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陕北边区特货贸易的历史原因以及特货的来源 -- 驿寄梅花

共:💬288 🌺1126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要说王胡子啊段子可真多,留个分析题给你玩玩

          王胡子算是走到哪里生意做到哪里,SuperStar当到哪里,57个上将老百姓能叫出名字的不多,王震怎么也算上将中名列前茅的了。

          至于政策法律对王震来说那可是呵呵呵……

          359的主力要说战斗力也还不错,要不然怎么敢托大让王震就带5000人南下呢。不过这南下之路可不太平,有一则材料里有南泥湾的种烟数云云,里面有“陈团长讲种特产情况如何如何”这个陈团长就是陈冬尧(冬苟),南下作战时就战死在湖南了。

          要不说做领导就得知人善任呢,让王震驻守新疆搞“生产建设兵团”真是恰如其分。

          前面说道王胡子段子多,我就举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里涉及一个领导,两种真相,四个相关方。这个段子浓缩了当时军方、政府(缉私队)和西北财办之间的关系。读懂了这个段子就能读懂当年特货事件里错综复杂的各方关系了。就因为这些段子,我一直怀疑拿着国家钱编写《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这本书的史志诚老师要么是真的不学无术啥也不懂,要么就是个潜伏着的大号反贼。

          西北财经办事处关于迅速处理三五九旅合作社主任张某售鸦片等给叶处长的函(1943年3月22日)

          顷接报告所称东关三五九旅合作社主任私售鸦片及缉私人员四名失踪事,及请将张主任解案讯办,所带的函转警卫司令部查明办矣。 此致

          财经办事处主任 贺

          (本人注:文末亦写 喻杰 字样疑似抄送)

          西北财经处关于三五九旅张某销售鸦片案给延属警备司令部的函

          (1943年3月22日)

          顷据督察处报告称:“本月20号据密查报称359旅合作社张主任经常在东关零售鸦片,当日由该密查发现有人在张主任手买出鸦片一两,价钱1400元当付清,当时张主任答应该密查言定晚上再买给他50两,同晚该处即派督察队队长及缉私员等四名前往缉私,当晚东关发现枪声,该四同志失踪至今未返。”

          又昨(二十一日)晚九时凭东关市民有密报,又查获东关359旅合作社张主任售鸦片毛重10两7钱,张主任已被扣,因张主任赖死不肯走,该处为避免武装冲突,故未勉强将该犯拘捕到案,请转告延属司令部,将该张主任解案讯办等请,特此函达,希查照办理为荷。

          延属警备司令部王司令勋鉴

          财经办事处主任贺(本人注:报文上有喻杰字样疑为抄送)

          西北财经办事处关于张作有帮助三五九旅张某之妻出售大烟被构给王旅长的函[宇字29号](1943年3月24日)

          顷据本市居民张作有,为帮助东关359旅合作社张主任妻子王凤英出售鸦片一事呈称,张主任妻子王凤英经常吸食大烟又时刻出卖熟烟泡子,因事系上峰主张,故协助出售零烟在10次以上,本月20日出售一两,价洋1400元,当面交付,并定20日过货50两,言明交货交价,但因买主未到,故未办成。21日交货时被督察处查获,将民捉住,因民既未从中取利,又系无竟免民无罪,不料9旅反将民之老母拘捕至今不知生命如何,并闻将封闭民家捕捉民等,又谓二十日夜东关开枪,并将薛组长之妻捉住毒打,还有公家人亦在拷打,引起人心不安等情。

          查私贩鸦片即属破坏统销,拘捕人民立系违犯法令,如所述属实,请查明办理为盼。

          此致

          王旅长

          财经办事处主任 贺

          《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P264-267

          你来说说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几方面都是什么心态?

        • 家园 五师干这事儿二师也没闲着

          事实如果发生过,怎么都能合上号,如果没发生过怎么也编不全。

          后来打通联系后东北还辗转送到西北根据地30万两“药品”要西北根据地代销呢,怎么来的?我看有的人引证说是解放区界内自己种的,我没考证过不乱说。

          文革时搞老总黑材料的时候,提了一句这事儿,仅此而已,没敢深究。要深究主席台前三排得进去不少人,究这个干啥?

          我倒不是佩服王胡子胆子大,我佩服他能做戏。44年当着中外记者把戏演了个十足。

          【《王震接待中外记者团》

          6月3日,王震带领他们行经一个小镇。当地政府安排其住定后,《中央日报》记者张文伯独自走出住处,东张西望,按照他在重庆领受的“任务”,到处查找鸦片烟苗。他闯进一家农户询问:“有没有鸦片烟?”农民回答:“没有。”张文伯又问:“种不种?”对方答说:“不种。”他却仍不死心,独自溜进山沟,“发现”一片翠绿的青苗,自以为是鸦片烟苗。他就拔了一株,拿回去给中外记者观看,说他找到了鸦片幼苗,让大家“拍照”。大家一看,却是一株青菜的幼苗。张文伯原想就此找一点可以提供造谣、诬蔑陕甘宁边区的“材料”,结果闹了笑话,自己也觉得无趣。

          第二天一早,记者团的人员正要骑马上路,王震态度严肃地斥责

          说:“有个别记者对鸦片很感兴趣,我准备请他留下来,让他到处去走走看看,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再回去。”王震还说:“你们来采访新闻,我们很欢迎,如果来干特务破坏,我们不欢迎!”听到这个严正警告,张文伯吓慌了,赶快战战兢兢地“声明”:“我是与记者团一道来的,要与记者团一道回去。我不能一个人留下来!”他那一副窘态,立时引起一阵哄笑,这事在记者团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团的中国记者推派了两个代表:《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和《大公报》编辑主任孔昭恺一起上前说情,王震才允准张文伯随行。张文伯和其他一些有意寻衅的记者,真正领教了王震的厉害,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

          结合当时在现场的其他记者的描述,这事儿更好玩。

    • 家园 谈不上打擂台,就说说问题吧

      从民族感情上来说印第安人大可以指责欧洲殖民者强占土地,对印第安部落进行屠杀。但从史实上看也应当承认,多数印第安人死于殖民者带来的天花。不同部落为了自身利益也曾联合殖民者相互屠杀。——史实问题就是是史实问题,我只是指出当年英国的情况而已。就如我指出天花病毒导致印第安人口大量毁减的重要原因之一,谈不到站在谁的一边。你要说《鸦片史》马丁.布斯编造历史,胡乱写书。大可以把他拉出来批判一番。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都受到重挫,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亚洲战场,进步力量都受到重创。苏联解散共产国际,蒋介石翻脸不认中共,大搞反共摩擦。】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宣布解散。6月份胡宗南到洛川前线视察的嘛,此事引发了边区备战、市面萧条以及随后的金融大动荡。

