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共:💬145 🌺1487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拿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

              不觉得过分吗?

              儒家拿来做教育不错,放大到以此治国,本来就是悲剧。

              • 家园 “批林批孔”算不算?

                袁腾飞戏说,算不算?

                以史为鉴,那么鉴的人一定是后人,一定是有自己(后来)时代的思想印记。古人的想法有局限性,但用今天的眼光分析古代的事情,是可以尝试的,《军师联盟1》不就是用今天的想法演绎古人吗?古人早已死掉了,你否臧他,他有感觉吗?你能改变当年的历史走向吗?论古,还不是借题发挥,论给今人甚至未来人看的?

                仔细看,诸葛亮其实也就是“有点能力的马英九”,当然能力还不如司马懿,至少司马懿知道本方的长处在哪里,怎么可以挡住蜀军。

                既然曹操/杨修可以在今天的手术刀下分析,诸葛亮怎么就不可以呢?他弄出那么多人命案子,总是事实吧?虽说那些仗早晚会打的,但谁挑头总是责任大一些吧?况且以成败论英雄,他也没本事救活汉朝啊。

                • 家园 批林批孔和袁腾飞说历史不是一回事吧

                  政治运动拉大旗扯虎皮在历史上抓典型大都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是为了权。袁老师好为惊人之语在历史上寻章摘句估计是为了经济目的,是为了钱。

                  本先生,我一向敬佩您的学识胸襟,您当然明白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赞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讲法,我想您自然是不忿于诸葛亮被后世乃至当代别有用心或者无所用心的人肆意涂抹各种自定义,要还原一下或者试图还原诸葛亮和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

                  我没有您这样的学养见识胸襟和文笔,所以只能拜读之,猜错了您的想法初衷还请见谅。

                  • 家园 以我的史学功底,没资格评判诸葛亮

                    但诸葛亮被长期脸谱化,在京剧里与曹操的大白脸形成镜面对称,大家应该是承认的吧?

                    既然已经“戏说”司马懿,为什么不可以同时“戏说”诸葛亮?说得对不对,全面不全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打开一扇被刻意封死两千年的门。

                    通宝推:二手大少,
                • 家园 看看李世民是怎么黑司马懿的吧

                  原文是: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用今日来比喻就是,司马懿率领的巴西队,在主场面对远道而来诸葛亮带的马尔代夫,指挥若定,门前摆大巴,终于守了个零比零,司马懿还好意思讲自己比诸葛亮强。当然也可以说,李世民自己水平太高,对司马懿太苛刻了,那司马懿自己的子孙司马绍听了司马宣王的作为后,是怎么黑宣王的: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 家园 又看到妄人在放毒。

                    我这说的不是您,而是林风清逸。我并不打算说服他,这个肃清流毒的工作是对河友做的,借地方回复在您这,请您莫怪。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写的结语原文如此:

                    制曰: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

                    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馀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为了使文章结构看起来明确,我进行了排版。我相信没读过这段文字的河友也许不少,但读不通这段文字的河友应该不多。对此有兴趣的河友,我建议拨冗把原始材料通读一下。

                    这是一篇典型的骈文,骈文的特征是注重对仗,这篇文字自然未能免俗。一方面文字上骈四俪六,另一方面文章结构上也以司马懿军事上的表现、政治上的表现做对仗。最后归结的一句就是: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林风清逸对前一句解释说,李二这是指出司马懿在对抗蜀汉的军事行动表现失常,是有意为之。其实这才是断章取义,因为这句话是要与“何前忠而后乱”对仗起来的。难道李二认为司马懿篡权也是“表现失常”吗?

