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真正的东欧 (1/12) -- 顾剑

共:💬362 🌺3160 🌵18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真正的东欧 (9/12) 波兰 奥斯威辛集中营

      6。2。奥斯威辛集中营

      说完了克拉科夫旧城,该说附近的奥斯威辛了。从克拉科夫北关外火车站地下的汽车站,每小时都有去奥斯威辛的中巴,车程1个半小时。火车也有,但中巴更方便。人多的话,可能会没有座,这1个半小时一半时间是在城里来回转,停站,我那天站着,车子转来转去,又因为穿着冬天的大衣很热,结果晕车了。从奥斯威辛回克拉科夫城,就改乘火车,舒服多了,但奥斯威辛是小站,所以只有慢车,停的站太多,要慢慢晃2个半小时。还有一点,就是坐中巴的话,要告诉司机,你是去纪念碑,不是城镇,让司机到站提醒你。奥斯威辛是一个波兰小镇的名字,而纳粹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并不在镇上,所以如果错在奥斯威辛镇下车,那离开集中营还很远呢。

      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纪念碑,是不向游人收费的,除非是请专业导游或者用语音解说器。我复印了Rick Steves指南上的详细介绍,这些都用不着。当时是1月份,天很冷,灰暗的阴云密布,倒真的很合适来看这样阴森的景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那扇著名的大门“work sets you free”进入集中营后,我第一反应居然是差点笑出来:里面一排一排三层红砖小楼,不是和国内部队大院的营区或者家属宿舍区一模一样吗?我在部队大院长大,这种大院的环境,再熟悉不过,这哪儿象纳粹死亡营啊,简直就是小时候每天走过的营区宿舍楼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奥斯威辛这里,原本还真的就是波兰军队的兵营,到1942年才被德国人改为集中营,开始成为系统灭绝犹太人的中心。

      但看到后来,就渐渐笑不出来了。

      几栋小楼里面,分别展示了当年的囚室和死者的衣物。有一处是几十吨受难者的头发,堆满了半个屋子,一面玻璃将这些头发和参观者隔开,看起来相当恐怖。但我也有个疑问至今不明白,不知有没有达人解惑:一般情况下,保存下来的头发虽然不会腐烂,但会发脆断裂。过了那么多年,真的头发怎么保存而不断裂呢?这些展品有没有可能是复制品呢?

      同一栋小楼的其他展室,还有犹太遇难者的眼镜,箱子,假肢,都是分类集合,堆积如山。你想象一下,面对着整整一屋子的眼睛框,一屋子的假腿,知道他们的主人被迫脱下这些东西之后,马上被送进了毒气室,是不是有种要窒息的感觉?不需要更多的说明,展品本身就足以传达那种无法言喻的恐怖。

      在最后两栋楼之间,有一处处决犯人的地方,墙是用特别的柔软材料制作的,以免近距离射击的子弹,从普通石墙砖墙上反弹,伤到开枪的人自己。还看到了毒气室和齐克隆B的毒气罐,还有焚化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看到一面又一面的玻璃墙里呈现的堆积如小山似的当年犹太人留下的头发,皮鞋,皮箱,眼镜,假肢,洗涤用具等等,我的心禁不住地往下沉,从第一眼的震惊到喉咙失声到胸口的纠结,我佯装出镇静,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地看着,可是今天我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走完奥斯威辛的所有展示厅的,

      今天回想起来,当时最清晰的感觉其实不是恐惧,也不是对纳粹暴行的仇恨和愤慨----这些感觉都有,但都还失之肤浅。我真正的感受是对人性的质疑:作为多年研究战争史的学者,我可以理解战争和杀戮的必要性,但是我不能理解两样事情:个体层面,人类对同类毫无意义的虐杀行为;群体层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大规模毁灭行为。

      类似的人类群体性泯灭良知的事例,不仅仅发生在邪恶的纳粹身上,古今中外,不管什么意识形态,都有类似的例子:南斯拉夫分裂的时候,前一天还是邻居和亲属,后一天就向整个对立的族群举起了屠刀;60年代末文革失控,大规模武斗的时候,为了今天看起来可笑的观点差异,对立派系在文攻武卫的旗号下,虐杀昨天还是同学同事的群众;1937年底,完全失去纪律约束的日军向南京的中国平民不加区别地举起了屠刀;柬埔寨波尔布特政权在三年半的时间里,灭绝了本国本族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不是和平主义者。我研究战争。

      但是以上几个例子中,完全没有军事上的必要性。

      以上种种,包括纳粹的种族屠杀,这一切超出杀戮必要的疯狂行为,都在堂皇的,有些甚至听起来接近正义的借口下,人类就那么容易地陷入到一种集体无意识当中?如果是这样,我们还能相信,人性本善么?

