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易经》中的动物—前言 -- 东学西读岛主

共:💬47 🌺28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易经》中的动物—前言

    原先我对动植物的认识非常有限,后来年龄增长,渐渐有了一些接触自然的机会,明白了很多以前不懂的事。特别是在养狗之后,狗狗给了我这个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一个接近自然的机会。再后来读四书五经,同古人就亲近了许多。

    再后来,看见王阳明格竹的故事,就想笑,仿佛看见了年少的自己。。。

    中原大地上的许多物种在短短五干年中就消失了。这是我读《易经》和《诗经》的一个重要感受。

    破坏环境的文明不只有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也一样。农业文明一路追逐着温暖潮湿,也一路破坏着温暖潮湿,向东,向南。。。西周以前,中原是亚热带气候,至少如同江南,竹子梅花什么的,不是稀罕物,犀牛大象都有。

    《易经》中有鹿有狐,有黄牛、有野马,有虎豹,、有大象,有隼、有鹤、有大雁, 有河豚,有野猪,当然还有龙...许多动物现在已经绝种了, 比如野鹿,野马,大象,野猪,白鳍豚,隼,都没有了,野狐可能还有少量的。而当年,这些动物曾经在中原满大街都是。

    半野生的古人,动物打架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 现在的孩子们连猫狗打架甚至人打架都很少看见, 没有了这些同动物共处的生活经验, 后世就开始读不懂易经了。

    不知道白鳍豚的习性就解不了"豚鱼吉",不知道野马的习性就解不了"丧马勿逐",还有"见豕负塗", "大人虎变", "君子豹变", 许许多多…

    西狩获麟,正所谓少见多怪,但孔子尚能识别, 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很多东西老先生也是只听过,没见过。再过一百年,河豚同龙一样,只剩个传说了,到那时人们就更难以相信《易经》的现实主义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关键词(Tags): #易经通宝推:阴霾信仰,柴门夜归,钓者任公子,桥上,
    • 家园 13-狐狸尾巴,《既濟》 和《未濟》

      动物

      狐狸繁殖率高,抗病力强,食性杂,所以生存能力很强,是一种常见动物。听说, 伦敦生活着超过10000只狐狸,这些狐狸大摇大摆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娱记随手抓拍前首相卡梅伦, 主角却是打酱油的狐狸。点看全图遥想周易当年, 狐狸的普及程度大概亦如伦敦,以至于《诗经》和《易经》中都留下了狐狸的身影。

      狐狸是一种犬科动物,会游泳,我专门查看了一些视频,狐狸游泳和狗刨差不多,大尾巴拖着漂在水面上。

      点看全图

      训诂

      小时候经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狡猾的敌人露出了狐狸尾巴, 这句话很典型的体现了狐狸的两个特征 : 大尾巴和狡猾。下面从文学象征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1/狐狸尾巴,文学象征是难以掩藏的破绽,也就是一个包袱,累赘

      2,狐狸的所谓狡猾其实是多疑, 更准确的说是 胆小谨慎(prudence)和多虑(inquiétude),和由此产生的于犹豫(hésitation)。文学寓言中的所谓狐假虎威,无非是基于狐狸的弱小和老虎的强大。

      在《说文》中,狐狸被说成是妖兽,后世更有如蒲松龄那样的狐狸精文学。纵观《易经》,我感到《易经》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易辞表达的是一种理性思维(有别于逻辑思维),易辞的象征贴近真实观察,而无浪漫主义的想象。(不仅《易经》如此,接近于文学的《诗经》也如此)。汉文化的浪漫基因多半来自楚文化,西土的秦人和周人的意识形态都比较现实。因此我认为《易经》中狐狸的取象,没有什么妖和媚的成分,周文化狐的行象和楚汉文学的交集,是楚汉文学中也有的狐疑一词。

      狐疑最早出现在楚辞中:

      《楚辞·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这里狐疑就是同犹豫相联系的。

      《汉书·文帝纪》:“方大臣诛诸 吕 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 宋昌 劝朕。” 颜师古 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

      这里的狐疑也是同犹豫相联系的,为心中不确定的意思。

      观占

      《未濟》 :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初六,濡其尾,吝。
      九二,曳其輪,貞吉。
      …
      《既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无咎。

      《未濟》 的初爻和二爻分别讲小狐濡尾和曳其輪, 而《既濟》的初爻一次性的就讲了小狐濡尾和曳其輪两件事,这说明这两件事的性质是差不多的。

      曳其輪是车轮被陷住了,小狐濡其尾是大尾巴湿了,游动起来费劲了,表示的都是前进中的困难,用现在的话讲,都是后腿被拖住了的意思,或者叫拖累。

      《未濟》 讲的是渡河未完成时(imparfait)进行时,《既濟》 讲的是渡河完成时(passé composé), 所以小狐在《未濟》 是吝,在《既濟》 是无咎。