                    李二实际是讲,司马懿打孟达、打公孙渊的时候表现得用兵如神,打诸葛亮就不行了;司马懿在曹丕、曹睿时期表现得忠心耿耿,待到幼主继位,就显示出狼子野心了。最后归结到文眼说:“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实际上是讲诈伪可欺人一时,不可欺人一世的道理。我想林风清逸应该会看到这里,这个道理,你应该勉之勉之。

                    李二说司马懿的军事表现,是“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政治表现,是“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自以、当谓两个词,表明李二并不如林风清逸所讲,认为这是司马懿的正常水平。就我对林风清逸的了解,我并不认为他指鹿为马,但他随便说别人指鹿为马,那就是妄了。

                    ==

                    虽然是纠个错,但毕竟是斗嘴,再说点建设性的。

                    我觉得并不宜简单地拿李二这篇评语来证明什么。因为这篇评语是在多重政治目的限制下写成的,对客观事实乃至李二本人的认知,都难免有歪曲。

                    第一重政治限制,是史书的体例。传统史书,讲究一个“为传主讳”,李二虽贵为皇帝,对规矩也必须有适当的尊重。于是这篇评语里就涌现了很多讳饰,最显眼的一句就是“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这和前文哪对得起来?从这种自相矛盾的文字里找逻辑,那只能是自由心证,有心者各取所需了。

                    第二重政治限制,是李二的自身立场。众所周知,李二杀兄而登帝位,得位肯定很难说是正的。但他也有他的合法性,那就是荡平天下的军功,所以李二必然着重强调这一点。从而李二对魏晋以来篡而登位的君主都有一种偏见,比如他对曹操也颇有微词。其实曹操的军事班底和汉朝廷关系不大,江山是自己打下的。

                    第三重政治限制,是李二的皇帝身份。出于维护统治计,他势必不愿把篡臣宣传为正面人物。但篡而成功的,其地位跃升为皇帝,就不得不另当别论。尤其是晋朝作为短暂的大一统皇朝,关系到道统的连续性,更是必须承认其正统地位。在如此多的条件必须照顾到的情况下,也很难期待他还能讲出什么真知灼见了。

                    ==

                    着眼于“军事能力”的高低,思路有些近乎游戏。军事作为最复杂的人类活动,其相关能力别说很难量化,甚至很难给出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评判标准甚至定义。比如威灵顿公爵击败了拿破仑,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就此得出威灵顿公爵军事能力胜于拿破仑的结论,则远远不够公允。更何况互有胜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

                    但司马懿出于某种目的(譬如养寇自重)能胜而不胜诸葛亮,我看是一种阴谋论。养寇自重作为一种策略是有的,但有应用限制。其前提就是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才能借外部力量来与中央权威进一步讨价还价。倘没有这个势力范围作后盾,一个“养寇自重,劳师糜饷”的罪名就被办了。

                    而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抗的时间段(就是曹睿执政前期),他显然没有养寇自重的本钱。因此,司马懿是真的不能消灭诸葛亮——当然,诸葛亮需要击败司马懿的理由更为明确和迫切,所以他也是真的不能消灭司马懿。

                    但战场上的表现,总归有区别,关注胜负高下,总归可助谈资。感情上倾向于远远比司马懿更能代表民族精神的诸葛亮,我看来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喜欢标新立异,要唱唱反调的人,所在多有,毫不奇怪;但认为歌颂(甚至于正面评价)诸葛亮是反民族的,除了拉虎皮做大旗,以政治正确为掩护贩卖一己私见,此外的理由我实在揣摩不出了。

                    通宝推:witten1,二手大少,发了胖的罗密欧,
                  • 家园 很多人,不知有心还是无意,严重误读李世民宣帝纪评语

                    看到有人做跟屁虫,所以额外加上一点:几年前我已经将宣帝纪评语全文引用并分析过了,有兴趣的可以直接从我之前列的链接上跳过去看全文。

                    -------

                    以前写过一篇,对宣帝纪评语做了比较简略的意义分析。林风清逸:从唐太宗宣帝纪评语看司马懿

                    -------

                    你的引文,少了一句,所以解读完全错了。

                    这一句就是: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司马懿的表现前后矛盾,在与蜀汉作战中的表现极其失常。

