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共:💬724 🌺5328 🌵1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小学教育普及与人民公社有制度关联

                        1968年侯王来信之后,小学下放到大队。入学率猛增。建议你看看相关教育史料。

                        李风华《中国经济崛起的十大秘密》指出,通过公社大队办学这种集体供给的方式,避免了私人供给的弊端,又让财力有限的国家(公共供给)得意以真正普及义务教育。否则印度老早免费义务教育,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没上学

                        • 家园 从财政、资源约束角度看问题,有时候还要清楚一些。

                          以前在河里和熊起兄、然后203兄等聊过前三十年所谓的工农业剪刀差和保障,从数据来看,经过大跃进和三年困难,中央层面一直非常注意农村负担问题,通过统征统购方式从农村拿走的农业剩余占农村总产出的比例从60年代开始一直呈稳中有降的趋势。

                          剪刀差指的是工农产品价格不断扩大,农业不断补贴工业,实际上这种趋势到60年代基本停止,工农产品价格差距缩小,粮食由出口改为进口,工业产品也不断下乡了。

                          而非农业的产出剩余,在低标准保障人民生活必须之后,当时的主要投放方向是国防和第一部类产业,能用来向人民提供各类保障和服务的资源,很有限。

                          这种情况下,利用公社、大队这个平台,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向农村提供了最基本的服务和保障,这是很大的成绩。

                          以知青下乡为例,大部分知青下乡年限都在3年以上,据我所知,相当多的下乡(回乡)知青在生产队劳动一段事件后就到小学代课,当赤脚医生、农技员等,他们的劳动报酬是通过公社、大队在整个经济集体范围内统筹农业产出来支付的。

                          从一个角度讲,国家在支付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通过很大程度上的以物易物方式为农村超前提供了公共服务,但必须承认,这个公共服务的标准不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这个公共服务的成本很低,但还是有成本的,还是需要农民用劳动剩余买单。

                          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释公社时期为啥国家拿走的并不多、生产增长还比较快,但农民直观感受到的生活水平提高并不快。

                          当然,如果不搞农业产出统筹,将国家拿走之后的农业剩余全部留给农民个体,由农民自主决定劳动产品分配流向,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前三十年的很多保障是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塞进去的

                          工农业剪刀差

                          关键词(Tags): #剪刀差#知青通宝推:hwd99,tanhuan,
        • 家园 非常同意!

          您这样大概不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过来人”贬毛赞邓,并且一度成为社会主流声音我是能理解的,岁月把旧社会的过来人都带走了嘛。但说句不客气的话,您这一代也将退出社会舞台了,到时候岁月会洗清邓泼给毛的污水,而邓将会被打回原形。

    • 家园 历史评价很多时候是儿子决定老子的。
      • 家园 哈哈,当年达雅的论断是孙子决定爷爷的评价

        看来您比他更激进些

      • 家园 误操作只发了个标题。

        现在补上。就如标题所说,历史人物的评判标准,不说绝对,也有很大程度上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毛死后,中国陷入内战甚至分裂,共产党的统治被颠覆,那么对毛的评价将是什么样子?

        我猜肯定不会高,并且文革的评价将比现在还要低,文革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将被用放大镜审视,而文革的正面作用将永远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毛的继承人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保证政权的稳定,其他问题要服从于这个问题。那么结局很明显,毛指定的继承人华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不合格。

        但诸葛亮可以说,阿斗扶不起来,早知道我自己来了,而司马昭没这个资格,邓就是这个司马昭。邓确实比华适合当领袖,华在政治斗争中败于邓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共产党不是邓家的袍哥会,华是经过合法程序选出的、邓也表示过拥护的领袖;邓以大量不实之词攻击华,迫其下台,党性哪里去了?假设邓如同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那样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承诺,有叶邓辅佐的华是不是还会不合格?我认为是可以打一个问号的。

        不过从资历和能力来说,邓当领袖,大概更有利于党的团结稳定,所以邓的所作所为,从历史角度评判,也无可厚非。但邓很快要面临下一个问题:他做领袖比华强,但比毛还差得远,毛能摆平的各路诸侯,他搞不定,于是邓使出了收买的招数。

