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关家垴之战使用炮兵的两个细节 -- 河蟹

共:💬238 🌺1410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果真如此

                                                        查党史大事记,1966-1976共11年,相当于每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4%。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

                                                        这是官方数据。而诸如“10年浩劫经济崩溃边缘”理论也是官方。不管真实性如何,改开党自打嘴巴是杠杠的事实了。

                                                        1966年比上年增长17。3%

                                                        1967年比上年下降9。6%

                                                        1968年比上年下降4。2%

                                                        1969年比上年增长28。3%。

                                                        1970年比上年增长25。7%。

                                                        1971年比上年增长12。2%。

                                                        1972年比上年增长4。5%。

                                                        1973年比上年增长9。2%。

                                                        1974年比上年增长1。4%。

                                                        1975年比上年增长11。9%。

                                                        1976年比上年增长1。7%。

                                                        • 家园 工农业总产值包括严重的重复计算

                                                          GDP是增加值+增加值,而所谓总产值的统计,是产值+产值,包含严重的原材料价值的重复计算。例如木材厂生产了100元的木材,我买来生产出150元的桌子,不考虑木材厂的原材料费用,GDP是150元,而工业总产值是250元。把总产值统计改成GDP统计,消除重复计算是一个因素。现在统计用的是工农业增加值。

                                                          而且,68年和65年的产值几乎一样,但大批学生毕业,正好对应上山下乡……

                                                        • 家园 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

                                                          67、68乱,武斗,工业掉的厉害。还有就是起伏波动大,可能与中间的运动周期同步。

                                                          当然,算整个11年,平均速度不慢。

                                                          • 家园 这个商品经济,是要把东西卖掉才算,就是成为商品了

                                                            这个商品经济,是要把东西卖掉才算,就是成为商品了,当然废品之能算废品的钱,缺欠品只能算处理品的钱,计划经济包括90年代的国有企业,很多东西都生产出来了,但是要么积压,要么废品多,那个时候商店经常有的确良衬衫之类的处理品。

                                                            • 家园 后来差不多

                                                              1995年前后国内皮货大积压,因为很多地方一窝蜂上皮货结果全部滞销积压。西单有摊贩甩卖皮鞋到20元不罕见,质量也差。那一阵子北京物价疯长,鸡蛋一斤3元多。黄宏的那个小品,“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掉跟大多发生在110米......”完全是你说的废品,欠缺品必须处理。当时《北京青年报》有个统计,积压的皮鞋够全国人民穿到......今年大概是穿完了,奥运会的时候还未必。

                                                            • 家园 现在的国民经济核算存货增加也是算GDP的

                                                              属于资本形成大类下的

                                                              计划经济遇到产品积压时也会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生产的。

                                                              商业部门还会降价销售,叫处理价。当时老百姓遇到买处理产品时都很高兴

                                                • 家园 四人帮及其爪牙在福建大搞分田单干、家庭承包、城乡自由市场

                                                  @孙敬华同志

                                                  昨晚,我看了部1977年的新闻纪录片《铁证如山》。片中描述四人帮及其爪牙在福建大搞分田单干、家庭承包、城乡自由市场,还赌博算命、烧香拜鬼,其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按理说,四人帮应该是大搞阶级斗争反党乱国的,怎么搞起市场经济改革进开放来了?看后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优酷地址

                                                  通宝推:strain2,
                                                  • 家园 说明当时在农村搞极左的,确实不是4人帮

                                                    说明当时在农村搞极左,割资本主义尾巴,确实不是4人帮,而是后来摇身一变的改开党,而且他们把黑锅扣到4人帮头上(倒打一耙),而且主要是通过伤痕文学加地摊文学(不敢大声明说),无耻到家。

                                                  • 家园 捏造的?还是真的?

                                                    四人帮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是捏造的?还是真的?

                                                    • 家园 呵呵!

                                                      张春桥:封闭崇明岛,搞两来一补的出口加工贸易区。

                                                      王洪文:把崇明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小香港!