                    特别是你的引文只引了一半。原文是采用的反衬对举的形式,你去掉一半,就失去了完整性。还有一半是这样的: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然后才是“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李世民指出,司马懿在与公孙渊、孟达等的作战中,展现出了极佳的军事能力,其对敌情的掌握、敌军心理的把握、敌军动向的判断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随后在与诸葛亮作战时,司马懿也具备各种军事优势:“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司马懿的士兵更加精锐,后勤供给更加便捷,内线作战更加节省体力,军事上具备了三大有利条件。这样一来,李世民发现,司马懿自身具备名将的军事水平,形势上具有内线作战优势,训练上也存在先天优势,先天具备建功立业的条件。可是司马懿一开始就“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选择的战略也是“闭军固垒,莫敢争锋”,非常反常。

                    李世民这段话,首先是承认司马懿具备优秀的军事素质,然后指出后来的表现大失水准,不是优秀将帅所为,从而质疑司马懿不忠。

                    对此,有人说,这实际上是在称赞诸葛亮军事能力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李世民此文不是在论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有关蜀汉军事能力的表述,也是讲“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指出蜀汉自身的劣势。而且这也是形式分析,不是指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李世民的意思是诸葛亮军事能力非常出色、碾压司马懿,那么李世民就不会质疑司马懿不忠,而会说司马懿尽力了、只是无能。

                    还有人说,李世民这段话是在说司马懿不是优秀的将帅。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李世民首先说了司马懿在征讨公孙、孟达时是非常优秀的,是优秀将帅。这个观点片面截取了李世民的后半段话,却与与李世民前半段话矛盾。而且这个观点对后半段话也解读错了。后半段话里,李世民说的是司马懿的表现不是优秀将帅所为。

                    在总结这前后两段历史之后,总结“司马懿是优秀将帅却做出低水平表现”的矛盾之后,李世民得出结论,认为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养寇自重的不忠之心。

                    李世民说司马懿不忠,这是文章的主题。李世民此文,既然没有明确说诸葛亮军事能力强,仅仅明确说司马懿军事能力强,那么在指出司马懿与诸葛亮作战时选择守势,排除了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可能,司马懿在放水。

                    有些人说,既然司马懿选择守势,就说明司马懿不如诸葛亮。这种观点,将战略攻守形势等同于军事优势劣势。这样的人不是资质太差,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总之,无须搭理。

                    我可以确定无疑地下结论:那些说李世民宣帝纪评语是称颂诸葛亮军事能力远超司马懿的人,都是在指鹿为马。

                    不论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和诸葛亮相比究竟如何,至少在李世民宣帝纪评语里面,李世民的意见,是司马懿有出色的军事能力,却没有忠心。

                    李世民指出司马懿有能力,不等于李世民拥护司马懿。

                    李世民指出司马懿不忠,不等于李世民否定司马懿的军事才能。

                    这是很冷静也很客观的态度。不因为感情冲动,就将一个人全盘否定。同时,他也不会将一个人全面拔高。

                    可是有的人,就是要将一个人全面拔高、造神。

                    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更可怜的是,有的蠢货,甚至将自己的脑子丢掉,直接代入坏人的设定。

                    我再重复一遍:

                    我可以确定无疑地下结论:那些说李世民宣帝纪评语是称颂诸葛亮军事能力远超司马懿的人,都是在指鹿为马。

        • 家园 诸葛亮有历史局限性,远没吹得那么狠,不过还谈不上倒行逆施

          “诸葛亮”这个事,主要有三个点。

          一是历史人物本身的历史局限性。诸葛亮本人,是汉末地主阶级出身的杰出人物,代表了汉末地主集团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政治取向;

