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马恩预言成真,家庭正在崩溃 -- 不远攸高

共:💬291 🌺989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繁殖指数,这不就是计划生育么

        楼下易水的帖子中对现代社会高度分工情况,生儿育女主要有靠社会救济的“失败者”来承担,有担忧这样教育下一代不如高薪知识分子们教育来的好,但是这些高新知识分子们却没有时间资源,面对自己事业与子女教育的选择竞争。

        放到这二一块说,这个教养与父母本身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线性的。

        现代教育理论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子女成长与父母先天的条件,胚胎中的环境,成长中的营养与教养似乎都有关系。

        这个楼里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对未来社会大生产一样的养育抱有希望,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因素,是父母先天基因也好,社会化大生产也好无法满足的,却是一个人成长中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就是亲情的互动。

        父母不论有多高的学位,有多么深厚的知识水平,但是无法划出大量时间与孩子成长,同样的boarding school里住校一星期的小孩全时间交给学校管理,这个经常看到的所谓“贵族学校”管理方式,失却的也正是这个亲情。

        这样成长的小孩,往往智商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情商,或者通俗点说是对自己他人情绪上的认知管理能力,并且存在建立与他人信赖关系的困难。

        那么有人说,我的小孩长大又不是去选总统,或者卖汽车,情商差点关系不大,主要是能得到诺贝尔奖才是重要的。但是,许多人不理解的是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是个变量的话,智商是天生的一个常数,那么情商就是可以放大缩小或者减低智力水平的一个因子,除非是个天生的天才疯子,大多数人的成就是智商与情商的乘积。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成就相差很大,但是天生的智商其实相差没有那么大,这么大的区别主要是情商的作用,比如一个人的毅力,好奇心,宽容,自信,同理心,这些都离不开襁褓中就开始的亲情启蒙。越是早期的影响对一个人一生起到的作用越大。

        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养育幼子的时间很长,哺乳动物中许多一出生很快就可以站立,跑动,而人可以开口说话就要两三年。这里的原因就是人的成长对出生后的养育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就是我们在人的成长上,不能只强调生,而不看重养的原因。生养,生养,对于人类这个物种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两者之间,尤其养的作用比生的关系要大的多。出生只是提供了一个生命体,成熟后的素质则主要在养的过程上。

        老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其实很大甚至主要部分在于如何教养上。如果父母本身素质很高,但是不能花精力在养育上,只是到了青春期之后强调上一流大学,相对之下,靠救济的生育“专业户”们,有时间有精力在小孩的前几年与小孩一起成长,我相信从统计意义上后者对小孩一生培养成才的可能性更高。

        通宝推:牛栏山二锅头,
        • 家园 我也同意情商重要

          而且情商也受父母影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人情世故的掌握,常常可以垂直传播,好吃懒做的习惯,滥交吸毒斗殴也同样。所以我觉得社会还是需要创造条件,让中产阶层有时间多生孩子。而不是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制力都欠奉的吃福利阶层。

          如果不可能,那把孩子集中培养也可以接受。

          • 家园 情商的本质是社会智力。

            是与人社交的能力。这个其实不是仅从小家庭中就能获得的经验与能力,家庭对情商的作用是间接的,除非你的整个或主要社交圈仅限于家庭关系的范围。

            自然类科学家,像爱因斯坦,虽然父母都是中产,不过小时候有过长时间脱离家庭寄宿的经历,大了家庭生活比较不顺利,但社会成就还是很高的。社会类的,像毛泽东,父亲是中产,但母亲的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跟父亲的矛盾极大一度闹翻。成年后家庭生活有好有差,但谁也比不上他的社会成就高。这两者情商智商均是极为杰出的,不然无法取得如此的社会成就。至于像朱重八那种起于贫困而成就一番事业,也不是很少见的。

            家庭最重要的意义其实是经济基础,为没有生活能力的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教育条件。爱因斯坦跟毛泽东的成就与他们小时候受的良好教育分不开,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社会实践,这种例子很多,好像萨达姆以前也是小时候因他爸老打他跟他爸说以后他自己教育自已然后离家出走的。亲情在这里面起的作用说实话并不太大。

            反过来说,小孩受限于家庭,被家庭毁掉的例子也不少,从富裕家庭到中产家庭再到贫困家庭都一样。越是富裕的家庭还越容易出纨绔子弟,反正小时候我的别人家的小孩好像都是贫困家庭的子女。这里应该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人家的小孩接触社会早,直接就是社会教育,而不光是教育社会化,父母的影响往往敌不过社会现实的教育。

            • 家园 我说的是吃福利的贫困阶层

              中国人一直推崇人穷志不穷,这种阶层国内根本不存在。从美国的情况看,无非是世代相传的贫困和低教育程度。安心吃福利作为一种家庭文化会传下去,靠他们教育好下一代无非缘木求鱼。