      国学启蒙三字经,我们就读“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但是,在这里,你不禁要质疑,人性真的是纯善的么?只是因为教育的缺失或不当,而走上歧途?是不是人类天性本身就有恶的一面,在文明的外衣下被掩盖,但在特定的制度环境或者心理刺激之下,会被激发出来,而因为人类的智力,想象力,和组织力都远远超越于野兽,因此这种恶一旦被释放,其危害也远远超越兽性?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狮子每天都会捕猎羚羊,那是生存的需要,自然的法则。但是狮子不会为了从猎物的痛苦中获得快感,而故意让羚羊痛苦。

      但是人类会。因为人类够聪明。

      所以在有些时候,人类确实是禽兽不如的。

      也许,我们必须拷问人性,我们无法改变人性,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发现释放这种人性之恶的外部诱因,防止类似人类群体性良知泯灭的悲剧重现?

      大约在下午3点半,我从奥斯威辛坐免费通勤车,去规模更大的伯克瑙集中营。整个死亡营,叫做奥斯威辛-伯克瑙Auschwitz-Birkenau,伯克瑙其实就是奥斯威辛二期工程,奥斯威辛一期可以同时容纳1万4千人,而伯克瑙可以容纳十万人,奥斯威辛本身都是红砖的兵营房子,伯克瑙是用木板搭的临时建筑,完全不避风挡寒,战争时期,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整个奥斯威辛-伯克瑙集中营杀了一百一十万人,其中96万犹太人,多数都是死于伯克瑙。这里的四组焚尸炉,每组每天能火化4400具尸体。伯克瑙有铁路直接通进集中营,月台就是分拣处,刚到的犹太人男女分开,有些人立即被处决,有些人留下来干活,过几个月处决,电影《辛德勒名单》很多场景就在这里实地拍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了,很多人看过电影〈安妮日记〉,或者去阿姆斯特丹看过Anne Frank一家避难的安妮小屋,可能会想,安妮一家,是不是也在奥斯威辛遇难的呢?历史上,安妮-弗兰克一家被纳粹从阿姆斯特丹搜捕之后,的确被运来了这个分拣处。在这里,安妮姐妹被转运到德国北部汉诺威附近的Bergen-Belsen集中营,在那里病死,而安妮的父亲奥托留在奥斯威辛,并存活到战后,是1945年被苏军解放时,生还的7500名奥斯威辛囚徒之一。

      因为今天时间比较紧张,我也不想在这里呆得太长,一方面是冷,另一方面,这里过去死的人太多,阴气太重,肃杀的气氛太过,所以,不到半小时就乘4点的shuttle回奥斯威辛本部,然后打车去火车站,坐火车2个半小时回到克拉科夫。

      (未完待续)

      关键词(Tags): #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克拉科夫通宝推:韩信点兵,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我想一般的人都受不了那种压抑的气氛

        我记得参观是按照语言分组的,每组派一名导游,好像不能散客参观。

        我记得最深刻的有这么几件事:

        1,在一期建筑群,也就是奥斯威辛本部,参观那满屋子的假肢,头发,人油和人皮成品,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压的你透不过气,在参观前和途中,导游一直在善意的说:如果感到不适,可以不进去,在过道等待。反正我在接受一系列的刺激以后终于接近了崩溃的临界点,在最后几个屋子前就不进去参观了。导游就善意的在走廊里陪着我,看她本是想用言语安抚我,但是恐怕我那黯然的眼神让她欲言又止。

        2,还是在一期建筑群,有一个楼是纳粹的731,实验品包括了怀孕的妇女和婴儿,入口处有铭牌介绍。

        3. 一期的最后一项是导游带你进入毒气室,告诉你墙上的斑驳是成年累月的毒气熏的,暗淡的灯光下站满了等待死亡的犹太人,焚尸炉前的移动式尸台可以同时放好几个人...