      【陕北边区150万人,11万平方公里,土地贫瘠,中共在没有完成土改仍然存在地主劣绅的情况下,突然要养活多出来的20多万的军政人员,以及越来越的慕名而来的进步青年。这是边区人民生存的大问题

      】——哪里有20多万军政人员呦。

      年份 边区人口 马匹 人数合计 供养合计 人口百分比

      1939 1200000 4428 49686 58542 4.88%

      1940 1200000 4974 61144 71092 5.92%

      1941 1362254 8120 73117 89357 6.56%

      1942 1362254 7469 72451 87389 6.42%

      1943 1414786 7012 75611 89635 6.34%

      1944 1448818 8666 112205 129537 8.94%

      1945 1595065 3050 107294 113394 7.11%(日军投降前)

      1945 1595065 5561 61338 72460 4.54%(日军投降后)

      1946 1595065 6042 75522 87606 5.49%

      1947 1200000 12076 126822 150974 12.58%

      数据来自第七册《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2.18P85/87

      及第六册P450

      “人数合计”为实际供养人员,供养合计=人数+马匹*2这是边区通用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边区财政口会说需供养“8到10万人”供养20万人这个数字是哪里都没出现过的。

      我还真没有在河里直接贴excel的方法,有个小号ID宣称是我不懂,十分丢人。

      话说这两年我没怎么在河里发帖还真是孤陋寡闻了。

      【同时还要学习一下计算机科学和相关技术。说实话,贴文结果格式给贴没了。最后搞到只好上传图片,不光不利于网上搜索引擎的收录,甚至不利于读者的阅读。真的不是一般的丢人】

      【边区里的20万军政人员还有进步青年在中共身体力行的号召下,开垦土地200万亩】——这个事疑问比较大,目前正在梳理的就是这一部分。“生产自给”里面集中了边区最多的烂账。顺便说一下陕边老百姓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10亩。

      【所以这样估算,为解决陕北边区接近200万人,每年人均3斤棉花的使用量】——哦,3斤可太少了。边区倒是举过个例子,(严格统销前)各部队自己搞生意,有的好的可以穿细布衣裳,搞不好的发给3斤棉花替代单衣……边区上级机关举这个例子以说明贫富差距巨大。3斤呀是个哪儿也不到哪儿的量。顺便说一下给办事人员三斤棉花的县是最老实的县,真是一丝不苟按中央要求没有做“生意”。

      【苦于当时没有合格的商业以及生产专家。面对边区的经济问题的严峻性。中共的临时解决办法是,将一些物资分发给各个机关团体单位,让他们各显神通自行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但是这样产生很多弊端损害了边区军民的利益,渡过当时的混乱之后,中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边区进出口货物的问题。】——这个不全对,关于如何经营财务,部队、机关和中央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几收几放,多次博弈。皖南事变之后是放后来43年7月前多次提议统销结果下面部队上吃惯了甜头,不愿意边区统销。7月后虽然统销,但是依然走私暗流不止,1944年又重复严格统销政策。但依然部队里依然有大量偷卖的。后来抗战后上收小家务,一度部队算是没辙了。不过47年自卫战争爆发,陕边军政机关被压制到绥德,那一段又下放了特货的贸易权要求各部队都有责任推销“新土产”。结果后来反击出去打黄龙的时候,各个部队手里都有特货,一下子又乱套了。大致就是这么个经过吧,有点乱。

      【为什么盐没有成为边区的出口创汇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盐的单位重量价值低,大量出口食盐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畜力,扩大出口量得不偿失,因为贸易人口没有增长,食盐的使用量不会增加。

      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不可能过高的涨价,食盐涨价是盘剥穷苦的劳动人民,让百姓少吃盐甚至吃不起盐。

      就这样陕甘宁边区在严重的生活危机下,为解决主要是穿衣问题,出口皮毛,猪鬃,食盐,特货,打破反动势力的封锁。】

      出口猪鬃?……哦,猪鬃乱入了。边区还真没出口过猪鬃。生猪倒是有年出口一万头左右的规模,但是猪鬃从来不是单独出口品,至少我没见过出口几千斤猪鬃这种记录。

      关于边盐出口的问题,我大致说过,这里引用一下。当时是作为特货问题的一个侧面约略提及的,说的比较轻佻,细节也还有很多没说的。此外关于盐税、公盐代金,具体数目等很多地方需要补充,有些地方也没做好数据对比。回来我在书里连同烟草等问题详细说一下吧。

      【【抗战开始以后,由于日军封锁沿海,盐在这一时期到真正成了紧俏物资,最狠的时候,连自贡这么土且古老的产盐地都开始满负荷运转了。在抗战那种环境下,盐可比鸦片膏子赚钱。民国29年夏,因淮、沪盐被日军控制,陕中、豫西地区食盐供应紧张,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局长缪秋杰想从陕甘宁边区运花马池盐接济。经何遂介绍,缪秋杰在重庆海关宴请中共领导人董必武、叶剑英和博古。席间谈妥,由何遂的长子以盐务总局代表身份赴边区洽办,以花马池盐换取边区所需的棉布等日用品。这是公盐部分,共产党靠它赚明钱,剩下的就是走私私盐。】

      这说法可真是把人笑煞,前面贴出的进出口数字已经很清楚了。边区每年出口的边盐总额仅仅是进口布棉总额的几分之一,全靠边盐换回布棉?除非缪秋杰是猪头三!而且从利润上来看边盐利润非常菲薄。潞盐沦陷的确给边盐带来了外销的机会,但也仅仅是带来了机会而已,边区贩盐不但没有大赚稍不小心还要赔钱。为什么呢?