        收买说起来不好听,但邓既然能力不足,从团结稳定角度出发,这大概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但邓的私德实在是不怎么样,比起毛以血脉统一了党内共识,换来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和中国的国际地位这种高风亮节,邓就不要提了。总之我相信邓的私德造成了收买代价的提高,这代价直到现在还是由全体人民在还。也许邓就算修身自好实力派也未必不会狮子大开口,不过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邓的政治地位基本稳固了之后,就开始惦记自己的历史地位。对毛常见的批评之一是毛在乎自己的历史地位,并因此错误地发动了文革,我回忆未必准确,不过我相信我在国内正规出版物上看到过这类结论。同理,邓对“改革开放”的坚持也可以完全解释为在乎自己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本身是不是错误先不提,胡、赵的结局已经证明了将他们提拔到党中央总书记这么高位置是错误,邓以普通党员身份,进行“南巡”并对党中央发表威胁性言论,显然也是严重破坏党内民主的错误。

        说回“改革开放”,我认为“改革开放”无所谓错误不错误,政策都是有其适应性和时效性的。但我觉得邓的“改革开放”其内核实在不高明,号称改革,其实复古,当然,是否全是如楼主所言开历史倒车,值得商榷。譬如高考制度,完全可以理解为新时代新内容的科举制度,但恢复高考,我看批评邓的河友们也普遍认为是善政。即使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广受批评的小农经济,至少也起到了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点正面作用。

        但邓有一个很坏的毛病,就是很喜欢说“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之类豪言壮语。但邓本人的预见能力能不能合理预判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是相当怀疑的。怎样保证其“不变”、“不动摇”的政策的适应性和时效性呢?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种“五十年不变”的政策,连二十年都没到,已经产生恶果了。

        毛和邓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很远的人,我们从思想到生活,仍然还在受着他们的影响,换句话说,现在对他们的评价都难免偏颇。不过我对邓的历史评价前景不看好,尤其是和毛相比;我猜如果中国顺利崛起,君临天下,毛将永垂不朽,邓在历代领袖则绝不会是仅在毛之下的那一个;如果共和国国运不昌,毛仍然不失为一代开国雄主,而邓的评价,估计不会太好听了。

        通宝推:苏仙岭,hwd99,老老狐狸,
        • 家园 捧邓网友误区在把邓与改开捆绑。其实没邓改开会更好

          本楼里陈王奋起挥黄钺和其他一些网友说的很清楚了。一些捧邓网友仍不承认,应该是受邓方长期宣传,形成思维惯式。邓治国草包,而抢功推过,整治异己,呼悠群众,是绝顶高手

        • 家园 毛泽东蒋介石的共同点就是收尾者还可以。

          是否可以解释为这是一个基本资源极大增长的时代,虽较平庸的才质,只要能守拙,也因为资源的充裕,而能较好收尾。基本资源的增长一方面由于民族自身的韧性,另一方面由于毛蒋分别在大陆和台湾维持了秩序和进行了动员。

          而列宁斯大林,主要是斯大林的收尾者就不太幸运也不太能守拙,本来受杀伤相对比例就大,又以相对甚弱实力争雄。

        • 家园 至少有一句不太符合实情。。。

          华是经过合法程序选出的、

          正因为华的程序上有大瑕疵,才智又不足,才会被人以合法程序搞下来。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部分赞同您的这个结论。

            华程序上确实有问题,但现在这个问题不构成合法性缺陷,因为华的合法性,在十届三中全会上正式由党中央背书。如果说华的合法性有问题,这个十届三中全会的合法性乃至现在共产党的合法性显然也有问题了。然而邓不可能说十届三中全会有问题,因为邓是在这次会议上复出的。

            邓在政变问题上确实比华叶李陈等人要干净一点,因为邓事前不知情,从这点看他有资格说华的合法性有问题。但这资格邓自己很快放弃了,比十届三中全会早得多,政变四天后,邓就书面表示了支持政变和华的地位。邓确实以合法程序搞下了华,但我觉得和华本人的程序问题是没关系的。邓最后罗列出华的五条错误里,根本没有华这个程序问题,相反,华的政变邓认为是有功的。

