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今天特别的高兴,在孩子快十岁时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6 🌺969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开始怀疑,学习多数时候是假学习

          大众教育也不过是最近几百年间的事。有一种可能是,学习风潮,是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突然间开了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之后引发的“羊群效应”。

          举个例子。

          速度是对于物体快慢的描述。日常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两个人同时起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越拉越大,那么前面那个人速度更快。这本质是在“看”路程。借助计时器,我们可以比较谁用最短的时间跑完100米。这本质是在“看”时间。

          然而,当我们小时候接触到速度这个概念时,却无论如何不相信,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可是,我们依靠的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将路程和时间转换成了速度?是环境。是一个“运动”的环境,让我们产生了快慢感。一旦这环境纸面化,我们就很难理解了。

          同理,角度也是如此。当别人用“一个动作”向我们描述角度是什么时,我们很快就接受了,而一旦放到纸面上,在静态的环境中,要想清楚的描述出什么是角度时却变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马上说出“到底是如何看出角度的”。

          类似这样的“虚体”概念不计其数,学习难度都很高。如果学生都敢于提问,也许老师就会感觉到课上不下去了。即便都提问了,课也还是上不下去。最后,只能“死背”。

          我有一定的理由认为,人的学习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化”,好比修改了DNA,内化的关键在于开悟,开悟了才能知其所以然;另一类是“外化”,好比学会使用一种工具,关键在于记牢要点,灵活运用。

          我并不能用人类尚 短的历史推出,一会是内化为主,一会是外化为主,一会强调 知其所以然,一会强调 知其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知其所以然一时之间走不下去了,就会转向知其然。说得再通俗一点,是依“结果”行事。

          我其实想说的是,教育的成本极高,大众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

          通宝推:鸿乾,
          • 家园 问一下,你说的纸面化是什么含义?

            很好的观察。的确学习有这个区别,就是仅仅记住了的,和内化为自己的。但是,也有很多(或者无穷种)中间状态。这个驱动逐步内化的过程和机理,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 家园 就是指纸面化之后有许多要素被剥离了

              比如我们平时讲话,不光是有言语(声音),还有表情、手势……这对我们互相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在打电话时也会有丰富的表情,实际上对方根本看不见,这是一种惯性使然。

              这些要素合在一起,可以简称为环境。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纸面化之后相当于没有了“语境”,对于理解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在另一方面,当我们想脱离“语境”来描述一个事物时,却能从中发现许多平日里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举个例子,请你描写“走”这个动作,写出关键点就行,你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一开始会弄错一些东西。这就是指语言和思维的互相影响。

              怎么说呢?语言是一种极简模型,创造语言的本质就是建模。我们都知道,模型是经过简化处理的,而怎么简化,其实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所以有厚积薄发一说。我个人认为,语言有很大的改造空间,下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非常有可能是再创语言(模型)。这个对于交流、学习帮助太大了,可以说得上是划时代的突破。但我只是个门外汉,再深入就谈不了啦。

              • 家园 语文或许可以这么学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要点是“洞明”和“练达”。实际上,说“洞明”和“练达”很是夸张,但总的来说,把事情搞清楚了,话才能说得明白。

                但是由于我们生下来,就开始学习现成的语言,难免会有“拿来主义”。比方说,你从小听人说,要好好学习,而这学习总是和课堂关联在一起的,你就有很可能认为只有在课堂里才进行学习。下课了,学习就结束了。

                你不明白你为什么会被送进学校,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你没想过这件事。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于是,你又认为学习一定得有一个“实体”的老师,一群和你差不多年龄的人。

                你从未听过有人跟你讲,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学的问题。你对于学习二字的一切认知都来自于直接体验。我们的语言,就是如此精炼——精炼程度是如果要把学习二字展开来写,能写出来的内容可以摞出几十米高——稍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

                突然有一天,你被告知,你需要做出一个选择,理科还是文科?你一下就懵掉了。这个,以前不是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吗?为什么现在要我来选?我又该如何选呢?理科到底是什么意思?文科又如何呢?有人告诉你,理科就是学数理化,文科就是学文哲史。现在你又掉入另一个陷阱。

                如果我们现在做一点改变,这么来尝试一下:我在纸上写出我对学习的理解,对理科的理解、文科的理解。看一看我能不能说得清楚。会怎么样呢?