        4. 在二期建筑群Birkenau,有一个房子是公共卫生间,同时入厕几百人,好多人在入厕时就冻死了。

        在一期参观结束后,我看好多人都双眼红润,其中有一个褐色头发高大的年轻人已是泪流满面。恐怕他不是犹太人,就是有亲属在此厄难。

        我去时是4月初,已有阳光,但是凉意一直在心头。

        如果谁愿意打仗,谁愿意通过杀人来解决问题,那么Auschwitz-Birkenau就是最好的受教育的地方。

        只是,人类从来都是重复性的犯错误。

        不知道下一个Auschwitz-Birkenau在哪里。

        • 家园 巴勒斯坦

          肆无忌惮地施暴的正是犹太人!

          • 家园 老兄把事物看小了

            集中营宣扬的是什么?

            劝勉,教育未来人类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让大家记住仇恨!

            这两者的区别很大。作为前者,集中营可以作为全人类的警示教育基地。产生正能量。作为后者,那就只是犹太人自己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准确的说:仇恨播种基地!产生负能量。那么结果自然是老兄谴责的当今犹太人对其他民族的暴行。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种仇恨,得到的自然是仇恨。

            说句不好听的。国内那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不是符合第二类型?都说国人戾气重,有怨妇情结,这,有没有关系?

            要我说,执政府是尸位素餐!

            • 家园 您的说法满滑稽

              "播种仇恨",这个本来就是您自己的看法,为何不解释成您开头说的"教育未来人类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自己心态有问题,看别人都有问题.

              真的播种仇恨的,您最好和美日说说.杀人放火的,您不说播种仇恨.在家里老老实实的,确是您指责对象.您这算什么心态!

      • 家园 保尔柯察金的军事生涯,最高潮应该就是这场波苏战争了,我

        小时候的同情多半在苏联那边。后来出国后有了很好处的波兰邻居,又同情波兰人了。唉都是小百姓,还是少打仗的好啊。

      • 家园 我是去年去的那里

        在奥斯维辛发现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司令官的住所离毒气室仅仅100米远——就是那个唯一保存下来的毒气室,在比克瑙的那几个都已经被纳粹炸掉了。我无法想象这位司令官可以大刺刺地躺在住所里安睡,而几千个人就在100米外给陆续杀害了。

        那里阴气的确很盛。我去的时候是初秋,阳光明媚,但是在奥斯维辛里面走动,觉得非常凉。后来在现场拍的照片一张都没有发,不忍。

        电影《辛德勒名单》里有个桥段,一群孩子藏进粪坑里,躲避纳粹对他们的搜捕。这个是事实。其中一个活了下来,后来成了著名的摄影师,也是罗曼·波兰斯基的朋友。他到北京来的时候我还采访过他。但是对于自己在集中营的事情,绝口不提。我问了一下,看见他把话题岔开了,也不便再追问下去。

        • 家园 左右了这个蓝色星球几百年的犹太人,不缺乏胆量和能量。

          就像魔术一样,你所看到的,你所感受到的,未必就是事实。

          而可以让人着魔一样的相信非真实,其实并不困难,

          因为,一般人很容易被周围所左右,

          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分辨一些非日常的真伪。

          就像小孩不会怀疑自己就是偶尔在河边捡到的,

          大学生宿舍里交流鬼故事也会毛骨悚然。

          卡廷森林的规模从数字上要小上许多,

          却不难发现,殉难的学者和社会名人的比例要多出了许多,

          一般来说,犹太人在东欧社会里,还是更出彩一些,

          难道那些有名望的人也会嗅觉或者运气更好一些吗。

          同样有几百万俄国战俘死在了德国人手上,

          也不见德国人来翻案,

          被法律禁止的,只有否定对犹太人大屠杀的言论。

          即使是这样的统计,经历了大屠杀的犹太人,

          似乎并不比没有经历大屠杀的俄国战俘存活率更低。

        • 家园 岔开话题说一下犹太人。

          仇犹情绪有其经济基础。比如苏联解体后的几个新巨头,犹太人的比例极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