              • 家园 那种人在哪儿都一样。

                中国是没有福利吃而已,以后中国福利搞起来了,这种人一样不少。

                别外就是社会在变,社会大生产如果出现问题,你就是想找地方受剥削都找不到,只有在社会能给出相对公平的机会并有充足的工作岗位时,出现这种人才是问题。

        • 家园 多谢回复了这么多啊

          其实我说的“繁殖指标”,主要为了做到可持续。毕竟子代由社会抚养,消耗公共资源,敞开了生不见得养的起。

          家庭因素对于教育、情商这些东西的作用多数是基于现有社会结构的。父慈子孝、长幼天伦这些东西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存在。

          以后小家庭不存在了,人们一样可以有个人之间的、人与各种团体的、人与全社会的伦常。

          想像一下,我觉得更无私一点。

          • 家园 主要是回易水的比较多

            现在看社会大生产一样的生养方式还早,虽然事实上许多人已经身体力行了,但是做了先烈的可能性很大。

    • 家园 呵呵,根据进化心理学,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出现啥样的变异都

      不奇怪,但是,

      变异能否流传下去发展壮大,要看这变异是否相对于不变异的有生存优势,

      比如说,单亲带娃比双亲带娃更容易更方便,带出来的娃的身心更健康,更招异性稀罕,

      那就会慢慢的把双亲带娃的给淘汰了,支流变主流。。。

      反过来说,要是单亲带娃比双亲带娃更苦逼,带出来的娃心理不健全,不招人待见,木人愿意屌他们,

      那也就成不了社会主流,不给淘汰就不错了。

      呵呵,为啥全世界都是男权世界啊?那不是神仙事先规定好了滴,是因为相对于娘们说了算的女权族群来说,爷们说了算的男权族群更有生存优势

    • 家园 看了热闹的讨论,感觉所有讨论可以归结在一点

      就是,随着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本身具有的那一部分动物属性(包含着生育观)如何演化。

      关于提到工业化女人地位提高的问题,这个看法成立的基础应该是女人比之前得到了更多的劳动权力,获得更多的报酬,然后经济独立。

      如果用马克思劳动异化的观点看,当下女人获得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把参与异化劳动的权力变化作为社会发展中女人的阶段胜利应该没问题,但要说这是对女性根本的解放,或者从人类的角度讲是女性地位的变革,那就托大了。依此,错误的劳动观(异化劳动观)带来的意识肯定是错误的,由错误意识推导出的逻辑肯定也不正确。

      当然,对不认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形式,这个除外。

      如果有一天共产主义真的来临,人类的劳动不是为了满足生存权的需要,那时人类的动物属性会是个什么样子?人类的生育观又是个什么样子?恐怕这不是用当下的异化劳动形成的逻辑能够推导的。

      我自己都觉得越写越糊涂,没逻辑了。

      对了,上面写的也可以解释你提到的这些

      ------------------

      《共产党宣言》里面说:

      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他们和妻子儿女的关系同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再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

      -------------------------------

      • 家园 人没有所谓的动物性。

        按马的学说,从人类开始生产分工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社会时,就彻底地与自然界里的其它动物区分开来了。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的所有一切都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社会是把人与自然界其它动物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不存在脱离社会的人,完全脱离社会的人会变回自然动物,不再是人。因此,人的本质是社会动物,人性本质是社会性,而不是动物性。即然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那人性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形式,有不同的人性,社会的进步,总是以反对与改变旧社会的人性为代价的。

        按恩格斯的家庭与私有制起源来说,家庭本来就是私有制的产物,会随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事实上,即使在私有制下,家庭的形式也是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很大的。

        中国传统里,家庭其实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家庭内部成员的地位本质是反应的其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一夫多妻,多子多福,本质都是提高劳动力数量,做大家庭化生产能力的办法。

        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冲击分解了家庭生产活动,一夫一妻变成最有效的家庭形式,小孩对家庭生产的意义也不再存在。经济基础的改变,导致夫妻间的关系与地位的多样化,后代对家庭经济维持与提高的意义大为减少。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社会保障的提高,社会保障的提高导致女性的生育能力,不再是家庭维持与发展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相反,越来越成为一种经济上的负担,这是开放二胎后,越来越多的男性采取“无所谓,随老婆喜欢”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

        女性生育能力的意义,越来越从小家庭中剥离出来,而更大比例地具有社会意义。好处是,富裕的女性得到更多的生育(其实是不生育)自由,而贫困的女性则相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这种社会贫困黑人妇女反而是生育主力的原因。

        其实,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切资本化的结果就是,除了少数资本家,大多数人越来越少有需要继承的私人财产或生产资料,吃光用尽后不背债就不错了,生育率低也是应有之义。

        这些跟男女平等什么的关系不大,无论男女,皆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离存在。社会内部的不平等,只能从社会生产与经济地位中去找原因。以女性的生育能力做代价,去讨价还价,取得利益,本质还是将女性当作生育机器。