                比如,你可能会写:学习就是每天按时上学,进了课堂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你得到了什么呢?

                没有回答。

                所以你需要回答一下,你得到了什么。当你要去回答这个问题时,“问题”就来了。

                比如,你可能会继续写:我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红花。

                这是不是就是在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小红花?好像有哪个地方很奇怪。

                幼儿园不也有小红花吗?为什么我不能继续过幼儿园的生活呢?

                我猜想一定有别的原因。现在我找到了一个错误,上学不是为了得到小红花。

                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

                把事情写清楚,你就进步了。其实写不清楚,你也会进步。

                我认为,可以把写日记这件事改良一下:给另一个不曾谋面的人写信。

                你会发现,只用文字,要说清楚一切会有多么 的困难。可能你一开始收到的回信是这样的:老实说,我没看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却能感觉到你的快乐。

                或许你会认为是对方看不懂,等到你看对方的信时,你会发现你也看不懂。这下你就明白了,问题出在哪。

                可以这样开始写作文吗?

                我想象一下,有这么一篇:今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IMAX,棒极了。

                然后我收到的回信是:IMAX?好看吗?

                我很奇怪,我不是都说了“棒极了”吗?为什么他会问“好看吗?”我不知道该如何回信。我想了半天,回了一句:好看。

                马上,我又收到一封回信:我跑了一圈,也没见到有IMAX上映啊?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还日本的?

                我更加困惑了,他到底在说什么呢?怎么我完全听不懂呢?于是,我回道:你到底想问什么?

                回信是:我想知道IMAX这部电影的一些具体情况。

                OMG,天呐……我快要崩溃了,我是在跟一个白痴说话吗?

                于是我迅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IMAX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家电影院……哦,不对,它不是一家电影院,它是一个电影放映厅……哦,还是不对,我发现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说IMAX……我只能这么告诉你,我去的那家电影院,只有一个厅能放IMAX,价钱比别的厅要高一些……我想起来了,每次进IMAX厅,电影开始前,都会说“这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享受”。NO,它的原话不是这样的,我实在想不起来了。这么说吧,IMAX厅要贵一些,电影效果要好一些。我得承认,我不知道什么是IMAX。

                这样,就很好了。

                每一次,你发现自己说不清楚时,你就进步了。你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是不懂的。我以为,这就足够了。

          • 家园 教育的成材率很低

            我媳妇不止一次对我说,说我投入这么多去教孩子,担心 我会在高压之下变态。

            我媳妇的态度,其实完全可以抛开母子情感来看,如果考虑到她曾经当过老师。

            成材率低,导致多数人不愿意大量投入。

            也算是人之常情。

            这个不愿意大量投入,也有两层意义。

            一层意义就是投入高,回报小,不划算。

            另一层意义,就是担心,因为回报不如预期而过于失望,进而全面放弃。

            有一些老师,恐怕就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估计最合适送给老师。

            在我来看,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对教育学的认知,整体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在教育当中,有太多的“如果……就会……”

            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只知道“如果不……就不会……”

            学生的考分制、老师的考核制,都是基于“如果……就会……”建立的。

            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不尊重“对人的了解仍然处于低水平”这一个客观事实,是教育毁人的一大根本性原因。

            正因为如此,考分制、考核制之下,多数人被迫钻空子,学习中的投机、舞弊行为屡禁不止。

            老师猜题,算不算一种公开化的舞弊?

            科举考试的“惨案”仍然历历在目,如今只不过是再一次复制。

            发展到今天,欧美的孩子们举债读书已是常态,这和范进中举,有何区别?

            我尤其憎恨成功学。

            每当我看到讲述某位母亲、父亲、老师“教导有方”,孩子“成大器”的文章广为流传,就觉得无比难受。

            我并不是说,这些文章没有价值,而是这类文章被曲解是大概率事件。

            我最不开心的事,就是见到许多孩子因为成绩不佳,自暴自弃。所谓众口铄金,就是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这样的暴力行为,何时才能有个尽头呢?