      《未濟》 之时,卜者对未来心中无数,顾虑重重,所以又用小狐濡其尾来作整个一卦的总的卦象。

      点看全图

      读诗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这里的狐狸, 用于对担忧的起兴。值得一提的是,《易经》中的狐,也可以说用来表示忧己,而《诗歌经典》中的狐,用来表示忧人,周语无主谓,无动名,起兴和比喻也无差别,只是后人已经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了。

      说明

      汔,有人释为几乎,也有人释水涸。我不采信,暂略去不论。欢迎方家指教。

      通宝推:文化体制,
    • 家园 12 骄傲使人退步,中孚上九

      发点点议论

      中国文化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特征来概括, 似乎历史上崇尚简单朴素的时代占据多数。 然而中国的时空复杂度, 又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简单和朴素,因此最终的中国审美,渐渐趋于笼统和模糊,以此来淡化数量众多的个体,分类学是我们的短板, 概括能力成为我们的强项。然而周文化中,分类还是很细致和繁复的,体现出另一种文化特质。

      另一方面,文明伊始, 采集、游牧、鱼猎,与农耕并存, 先民们对野生动植物物和自然的接触比现在甚至纯农耕的时代要多。

      这两点反映在文字中, 就是周语中的动植物名词比后世相对的要多,分类也更细,比如《石鼓文》中,马和鱼的各种分类名称非常多。与此相反,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动物词汇非常的贫乏,比如山羊,绵羊,羚羊都叫羊,水牛黄牛都是牛,公马母马都是马。分类学的符号系统传递很耗功夫,又受制与图象声音等等物理教学手段, 很容易在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群中产生传播的断裂。先秦文献中有一些文字记载的动物,我们今天难以确认。鸟类,就是一大难题,中孚最后一爻中出现的“翰音“ 是其中一例。

      动物主角

      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按照《曲礼》的说法,翰音就是--鸡。但我很怀疑这个说法,理由是:第一《曲礼》成书的时间同《周易》相差甚远,其间约几百年,语言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从内容看,《曲礼》是礼制的专业书籍,因此他的词汇也许只是专业术语,其通用程度值得推敲。《曲礼》原文如下:

      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槁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粱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鹹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

      可以看出原文中所有的名称都是代名词,而且都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

      《曲礼》既然难以为凭,那么只好去查查字典什么叫翰(不是新华字典,辞海那样的字典,而是《康熙字典》):

      《說文》天雞赤羽也。

      《逸周書》曰:文翰若翬雉,一名鷐風。周成王時獻之。

      可是问题又来了,到底是鸡还是雉, 鸡和雉什么关系? 天鸡又是什么鸡? 翬雉又是什么翬雉? 秦汉之后的古代文献中各种回答,一笔糊涂帐, 难以深究。

      如此我只好偷懒,放弃理工男式执着,主观臆断一下,当然臆断也是有所依据的,只是不值得交代推理过程了,直接说结论。综合各种古代描述,我认为翰的候选人有两个:一是锦鸡,二是原鸡。两者的羽毛都很漂亮,相比之下锦鸡更漂亮。所以后来文章漂亮的人称之为翰林。

      原鸡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同家鸡长得像及了,公鸡打鸣的声音也像,但是比原鸡打鸣比家鸡的难听。原鸡外号叫茶花两朵,因为公鸡打鸣时叫两声,第一声幄喔喔,声音较长,第二声喔的一下特短,象是普通公鸡正叫着被人掐住了脖子。

      原鸡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也有家养的,家养的可以吃,不犯法。原鸡会飞,能上树。网上的视频中看到的原鸡都是棕黄色的,但是一些文字描述却说这是红色羽毛,因此也叫紅原雞, 若果真如此则符合天雞赤羽的说法。

      点看全图

      锦鸡

      锦鸡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的锦鸡分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特别漂亮,是中国独有的,很像传说中的凤凰,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据传陕西省宝鸡市的名字就得自本物种,凤鸣歧山的故事就发生在宝鸡一带。

      点看全图

      谈点点玄学

      极简的说,中孚讲的是信息的信(这是挂一漏万的极简说法,信字和卦理绝不这么简单。)无论是锦鸡还是原鸡那种鸡,现代汉语都可以把它们笼统的称为山鸡或野鸡(此处不涉及人类社会学名词),属于雉科。雉科动物的叫声,都不怎么好听,但动静特大,有点吵。雉科动物体型较大, 相对行动迟缓,在繁殖其间叫个不停,不仅吸引异性,还常常吸引敌人。因此在许多寓言文学中,公鸡的形象常常都是傻傻的盲目骄傲,自鸣得意的形象。周人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民族,中孚上九,取象是一只漂亮的雉科动物,高声叫着,正在高调公关,为周文化所不取。在玄学中,鸡属于阳物,上九之位是有悔之位,正能量过头,漂亮鸡容易变成鸡汤鸡,所以贞凶。