      一是路途遥远是运费占比太高,单看成本就划不来。二是国民政府也是官方垄断食盐销售,边区即使费劲巴力的把边盐运到口岸,国民政府膀不动身不摇,只要加加税瞬间就把利润榨取干净了,边区虽然掌握货源倒成了廉价的打工仔。

      关于边盐问题我们就不多说了,这个问题展开的话可以写的比特产问题还长(因为资料可以公开查到)。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以下文件,看看陕甘宁基层各县算的运盐明细账:

      《绥德专署的报告》P322-323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3》

      《延川县政府运盐工作报告(第二号)(节录)》P47

      《安定县运盐工作第一次总结报告(节录)》P70-82

      《合水县运盐报告》P105-106

      《固临县呈文》P117-118

      《甘泉县运盐总结报告》P179

      《甘泉县府的报告》P381

      《华池县府运盐工作报告》P392-393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4》

      《边区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运私盐与分配公盐的报告》P139

      《一九四三年运盐工作总结》P407

      《延长县政府关于六区四三年九月份第一次运盐检查情况报告》P355-P358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7》

      总的来说食盐要从边区北部产盐区运到南方国统区口岸销售一来一回要走十余天,人吃马喂连带住宿消耗极大。陕甘宁边区为了支撑30万驮以上的年销量不得不采取全区总动员的方式,是个畜生就拉去背盐,牛马骡驴都拉去了。而这么做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和职业的运输人员(边区所谓长脚)不同,一般的牲畜和普通农民(边区所谓短脚)并不适合长期出远门运货,强行运输的话往往造成牲畜死伤,民夫运费大大超支。当时兼任绥德地方领导的王震,再尝试运盐一段时间后郁闷的说:“诺大损失款项如何维持?”

      更要命的是边盐价格也不高,早期边盐价格仅仅是同重量粮食价格的70%,后期盐价上涨也不过是同重量粮价的1.5倍(注:此处可以略作修改,历年春节期间天寒地冻盐价可达到4倍粮价)而已,并不如何值钱。边区为什么不能趁着日军封锁内陆,把盐价暴涨一下捞一大笔呢?不是边区不想,做不到而已。

      西北并非只有陕甘宁产盐,紧邻边区北部食盐产地的内蒙地区也大量产盐,内蒙王爷也不是弱智,如果盐价飞涨,蒙盐也不是吃素的。同时青盐(宁夏出产的盐)品质不逊于边盐,运输距离比边区远不了多少。而且西北各地也多出土盐,品质虽差,胜在价格低廉。在这种情况下边盐实难提价。辛辛苦苦开采的边盐运出边区一看,人家的卖价比自己的成本都低,这生意还怎么做呢?

      即便边区不惜一切代价,在完全亏本的状态下搞食盐外销。民众从劳动力上也负担不了,以1943年为例,当年边区外销食盐30万驮,外销金额15.7亿,贸易逆差缺口39.5亿。单纯从进出口平衡的角度来看至少还要外销75.5万驮食盐,也就是说即便完全不考虑亏损的因素,外销食盐的数量也要达到105.5万驮。

      1941年边区曾做过统计,当年边区外销边盐近30万驮,全边区共有劳动力30万,花在运盐上的平均时间为15天,加上自卫军训练、开会放哨、担架运输、建筑零星、优待代前、挑水砍柴等义务劳动加上自己种地时间,一共需要380天……可一年仅有365天。也就是说按照1941年的劳动强度,已经开始危害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了。如果再额外运销75.5万驮,则又需要多加37.75天的义务劳动,全年花在运盐上的时间要达到50多天!人可以忍耐,更要命的是边区驮畜总共才11万头,是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人受得了畜生也受不了啊。另外边区运盐最好选在植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因为这时可以让驮畜自寻草料,即所谓“放青”,如果在天气寒冷的深秋或冬季运盐则牲畜草料费用太高,基本全是赔本。而草木茂盛的时节又多是农忙季节,所以难以组织足够的劳动力进行长途运输。这个时候让农民和牲畜放弃农活,花50多天跑在外地运盐是极不现实的。

      退一步说,即便真的组织起这么大的运力,边区的盐产量也跟不上,边区的盐是池盐,要靠不断浇淋冲刷获得,还要多存放一段时间化去硝质。1944年边区大幅提高食盐产量,试图多进行外销。结果出了不少颜色发黄发黑的次盐,这种盐根本…卖…不…出…去…因为劣质的土盐西北各地自己就能生产,不必麻烦边区费心了。事实上边区的产盐量是有上限的!不是说你想开采一万吨,就出一万吨优质食盐。再退一步说话,即便边盐出来了,老百姓也放弃一切全力运盐了。到边境还是会出问题,你的外销市场在哪里?边区目前外销的30万驮食盐已经可以满足900万人的吃盐需求,要是骤然增加75.5万驮就要新开辟2300万人的市场,那就要把边盐卖到河南,山西去了,这运费就更高昂了,这足以让边盐丧失一切价格优势……所以谢觉哉对边盐大量外销的结论是 :

      “陕西全省说是九百多万人,甘肃全省六百多万人,青海百把万人,宁夏七、八十万人,绥远忘记了,大概只二、三百万人,整个西北不够两千万人。即令我们有权力把青海吉兰太池、察罕池以及各地小盐池封闭,勒令尽吃花马池盐也还不够……一切决定于条件。我们现有的条件(主观客观及没有铁路河流等),好可能销四、五十万驮,不好也可销二、三十万驮。然而我们却空想销到百万到二百万驮。现实是无情的,逼得我们不得不从二百万驮而一百五十万驮,而百万驮,而七十万驮,而六十万驮,而三、四十万驮。然而军费的大亏空怎么办? 以前没想到,以后不想想到。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负担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毛泽东语)。”《谢觉哉日记》1941.7.19

      所以说妄图靠边盐解决贸易平衡是不切实际的。成本问题无法解决,劳动力、牲畜负担问题无法解决,产能无法解决,甚至连销路都无法解决,根本就是空想嘛。

      如不依靠特产,边区还有一个法子——把8万军政人员大大缩减。按照中央下发的精兵简政原则,每个地区军政人员不宜超过人口的3%(根据后来讨论一般认为西北根据地只能负担1.5%的脱产军政人员),那陕甘宁8万多军政人员必须削减到4.5万,但考虑到边区机关众多,又需要部队防止国民政府发动袭击。边区始终无法减少军政人员。故而……

      举几个小例子简单的结束讨论回到特产价格上来:

      真正的言论自由,这里还很不够。前天市青联一位同志黄儒汉来谈,他说运盐的事,区乡级干部多不了解,须要一些有知识的去帮助他们。我料他心中有语,颇露出对运盐不十分赞成的意思,于是他就告诉我乡村青年逃避运盐早晨赶着牲口躲向山沟等事。

      《谢觉哉日记》1941.7.19

      “人民有利益,人民自己不会去,还要公家来催?”