        • 家园 人的动物性比我们现在理解的要多得多

          动物性是人做为一个物种千百万年演化来的,对人的思想行为全面的发生作用,大多数其实是人自身都不能理解的。

          人是高智能动物,但是在人自身创造出来的复杂的人类世界中,人的许多决定与思想,让人看不清其中有多少是动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有哪些成分有着深深的动物性。人连自己的智能都还没有完全理解,更遑论把其中的动物性与理性完全分开。

          从进化论去看,人目前仍然是一个生物体基础上的动物,人的一切智力活动都局限在维持生命繁衍后代这个大前提下,在一定的努力下,超越这个局限的例子很多,但都不是常态也不可能在维持不了这个努力的情况下出现。

          最近看到一个研究,提到许多幼年时生活困苦不安定的少女,早恋早育其实是符合竞争优势的,就是说这样的少女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幸福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性成熟后一有机会就抓紧生养,而且多生早生,这其实是一种进化优势。

          在这之前我们认为生育上的策略选择只是在不同物种之间才会出现,比如老鼠,鱼靠数量,哺乳动物靠质量等等,但是现在发现这个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生养策略也会受自己所处的环境与资源的多寡进行调整。但是,这样的调整并不是通过某种有意识的思想传播或控制去进行的,事实上相反的思想控制,比如不鼓励早恋早育的社会教育一直都存在,但是显然真正起作用的更多是人的愿望。

          同样的,早恋早育产生的后代将面临与其母亲同样的社会境遇,于是这个策略将会更多的在下一代中出现,难以摆脱这个恶性循环。

          比如这个楼里提到的同样是家庭破碎,社会底层的黑人家庭与受过高等教育出身中上阶层的社会学原因,是不可能相同的。贫穷家庭的黑人少女存在以上所说的生养策略,而男孩子的策略在自己养育后代的能力远期指望不高的情况下,其更愿意通过与多个异性生育后代来扩大自己后代的总数,这其中的动物性是很显然的,而与中上阶层的家庭分裂基于不同的道理。

          中上阶层的两性关系更多在建立与生养之外的因素,在生养本身所需资源不是关键因素之后,他们更重视的是夫妻之间在性格,思想,喜好等各方面的相融。换句话说就是智力活动在这样的家庭占更多的成分,在一个社会资源丰富,思想开放,商业活动压力大的竞争环境下,这样的夫妻面临的各种智力上的考验是底层社会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也是传统的人类家庭理念无法包容的,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产物。

          但是不论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男女两性,家庭子女,如何变化,其中的生命繁衍部分是人做为动物一个恒定主题,排除了人的动物性,许多人类面临的自己创造出的这个世界时所出现的问题,都不可能得到全面的了解。

          • 家园 我理解的动物性本质是指自然性。

            自然界的动物完全依靠自然本能行动,是谓动物性。而且动物是无法把自已与自然界区分开来的。

            关于你提的进化问题,这样说吧,原始人与猴子是区别就是会制造与利用工具,但其主要还是依靠自然本能行动,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原始人具有自然性也就是你说的动物性,它们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但其在劳动过程中,渐渐萌发了把自已与自然办区分开来的意识。

            但没有社会分工合作,原始人是无法有效改造自然环境的,只能茹毛饮血,山顶找个洞,筑个巢什么的。那种把自已与自然界相区分的意识是模糊的,不占主导地位的。

            直到产生了社会分工合作,人类社会渐渐形成,生产力大大提高导致人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大为提高。人终于才能把自已彻底与自然界区分开来,清楚地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识。简单地说,劳动创造了人,社会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有了社会,人才完全摆脱了靠动物本能去行动的模式,把自己与自然界与动物完全区别开来,有了人的意识。

            当然,这样并不是说人就不是一种生物不是一种动物了,但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永远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一旦人完全脱离社会,退回到依靠自然本能行为的状态(动物性),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

            人的一切思维(包括理智与智力),体质、本能,都是社会的。不可能有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无论其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本质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分裂,不同阶层间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可能是相差很大的。但那都是人类社会内部分裂的结果,本质还是社会性的反映,而不是社会性与动物性的差异。

            • 家园 社会性本身就是动物性的一部分

              不但是猴子,猩猩,狮子,动物的社会化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蚂蚁的社会分工甚至直接在基因层面发生,产生工蚁,而且还是能根据需要调节这种基因控制的规模的。

              人类社会中的等级,分工,不平等,合作,弱肉强食,对生殖权的争夺等,许多都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并不是人这个物种独有的自然界现象。只是人类在这些基本动机上往往表现的更复杂并间接一点。

              人的“人性”其实主要在于人的理性部分,也就是人的高智能效应。这个个效应既对人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比如表现在人的社会更复杂,也对人的一切活动产生影响,比如人的行为,包括对自然界与对其他人,甚至对人的情感,比如认为制造出虚幻的想象慰济自己的心灵,或者制造出化学物质让自己产生虚幻,来应对高智能与动物本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不相容而造成的心理问题。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这首先就是因为人是从社会化动物进化来的,社会性就是人身上动物性的代表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