      通宝推:文化体制,桥上,
    • 家园 11-鸟儿问答,中孚九二

      谈谈动物

      中文中称为鹤的鸟有很多种, 《易经》言语寥寥, 我们无从知道爻辞中的鹤, 是那一种。其他古代文献中的鹤通常指的是丹顶鹤,也就是儒家文化圈都喜欢的仙鹤

      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丹顶鹤是中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红皮书中是濒危物种,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列入附录一。--《维基》

      谈谈玄学

      《詩·小雅》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多數品种的鶴叫聲都很嘹亮,可傳到數公里外。鹤有很强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鶴的语言很丰富:明确领地,求偶,傳達起飛訊息等等都會鳴叫。小鹤出生后不久,就能發出咕咕的低鸣同父母保持联络。中孚九二,描述的正是这一景象。

      《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水湿地(阴)中的成年鹤发出呼唤,不知躲藏在何处的小鹤咕路咕噜的回应,互报平安。

      在前边的三贴中我们已经提到:中孚的卦义(之一), 讲得是一个信字。初爻为为阳气初生,故选早春景象,四爻选的是初夏的景象。此处同样在讲。对应季节当为仲春。

      (参见东学西读岛主:《易经》中的动物

      9-蛇燕贴

      10-野马贴

      7-白鱀豚贴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10-回家的野马,中孚陆四

      引子

      《鲁颂·駉》
      駉駉牡马,
      在坰之野

      野马属季节性繁殖,一般集中在春夏季即4-6月份产驹,偶尔在秋季产驹。。。。。。

      -----------------------------------------------------------------

      陆四,月幾望,馬匹亡。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举例说明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举常见的事情来作比喻。周人和秦人都是西來,虽然周人重农善农,但周时并不是一个纯农耕的社会,周人对畜牧业并不陌生, 所以《周易》中经常出现"马匹亡"和"丧马勿逐"之类的词句,《左传》里也有秦穆公亡马的故事。

      汉自楚兴,汉文化里养马先天就是个短板。汉兴初年,马匹稀少,《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这段文字中把汉初缺马的情况完全归咎于秦敝和战争,而我认为实际上同汉人缺乏养马传统应该有很大关系。好比战后日本可以较快地走出废墟,而我泱泱中华却要等到到21世纪才能崛起,没办法,原本底子薄,没这个基础,也没有相关经验和人才。

      汉家缺马,饶是战争经验丰富如刘邦,终是敌不过匈奴。所以汉家后来也重视养马,但环境,数量,饲养方式和品种都发生了变化,马政成为专业,普通士人就不那末熟悉相关知识了,马王堆汉墓中虽有《相马经》,但其中却即无马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也无养马的方法,更多像是一部商品购买指南。汉家大规模的放牧主要是在边郡,文学上的痕迹,就是塞翁失马。塞翁,就是边塞的居民。

      内地农家养马,限于地方,都是圈养,在圈养的语境下,所以汉以后的人往往将将亡马一词理解成马没拴牢跑了之类,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亡羊。(家养的马应该都很宅,既使没栓牢,也不太可能自己去逛大街,更大的可能是被盗。)因此后世解卦往往按照财物失而复得或者破财免灾之类的思路去理解“丧马勿逐“,至于“马匹亡“同“月几望“有什么关系则不明觉厉。

      如果我们回到自然放牧的语境下, 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马的离群,常发生在繁殖期,本群内的单身马,得不到性满足,常常跑出去找对象,或其他马群,或野马群。过两天单身马如愿以偿,变成已婚马,已婚马变成母亲马,成了家的马们归队,则原来的马群就又扩大了。

      小时候读书爱看草原上的故事之类,常常看到野马以及牧马同野马杂交的故事,现在再去网上搜,却难以找到相关题材,究其原因,是现在中国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牧马了,曾经的野马也已灭绝,所幸现在从国外引进,又重新开始繁殖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查关于普氏野马的知识。

      汉朝文士不懂养马,对于失马得马的经验大惊小怪,所以"塞翁失马"的寓言,中心思想是"焉知非福",把事情搞得神秘兮兮的,而原本对周人和塞翁自己来说,失马的事情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知道到了繁殖季节,马多半是出去搞对象了,过几天就会回来,其中的规律性很大。

      野马属季节性繁殖,一般集中在春夏季即4-6月份产驹,偶尔在秋季产驹,同河豚初上以及有蛇不燕一样,都是季节信息,《中孚》以此来反映“信”。初爻为为阳气初生,故选早春景象,相对的四爻的位置比较高,故选的象是初夏的景象。古人通常认为月经,发情之类的事情,都同月圆有关,周语称月望,所以本爻说“月几望,马匹亡,无咎“。这里匹就是配的意思,周文惜字如金,马就是马,一个马字解决问题,不必说两个字马匹。马匹亡,就是马去搞对象,跑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9-你猜他是谁?中孚初九下

      看见了小鸟,还不一定能理解什么是有它不燕,要不然先贤们也不会另释燕义,燕子前面的“有它”是什么意思,这个是谁?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它是蛇!