      “这次去驮盐的牲口,准得剥皮吃肉,要带着刀子、盐、花椒去。我只有一个驴,死了也不去,要罚就罚。”——安定县老百姓1941年7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4》

      我们来看盐业公司的利润大不大,他花了大批资金,费了许多时间,取得毛利不过百分之九,实际上是赔本的,假若把此项资金用到其他工农商业上,亦不会不赚钱。

      《一九四四年一至四月食盐产销(运)情况》 盐务局1944.5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 第五篇1944-1945》

      你瞧直到44年边盐都不怎么赚钱,抗战胜利之后就更不要说了,边区贸易公司负责人,后来的边区财政厅厅长、共和国贸易部副部长范子文是这么说的:

      战争结束,交通恢复后,淮盐即将运销河南,潞盐亦必运销西安渭河北岸及南岸一部分地区,边区食盐外销市场,必然大大缩小,在外面火车汽车与边区驴骡运输相形之下,我们是不能作胜利竞争的……我食盐市场形势,既然完全改变,统销自无存在与继续的条件了,如若勉强维持,在内地运销上,还须付出大量现金购买内地运销之食盐,造成只有买进,而无卖出之巨大损失。此种损失,且非一时之积压与冻结资金以及物价金融变动损失可比,而是在政局稳定之下,根本就无恢复统销市场大量外销的可能。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9》P285

      那还……玩……个……屁……呀!

      既然边盐利润如此菲薄,边区为什么还要坚持食盐外销呢,难道边区真的如此热爱为国统区人民服务,还是有劳民伤财的瘾头?都不是,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要从边区金融的角度找原因,我会在后面做简要介绍。

      ………………我们前面说到边区为什么不赚钱也要坚持边盐贸易,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要赚一赚汇率差:

      因为边盐出售给边区贸易机关,脚户只能获得边币,而牌价和黑市价之间的汇率差就被边区暗中吃了。这就和苏联末期、我国改革开放前、朝鲜现在一样,因为进口需求太大,人为拉高本币币值。当然这一招只能在牌价与黑市价相差不大的时候玩玩,真到两者相差悬殊的时候,这招就会玩脱了。

      比如脚户将一驮边盐运到盐业公司,出售得到5000边币,按边区的牌价相当于给了2500法币,不少了。其实这5000边币在黑市上只能换回500法币。脚户相当于被骗走2000法币!表面上看边区贸易机关也是平买平卖一分钱没挣,其实这2000边币补贴到畸形的汇率差中了。但请记住边区人民不是弱智。

      在黑市价和官方价相差悬殊的时候,脚户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稽查不严的时候直接走私,避开边区贸易部门直接和国统区贸易,吃回那2000法币。在这种情况下脚户甚至会反过来和盐业公司打价格战,他们为了尽快出货可以不必卖到2500法币。比如800法币就可以出手,总归比在盐业公司出售合适多了。盐业公司再兴冲冲的拿着之前囤积的边盐准备按汇率以2500法币出手,结果发现行市都已经被走私货打烂了,2500法币的价格根本卖不出去。只好含恨以压价出售,烧鸡大窝脖被迫承认黑市价格,捞不到太大的汇率差。

      第二种、稽查严格的时候脚户们直接关门歇业,给盐业公司卖盐巨亏,绕道走私你抓我。那我不做生意了成嘛?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造成了1943年关中无人卖盐,陇东大量走私食盐的奇观。

      边区虽然利润菲薄但依然坚持边盐销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边盐和特产,国统区几乎不需要边区的其他东西(即便是边盐也是可以替代的)。但边区对国统区的布棉却有很大需求,边区上下老老少少总不能光屁股吧。于是哪怕明知道受了极不平等的剥削,也要咬牙出口自身资源。这就和早年中国靠出口资源换取日本家用电器,现在非洲靠出口资源换取中国家用电器一样。谁都知道这么做吃亏,不过谁让你得使用人家的产品呢。】

      【蒙河友所赐,可以粗略估算42-49年的陕甘宁边区,特货出口大约是300万两……对于特货的三大产地云贵川每年40万担的特货贸易,千分之一的贸易量。这时候常凯申手里有美国援助,以重庆为陪都,四川的20万担特货贸易的税收少不得收入自己囊中。】——您是蒙哪位河友所赐,还请说清楚,我想和他好好交流一下,关于陕边后期的细账。是略有缺失的。一是因为陕边47年自卫战争的时候把部分特货贸易账本烧毁了,导致自己掌握的数目都不全。二是因为后期晋边和陕边财政合并,详细数字有再研究的必要,此事也涉及晋边特货不同渠道的销售占比问题。如果这位河友能研究到这一层说明的确是有看过书的,那么看的是什么书,是推算值还是实际汇报值(例如陈希云对贺龙的汇报)。大有交流的必要。关于云贵川1940-1949的鸦片产量细节及运输、销售范围,各地价格,市场情况我也很有兴趣。你要说这是1935年的数据那就算了……价值不大了。这方面国内详细的研究比较缺乏,至少我3、4年前收集数据的时候觉得相关数据比较缺乏,有些数据置信度也不是很高,缺乏多方验证。

      ———————————————————————————————————————————

      关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玄武门发生了什么,还是很有研究的必要。

      唐王朝的宣传机构几十年来一直在宣扬太宗如何中正仁厚,亲兄慈弟,孝敬先皇。

      但在天授元年的一个雪夜,一个小小的书吏在喝酒温书的时候突然发现尉迟家书、秦王遗稿,天策上将征伐录和东宫兵马调动详单、寝宫宿卫人员行止摘编中都隐晦的记录了一场牵涉极广的军事政变,这和长期以来宣传的太子齐王莫名暴毙大不相同。

      这件事是写还是不写?

      写了,自然有贞观遗老跳出来指斥书吏是武后一党,甚至指责是隋炀帝余孽,要替杨广翻案云云。

      但不写后世就依然会以讹传讹,或者编造出各种离奇故事。

      史料依然是史料,未来的大唐宣传机构可以继续为太宗找理由,添加一些“太子”和“齐王”谋逆的罪证。但六月初四的这场流血事件是谁都没法抹杀的,是需要有个人好好辑录下来的。哪怕万世之后未换了新的宣传机构,这件事也应当流传下来,让天下人知晓。尧舜又如何,桀纣又如何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遂良公说过:“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想到这里书吏不由得又灌了一口酒:“好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凡事不可说绝对

      凡事不可说绝对嘛,譬如楼主说的【现在要讨论特货的来源,基本上陕甘宁边区不会种植罂粟,政府更不会组织种植。】就属于不了解情况,话又说的太满,以后会让自己下不来台。

      我给大家讲个淮南根据地种特产的段子,这纯粹是大白话了谁都看得懂。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ohTb/medish.jpg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nb5m/medish.jpg

      这个段子不是我说的,是龚意农说的嘛,出处在下面这本书里: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mDMk/medish.jpg

      这里还有特货相关的其他细节,你瞅这特货是啥,难道也是“花马池盐”“飞马牌香烟”?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tVoH7/medish.jpg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mSVq/medish.jpg