                                                      20世纪初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浦东规划为“东方大港”;四十年代下半叶,蒋介石政府曾计划开发以江湾地区为核心的上海东北角;五十年代上海领导人陈丕显书记提出开发以闵行地区为重点的上海西南角;时至七十年代上半叶,则把崇明岛作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方向,并提出将崇明建成社会主义小香港,这比邓小平所提的“在中国再造出几个香港”要早十四年。

                                                      • 家园 说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

                                                        说错了,应该说是大势所趋。

                                                        • 家园 整个六七十年代与西方的贸易都是逐年增加的。

                                                          有个问题,七六年真有什么大门槛,是因为毛而难以

                                                          越过的么?越不过就改不了,也开不放么?

                                                          1

                                                          所谓回到苏式旧体制,脱苏是毛力排众议的,所以转回去和苏搭伙,才是违背毛意志的,而接着保持与苏的对抗,才是按毛的既定方针办.

                                                          2

                                                          和美国为首的西方,作政治军事上的联盟,转西和美国总统互访,是毛定的,这些七二年就完成了,而邓复出是七三年,所以如果不发展和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才是违背毛意志的,而接着发展,才是按毛的既定方针办,事实上这点邓自个讲话时,都一再提到.

                                                          3

                                                          加大和西方的贸易,多出口也多进口,多引进接技术,增加对西方进出口,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特别是六五年后石油增产,和用这个钱在七二年向西方引进四三.

                                                          所以说减少和西方的贸易和技术引进,才是违背毛意志的,加大才是按毛既定方针办事.

                                                          4

                                                          计生问题,这个同样是七六年以前就开始的,只不过那时是宣传劝说优生少生,强制一胎才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虽然计生是否一定要发展成强制一胎,是可以商量的,但所谓搞计生,有什么大门槛,是扯蛋

                                                          .

                                                          5

                                                          包产到户,说是叫农民富了,但问题是农产品比价低是一定的,大部分农民增产,靠的是四三引进的化肥等技术,而且很快就因工业比价问题,变成卖粮亏损了.大部分农民富,靠的还是打工,等投入不断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就算是以农业发的,大部分也依赖规模化生产,光靠小农分的那一亩三分地,不敢说没有好的,但显然比例并不大.而且七六年四人帮的一大罪就是支持分田单干,也就是说当年小岗村的人,要是因分田被抓了,罪名是四人帮余党。还有前三十年,农民除了种公地,都是有不参与统购,也无任何税费的自留地,包产到户这些地反而都要参与统购,并交税费,交不上镇县一级的收费队就下乡强制收取了。

                                                          6知青回城,可知青回城也是早开始的,只是当时是按城里增加的,工作岗位定数,而后来的一刀切回城的结果是,虽然一部分知青为回城闹事不再有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回城的失业前知青,在全国引发犯罪潮,这些人最后是几次严打,用大牢和枪毙消化的,为回城向村长之类性贿的事是没有了,但为了找工作而进行性贿,甚至直接投入色情业的,涉及的人只怕更多,而不是更少了.

                                                          7

                                                          当然,不是说邓小平没功,但这些成绩更多的源于,对毛既定路线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违反.

                                                          这点他自己也是认的,事实上恰恰是胡乱邦这些,通过宣传,把邓和毛的路线,完全对立起来的人,很快就开始削邓来树自己,搞什么全盘西化了.

                                                          通宝推:棋人鲁大耍,
                                                        • 家园 当然了,否则怎么会有四三计划

                                                          邓自己也说过,改革开放的思路是在主持四三计划的过程中成熟的。

                                                          另外回到罪名本身,如果你认为是不对的,会不会支持案子平反呢,至少要重新审理。再进一步,你认为粉碎四人帮是有政治意义的进步,还是没有政治意义的派系斗争。

                                                          我对文革的看法就是这么一步步改变的,也包括上面提到的

                                                          电子赵括:先等等,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 家园 他给自己贴金吧!

                                                            四三计划和他根本没多大关系。

                                                            他倒是想学,复出后搞了个洋跃进,几个月功夫,计划引进的规模就由几十亿美元上升到800亿美元。

                                                            钱从哪里来?指望十个大庆呢!

