部体系相协调的过程。科技落后其实不可怕,怕的是封闭没有交流。科技进步产品升级都是交流与竞争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东西,就和历史与社会一样,是众人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是琢磨不定的“民心”。唯物的看,这种东西不是靠设计出来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自己长出来的,竞争越激烈,长势越喜人。30年前生活产品匮乏,人心思变,中美关系缓和,世界主题被判定为和平与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于是走出哲学与科学,直接拥抱物质与物质生产;而现在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大量新生的工人群体开始要求高的待遇与成长性好的岗位,能源资源瓶颈凸显,外部美国重返东亚,将中国视为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如果说前三十年的外部环境与中国的互动使中国成长为了“世界工厂”;那么现在环境一变,竞争更加激烈,内外矛盾一起凸显,这种情况下,道路问题,附带着科技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科技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附于工业生产之上。原始的加工出口还有利可图,还能招到一月28天天天加班只拿2500块钱工资的农民工,你就不能指望江浙和珠三角的小老板去“产业升级”。)就成了首要问题。未来的30年,必然是竞争激烈和大洗牌的30年。无他,人已经变化了。大量的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受过系统教育的、心怀平等呢精神的、欣赏和喜欢高级工业品的一代人慢慢将取代前一代人,他们的工业产品需求巨大以至于必须自己动手生产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的平等精神之深刻以至于他们不接受拉美和印度的少数人现代与多数人被抛离在工业化社会之外;他们的童年青年时代教育使他们具有与全球“工业人”竞争的基础和实力,这些都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础,并且这些也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人民得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自然而然的产物。

        伟大的科幻作品并非刻板的预言未来,而是深刻的揭示人性与社会,是科学映照下的人文书。人是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根本,但不是个人,而是社会的人,有组织的人。人之所以能被组织起来,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相同的价值观,这些又与人参与的社会生产有关。而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水平不到,即便制度设计的再完美,或理想再高远美好,总不敌飘渺莫测的“人心”。如果以事实论,伟大如太祖,仍是人亡政息:分地的农民兴高采烈,乌央乌央进城的农民工出卖着超级廉价的劳动力,挤垮了各个消费领域的国营工厂(也保证了打开国门,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中国至少还有个“劳动力成本优势”,只是不少公知和经济学家鼓吹这个优势是个宝,要固化,不许挣扎,这就阴损缺德到家了);大学和科研院所一律“向钱看”,短期内经济效益低下的项目都砍掉(寄人体系之下自然如此,不过这个体系快容纳不了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了,那么收纳就会变成竞争,短期利益就会让位于长远考虑)。1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飞机也在所不惜,为啥?因为农民工有饭吃能攒钱在老家盖房,江浙小老板有钱在大城市买房置产包养二奶,地方经济欣欣向荣,中央外币储蓄日益深厚,似乎谁都得到了好处。可惜事物是运动的,当农村青年也要进城置业买房,也要坐飞机的时候,他生产的裤子和飞机就不是这个比例了。于是,要么裤子涨价——看来很难,因为西方各科技垄断国骄傲的认为飞机和裤子就该是这个比价——如果你自己没有飞机生产能力的话;要么飞机降价——国产的大批“廉价屌丝”工程师搞出了自己的、能让农民工坐得起的飞机——于是产业升级了。

        当然最后,这个过程反复之下,随着人类集体的成长进步,我们踏入星辰大海了,农民工成了历史名词,人人都是哲学家与科学家了,也许火星之上干活时给你搭把手的黑蜀黍,休息时唠嗑说到自己的祖祖祖。。。父,在肯尼亚放牛时竟然连偏微分方程都不会解,你千万别露出和他一样不解与惊讶的表情。因为,“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我们迫切的希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种族急切的进步进步再进步,先进先进再先进,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相对于人的生命和人类历史而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争朝夕”使我们的态度;“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我们的哲学。

        通宝推:南风,三笑,五藤高庆,胡一刀,猪头大将,
      • 家园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 家园 在一个文章里看到过,罗化生是个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的日本人
        • 家园 这个不太可能,就是个哈日的

          小鬼子虽然不堪,但是很少执着于民科,尤其是那种很低级的数学民科。从教主几篇很有喜感,欢乐很多的研究黎曼zeta函数的帖子就知道此人不可能是小日本。

          由此看来,此人年纪在40-45之间,大专或者普通本科工科毕业。往好里猜,可能是哈船舶的,东北鲜族人,八成是吉林的,家里亲戚里有日寇遗孤,小姨多鹤之类的。多半是农村长大(没有贬义),现在是个企业中层干部一类的。

          • 家园 他是福建人,但是福建有很多日本人的后代,我在日本时就碰到

            过。

            我估计罗教主,很可能就是个日本人的后代,出生在福建,遗留在中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