      以上出处尽在《安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两本书也不贵,算上邮费不过小几十而已,真想证明我是不是造谣自己买一本看去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想了解淮南根据地还得再多看别的财经史料互相印证才成。

      比如你如果一不留神入手的是下面这本书,那龚行长讲的“从日军手里买弹药”和“根据地有组织的种罂粟,组织烟土出口换取外汇”这两个段子你就看不到了: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nBnS/medish.jpg

      为啥呢?被删掉了嘛。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nxzD/medish.jpg

      要说这书还是龚行长本人主编的那,还是没混过去。

      要不说史料得多看呢,类似这种粗暴的删节,我在读财经史时可是见得多啦。

      照本楼中“看到了”的说法,日本鬼子可是够蠢的,清乡难道是赏花?知道新四军种罂粟卖粮食,派人打过去就好了啊。直接抢光粮食烧光罂粟,还用武器弹药、军用物资换什么,等着新四军打过来吗?——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要不怎么说我挺喜欢潜伏这个片子呢,谢若林说的好“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

      按共方观点这属于合理运用自身资源,智斗日伪军,在壮大自己的同时教训了日本人取得了斗争的伟大胜利。按国民政府的视角看这属于和日伪沆瀣一气互相勾结。——这就叫道德评判,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你可以事后说些场面话,和和稀泥。但为了自身形象伟光正,故意删减史料就属于篡史了。教育日本人尊重历史,在中国也得提倡秉笔直书不是。

      当然,说句公道话,淮南根据地因为比较富裕算是比较干净的地方了,“特货”只是一种补充远达不到依赖的程度(回忆录之外,关于此事的正式官方解释就一句话,大意是【淮南属于“寓禁于征”特产逐步禁绝】,但通过与别的史料交叉对比,我对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而西北根据地土地贫瘠,对此表示呵呵呵。

      要我写这段历史,我还能洗的高明一些,现在河里这些人呀……图样图森破,说个遮脸的话都说不漂亮了。

      ————————————————————————

      我要想骗通宝和花简直是易如反掌,只要讲一些根据地财经斗争的段子,分个一二三四,再加上各种数据报告看着有理有据。最后以感叹创业艰难,赞颂老一辈革命家智谋深远结束。绝对花、宝收的嗡嗡的。现在河里不就吃这一套吗?

      ————————————————————————

      1、来科普很花时间。反复向16世纪的人解释为什么地球是圆的,搁谁谁也受不了。

      2、我也没有收集草的爱好。

      3、我还得写书玩儿呢,和啥都不懂的人一宿宿纠缠这些初级的常识性问题有什么可开心的呢。

      P.S.我再补充个“专业学者”的笑话

      黄老师就是陕师范的“黄河学者”黄正林老师。算是少有的专门研究西北地区财经问题的教授、博导。对根据地财经称得上稔熟。他就以实际行动替我们讲了一个“专业学者”的段子。

      段子的名字叫

      《如何在700页的边区财经史中用1页纸讲述一个资料不足、没有过多涉及的特殊问题》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nwQY/medish.jpg

      http://photo.yupoo.com/sinaweibo3259041692/EiGumCTp/medish.jpg

      当然我这里丝毫没有拿黄老师开玩笑的意思,事实上作为吃国家饭的学者,敢提一点陕边的特货问题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其他人根本就是闭口不谈嘛。要谈就谈边盐,你抄我我抄他,吹边盐、捧边盐,学位、职务轻松到手又没有丝毫危险,何乐而不为。

      某小号ID讥讽我不属于“大陆的学者”“只是个空闲时间太多的历史爱好者罢了”是呀,“大陆学者”可倒是敢说这个话题啊!

      我看过的材料黄正林基本都看过,确切的说我书架上不少的财经档案书籍,是和黄正林老师的引用来源一致的,还有部分是从他的引用目录先中找到,然后才买的。所以黄老师对“特货事件”肯定也是心知肚明。

      你们倒是打电话问问黄老师,这玩意儿是真的资料不足,还是有啥难言之隐?(别真打,我这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

      当年河里容不下温相、冰冷雨天也就罢了,西西河诸君三观正嘛。连萨苏这个浓眉大眼温文尔雅的人都能挤兑走可见河水恶化到什么程度(最近发现都到现在了还有人在公告栏批判萨苏,嘿嘿)。最让我惊讶的是史老柒这种成天讲段子的前警察都不在河里待着了。西西河为什么大牛跑光了?!

      你问问我,我指指河。

      ——————————————————————————

      这两天重回西西河,发点牢骚。算是对年轻时一点怀念吧。投草击沉这个倒霉设定不改,西西河还真够呛。吸引大牛多难啊,赶走大牛多简单啊。让他们不痛快就可以了嘛。

      可惜这是我第一个谈得上喜欢的中文社区。

      ——————————————————————

      我还是愿意和真正看过材料的人研究问题的,真抱着讨论研究的态度,我也可以尽量详尽的做个解答。但如果对西北根据地毫不了解,历史知识就停留在中学时代和网帖程度。纯粹为了“质疑”我,“打败”我才过来。那还是算了把,我没工夫和这种人纠缠。说实话这种人也没有向我发起挑战能力,玫瑰色的想象过多以致看不清现实而已。

      但可惜我这账号也活不了多久,我的话撂这儿,趁我这个账号没被躲在暗处的人投草击沉,还可以问我点相关的问题。我有耐心的话还会认真回复一下。等这个账号又不能说话了,那就请喜欢在背后投草诸君爱玩儿啥玩儿啥去吧。别怪我不回应了,提问的人水平太低,麻烦做点功课再来。

      通宝推:普鲁托,foureyes,puma2011,bayerno,
      • 家园 看了点资料,接着提几个问题

        因为在网上查到了一个帖子外链出处内容与你的内容很多相同,不知道是否是同一个,就当是相同的观点了。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面提到的有些疑问,你的回答比较简约,所以还是想接着请教。

        1 在你的文中,反复强调的是贸易,但对这个货物来源并没有展开论述,在给我的回复中提到在绥德的北部有种植,并且边区农民自己可以掌握相关的种植收获技术。而在读绥德县志中提到,绥德在抗战期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土改,实行的是民主政府的三三制原则,而且,绥德的北部为国民党邓宝珊部所控制。这里的的问题是,这种贸易特货的来源是不是共产党鼓励,组织,甚至是强迫生产的还是仅仅由当初的禁止改为不禁止

        2 当初在边区禁止鸦片种植后,民间是否仍然有种植还是完全禁绝了?

