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与抑郁症斗争的这两年(序) -- 饭粥天下

共:💬259 🌺195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不要成为压力

            热情关心,额外花时间陪伴,当个病去治,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问题是一般亲友有几个明白了解抑郁症甚至任何精神方面问题的治疗,主观想当然,自以为是,以为这不是病,多聊聊多陪陪就可以解决,往小里说是耽误病,往大里说是害人与无形。

            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自然,听起来手到擒来,有时反而是最难做到的事。

            通宝推:潜望镜,
    • 家园 【原创】与抑郁症随行的这两年(四)

      2003年听到张国荣自杀的消息时,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张国荣绝代风华,爱人在侧,天皇巨星,事业、经济、爱情无一不是顶尖水平,为什么会“想不开”呢?是的,那时候我也跟这个楼里一些河友想的那样,觉得这是思虑过度、想太多、心智不坚、钻了牛角尖。

      2017年乔任梁自杀的新闻引爆全网,我当然已经改变了看法,也很高兴看到很多人开始去了解抑郁症。作为一个始终对亲朋和单位隐瞒病情的患者,我希望有一天“抑郁症”能实现去污名化、去时髦化,变成一种正常的慢性病。所以我把帖子的题目从“斗争”改成了“随行”,不用斗争,而是接受自己,把它当成一种慢性病,然后正常生活。好比现在医学界对癌症也有一种新的看法,某些癌症不做切除、化放疗,当做慢性病来治疗,终身服药、定期随访,成活率反而更高。

      通宝推:柴门夜归,透明,三笑,红军迷,hullo,
      • 家园 接受自己对自己宽容,并一定一定要相信自己

        就当它像感冒一样反复像牙痛一样疼痛难熬。

        减压抗压,脱离压力环境,能舍得能放弃。神经放大,反正天塌下来 ,自有个高的撑住。

        接触过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人,多年下来的感受是一个可逆一个不可逆,一个影响情商知识技能还都在,一个影响智商知识丢失难学回来。

        坐在身边,一个我们能继续讨论问题,方式却慢慢变得象中学生,一个我们一起回忆往事,却渐渐不再认识记得。好在我们还能坐在一起。

    • 家园 我也有抑郁症

      股票一跌就犯病,股票一涨就自愈

      • 家园 是有个时髦化的问题

        不过比捂着不说还是强,有事问题不能正面对待是因为无法解决,但是随着手段的丰富办法的出现,仍然一味捂着就是头脑僵化的表现了。

        宏观的讲,所有人都多多少少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是问题还是正常,这条线不是个黑与白那么分明,这是精神科学的近期发展观。

        • 家园 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亚健康

          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这一段,所以,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要草木皆兵,放心过日子吧,别自己吓唬自己

          • 家园 困难在于变化是动态的,问题在于认知的难度

            比如你怎么知道自己现在处于健康状态中,还是病态中。身体其他部分的疾病,大脑是不受影响的,所以可以有意识地发现与治疗。

            而大脑的疾病,认知本身就被这个病所困惑,并不是那么容易自我清醒的。比如担心或者自信,都可能是病症的一部分,其中的差别除非专业人员始终监控,否则就是一般人也不一定看清,何况自身。

            而这种病本身还会因为对是否有病的忧虑而加重,甚至有意识自我治疗也是病症的表现,这种螺旋式自我循环很容易让大部分人无法逃脱。认知是个即使正常人也很不容易经常保持正常的一种能力,何况病人。

            人脑在现代医学生物学上比宇宙学发展的不会更多,所谓的治疗与古代巫医也不见得先进多少。现代人对大脑疾病重视一方面是的确生活条件提高了,类似许多古代不是病的现在都有了名称与治疗方案,医疗产业化也有一定作用。但不代表治疗的手段有本质提高。

            其实人有本能的趋利避害的能力,精神疾病的一个来源是现代社会的过度追求与随之而来的终身压力,换句话说就是生存压力在肉体消灭不在是选项之后,人的竞争建立在长远目标上而引起的长期压力所致。

            如果人更简单些,生死更随意些,也就是古代那样的人生,也许这些精神疾病就不会那么严重与普及。这与现代养鸡厂畜牧业的牲口在大工业下的境遇类似,最后都是一刀,但是挨刀之前一直操着心如何延迟或躲开这一刀,就是所谓驯养的过程,远不如一直高高兴兴,临死前才知道害怕的一生更健康。

            • 家园 你认为没病你就没病,你认为有病你才有病

              很主观很唯心是吧,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手淫这件事,西方国家认为是很自然的,但在中国,“万恶淫为首”这一句话就让多少青春期男女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你要说手淫到底有多大危害,我看未必,精满则溢,古人十几岁就结婚有性生活,现代人普遍二三十岁才结婚,难道要一直憋着吗?再说也没有数据显示经常手淫的人比别人命短啊。反倒是认为手淫不对但又忍不住诱惑、越想戒越戒不掉、背着沉重思想负担偷偷手淫对身体的伤害更大。此时,原本想戒掉不良习惯的初衷反倒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执念,这正是“你认为有病你才有病”,如果不再纠结戒与不戒,坦然面对,那么一切包袱将立刻烟消云散,即所谓“你认为没病你就没病”。

              另外你说到“医疗产业化”,这个是有利也有弊。利处就不说了,弊端也很明显。试想一下,多一种疾病能制造多少就业岗位、造就多少亿万富翁?回想一下牙膏、漱口水是怎么发明的,如果这个还不够明显的话,想想孕妇防辐射服是怎么发明的,还有那个经典的让非洲人穿上鞋子的案例。为什么近代新发现的病都那么难治?因为那可能根本就不是病,哈哈哈。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你这机灵抖的,我还每天定期绝食八小时呢
    • 家园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只说些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供参考:

      本人曾混迹于美国某著名商学院,在校时严重抑郁,曾休学调养。挣扎着获得了金融MBA学位。然后在纽约银行业工作,病情仍然如故,时好时坏。后来基本上是自己治愈的。十几年来除偶尔轻微症状外,未有复发抑郁症。

      我从十几岁到中年受此困扰,大概属于中度躁郁症(看医生诊断书好像是)。说是躁,于我却是亢奋。先是人的整个感觉极其欣快,胆子突然大得没边、健谈,睡眠少而不觉困(夜里两点去长跑),脑子里奇思妙想。平常怯于表现的场合,此时却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好景不长,一两个月后突然间觉得像泄了气的皮球,心慌胸闷气短、昏昏嗜睡、集中不了精力、情绪低落、工作效率大减、甚至几乎无法工作。跟周围人哪怕是朋友打交道时,都会心慌意乱,方寸全无,连电话都怕接。

      我认为最可怕的是,自己原来对于抑郁症完全无意识。因此一味自责、自卑,导致病情恶性循环、愈演愈烈,直至濒于崩溃。最近,相继看到留美女博士生、国内男博士生自杀的新闻,感同身受。

      我在校内曾求助心理咨询,基本无用。后来工作后看心理医生,一种是psychiatrist,开药吃(记不得啥药了,应该是提高serotonin血清素的),无效。另一种是psychotherapist,就是医生听你倾诉45分钟,他(她)基本不说话,只问问题或嘟囔OK、yes等等。也无果。

      我个人最终的“康复”,是后来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包括:解决了对这个病的认识问题;学习了一些思想方法,纠正了偏差;去除了某些外因。

      病因第一是内因,也就是身体因素,因为十八岁时已经严重抑郁过,更小的时候也许有过但无意识。我母亲年轻时因精神受刺激住过短时间的医院。

      第二是外因,金融这个专业不适合我,学起来味同嚼蜡,而学业要求又很高,吃力不讨好;与同学、同事存在文化差异、人际隔膜;同时与妻子诸多不和,痛苦不堪。

      第三是思想方法上的原因,也是病情加重的最重要原因:对自己是谁、到底追求什么懵懵懂懂;对自身弱点不理解不容忍不包涵,不能真正自尊自爱。

      对我帮助最大的是,看了不少老美写的self help books,深受启发,特别有助于自己退出死胡同。其中最为受益的是本校著名精神病学教授David Burns写的Feeling Good。他从cognitive therapy的角度,分析了诸多普遍的思想方法问题,然后给出了具体而实用的纠正方法。看过他的书后,才恍然大悟:自己对自己真是太偏激了、太苛刻了,对世界的认识太狭隘了,脑子里有太多太多的条条框框了。年轻时在国内压力小,虽然病情也挺厉害,但思想方法的影响还可控;出国后压力陡增,思想方法不对头就无以应付了(现在国内的压力也跟国外不相上下了,但文化和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好很多)。

      我说的只是自己的个案,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应该有共性的方面。我觉得能提醒学弟学妹们的一点是:抑郁这个问题,首先要意识到它的存在,同时要明白它往往是身体上的问题,如同发烧感冒一样。发高烧时我们不会强迫自己高强度工作,会原谅自己去蒙头大睡,心安理得。而抑郁时却因不能正常工作而自责自卑。这样特别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另外,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也许会误入歧途,哪怕它再光鲜也是歧途。这要慢慢改变,去找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工作,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对于缓解、消除抑郁是非常重要的。

      婚姻、交友方面产生的压力也往往是强大的诱因。这个话题要单独聊了。

      现在我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有一两次身体上的轻微症状,即心慌胸闷、嗜睡、精力不足、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但这些只是纯粹身体上的问题。本人终于回到从小就喜欢、擅长的职业,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与前妻也终于分了手。以前的巨大外界压力消除了。同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这只是身体问题。思想方法上也有了重大的改变,能够体谅自己。所以把症状象发烧生病那样对待,工作干不动就少干,再不行就请几天假。闲坐看电视也心安理得。每次都是三两天一个星期症状就消失了。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过无法自拔的情况啦。总之,千万不要自卑自责,不要钻牛角尖、进死胡同而不知退。

      通宝推:camper,jboyin,饭粥天下,shinji,Rusher,九霄环珮,天堂,岳阳,国林风,请我吃饭,Bullfrog,东海后学,strain2,楚庄王,卢比扬卡,易水,联储主席,脊梁硬,柴门夜归,南宫长万,NoName,盲人摸象,审度,透明,决不倒戈,三笑,青颍路,林风清逸,mezhan,hullo,
      • 家园 感谢分享经历

        我分析过我自己的病因。

        一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了长期的抑郁状态。读研期间求助心理咨询,有一定帮助。但是后来读博期间的压力又加重了抑郁。

        二是长期的不良作息。读博期间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以及睡眠严重不足,我严重怀疑这是带来器质性病变的直接诱因。

        三是目前的工作,一开始我怀着极大的期望和兴趣而来,后来出现了不少个人不可控的因素,带来极大挫折感和压力。再结合糟糕的作息,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我现在就是针对这三个方面自我调整,效果还不错。

        非常同意您说的“发高烧时我们不会强迫自己高强度工作,会原谅自己去蒙头大睡,心安理得。而抑郁时却因不能正常工作而自责自卑。这样特别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我能够像对感冒发烧一样,接受吃药治病的概念,但在“因抑郁而不能正常工作”上就不太过得去,可能是因为抑郁症影响的时间比感冒发烧长得多,另外就是仍然有点执着于比较光鲜的过去。

        这是我下面要努力说服自己的。

        通宝推:脊梁硬,红军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