          二是历史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严重拔高。诸葛亮形象,由于三国以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符合后世部分政治集团的利益,因此受到青睐,受到了明显拔高。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在传说、小说、野史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中不断得到拔高。在这其中,还杂糅了民众对优秀政治人物的想象和期盼,由此进一步造成了诸葛亮形象的复杂性。在这些各个阶层的政治需求中,也包含了巨大的历史局限性。发展到现在,这部分资源还受到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刻意撩拨,假借无限度吹捧拔高诸葛亮、以诸葛亮为武器来打压抹黑其他历史人物、从而达到攻击中国文化自信的目的,于是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

          三是对于复杂历史人物形象进行虚实分明的批判存在严重困难。之前第一点和第二点已经提到了历史局限性、后世政治需求、民众想象等内容的相互杂糅,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的渗透扰乱,这些都加大了对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分辨其虚增部分与实在部分的困难。

          以后世对诸葛亮的拔高而论,至迟在东晋时代,就兴起了对诸葛亮的拔高。比如郭冲《条亮五事》。裴松之已经论证过,这些全部都是假的(就这种一千多年前都论证过是假的东西,目前还有一些奇怪的网友说什么“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认为即便是假的也可能有真实背景。这些奇怪的人如果是真心实意的,那就回去背诵“人生烦恼识字始”,去学习藏拙;如果不是真心实意的,那就直接说明了是拿谁的钱好了)。那么郭冲为什么写条亮五事呢?据说是官府几个同事谈论诸葛亮,一致认为诸葛亮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员们已经认识到诸葛亮的能力局限了。然后,郭冲就列举出了这五件事,将其他人驳斥得哑口无言。然而可悲的是,这五件事全都是假的。假的,就说明对方多半是对的。这是一个拔高的故事。还有一个拔高的故事。在南北朝时代,南梁传言,桓温入蜀时,见到一诸葛亮时小吏,年可百岁,极言诸葛亮之贤明。但是计算时日,这个事情多半又是编的。因为诸葛亮卒于公元234年,桓温上书伐蜀,是公元346年,打下成汉,是公元347年,期间相差113年。诸葛亮时小吏,最小也要15岁,那么桓温见到的小吏,年龄最低也要到128岁。而且,这个年龄,他还要能够对答如流。最最要命的是,128岁的小吏,虽然名义上经历了诸葛亮时期,但是还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认识,要对执政风格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或者直观的感受,在诸葛亮在世时期当上3年小吏是最低限度,正常来说做上三五年五六年是没什么问题的,我们就以最低3年计算,这个小吏能够对比诸葛亮与其他当权者的区别,那么到桓温时代最低也要131岁,正常要有134岁,甚至138岁。我觉得吧,这个传说就是在侮辱世人智商。这么长寿一人,以当时古人之见闻,恐怕早就以为是异事,不可能到了桓温时代还只是以“武侯时小吏”闻名,乃至于不闻其名。所以这也是假的。而其颂语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考察句意,不过是王导“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很多事情,如果抛开他们外表上的那些纹饰,只看实际内容,那么其实关联是极其明白的。这个所谓“武侯时小吏”的话其实就是王导自叹的换了层皮。这个谣言在当时确实只适合南梁制造,因为衣冠南渡之后,南方发生的很多事情北方是不知道那么细的。像王导这样的言论,南朝贵族世家或许是知道的,市面上估计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谣言的作者是南梁大臣殷芸,此人正是东晋世家殷浩的同族(我只知道他们都是陈郡长平人,具体的没查)。殷浩和桓温的矛盾很深,殷浩一边北伐一边谋杀大将导致大将叛变投敌被桓温揪着小辫子往死里告,后来桓温北伐做得很好,把个殷浩整得半死。所有这些线索联系起来看,殷家人造谣的可能性很大,目的应该是为了黑桓温,但是最终成了家传的学问。这样可以看到,市面上流传的很多拔高诸葛亮的话和事,好多都是假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

          盛传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早已有了巨大的不同。

          据现有的资料,郭冲《条亮五事》最初就是编造的谎言;历史上也没有人真的说过“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在骗人。如果有人坚持用这六件事吹捧诸葛亮,就可以完全不用理会了。修辞立其诚,骗子还有什么好说的,抄家伙打出去就是了。