        3 在上述连接中,曾提到过359旅在南泥湾曾经试种鸦片,但没有成功(42年),后来好像陕北的根据地就没有再种了,还是又接着试种了?同时,上述帖子中还说从此之后,相当于晋绥根据地提供特产(特货?),陕甘边区进行销售的模式,那么销售的目的地是哪里呢?关中,宁夏,陇东?

        4 鸦片的禁绝要种,收,运,售,吸多管齐下,走私是否在陕甘边区和晋绥边区始终存在?量有多少?

        5 如果说特货主要来自于晋绥边区,晋绥边区是否是产地?是晋绥边区政府组织生产的吗?出产地在哪里?

        6 在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周围,包括宁夏,绥远,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鸦片产区,其中从宁夏到绥远还有武装私贩。绥远,察哈尔,晋北,热河,包括山西,在被国民党丢掉之后,日本都开始了大规模的鸦片种植,这里的出产是否会走私入陕甘边区和晋绥边区?

        我不否认特产和特货对边区政权的特殊困难时期的巨大帮助,但我想搞清楚的是这些特货的来源是否是全部是中共在控制地区组织生产的?还是不得已从敌占区进行的转口贸易?各自所占比例能有多少?

        • 家园 回应如下

          因为在网上查到了一个帖子链接出处内容与你的内容很多相同,不知道是否是同一个,就当是相同的观点了。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面提到的有些疑问,你的回答比较简约,所以还是想接着请教。

          ————————————————————————————————————————————

          北风扬雪白云浮,就是用小号也要能让人看出来才成。我那个只贴了一部分,就意兴阑珊不贴了。

          1 在你的文中,反复强调的是贸易,但对这个货物来源并没有展开论述,在给我的回复中提到在绥德的北部有种植,并且边区农民自己可以掌握相关的种植收获技术。而在读绥德县志中提到,绥德在抗战期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土改,实行的是民主政府的三三制原则,而且,绥德的北部为国民党邓宝珊部所控制。这里的的问题是,这种贸易特货的来源是不是共产党鼓励,组织,甚至是强迫生产的?还是仅仅由当初的禁止改为不禁止?

          ————————————————————————————————————————

          组织是肯定的,我这里还有个“西北局已布置15万亩的种植计划”的材料呢。收割时部队去警戒又怎么算?至于算不算鼓励我前面也说了,边区收的烟税比较低25%上下这种程度吧,你可以说是体恤民力不给群众过高负担,也可以说是通过给农户高利润刺激农户种植,想怎么说都成,我就负责说事儿。

          要知道在军阀时代鸦片虽然也很赚钱但是烟税也高的离谱。在伺弄的很好的贺家川几个村,33年前特货亩产可以达到6、70两,每两一个银元。但是赋税也达到60元,导致种烟搞不好会赔钱。最终让【开始是有利可图的种烟,成了农民最大的负担】

          烟农被逼的投河上吊,倒是自己要求禁烟了。

          见于《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乡八个自然村的调查》(贺家川考察报告)——《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P7-270

          因为税不高,赚头大所以谈不到强迫。“强迫”这观点是日方和国民政府的说辞,为了在道德上再次找一找边区的麻烦而已。其实如果烟税收的“合理”老百姓还是挺跃跃欲试的。

          【第一今年政府没有禁令。老自姓认为,既然不禁,大概是可以种。第二老百姓看河东及二段县一带大量种,因此他们也种。第三,老百姓认为政府让他们发财,那么种洋烟是最发财的,所以政府可能不加干涉。”另此地群众亦在酝酿种洋烟。查禁种鸦片,早为边区既定政策。今年更应严加禁止。】

          《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严禁种鸦片给米脂乔县长的函》(1948年3月2 7 日)《陕甘边区禁毒史料》P107

          你猜老百姓为啥看到“河东及二段县一带大量种”就猜测陕边也会放开种了?老百姓也不傻,也会通过别的地方的政策猜陕边的政策。

          另外说一句,老百姓乐意种不代表当时社会认为种烟无所谓,不害人,很正常。老百姓乐意种是因为能赚大钱划得来(40年代国统区特货缩减,价格高涨),就比如现在国家说卖海洛因不犯法了,只要交税就成。那绝对有数百万人去云南提货——不是他们不知道海洛因能害死人,只是他们更想赚钱,官家现在允许买卖凭啥不去干?

          2 当初在边区禁止鸦片种植后,民间是否仍然有种植还是完全禁绝了?

          ——————————————————————————————————————

          你要说特别小规模的,那保不齐还有一点。就是后来边区再次禁种之后也还有零星种植的。

          但是基本上还是禁绝了。

          《鄜县关于铲除烟苗的报告》

          1948年6月12日

          冬烟古历五月中旬即可收,春烟在六月间收。冬烟现已开花。春烟长一二寸高。种烟者多系来自其他地区的群众和复员退伍军人,以及逃跑之敌伪人员,另据有些群众反应,这些种烟之退伍军人与敌伪人员有少数尚持有枪支和手榴弹等武器,故铲除烟苗须以武装配合非能完成任务。

          苏旭亮P184

          《鄜县禁除罂禾工作初步情形报告》

          (1949年6月20日)

          食种大烟的有五种

          1、个别思想落后的村会长干部

          2、是好吃懒做的二流子

          3、有些不愿工作逃避兵役的仆子或逃兵怕归队服役潜伏后山无事,以种大烟维持现状

          4、退伍军人其中违法专种大烟的仆子亦是不少

          5、外县不良仆子窃机潜伏我县偷种,企图谋得发大财。P185

          ——《陕甘边区禁毒史料》

          以上文的贺家川为例,革命之后执行禁烟,改用耕地种粮食蔬菜,虽然收入减少了填饱肚子却是没有问题。种鸦片的都是好地,如果不是为了赚钱消费,光用它种粮食吃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3 在上述连接中,曾提到过359旅在南泥湾曾经试种鸦片,但没有成功(42年),后来好像陕北的根据地就没有再种了,还是又接着试种了?同时,上述帖子中还说从此之后,相当于晋绥根据地提供特产(特货?),陕甘边区进行销售的模式,那么销售的目的地是哪里呢?关中,宁夏,陇东?

          ————————————————————————————————————————

          要说绝对没种也不对,后来从晋西北返回延安的张宗逊358旅就种了。359旅以及其他部队、机关后来又试没试过我就不知道了,因为这都是各旅自己的秘帐,哪怕对陕边政府都是秘而不宣的。这也是我说“生产自给收入”是最大的烂账的原因之一。

          从陕边政府的层面是没再布置种过了,为啥?因为陕边得了晋边的济啊!

