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父辈眼里的前三十年 -- bshu

共:💬677 🌺8594 🌵4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在说剂量,你在说毒性

                                90年代末沈阳有多大一堆楼在盖啊?能吸纳多少建筑工人?抛开数量不说,还有结构性问题:40-50岁的下岗产业工人,女职工,他们能去爬脚手架不?就算他们本人愿意,人家建筑公司要不?

                                  很多人质疑:下岗工人为什么宁可吃低保,也不出去打工再就业?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2004年曾对沈阳、长春两市的近千名下岗职工进行过专项调查,她当时的调查显示,下岗职工平均年龄42岁,其中45至4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30.1%,其次是40-44岁年龄段,占26.9%。郭于华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这些人再就业很困难,其实大多数人没法再就业,甚至他们的子女,毕业以后,初次就业都出现了问题,你让这批人怎么再就业。”

                                  一些人尝试做一些小生意,也并不容易。针对下岗职工,沈阳市曾有规定,下岗失业者做生意可以“减免一年工商管理费”,但条件是:这个下岗职工必须是首次自谋职业。对于很多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下岗职工来说,在几次不成功的创业之后,就要交齐各种税费:工商管理费、摊位租赁费、卫生费、报纸费、消防费……合起来,在当时每月要数百元。

                                  在江浙等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再就业还容易些;在老工业基地,下岗潮爆发的时候几乎影响了整个城市,这时候做小生意,顾客又在哪儿呢?

                                  当时下岗潮爆发的城市,出现了自发组织的劳务市场,求职者胸前挂着牌子,上面写着诸如“水暖工”、“电工”等自己擅长的活计,一有人走过,求职者就追问:“要不要人,要不要人,干什么都行!”对于没什么技能的男性,干得最多的就是保安、门卫。

                                  对于女性来说,再就业则更为酸楚。这些年,沈阳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

                                  这种生活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下岗职工的下一代。纪录片《铁西区》的第三集“艳粉街”,描述了当时生活在铁西区的年轻人,他们几乎都是下岗职工的孩子。父母下岗,收入微薄;年轻人没受过多少教育,又失去了接班工作的机会,每天无所事事,对未来茫然无措。

                                我无意在这里诉苦,我只是想说东北人并不懒,起码不是天生就懒,你自己也说

                                在沈阳五爱市场做买卖的下岗工人多去了。。。

                                这不正说明东北的下岗工人不懒啊

                                通宝推:袁大头,
                                • 家园 你不知道当时在五爱市场当托儿的也是一堆一堆的

                                  很辛苦,早起晚归,这也算勤劳致富啊。

                                  以轻工为主的五爱市场养活了这么多人,沈阳工业基础又好下岗工人又多,怎么就没发展出来个东北的义乌呢?想想为什么?

                                  还有这楼里面有些人很喜欢《钢的琴》,但你们不知道的是,这电影在沈阳上映时都没几个人看,因为从导演到那些叫好的观众都没意识到,他们眼里盛赞的工人们的手艺才是悲剧的源头 -- 这些工人的手艺都过时了,却无力转型,被时代抛弃了,不是啥光荣的事情。。。

                                  为什么下岗工人转型这么困难啊,没文化呗。即使在沈阳,00年左右,活下来的企业也开始向电脑/数控转型了,俺爹的工厂有位离职的老机床工人05年左右想回厂借用一下机床自己加工个零件,却惊讶的发现,整座工厂里找不到一台他会用的机床,全都是数控设备。这种情况下连xyz都不认识的下岗工人自然找不到工作。为什么空有初中文凭却连xyz都不认识啊?你说这怪谁呢?

                                  通宝推:acxp,
                                  • 家园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前面说懒不成,又来说文化低,总在微观个体上打转转,是看不清问题的。

                                    就说你举的例子,任何人离开自己的职业通道七八年,乍回去肯定会有不适应,但这并没什么了不起的,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可以。所以别把数控设备的使用吹得那么神,对于产业工人来说,多年的经验和认识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缺的,只是学历而已。

                                    而且,当年有多少这些所谓的新型制造业在沈阳招人?招多少人?你有没有相关的数据?我相信,沈阳当年的第二产业,也吸纳不了太多的人。如果招的人不多,那下岗工人会不会数控又有什么关系。

                                    下岗潮几年后新华社的一个报道:

                                    “宝藏”——下岗技工的技术亟待开发

                                    年届知天命的沈阳某大型企业的下岗工人姚占春,没有想到下岗几年后,还会发挥自己的才智,在新的岗位上实现自己新的价值。在高新技术激光显微熔覆技术领域中,如何使粉剂溶合更均匀,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沈阳大陆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聘到姚师傅,他利用多年的实践经验,发明了一种“自运送粉器装置”,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在为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重头再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沈阳坐出租车,如果你愿意和司机侃谈的话,很多现在掌握方向盘的曾经就是沈阳一些企业的技工。原来是“车钳铣,没个比”,现在是“车钳铣,没人理。”