          以历史局限性而论,诸葛亮本身是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的。他并不是所谓的寒门书生,不是十年寒窗的平民百姓,而是豪门大族出身。关于他的出身,也有人论证说,诸葛亮的父辈并不是特别大的高官,只是郡丞,不能算什么显贵。怎么说呢,这些人的眼界有些偏高。因为汉代郡国主官是近似于诸侯的存在,吏员甚至有为主官守孝的风气,号称“郡县吏为守令服义”(这样说起来吕布被骂作三姓家奴很冤枉啊)。郡丞已经是很高的官员了。看不起郡丞大约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看不起市长只看得起书记,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哪一个都是大家伙。当然了,也许这些人是北京某小学的,一写作文动不动就是这样的:

          “我的外公1996年参加东南沿海的军事演习,那时候老美国欺负我们。演习结束,外公向江主席汇报的时候,江主席说……”(1996年东南沿海演习哦,本来是打算实战的,能做汇报的那可是前线高级指挥官)

          “为什么我们的海军是捍卫祖国海防的英雄?我问爷爷这个问题的时候,爷爷笑着给我讲了他当年在西沙群岛打败越南侵略者的故事……”

          “2001年,美国侦察机侵入中国领空,王伟烈士英勇牺牲了。爸爸说,他特别生气,那时候爸爸还说如果中国造航空母舰,他就捐一亿元。”

          眼光太高,没法陪聊。

          这样的人是可以看不起区区一个地级市市长水平的人的。

          不过我觉得中国的网络上还是普通人多一些,所以就不要急着说诸葛亮出身不怎么好了。我觉得诸葛亮的出身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从这个级别的阶层开始,提供得良好教育,提供的良好机会,已经足够可以帮助他们的子弟问鼎中央了。

          诸葛亮是地主阶级中上层出身的杰出人物,论起阶级来,他不是小地主,甚至不是中小地主。诸葛亮接受到了当时地主阶级中上层的教育。这是他的能力来源。

          与此同时,家庭的不幸,也导致了诸葛亮的特殊处境。在荆州士人集团面对刘表将死、继承人无力维系局面、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博弈的局面,打算投石问路的时候,上面没人的诸葛亮就被作为石子投了出去。

          但是石子和石子是不同的。诸葛亮这个石子不是死子。在投石问路的时候,既为了防止对方看轻本集团的实力,也是为了本集团占据较有利的位置,士人集团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的。隆中对这么精彩的对策,就是一个精心准备的礼物。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去见刘备,提出隆中对,这就是诸葛亮一人闷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方案,其实这样的方案怎么可能没有经过推敲和商讨呢?以为一个计划可以凭空而来,这是十足的空想。任何一个做过实际工作的人都会知道,无论多么神奇的计划,都是依据现实推演出来的。我很多次研讨过隆中对这个计划,这里面奇怪的东西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很早就认定这不是诸葛亮自己想出来的。现在来看,这本来就是一群人共同思考的结晶。