    • 家园 学会自我保护是头等大事

      不在公开场合批评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不在公开场合表扬人,注意这一点的人就不算多了。

      为什么不能随意在公开场合表扬人?因为怎么做是由环境来决定的。如果大环境是一个互助互爱的大家庭,其实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可以拿到桌面上讲,但如果大环境是一个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局面,那么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只能在下面悄悄的进行。否则,被批评的会被其它人围攻,被表扬的会遭人嫉妒。

      有一些老师私自公开成绩排名,有的家长跟孩子之间就有了这样的对话,家长问:“这次你怎么才考了80分?”孩子答:“这次题目很难,但我位列班级第五。”家长就说:“哦。”孩子们就是这样被逼上野兽之路的。尽管说,各种考试都是排名制,争个高下在所难免,但跟别人比,总得有个度(再一次强调,环境不同,比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家长特别喜欢对孩子说:“瞧你这个样,你能学到某某一星半点我就谢天谢地了。”这个被表扬的某某就该倒霉了。

      我上面说的这些,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孩子,越是要注意。这是因为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也就慢慢知道社会是有规则的了,不管自己内心怎么想,也不敢随意 胡来,但小孩子还没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国情各有不同,这里不讨论)和自控力。所以有人说,小学是地狱,这并非是一句戏言。有大量的小学老师,遇到好的或者自己喜欢的,就夸,遇到差的或者自己不喜欢的,就骂。两头损人,毁人不倦。

      就拿我女儿来说,乐团管理不喜欢她,所以她被人踩;她是她二胡老师的得意门生,老师总是拿她来当例子教育其它孩子,结果她又遭人恨,她是承受双倍打击,只能选择退团。所以,我才会让女儿去学搏击。学搏击,就是为了提高自我保护 的能力,光有意识怎么行,还得有手段——像我女儿这种直肠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根据现状调整自己的行事风格”。光学搏击也不行,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得兼顾,考虑到目前情况尚可,我这个蒙古大夫也就亲自披挂上阵了。

      通宝推:注册中文名,mezhan,
      • 家园 有道理。不过解决方式其实可以技巧一点

        加强自我保护确实很有必要。看到形势不妙马上撤退,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要养成这样见势不妙拔腿就跑的本能。

        不过问题解决也可以换个法子。比如说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是乐队老师表扬她,而是乐团管理不喜欢她。这个问题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解决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团结一个小团伙一起嘲讽管理,一种是收买管理避免区别对待。基本上就和议会里对待内阁的法子是一样的,要不然就是议会不满弹劾内阁,要不然就是内阁直接解散议会……

        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是处于不利环境时要做的事情。不过有的时候情况可能不一样,比如抢功的时候,也会有人故意在结束之前挑事,目的就是要你走。所以做事的时候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能做好的事,不要做了一半离开,最后让别人摘桃子。这两个原则是相互抵触的,如果确定不了用哪个,那就跑,走为上。

      • 家园 我就在这公开场合批评你一下,为你好,可能说得不对,你最需

        要是对自己反思,从你谈得事上。

      • 家园 小女孩子们之间有时候是挺残酷的

        艺术体育这类活动竞争又强,难免表现的更加赤果。原来看过一个讲小体操运动员的电影,就是小女孩子们在场子里竞争,妈妈们坐后头排凳上勾心斗角唧唧歪歪。人性都是一样的,要是不能改变环境,最好教孩子神经大条一点,这种事情到哪里都免不了的。越向上竞争越强,各种非实力的影响越大,不是大心脏的,真不好对付。你的女孩某些思想非常成熟,对自身对环境都有观照的能力,但毕竟还小,心理神经都未必强大能handle这种成熟带来的额外压力。还是别太急了,自然一些好。

        别说小孩子了,当初实验室请了个老美管耗子,聊天的时候才知道他是当地爱乐乐团的小提琴二提,问他也算当地小牛的艺术家怎么还来杀耗子,他说要是管弦乐团嘛那还好,爱乐乐团只有一提还行,其他的工资都少的可怜,不得不找点外快。有一次无意中听到他和秘书说他希望一提能出个车祸什么的歇几天,这样他就可以提上一提了,当时吃惊啊。

