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们都是机器人 -- 给我打钱87405

共:💬215 🌺13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做工程喜欢可控,人也许不能这么培养吧

                人的智慧都是解决困难得来的。没有困难就没有动力。

                咱们上一代生活处处艰难,稍微有条路就走的坚决。

                下一代是生活一帆风顺,有点困难父母们还想办法先给趟平了。像我写这些文章就有点这个意思。连思考啊、困难啊都期望变得可控,不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

                我这是做工程的思路,方方面面都要想到。一切都在控制之下的好处就是成功率高。比如调一个参数,实验一万遍也许还比不上纸上算几行。谁都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可是如果因此就不让孩子读书,什么都自己摸索,人类文明也就没机会进步了。

                但是,您给我敲了个大大的警钟。我这种玩法,一不小心就培养出个温室的花朵。受控的困难永远也代替不了生活真正的风雨。

                • 家园 这正是矛盾的所在

                  人希望凡事都在控制当中,然而世界并不可控。

                  人希望凡事都能达到最高效率,然而事实是总效率很低。

                  人希望摆脱机器人的命运,然而实际上却是在努力让自己成为机器人。

                  这篇贴子我越写越觉得矛盾,我发现我和所有人一样,“越是不想干的事,干起来越是带劲”。这感觉真叫人沮丧。同时,这让我意识到那本名为《失控》的书(out of control,kevin kelly)尽管已经读了三遍,但我离读懂还差得很远。

                  我像一只无头苍蝇那样乱转,但也许这样就对了!

                  • 家园 人的控制欲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人的大脑,或者说哺乳动物的大脑,甚至所有动物的神经系统,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变化的预测上的,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是为生存适应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的。

                    预测的失败必然带来恐慌,也必然带来神经系统的调整,这个就是学习的本质,进化的作用不讨论,只说在一个稳定生物体内发生的调整而言。

                    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的人类,甚至一部分哺乳动物,发现单纯预测并学习,就是说'与时俱进'在对未来的适应上,不如主动改变外部世界来适应自己的能力更容易,比如挖山洞居住不如自己盖房子,锻炼跑步能力不如训话马匹骑乘等等。这是人类战胜进化的开始。

                    因此,人的操控欲望是人类智慧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非常大的提高的,这个提高的过程则是幼儿成长为成人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而其中也包括如何操控这个世界包括其他智能生物,就是其他人,社会的部分。

                    在这样的世界中,自然的就有高下之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能力,反映出来,就是你是操控别人更多还是被操控更多。人类社会的机械化,信息化,代表者大多数人实际上生存在被操控中的一个状态,这个趋势必然在反反复复中走向被少数人控制的结局。这并不是因为少数人的意志,而是对外部世界,就是说包括其他人类的这个外部世界,每个人本能上都更喜欢有序,可预测,可操控的性质的。于是长期的共同努力,在战胜了进化的同时,人类本身也被异化了。

                    人类的结果是不是机器人并不重要,但是世界一定会是各种智能竞技的场所,是以人形还是以某种看不见的形态,并不是问题的重心。而这个过程,即使在今天甚至有人类存在以来的千百万年,就已经在进行中了。

                    如果说生物是基因的载体,人类不过是智能的载体。

                    通宝推:dingzi,水过云飞,看树的老鼠,
                  • 家园 如果不管哲学这部分

                    不考虑人类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咱们自己可算不上机器人。

                    以前人每天劳作,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那更是机器人。效率的提高已经把人极大的解放出来了。我们还是讲效率,但是自由的成分比过去的人还是极大增长了。

                    所以,人嘛,尽量让自己活得有自由的感觉就好了。随着物质的逐渐丰富,这种自由还会增加的。

                    不过说句老实话,我其实相信自由是一个幻觉,从生物学基础来看,人的自由意志在哪里?就算有一天发现人不是决定性的机器,而是有量子效应参与,也没什么安慰的效果。谁会觉得量子效应代表了人性的尊严?

        • 家园 授人以渔-独立思考塑造自我(4)

          在第三节中,我已经介绍了怎么进行高效的理解。我甚至还小小的鄙视了一下奥赛。

          但是,在这一节中,我要反其道而行之,谈谈为什么奥赛天才往往挺成功,而且思维方法又有可观之处。这是因为,奥赛训练了这些人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和我在第一节中想要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

          人必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在第三节中,我介绍的方法会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但是它有两个缺陷:

          a. 知识有用,但不如方法和习惯有用。人生很复杂,你从小相当医生,长大了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艺术家。这过去几十年的知识至少废了一半。

          b. 生活不是做题。你总要面对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没有成型的知识可以套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需要尝试低效的、独立的理解。就是靠自己的苦苦思索,把眼前的新知识、新现象与自己过去的知识与体验建立联系。