          而且从政府角度是打击部队私自种植的,一来部队自产(或通过自己去晋绥边区走私搞到)特货后价格无法控制,往往会和边区贸易局互相竞争打价格战,打乱政府的统一调度扰乱市场。比如贸易局定2500法币一两特货,边区部队为了赚块钱,卖2000。那贸易局的货就滞销了!二来在群众中影响也很差,比如就说刚才那个358旅,他们自己种贩引发的结果就是【当地老百姓说,政权说了根据地不卖大烟,为什么队伍还有人卖呢?当时我知道是卖,出门不敢承认我们卖。也告知老百姓不要说在我们这买的。我来之前仍偷偷地卖着呢。】《杨伯浪关于种大烟给西北局负责同志的报告》P221-223《陕甘边区禁毒史料》

          在陕边这个首善之区政府还是要讲些面子的。销售的方式和地点我之前有贴报告原文(肥皂、药品的出口地点与销售方式),这里就不细重复了。简而言之就是从陇东关中和三边的口岸销往国统区。日占区不禁烟特货价格便宜,国统区禁烟,但是还能有销售渠道,因此价格高昂。傻瓜都知道最好往国统区销售啊。

          4 鸦片的禁绝要种,收,运,售,吸多管齐下,走私是否在陕甘边区和晋绥边区始终存在?量有多少?

          ——————————————————————————————————————

          禁就是全禁1、全区不许种2、私人、部队、机关不许买卖,一切生意交给贸易局由西北财办负责联络沟通,协调晋边和陕边的贸易问题。

          你晓得为啥要老总坐阵财办,做主任,陈云、贾拓夫给老总打下手吗?因为老总在晋西北吃得开啊。白如冰、陈希云、牛荫冠买的都是老总的面子,至于陈云、贾拓夫这二位,呵呵呵。

          走私常在,还是部队武装走私呢,为了走私和缉私,人命都出过。最好玩的是当时部队、机关玩双面把戏,一方面争取由自己搞缉私可以捞外快,另一方面其实是方便自己搞走私。啥叫监守自盗啊?

          边区政府要求自己系统内的缉私干部“生产自给”时禁止参与“商业”就是这个缘故,太容易产生流弊了。至于军队的“缉私”从边区政府方面来说是影响力有限的。发现部队走私特货之后怎么办?呵呵,有本事闹到联司去 ,看看各位旅长买不买账。什么还敢扣人,政府不想开门了?至于压下的货怎么处理就看各位领导的面子够不够大,风声够不够紧了。老总的面子多少还是要买的,至于陈副主任,呵呵呵。

          当然走私的也不只是特货。黄金也走私从南面运到北面,因为黄金北贵南贱。烟草也走私,因为边区烟草价格高,国统区价格低,从国统区往边区运烟草(为了防止外汇流失边区法律严禁进口外烟)。这些事各旅为了赚钱都做。你真以为大家那么乐意汗珠子摔八瓣,自己去种地啊。地包给老百姓让他们去种,队伍上提供农具和牲畜不就成了,收的粮分成之后上报边区,纳入“生产自给”的成绩,假装是队伍上自己种的,不也成吗?那时候的人平均智商也是100和现在的人没有区别,也不是死脑筋。

          这些都是密帐,我说过各旅旅长自己都不清楚,详细账本都在旅部生产部门手里,边区政府都不掌握的。你让神仙拿也拿不到啊。我也只能根据一些事后的调查报告、上报材料略知一二而已。边区政府一直在要求部队、机关多种地少做买卖,部队、机关一直在尽可能多做买卖少种地。

          禁止吸烟改造二流子是边区一以贯之的政策,能为边区提供劳动力,大义上也站得住脚。不过因为边区内部有以上这种地下特货渠道的存在,跑冒滴漏在所难免,像当今社会这样强有力的控制是做不到的。

          5 如果说特货主要来自于晋绥边区,晋绥边区是否是产地?是晋绥边区政府组织生产的吗?出产地在哪里?

          ————————————————————————————————————

          当然是晋边组织的了,多个专区都有种。4、7、8啥的。

          6 在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周围,包括宁夏,绥远,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鸦片产区,其中从宁夏到绥远还有武装私贩。绥远,察哈尔,晋北,热河,包括山西,在被国民党丢掉之后,日本都开始了大规模的鸦片种植,这里的出产是否会走私入陕甘边区和晋绥边区?

          ————————————————————————————————————

          很有可能,比如1941年下半年边区没有特货种植,其销售的特货来自“转卖商人的货,因此盈利不多”

          这个商人是什么商人?原文没说。倒是南汉宸因此挨了边区大佬如高岗他们一顿批,告诫他“陕北原来搞革命时这么穷也没做过这种生意”。好悬就把特货事件终结了,万幸后来南汉宸得到了伟大领袖的支持摆平了反对者。叶季壮也在1943年提出“现在边区特产存量不多,以后要从晋西北甚至日占区购买。”至于是不是真的买了,买了多少,不得而知。

          我不否认特产和特货对边区政权的特殊困难时期的巨大帮助,但我想搞清楚的是这些特货的来源是否是全部是中共在控制地区组织生产的?还是不得已从敌占区进行的转口贸易?各自所占比例能有多少?

          —————————————————————————————————————

          目前正在一年一年,一个分区一个分区的拢细账,尽可能还原一个最准确的贸易数量。大头来自自己种植这一点还是很清楚。因为晋边的报告中反复说的就是这一点嘛。陕边转的是晋边的口,不是日本人的口。你不觉得如果是转日本人的口这事情更可怕吗?

          ————————————————————————

          现在的有些同志啊热衷给历史搞PS,把眼睛P大,胸部P高,皮肤P白,再改成锥子脸打上高光。自己看着挺美,拿出去谁都知道不对劲,为啥——看起来像个充气娃娃。

          为啥抗日神剧不好看,就是因为谁都知道当时国共都没那么神勇,思想觉悟也不可能都那么高。出来的都是身高丈二满面红光的英雄人物,骗谁啊?(现在有点矫枉过正净出来一些二流子,小流氓,这也不对,人物没逻辑,讲不出来人性的细节)美国片为什么好看,他会写点人性的小虚弱,小动摇还掺点私心在里面这就看起来“真实”了很多。就像画个淡妆,找个衣服搭配一样,虽然也是整,但好歹像是活人了。

          西西河三观颇正的诸君请注意:思想植入得这样植入才成,你们骂宣传部是阎王殿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过自己是啥水平?