          刘备与诸葛亮的结合是符合他们二人的阶级分层的。刘备本身就是士人集团的一部分,他是大儒卢植的弟子、辽东豪强公孙瓒的同学、和党锢事件中被封杀的士人一起因为镇压黄巾而兴起也一起因为汉室清理这些士人而倒霉。刘备也是一个看起来颠沛流离的人,其实他本身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分子,而且早早就明确了站位。他和曹操的对立,不是因为个人野心,而是在统计集团内部的派别有所区分。但是要说汉贼不两立也不对,因为对于汉室来说,士人才是贼,汉桓帝汉灵帝一直致力于打破士人门阀的垄断。曹操出身于协助汉帝清剿士人的宦官家族,其实比刘备、袁绍代表的士人更加靠近汉室一些,当然发展到后来曹操也变成了汉贼——或者说,后来的曹操变成了新的汉室。所以,宽泛地说,他们都可以说是汉贼,严格来说,曹操是帮助汉室打压汉贼的宦官集团中演化出来的、最终在改朝换代意义上的汉贼,刘备、袁绍属于血统上源出于汉室、但是政治出身却属于被汉室打压的、政治取向意义上的汉贼集团。其实,没有历史虚假光环的袁绍在这方面更加清楚一些。他一个门阀世家,本身就属于汉室打击对象,一旦自立,就立即成为第一军阀,这种货色,就算打赢了统一战,也不过是一个更早的晋武帝。历史上,袁绍到了晚年,还让诸子外甥分镇各州,和晋武帝没什么分别。可以说,中国历史发展到三国时代,已经注定要进入到有信史记录以来第一次灭国亡种的时期了。实话实说,我现在才发现儒家原来这么坑。刘备和袁绍其实是一路人,只不过刘备出身存在严重缺陷,极度缺乏号召力(从宗法上来说,刘备自称出于中山靖王之后,学者考证说,他的祖上应该东汉时代是犯法削爵的宗室。其实我也觉得奇怪,因为东汉是不承认西汉爵位的,只有两个例外。从门阀上来说,刘备显然不具备袁绍这样巨大门阀在士人中的号召力)。这样看起来,刘备招引诸葛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以刘备的身份地位,正常来说,他只能招引到诸葛亮这个级别的士人,而断然不可能招引到声名素著的大佬。因为他这棵树还太小。

          不过,要说诸葛亮倒行逆施,我觉得也有点过了。因为以诸葛亮的历史局限性,他是支持在限制豪强的基础上,维持地主阶级统治的。这算是一个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说,当时谁没有这样的历史局限性呢?我原本也是这样想的,后来看到唐朝开国搞均田制,我就忽然发现,其实有人不这么想了。均田制,这一制度在实行时必须要限制地主,甚至必要时还要剥夺地主,否则是无法实行的。唐朝可以实行这样的制度,这很让人意外。因为唐朝皇帝出身于北朝军功贵族集团,货真价实的权贵。但是这样的权贵居然敢玩这样革命性的举动。唐朝之后,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最主要的口号几乎都是“均田”。唐末黄巢要“均平”,宋初王小波要“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两宋钟相、杨么“等贵践,均贫富”、明末李自成“均田免粮”、清末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清末民国“平均地权”,新中国建立的很大一部分力量,就来自于土改后翻身农民的全力支持,后来即便重新分地,也不敢放任兼并,而是一再以“耕地承包期限再延长三十年”的方法维持耕地平均。可以说北朝时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形成了中原王朝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皇帝居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中国古代制度设计,真是特立独行于世界。所以说,诸葛亮这个历史局限性,并不是就不可以突破,封建时代一样有尝试突破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的人。

          刘备和诸葛亮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他们以荆州士人集团为基础,统治蜀中,必然要想尽办法榨取蜀中的资源,这也就导致他们必然要对蜀中豪强进行打击和压制,否则不足以集中力量。不过这一点,在历史上主要是法正配合刘备执行的。后来诸葛亮利用法正身在前线的机会,置换掉了法正的职务(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不像宣传中那么伟光正)。但是诸葛亮执政以后,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抑制豪强的路线。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个开明政治家,后来我想起来蒋介石到了台湾也是搞土改的,这样就可以看出,这种开明的本质,在于刘备集团是外来政权,所以他们必须要打土豪、分田地,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就解释了北朝实行均田令的深层原因:作为统治阶级,北朝以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削藩的方式,强迫均田,打击土豪。