            • 家园 说程序有瑕疵可不是信口胡说的。。。

              虽然事后通过全会背书了,也不过是承认即成的事实罢了,内部的认识不同是有迹可循的:

              1、在逼华下台时,胡耀邦批华时说:你要好好想想怎么保持“粉碎四人帮的功绩”(大意)。

              以前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想想,很有威胁的意思。批汪就更不留情面了,直指“背主家奴”。

              2、陈云的评论是:特殊形势下的特殊做法,可一不可再。(大意)

              3、看邬吉成的回忆文章,参与政变的中央警卫局的几个头头事后降职流放京外十数年不许回京。

              可见后来最高领导对此事的忌惮。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瑕疵肯定是有。

                但是是不是您理解的意思,我看可以商榷。

                1、胡批华时,确实是对华“粉碎四人帮”这件事说了话,但我看到的不是您这个意思。胡首先说,华“在粉碎‘四人帮’这个问题上,确实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但华“没有正确对待一个党员对党和人民应该作出的贡献”。胡进一步说,如果华“珍惜自己对党、对人民的这个贡献”,那么“绝大多数同志还是会拥护国锋同志继续当主席的”。

                胡尽管用了一个假设,但恐怕没有威逼利诱的意思,因为华要下台是改革派的共识和既定方针,“继续当主席”对华来说已不可能。胡这个假设,不过是摆高姿态,将逼宫责任推给华。胡进一步说,华“对个人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上,表现得很不正确”,具体的说,是“‘英明领袖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这个看法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错误的”,因为“粉碎‘四人帮’以前,人民群众起来了,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胡特地指出了,“天安门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就我对胡这段话的理解,确实是在敲打华所倚仗的政治资本“粉碎四人帮”,但胡并不是说华的目的或方式有问题,而是贬低华的作用。胡这么做,说明改革派认为“粉碎四人帮”是功,他们要分一杯羹。

                以上的引用,来自于《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胡耀邦在80年11月19日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也许我们看到的不是同一个材料。

                2、陈云的原话应该是“这场斗争不可避免”,“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但这不是评论,而是陈云与叶剑英进行政变计划时候所表的态。如果这是评论,当然可以说陈云有不同认识,但陈云事前这么表态,我倾向于这是做一下姿态的赞同。

                3、您提出这个资料我没看过,我搜索了一下,邬吉成的回忆录在国内是公开出版物。据此我猜测文中不可能明说或明显暗示中央警卫局负责人因为“粉碎四人帮”被降职流放,如果我猜测无误的话,那么这个事实也可能有其他解释,比如作为汪东兴部属被牵连。

                除此之外,我认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华的政变被定性为“粉碎四人帮”,不仅经过党中央背书,而且经过了对全体人民的宣传,已经是全党全国相当程度的共识。具体到党内高层,不同认识当然很可能有,然而我不认为有人会贸然挑战这个共识。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华的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华这个主席是通过党代会一致通过的,虽然存在有毛背书的情况,但是即使现在也存在上届领导人为下届领导人背书的情况,难道不是当年江泽民把胡锦涛引到台前,对媒体介绍胡这个最年轻的常委的吗?

            才智足不足是另外一回事儿,其实毛留给华的局面很好,江青等人执政但没有人望,邓小平等人有人望但是不掌权,两方都要拉拢华这个拥有大义的主席,其实华自己不昏头是不会落到现今这样一个没下场的局面的。华只是太幼稚了,以为好人邓小平会一直帮他,哪晓得政治上没有好人与坏人的,只存在有用之人与无用之人,华从有用之人变成无用之人,那么就不要怪别人动手狠了。

            • 家园 你不会是讲笑话吧?

              他那么有把握一致通过的话,何致于与汪总管连手行险呢。

              毛也就是圈苏铸当个第一副主席而已,弄个“你办事,我放心”的纸条条还被乔老爷打脸,背个球的书。

              华上台是标准的军事政变。后来邓让他下去,他就得老老实实下去,追究起来要满门抄斩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