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医改也可能会出问题 -- 老广

共:💬359 🌺2149 🌵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美国医护活得惬意?其实不是

            按每小时工资计算,美国医护单位工资并不高,至少不比IT金融高。

            其他专业不知道,但是我孩子作为神经外科住院医,还是知道一点相关专业的情况的。

            美国的医生,一般工作时间是一周六天,一天12小时------我说的不是住院医,而是做完住院医培训的正式医生,住院医的工作时间每周不会少于80小时。

            某些专科,比如移植,工作时长更长,不比住院医少,一周甚至会超过80小时。

            中美医生或医护的人群中千人比例,好像美国更多。至少差不多,中国医护按比例算并不比美国多。

            之所以国人对美国医生有很多误解,一来是宣传的问题,二来可能因为在美国看专科医生的国人不多,大多接触的是低水平家庭医生。

            甚至国人对美国家庭医生的看法也是错误的。

            我认识几个家庭医生,每周工作时间都是六天,每天11-12小时。当然,收入也不错,年薪超过二十万。

            我想,国人或者华人对美国医生有误解,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网多的华人大部分是搞IT的,而搞IT的,大部分呆在西海岸,比如加州华盛顿州什么的,而西海岸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比较低,所以影响了华人的观感。

            • 家园 工作时间长不等于工作量一样

              美国医生一天才看几个病人,中国医生是恨不得一个病人5分钟。病人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中美医疗资源差不多的话,那大概是美国人太健康了,都不去医院看病?

              • 家园 所以说大部分华人/国人只了解家庭医生

                甚至连家庭医生都不了解。

                美国外科医生,在略好一点的教学医院培训的住院医,培训期间的手术量就是1100台以上,美国住院医培训要求是850台以上。

                考虑到住院医第一,第二年年手术量较少,只需要完成250台,因此第三年至第五年每年手术要达到300台以上,而做完培训的正式医生,手术量比住院医只多不少。

                就说我认识的一个移植外科医生,每周二台以上的肾移植,二台以上的肝移植,是的,作为腹部移植医生,肝肾移植都要做,还随时有肝肾移植一起做的手术,加上每周二天门诊,工作时长可能比国内同行更多,且国内做移植最多的医生的手术量,大约和美国移植医生的平均量差不多。

                大家为什么会产生美国医生轻松,国内医生忙的错觉,是因为评价对象不一样-----对比美国家庭医生,你应该拿国内的社区医院全科医生来比较。但是大家往往拿最忙的三甲医院医生比。

                而专科医生,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根本不了解。这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呢?

                • 家园 我比较的是产科大夫

                  因为除了生孩子也没进过几次医院

                  美国医生那个耐心,我只遇到过一个医生是糊弄病人的,其他医生都会花时间给病人讲个仔细。

                  国内医生技术一流,干啥都超级麻利,就是连听我夸她的时间都没有

                  • 家园 我可是见过好几个美国的癌症医生,能跟病人说5分钟的话都

                    不多见。一般都是2-3分钟。

                    平时我们这儿办公室的同事的预约,到了医院连个医生的影子都见不到,能见到的都是Nurse Practitioner!

                    通宝推:易水,
                  • 家园 感觉发展基层卫生单位能缓解这种状况

                    我爱人怀孕初期是在社区卫生中心做的孕检等等,生产是在三甲。卫生站的服务我感觉就非常好。一个是离家近方便。再者人家年轻医生竟然还家访,上面实际检查待产环境,告诉你室内通风、温度等应该怎么把握,饮食忌讳等等谈的特别细。后来孩子生了还上门家访,也是实地调查婴儿的生长环境,嘱咐一些常见问题应对给了婴幼儿护理的一套科普图书。走的时候留下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号随时可以咨询,吃不准的就抱孩子过去找她。三甲医院医生太忙了,没有时间做的这么细致。我们问医生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医疗问题而是算卫生问题。以后如果能分开,卫生、科普等基础问题归社区,医疗问题归三甲 大家都轻松。

                  • 家园 产科不一样

                    中国大城市妇产科人满为患,人口基数摆在那儿呢,美国还是少。

                    要说技术,成熟的技术,肯定是国内好。毕竟医学是个实践性强的专业。

                    但是,医学又不仅仅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同时还是变化非常快的专业,每5-10年知识更新一半,国外医学院教授最喜欢说的,就是:今天我教的东西,等你们毕业时可能已经被证明是错的了。

                    而国内医生更新知识不够快。不是因为不想,而是没有好的培训机制。加上最近医生们都在闹,希望按手术量/门诊量评级,摒弃发文机制。

                    这样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不过,如果医生不做科研,可能国内与国外的科研差距会拉得更开。

                    国外医生,至少我知道的美国医生,也有发论文压力,很多教学医院要求其住院医在培训结束前额外拿出2年做研究,也就是说本来5年普外2年专科培训的外科专科医生,要花9年才能当上正式医生,那时候大多已经快40岁了。而培训期间住院医的收入是5-8万刀,不管手术能力多好,不管一周上80还是100小时班,都只有5-8万刀。

                    所以在了解美国医生的培训过程,及其培养方式后,我不再信中文网站上说的什么美国医生太轻松,或者美国医生工资太高的话。

                    国内医生应该学美国医院的培训机制,这样年轻人能很快变成熟手,同时,应该提高国内医生的薪酬。

                    • 家园 国内医生也是与时俱进的

                      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确比不上美国。能跟上guide的升级就不错了。

                      中国作为跟随者,美国医疗界事实上充当了领跑的角色,算是占了点便宜。

          • 家园 大致同意,除了第2点

            现在医改是要大力引入商保的。引入后,格局必然变化。公立强势不是坏事,让私立活跃起来,这个不是公立能对付的。现在的私立可不是莆田系。

            现在医改鼓励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医生集团,最后多点到哪里去,肯定是私立啊。公立能绑定医生,现在一是培训,二是病人。商保,分级诊疗后,整个格局都会变化, 病人肯定大批分流。公立主导地位一动摇,“必须坚持国家公益(国家医保)为主的方向”就是句空话。现在的限制三甲规模,多点执业,支持科室第三方服务化,压制公立医生收入都是动摇公立主导地位的。

            • 家园 医改引入商业保险,是指“以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很重

              要”。商业医疗保险目前在中国是太少,接受度太低。

              分级诊疗是目前已经坚定了的改革方向。而其他很多政策,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可能具有时效性(过了某些时间点也就自然淡化了),以后是否会被推广,取决于试点的效果。譬如多点执业与医联体建设,其实这两者细究起来,很多方向上是有矛盾的,具体哪个政策会在后期胜出,又或者两者都淡出医改的方向,都是可能的。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政策,可以认为是绝不可能动摇的,分级诊疗只是试图将集中于区域顶级医院的患者分流至基层医院而已。

              同样的,目前限制三甲医院规模,其目的也是为了推进分级诊疗,不然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基本是无解的。多点执业,支持科室第三方服务化,目的是为了给过于强势的公立医院松土,举个例子,各大医院内诊疗自成一体,油水不进,各种仪器装备超负荷运转,而国家投入巨资的二级医院则门可罗雀,设备利用率严重不足,造成了很多浪费,同时大医院因为资金充足,对政府的国产替代政策响应一点都不积极,简直是在倒逼行政打压。

              通宝推:cheer,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