        • 家园 你说得在理,但是我谈的这个话题考虑了当下的变化

          要说起来,人无完人,老师也好,孩子也罢,都有毛病,有些磕碰、有些委屈是个常态。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限于此了。思想方面的问题我不想在这里谈,说多了没准误伤了谁,我想指出的是:如今校园学生数量暴增,随之而来的是校园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最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多了,学校没增加,老师后备力量不足,学生之间的摩擦系数变高,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跟不上(人数不够,管不过来),以前的小问题,在今天就成了大问题。比如说,在以前,学生之间有些矛盾,老师看得到、听得见、顾得上,及时调解,就能化解危机;现在就不是这样了。我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反复告诫她,不要去凑热闹,看到人多绕着走……之前她并不是太以为然,后来去乐团排练时,遇到了一次不太严重的踩踏事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次是老师看学生练得比较辛苦,就买了一些冰淇淋来犒劳学生。老师把冰淇淋往前面一放自己就出去了,结果孩子们一看,一拥而上。就在一个不大的音乐教室了,100多号小学生,加上各种乐器、谱架、椅子什么的,那场面自己脑补吧。我女儿吓坏了,想起来我反复跟她讲的话,马上贴到墙边站着去了,然后看到有两个孩子被撞倒了。我女儿说她还扶起来一个。好在没出什么大事。可怕的是,这次事故老师并不知道。实际上,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老师虽然也有安全意识,但不少老师仍然生活在惯性当中,并没有在学生数量激增之后采取切实有力的改进措施。我也可以很不客气的说,家长们更是搞不清状况了。我可以断言,接下来校园暴力事件、安全事件的爆发会越来越频繁,除非马上着手投入资金和人力改善学生就读环境。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有些人是直肠子?

        这种行为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兄弟姊妹之间这样的差距也很明显,显然也不是家庭教育可以一言而概之的,偏偏人从小就显露出这方面的差别来。

        另外一个观察,直肠子与心理健康似乎关系不大。有的直肠子心直口快,没有负担。但是脆弱容易受打击也不少。反过来同样,懂得察言观色的心理强大,但是有事闷在肚子里的也经常有郁闷无处发泄之弊,两种性格的人中都有心理健康好与不好的。

        • 家园 我说的直肠子是指

          说话直来直去,饿了便说我饿了,相反的,饿了会问几点了。直肠子容易损人面子,受人打击,或者容易给人一个粗鲁的印象,不受待见,因为有人面子是第一位的,或者排名靠前(我这里没有贬义)。语言发展到后来有一个病态的逻辑,如果你说的话别人一听就懂,说明你水平不高(这里有个认知的误区,懂的事不一定能想得到,想不到的事不一定就很难理解)。

          • 家园 面子还是心理活动的问题

            直肠子主要是说话凭自我感觉,思维活动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人看似拐弯抹角,主要是对其他人的心理活动比较重视,所谓同理心发达,因此说话比较小心。

            这些如果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应该与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缺乏痛爱或者家教严厉的家庭,小孩子从小养成察言观色的能力比较早,反之家里气氛轻松或者比较宠,说话比较随意。但是仍然因人而异,我观察到的反例还是不少,可能天性还是有很大关系。

            老人言,祸从口出,直肠子看以后做什么工作,对有些人来说确实极为不利的一个性格特征。更麻烦的是自己如果没有意识这点,对别人的反馈不能理解,容易产生其他的脑补形成本来没必要的复杂沟通后果,给自己挖出许多无来由的坑。

            如何说话的确是个很需要训练的能力,也并不是凡事都要拐弯抹角,但是针对人与需要,有时需要快人快语,言简意赅,有时需要抖包袱让别人自我联想启发,这中间有很大的差别,关键还是看在乎不在乎这方面的能力,小孩子可塑性强,不要耽误了。

            • 家园 嗯,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不过,管住自己的嘴巴,这事有违天性,强大如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也吃过很大的苦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