                                                            1977年7月,国家计委提出,今后八年,除抓紧“四三方案”(指1973年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新技术的方案,因需动用外汇43亿美元,故称“四三方案”。)的在建项目的投产外,再进口一批成套设备、单机和技术专利,总额为65亿美元。7月26日,政治局听取国家计委汇报。邓小平提议引进还可以加一点,譬如搞100亿美元也是可以的。他的想法是,多出石油、煤炭和轻工业产品,换取外汇,多引进设备和技术。叶剑英当即赞成,说“不算多。投信任票。”华国锋、李先念也都表示赞成。(房维中编:《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第一分册,2004年11月初稿,未刊,第34~36页。)

                                                            会后,国家计委修订引进方案,提出在6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引进项目,规模扩大到150亿美元。18日、23日、25日,政治局三次听取国家计委的汇报,肯定了计委修订后的方案。邓小平很肯定150亿美元的引进计划,认为没有什么危险。邓甚至提出,再过两三年,也许可以再多些。李先念同意邓的意见。华国锋也同意邓的看法,肯定国家计委的计划是积极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风浪中前进》第一分册,第55~62页。)

                                                            1978年2月9日,政治局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一个突出议论的话题是加速和扩大引进。邓小平认为:引进技术的谈判,要抢时间;对共同市场,也要迅速派人去进行技术考察,几百亿的长远合同要考虑;要进口大电站、大化工设备,不怕冒头。还说:步子要快一些,政治局今天可以下这个决心,试一试,不行也不要紧。叶剑英说:我们要在二十三年内完成四个现代化,这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干劲要鼓足,气势不可怕。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要把我们的建设速度加快,再加快。华国锋赞成,说:180亿元的进口,可以一起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草稿)》经济部分时的谈话(1978年2月9日)。)

                                                            3月13日,政治局再次听取国家计委关于引进新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的汇报。华国锋说: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小平同志1975年说这是一个大政策。粉碎“四人帮”以后,提出了65亿美元的方案,现在看不够了。引进也要有个长远打算,至少要有八年的打算,但是不定死。国际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要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考虑。现在提出这个规划很重要,要先把今年60亿美元的引进方案定下来。华说:八年引进规模180亿美元,也可能是200亿美元。(《在风浪中前进》第一分册,第90页。)邓小平说:引进这件事肯定要做,重要的是争取时间,要缩短从谈判到进口的时间。如果一个项目能缩短半年,早投产一年半载,就把钱赚回来了。(《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九九七)》(上),第279页。)

                                                            4月19日,政治局听取国家计委等五部委关于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的汇报。邓小平明显流露出不满:扩大进出口贸易问题,我已经说了多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得快一些好一些。政策上大胆一点,抢时间进口设备,是划得来的,得到的比付出的利息要多,问题是善于去做。目前的时机是有利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思想解放了,可以拿资本主义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我们所用。要想一想,现在思想解放得够不够,到底还有什么障碍,看看上层建筑、生产技术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有些事情不能总在北京转圈子,一拖就一两年,要尽快研究解决。(《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第298页。)与邓小平一样,华国锋也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问题:我们要经过二十三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真正动脑筋,想办法,争速度,这里就有一个引进的问题。太急了不行,慢腾腾也不行。我同意小平、先念同志的意见,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放手一点。(《在风浪中前进》第一分册,第93页。)后来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即由此而来。

                                                            6月1日、3日,政治局听取林乎加率领的赴日经济代表团和段云率领的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汇报。华国锋对引进规模稍显谨慎,他说:国外引进与国内条件要平衡。有些大的项目,下决心要慎重,下了决心就能上准。这不是优柔寡断。他说:千万避免万马奔腾、齐头并进,最后都上不去。大家的热情是好的,现在劲头来了,但是引进不能不顾国内条件。不过在引进新技术和利用外资方面,华仍主张要大胆一些:用外汇进口新技术,可以加一些;利用外资,胆子也要大一些。邓小平则毫无顾虑,气魄极大:下个大决心,不仅不要怕欠账,那个东西没有危险,就不怕还不上钱。抢回一年时间,就补偿有余。思想要解放。6月22日,邓小平同余秋里、谷牧、康世恩、方毅谈话,说得更干脆:同国外做生意,搞买卖,搞大一点,什么150亿,搞它500亿。(《在风浪中前进》第一分册,第118~120页。)500亿美元的规模,是3月份拟定的200亿的盘子二点五倍。