          简单粗暴的说我们就是好就是好,花浓妆搞PS,那是70年代的宣传手段,当今除了北朝鲜大概没人还会使。你再使不但没有感染力,反而会产生喜剧效果。

          而只要人家一发笑,你的“宣传效果”就打了水漂。

          • 家园 同意把详尽的资料整理发表,否则很难说服人

            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完整的论述,最好是能有权威性的系统档案材料,这些第一手资料会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回忆录之类的史料价值似乎比较弱,说服力要打折扣。就我而言,迄今为止,对有关的论述,还是很难确信,因为中间有太多的间接推测。

            其实只要能把根据地在困难时期有关特货的生产销售情况说清楚,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就已经非常好了,这个时间段可以选择从1941到1944年,也是你文中所提边区特货生产从开始到壮大的阶段,因为1945年抗战就胜利了。要知道这段时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局势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1年1月,皖南事件爆发,反共高潮出现,边区开始遭到严密封锁。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大规模对华援助中断。同月,359旅开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些重大事件对时局中的任何一方都会有明显的影响,作为根据地允许进行鸦片种植这样重大的决策,也应该有相应正式文件颁布才可能。

            再比如说你提到张宗逊358旅的情况,从358旅驻防开始的时间地点,到相关特货的生产运输销售,何不把相关的内容详尽的展开一下?你还提到边区特货销售的地区是国统区,宁夏,陇东,关中,这些国统区是禁烟的,如此一来,从边区进入国统区的特货就应该非常显眼,相关的稽查和罚没应该也比较多,国统区出于反共的目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记载也不会很少,也希望能提供一下。

            • 家园 国统区的材料我也有

              但是谈不上系统,因为毕竟很多材料都是老新闻和老报告了。台湾有一部分,但是从哪里能够方便的阅览到还是个问题。一些资料库只提供目录索引,实际内容基本没做到电子化,也无处购买。

              我也没有条件什么事都不干,到档案馆办手续一条条调阅当年的新闻,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汇总看到当初国统区的报道痕迹。边区对此事讳莫如深,如果是共产共妻这种假事,可以拿出来当玩笑一样轻松解释,应对自如,但对于真事儿就不敢拿出来对质了。

              所以共和国材料中一般不会提当初国统区是如何报道此事的,只说是“造谣”“诽谤”而已,细节不予提供。

              我也只能做到汇总公开材料梳理清楚相互关系,计算清楚数目账册而已,根据其他政策背景补充整个事件的发展经过而已,这是我的极限。说实话我本人也不满意,因为这些所谓“公开材料”很多都是经过篡改了的,里面【从略】【***】这种东西司空见惯,很多材料到了紧要处,马上就要说到特货管理细则和出口盈利细则,公营商店销售情况时,你猜怎么着,哐一下【从略】了。至于吧“特产”篡改成“土产”,甚至直接抹去一两句要紧话这种事也很常见,比如:

              石、罗局长:

              西北全部解放特货已无销路自应查禁,但对缉私查获之毒品应规定一定价格,以利工作进行,特提出以下几个意见,希即将缉私条例护以修正:

              白如冰(注: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

              刘墉如(注: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

              11月12日

              P128《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

              仔细读这段话,傻瓜都知道“特货”不一般,十有八九是毒品。这段文字在《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中就是这么写的,还附上了扫描件确真无疑。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中同样收录了这份报告,但直接删去“西北全部解放特货已无销路自应查禁,但”这半句话,意思就满拧了,搞的只能看到禁毒看不到特货问题了。这绝对是有意为之。

              要不说史料得大量对照着看呢,剪刀手也不是那么准,也许一不留神就露出真货来了。

              至于调阅其他涉及原始档案、未经篡改的秘密报告的内容实在不是“时间过多的历史爱好者”所能做到的,我也就只能抱歉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省些力气罢。你在摆事实找材料

            反复声明直说历史;有人则反复把讨论往动机,道德上引(不是说直面人生网友)。鸡同鸭讲,无趣的紧。

            写书吧,算是给自己的研究一个交代。不过考虑到这个特货的复杂性,以及当时敌我斗争的变化,要好好构思一下结构,把地图什么的都放上,易于阅读则更佳。

            • 家园 这是做学问的态度和路子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 家园 结构还真是一个难题

              按顺序讲讲整个事情的发展经过,然后一条条引用原文吧,你会发现这文章读起来怎么这么乱呢。

              一会儿说的是特货关系整个边区存亡(陈伯钧语)

              一会儿说边区特产需要求购(叶季壮语)

              下一段引用又变成了药品对财政帮助很大(贾拓夫说)

              过一会儿又大谈肥皂才是边区第一输出物和财政保障(喻杰说)

              对于不了解边区特货暗语的人来说这么看文章很影响阅读体验。可如果我每一条都指明为什么(特货、特产、药品、肥皂)是烟土,那就太啰嗦了,而且也打乱了结构比如特货的财政占比本应放在最后,却不得不在前面就作为解释和证据交代出来了。目前只好先按顺序写,后面再集中说明为什么这段文献中的肥皂指的是烟土,那段文献中的药品也是烟土。

              其实判断方法很简单:看上下文的话,一般明说边区统购统销、7、8月上市、禁止内销只做出口、主要财政来源、价格很高(十银元上下一两)、以两计算、出口第一大物资,躲躲闪闪不写销售单位(两)、不做解释的“肥皂”“药品”“新土产”“特产”,其实都是烟土而已。但是得看全文判断,单独一个词儿只能说是怀疑,不能说明太大问题。

              根据地地图册我这里有几本,说实话画的很不详细。我想要的很多细节比如一些小地点和渡口名都是没有的,当时的各县划分也没有。不过还好又不是全没有,多少有点蟋蛎峪、军渡这样的地点。比如原来我就吃不准晋边财政干部口中的“军渡”到底是柳林那个军渡还是只军方渡口的简称,从报告里看不出来,后来看完地图就全明白了。

              德行都是自己的事,对于那些躲在背地里想着黑我的人是什么德行,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但求问心无愧说明事实就是了。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有些人连这点坦荡之心都没有,不敢面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而是努力的给历史涂脂抹粉,真是天大的笑话。

              • 家园 一个建议

                1. 你可以开篇第一章先交代敌我斗争的形势;边区根据地的发展,人口,部队的数量,从而引出经济工作的形势严峻性。在这一章里面你要把相关背景交代清楚,根据地的地图,度量衡的单位,经济的来源等等...

                第二章开始可以专门讲经济。如何收支平衡,贸易的结果,种类,对比第一章的背景,开始引入特货这个概念。

                第三章开始往下就开始讲特货政策的变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