          比如您说的十进制的例子,或者由“面是线的集合”推导出正方形和圆的面积的例子。如果这些理解,都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恭喜您,您的孩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又有了一次宝贵的体验。

          您自己也说

          “方法完全在于对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事物给以适当的整理、分类,使之条理化。”可见,方法有多么的难学!我甚至开始怀疑,方法是无法教的。依我所见,一个人,只有当他对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具有深远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真正找到方法,在此之外,恐怕只剩下了模仿。

          怎么培养孩子的这种整理、条理化的习惯?就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自己去理解。经常整理,经常想想事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百折不挠的习惯,获得理解的快乐,同时发展一套理解事物的感觉和自己独特的看待事物的方法。

          与此同时,你永远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真正的创新,都来自于这种看似没有方向、个人化的理解与追求。在理解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指导你,唯一指导你的方向就是:我要用我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它。我知道我能成功,因为我过去成功过无数次.

          这里有两个例子,都来自《费曼的彩虹》这本书。费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有一段时间陷入研究的低潮期,想要做点正经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做什么好。后来他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有一次他在餐厅里看见服务员扔盘子。他惊讶的发现盘子的运动服从某些特殊的规律,于是他就做了一些计算,得出了一些漂亮的定理。这些定理在当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却令人惊讶的导出了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费曼相信,你在大学时写出的有趣但没有任何意义的论文,你和别人扯淡的无聊话题,都构成了你独特的心灵和对世界的理解。所谓创造力,就是你与众不同的人生和你对这人生的思索。当你做出一个工作的时候,别人总会惊讶的问,你是怎么想到的?你可以笑着告诉他,因为我的人生和你不同。我总在思考,总把这些思考放在心里,这个问题,恰巧我知道怎么解决。

          其实,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本就不是为了成功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从成功的角度说,我思考了100个问题,也许只有一个能派上用场。可我并不觉得遗憾。我小心的收藏每一点成果,它们是没有人能看到的珍宝,是我心底的小美好。当我理解了一项知识或者一项现象时,那种感觉只能称为美好,有兴奋、有温馨,还有紧张工作后的放松,就像看见悠悠白云。在我想到它们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得到了回报,是它们让我成为今天的我。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NoName,金陵明安,鸿乾,陆合,雪域骑兵,蜜饯,铁手,天涯睡客,河区分,不远攸高,易水,
          • 家园 在我上高三的时候,有一天偶无意中翻看一眼物理课本的目录

            忽然发现了一个类似编号教孩子的规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运动,下抛运动,上抛运动,斜抛运动。这些运动的顺序,基本就是人类认识运动轨迹。理清这个规律,基本省运动部分就米有什么了。反过来想想,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或者说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大厦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的建立起来的,小到乘法,大的我们可以想到的一切。

          • 家园 老兄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受教了
          • 家园 最后一段话其实拨动了我的心弦

            但是,经过两天我才真正回过味来。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思考过100个问题,但思考的时候,我们根本不在乎这思考到底有没有用——派得上用场,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因为我们遇到了麻烦,我们想要搞懂它,一直到有了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或许这答案并不完美,在日后还要修正许多次,但我们的内心是愉悦的——尽管这答案现在根本就是“无用”的。这或许就是那个可以被称为精神的东西。

            我需要再一次表示感谢,因为我终于知道自己是如何爱上学习的了。学生时代的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人,一方面是那个年代过来的父母思想保守,并不鼓励甚至反对我去结交朋友,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被孤立,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瞎琢磨”。这些“瞎琢磨”出来的“成果”如同一堆乱麻,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间(通过做习题)把它们理顺了,“瞎琢磨”变成了“有道理”,好像一个人胡练了许多武功,内力已经有了不少增长,却不会使用,机缘巧合之下打通了任督二脉。

            我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乘法教学流程,我发现,仅多位数的乘法运算而言,学会了竖式之后,Skill1到Skill6几乎派不上用场——被乘法竖式屏蔽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前面的思考都是无用的呢?事情恰好相反,首先,从Skill1到Skill6始终贯通着一根主线,那就是把复杂的大问题切分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其次,Skill1和Skill3是两种具体的基本切分法(环境不同,思路不同);再次,从Skill1到Skill6是一个完整的上升过程(环境在不断变化),再到竖式实现了一次跳跃,在乘法运算中,完全淘汰了Skill1到Skill6,而Skill1到Skill6却因此获得了重生,在其它环境(更广阔的天地)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再一次意识到,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或者说一切原点问题的思考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思考的成果在日后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这就好比,也许邓小平并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才能让一个国家恢复正常,但肯定坚信一条,那就是开放,只有在开放之下摸石头,才有可能过得了河。

          • 家园 最后一段好爽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