                                                            大概是受邓小平的影响,6月30日听取谷牧出访汇报时,华国锋再次强调步子要大一些:第一次提65亿,第二次180亿,现在有一些新的设想,步子还可以再大一些。(华主席和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听取谷牧同志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汇报时的重要指示(1978年6月30)。)几天后,他在一次谈话中嫌原计划过于保守:“一种办法是让外国剥削一点去,干翻身有什么不好?另一种办法是借自力更生为名,搞假'左’,五十年也翻不过身来。哪种好?中央准备采取大的政策引进。从60亿到180亿,现在要搞到500亿美元。花一点钱。这是一个大决策,原计划是保守了。”(华国锋同胡耀邦、谭启龙的谈话(1978年7月4日)。)同华、邓的态度相比,叶剑英、李先念显得比较谨慎。叶说:引进技术,重点在欧洲。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一要吃饱,二要消化得了。看主观条件,能否消化得了。一天三餐,一顿去吃就消化不了。要按消化能力,掌握分寸。要集中更大力量消化引进的东西。李先念说:引进要同国内制造平衡,要结合起来。光进口,国内机械工业不提高不行吧?!(华主席和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听取谷牧同志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汇报时的重要指示(1978年6月30)。)

                                                            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要求国家计委提出一个引进新技术的单子。国家计委做了研究,并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各方面提出的扩大技术引进的设想,需要用汇超过1000亿美元。7月上旬,国家计委初步整理,汇总了一个850亿美元的方案。7月11日,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在国务院务虚会上作了汇报。华国锋从加快发展速度的角度肯定了引进规模的扩大:关于引进国外新技术,原来我们提了一个65亿美元的引进方案,以后看到形势发展好,认为可以多搞一些,提高到180亿美元。现在提出“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也是合乎认识规律的。(华国锋听取李人俊关于扩大新技术引进初步设想汇报后的讲话(1978年7月11日),《在风浪中前进》第一分册,第138~139页。)有材料显示,邓小平也有把引进规模扩大到800亿美元的考虑。(1978年12月9日,王震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西北组发言:“邓小平同志讲用外国贷款由五百亿增到八百亿。”见《王震传》编写组:《王震传》(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尚不清楚的是,邓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个想法,这是他自己的考虑还是对计委方案的肯定。

                                                            李先念则仍然对引进规模的扩大有些担心。8月3日,在国务院务虚会上听取各部门汇报后,李先念谈了一些意见:要想一想自己的本领,一下子引进那么多新技术,能不能掌握和消化?不要搞成“花子拾黄金”。我们搞经济工作的同志,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至于国民经济的平衡,不可能一下子平衡得很好,但要做到八九不离十。我怀疑能否借到500亿美元?借了500亿外债还不起,国际上对我们的观感就要变。500亿美元也不是一下子全都用,我想先借200亿美元,用点还点,还点用点,滚着用,大概就差不多了。(李先念听取各部汇报后的讲话(1978年8月3日),《在风浪中前进》第一分册,第140页。)

                                                            虽然叶剑英、李先念都有些隐忧,高层最终还是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引进规模的决定。9月9日,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结束时宣布:最近中央决定,引进工作胆子要更放大一些,步子要更加快一些,今后十年的引进规模可以考虑增加到800亿美元。李还称,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1978年9月9日)。)

                                                            上述高层决策过程的梳理,表明引进规模的扩大有一个过程,高层领导人的意向也有些变化和参差。从65亿美元到后来的800亿美元的规模,最初高层的意见比较一致,后来逐渐有些差异。在高层领导人里,邓小平的调子始终是步子要快,规模要大;华国锋的想法与邓最接近甚至完全一致,中间虽一度略微谨慎,但很快恢复了乐观态度。叶剑英、李先念开始也赞成扩大规模,但是随着规模设想的一步步扩大,态度渐趋谨慎。所以,即便把当年的引进规模扩大说成是“洋跃进”,也不是华一个人的主张,事实上邓小平比华国锋更积极。无怪乎邓小平后来说:不要再提“洋跃进”了,与1958年的“大跃进”不是一码事。(叶选基:《叶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南方周末》2008年10月30日。)

                                                            胡耀邦事后的评论比较公道:“经济问题,我们也是有错误的,一个是高指标,一个是大轰大嗡,主要是一九七八年。我觉得,这个问题,国锋同志是有一份责任的。但是,我的意见,当时指标是中央全会讨论了的,大家都举了手的,我也是有错误的,因为当时我是中央委员之一,我也是吹过的。”“经济上的严重失误、严重错误,我的意见,不要把主要的账算在国锋同志身上”。(胡耀邦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1980年11月19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第746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