                                     沈阳大陆企业集团董事长董侠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公司从沈阳劳动力市场一次招了16个钳工,经过短期培训,适应现有企业工序后,这十六个工人全部达到高级技工的水平。12位工人的精度达到5道,4位竟达到2道。一道是什么概念?一个头发丝是20道。

                                    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到沈阳大陆企业集团考察后,向董侠叫板,象你们公司的工人,如果要找100个的话,你要花多长时间?董侠告诫他,给我三十分钟就够了。我去沈阳劳动力市场的资料库中一检索就可以给你找到。

                                    总部在瑞典的ITT飞力沈阳泵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淑萍形容沈阳的技术工人时,用了一个词:“遍地都是”。“在沈阳想找个好的装配工,你到自行车修理铺就能找到。” ITT公司1995年落户老工业基地沈阳,招聘广告一发,招来了很多的技术工人,现在,这些工人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

                                    ---------

                                    问题是,沈阳“遍地都是”的下岗技工,有多少能成为上面的幸运儿?

                                    一点感想,死去的老国企,就算是给这些新企业免费培训人才的基地了,量足,还不讲价,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既然是这么好的基地,你看看沈阳做出来什么新兴企业了?

                                      老工人的确有用,一次招一百人呢,真多。老一套的东西肯定不是100%没用,只不过能用上5%?10%?

                                      微观个体怎么就不重要了?你合格率差点,衙门检查多点,采暖费贵点,谁还来沈阳投资办厂啊。本来就有冬天冷这个天然劣势,别的方面还不努力,当然投资不过山海关了。。。

                                      • 家园 一路转进,这就快殊途同归了

                                        老工人的确有用,一次招一百人呢,真多。

                                        同意,遍地都是的老工人,招这点是杯水车薪。

                                        微观个体怎么就不重要了?你合格率差点,衙门检查多点,采暖费贵点,谁还来沈阳投资办厂啊。本来就有冬天冷这个天然劣势,别的方面还不努力,当然投资不过山海关了。。。

                                        衙门检查多,采暖费贵,这显然不是下岗工人干的,这就控诉到东北的吏治腐败上了,这与人们对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看法是一致的。

                                        • 家园 东北工人的素质问题被您无视了

                                          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很严重。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长征四号火箭的第三级发动机一直在沈阳111厂生产,这个厂是中国航空航天发动机行业中辈份最高的厂,资格之老从编号就能看出来,沈飞的编号只是112。因为2013年和2016年长征四号两次发射失败都是111厂的问题,这个发动机已经不在111厂生产了。。。

                                  • 家园 不是什么零件都要上数控机床的

                                    国企里使用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机床很常见,照样在继续发挥作用。

                                  • 家园 你以为只有工人的手艺会落后于时代吗?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设计院里的设计人员,从趴图板绘图,到操作电脑ACAD绘图,到用新的计算分析绘图一体的软件设计,每次升级都有一批人丢掉吃饭的手艺。但是他们往往不下岗,而是安排做其它工作。

                                    工厂的工人有这种幸运吗?能培训一下开高级机床吗?适应不了的能安排做别的工作吗?太祖时期让领导班子里有工人的代表,也是希望工人能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现在的工厂领导怎么让工人下岗就像解放前资本家开除被压榨尽血汗的工人一样顺理成章?

                                    不要说《钢的琴》在沈阳没人看,全国的工人远离电影院多少年了?在心里产生共鸣的都是有良心的小知识分子。《骆驼祥子》也不是在北京八万人力夫中产生了主要读者群,但你不能说《骆驼祥子》没有在读者中引起反响。

                                    通宝推:红裤衩,
                                    • 家园 你这个例子很好,俺娘就能现身说法

                                      俺娘工人出身,初中毕业但整个初中几乎一点都没学,她从初中课程开始补习,花了十年靠自学和上夜校拿到大专文凭,终于成了白领,她80年代就是趴图板绘图,但人家退休前CAD软件用得比来实习的大学生都熟,全自学的,其实改用电脑对她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控制鼠标,练了几周扫雷就搞定了。俺娘退休前还接触过一些有限元,俺想如果她年轻二十岁,肯定也能自己啃下来,毕竟大专里微积分和简单的编程还是学过的。

                                      但是如果不会XYZ/ABC,那改用电脑需要自己学的就太多太多了,自学基本不可能。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不会XYZ和ABC,这里就没人愿意讨论了。。。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