          诸葛亮的局限性就局限在,他其实还是要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甚至要恢复东汉时代士人的统治,并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外来政权的特殊性,以及战争压力的紧迫性,他带有西汉前期使用严酷的法令抑制兼并的色彩,但是本质上,他只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荆州士人集团——的一个杰出人物。而且荆州士人集团本身也四分五裂,投靠了魏蜀吴三方,诸葛亮只不过是荆州士人集团的一部分。他本身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一方面,他不能代表魏晋豪门垄断政权的潮流,因为他迫于形势必须打压豪强;一方面,他也不能代表农民追求均田制的潮流,因为他打压蜀中土豪实际上是打算壮大荆州士人集团。这个人很委屈,委屈就委屈在他要代表的荆州集团已经被打碎了、没有根源没有根基了,挣扎得很徒劳,白白消耗了汉朝整体国力;但是他又很幸运,因为历史强迫他做了一些比较进步的事,能够限制蜀中的豪强;最幸运的是,以诸葛亮当时的政治基础,他一方面不可能篡位,因为荆州士人集团政治实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可能真正成为地主阶级的敌人,因为他本身不是军功出身;更重要的是,他军事不行。虽然他和曹操有相仿的地方,都是抓着大军常年在外,但是与曹操不同,他总是打不赢,所以不存在自立可能。诸葛亮不能打胜仗,这实际上是他和曹操最大的区别。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抄别人的,打铁还要自身硬,光靠抄是不行的。

          我一直认为诸葛亮的能力有明显局限,不过我觉得,他还到不了倒行逆施的地步,仅仅是做了一些在当时比较正常的举动。我以前看军政府和文官政府的研究文章,当今世界各国都有很多政治尝试,大体看来,军政府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众需求,文官政府往往具有强烈的裙带腐败倾向。但是军政府经过长期执政以后,往往会出现政治理想蜕变、腐败滋生、能力下降的问题,特别是二代执政时不能代表民众,于是最后被迫放弃政权,交给文官政府,然后文官政府就用惊人的腐败告诉老百姓什么叫瞎了眼睛,于是只能寄希望于新的军事政变。第三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军政府-文官政府的交替中动荡不安,原因之一就是军队可以代表民众、但是军政府不能长期维持政治理念,文官则从来都不能代表民众。这大约也可以解释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以及后来关羽被荆州士人轻易放弃、张飞也被杀害的原因。这应该就是个阶级原因(张飞被杀是因为鞭挞健儿,但是这些健儿对他如此不满,应该也有士人阶级宣传洗脑的原因,毕竟舆论的影响力是极大的)。我觉得,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大约必然会导致文官政府的结果,但是他的政治行为在当时是有着军政府特点的。否则无法解释世人对诸葛亮的颇多赞颂。说他是彻底的圣人肯定是胡扯蛋,说他是倒行逆施也有点过了。

          我认为,是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了诸葛亮在现实中的困境;同样是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了诸葛亮在宣传上的优越。

          要说他是曹操周瑜鲁肃荀彧这个级别的顶级人才,他还是要差一点。要说他比周瑜露宿荀彧差多少,我觉得差距也并不太大。曹操也是有很大缺陷的,但是军事上曹操很行。周瑜死得略早,但是他能够为孙策东奔西跑拉来那么多人才,这个人天生就有大格局,后来指挥打赢了赤壁之战,能力相当之强。鲁肃能够创造性的提出榻上策,在赤壁之战前敏锐判断战局提醒孙权做好准备(其实早几年他就提醒孙权),能力也非常强大;荀彧的强大早就为世人所知。和他们几个人相比,诸葛亮短板非常明显,比如说刘表去世前后,诸葛亮在历史记载中几乎可以说是失踪了,可是曹操、荀彧、鲁肃都留下了正面记载,周瑜也仅仅是身在外地所以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周瑜身为统帅指挥打赢了赤壁之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是耐人寻味的事情。你收你和别人是一个水平的,结果同样一件事,大家都参与其中,你还在消息中心,结果别人都有洞察时变的判断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你失声了,这正常吗?考虑到历史记载经常出现只记载传主积极一面、回避消极一面的传统,只能认为刘表去世前后的诸葛亮确实没有发挥出负责谋略的军师作用。很多人说,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盟。这个观点是可笑的,因为诸葛亮这个促成孙刘联盟,在历史上是鲁肃在刘表去世前先行赶赴荆州、走到境内时曹操已经杀进荆州、刘备狼狈逃窜至当阳长坂坡、鲁肃准确判断出刘备行军路线在当阳截住刘备、然后鲁肃与刘备谈判、决定孙刘联盟以后,然后传说中的赵子龙七进七出、张飞吓死夏侯还在鲁肃与刘备会谈之后,然后鲁肃人家表示讲诚信、不放弃结盟打算,再然后鲁肃回去报告孙权,再然后周瑜带兵增援,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去与孙权结盟,这都几个然后了?这个时候,与其说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盟,不如说他是在结盟之后去做联络员的。历史赋予的假象剥离越多,则越看得出来诸葛亮并非传说中那么神奇。

          其实我是很羡慕诸葛亮的,因为他实在是有一个较好的背景。但是我也同情他,因为他的背景不够,以至于要做探路石子。但是不论羡慕还是同情,我都有一个看法,那就是人要自己努力,不能等靠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依靠关系网是没有出息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玩什么花样,终究还是要立足实际。

          通宝推:二手大少,审度,
        • 家园 我倒宁愿认为“气吞天下”源远流长

          从周公吐哺开始,到东周百家争鸣时代典型的一人兴邦睥睨天下,尤其是所谓纵横家。孔子仅仅是其中一家罢了

          从孟子能说出君轻,血统恐怕就不值钱了;董仲舒说所谓的天命,血统同样不是最强因素,不过所谓的天命道统抽象玄幻,很难成为血统继承一样有实操。

          其实看到“大家”的时候,更是怀疑,晋魏有门阀,宋以来何尝没有学阀?反过来,对于朱熹,要用“独立人格”来恭维的话,简直挑错了频道啊

        • 家园 皇帝不急, 急死太监

          不管是和诸葛亮基本同时代的蜀人, 还是以后几千年到现在为止的蜀人, 骂诸葛亮的可以说少而又少, 赞诸葛亮的从来都是主流. 怎么到你这里就反了?

          你牛逼大了, 古往今来全世界的人都没你牛逼大。

          • 家园 你根本不理解《出师表》

            《出师表》是5-19社论,是针对蜀国修正主义缓和派(还不是投降派)的檄文,是蜀国从此正式开始苦难行军的冲锋号。

            《出师表》作为新时代的政治纲领,高瞻远瞩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为谁而战。

            二,为何而战。

            三,如果益州派官僚消极避战,中纪委可以拿你们怎么办?(以“不孝”论罪,连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都懒得坐实了)

            如果张永新和吴秀波连《出师表》是什么都没有理解,怎么演绎(瞎编)《军师联盟2》?如果王洛勇连《出师表》是什么都没有理解,怎么传神地翻译成英文?

            90万人口,就是今天一个县的户口都比它多一点,然后供养了38军两个师(蜀军有5万左右极其精锐的百战之师),年年打仗死人,从军回来的能不残废就不错了,不要指望大箱的战利品------诸葛亮在用鞭子驱赶一个14岁的童工下矿挖煤,你认为蜀民是傻子吗?诸葛亮要用多少政法委才能掩众人之口?你口衔天命大义没事,凭什么要我们没从中原占过便宜的老少边穷低端人口替你背这个十字架?

            诸葛亮重诺重义,也有“禁欲,苦行,自虐”的圣级文士的标配(类似于中世纪在天主教各修道院的苦修修士),因此激励了后世中国许多优秀士大夫,比如左宗棠,但这不能掩盖他的“坚守就等于是疯狂”,他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大义”(汉贼不两立),我们今天看,只是中国历史中的一章而已,贼(曹操)难道不是中华文明中的正面人物吗?魏国当时不想战,是诸葛亮挑起的战火。

            通宝推:夏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