      当年的汉字不是形声字,蛇就是它,它就是蛇,没有虫子旁。

      虽然在五四运动之前,有不燕写作有不燕,但是这并不足以为凭,因为即使是汉语里的“他”也是从周语里的“它“变来的,他字出现很晚,这个考证过程太长,只略提一点:《说文》和金文里都没有”他”这个字,只有“它“。

      另外, 之所以后世画蛇添虫, 是因为蛇在汉语体系里属于虫类, 中国人的画风又没有埃及和希腊那么写实, 虫啊蛇啊虺啊什么的,画得都差不多, 所以这里没必要也不可能细扣, 泛泛的理解成就好了.

      看见了蛇和燕子,初九的的卦义己经呼之欲出了,但各位看官稍安勿躁,容我再解一个字:

      《说文》: 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束东西代表鳥向上飛去而見其翅尾形。这个字与字互为反义词,也就是“未至“点看全图

      《说文》: 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
      点看全图

      好了,蛇己径有了,燕子还未至!还记得上篇的玄鸟司分吗?燕子未至,便是春天未分,看看二十四节气图,春分之前是什么?惊蛰。蛇从冬眠中醒来,就是惊蛰。点看全图

      玄学来了:有蛇不燕,就是惊蜇之后春分之前的景象。《中孚》卦初和二爻皆为阳,初爻表示的就是阳气初升,对应于天时就是早春!

      后记:它不是代词,不不是副词,周语不是汉语。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通宝推:桥上,文化体制,楚庄王,
    • 家园 8-小燕子穿花衣,中孚初九上

      先发点议论:

      很多人认为周易的语言艰深难懂,我却认为:

      周易的语言难懂是事实,艰深则不然。周易产生于一个形式化语言刚刚出生的年代,易本身就是结绳符号和象形符号的结合,绝不会比三四千年后的任何形式语言艰深。

      难懂是因为现代人难以放弃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如果放下我们赖以生存的汉语母语,去真正贴近周人的形式语言体系,则读懂周易不难。从这一点上说,实际上非汉语人群学习周易有着先天优势。(更多笔者"偏激言论"请参见东学西读岛主:【原创】周语非汉语。)

      书归正传

      下面是今天的剖析对象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这是《中孚》卦的初爻, 坚持看本系列的看官,估计都看过豚鱼帖了(东学西读岛主:《易经》中的动物-4:远去的白鱀豚)。豚鱼贴的观点是江猪有信(不管他是江豚还是白鱀豚,那不是重点),讨论的是《中孚》卦的卦辞,但在接下来的爻辞中,江猪却不见了踪影,似乎有点蹊跷!不必执着,江猪只是周易作者用来表征的象,而表信的象恐怕不只有江猪,让我们来找找看这一句爻辞中的象: 很容易, 有个, 再找古文字来看看。画的就是个鸟!(再次声明无贬义。)

      点看全图

      整部《周易》,这只小燕子就出现了这么一次。找到这个象。距离易理就不远了,怕就怕您不信我,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相信那些”肯定有道理的专家“或是”前人“,因为前人会告诉你,燕是安的意思什么的。。。现在就要用到前面的议论了:象形和结绳年代的符号,哪有那么拐弯抹角!一个字没有啥特殊的理由,就该表达他的本义,要引申也引申不远,不会离本意太远,这是语言发展周期(life cycle)决定的。画个燕子让您脑筋急转弯?快拉倒吧。

      如果您能接受或至少忍受这个燕子。那咱们来看看燕子是干啥的:

      说文:燕。玄鸟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玄鸟氏,司分者也。

      啥意思捏?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古人最早将燕子回北方来的那一天定为二十四节气的春分,燕子去南方那天则定为秋分。远古之人不用人工授时系统,GPS和北斗啊啥的都不用,而用自然的东西作参照系统,现在流行管这叫天人合一。

      玄了吧? 估计已经又有人鄙视我是文科生了,还是找专家和科学来吧,让习惯了汉语和逻辑的大脑歇歇脚,压压惊吧,但是我就不搬砖了,详情参见竺可桢的网文。对,网文。网上有的文: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

      说实话用动物作授时系统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小燕子
      穿花衣
      年年春天到这里

      燕子和江豚一样,都是报信的!

      按惯例最后讲点玄学

      回到《周易》上,这里仍然在讲,小燕子和白鱀豚都是表信的象。您可以用现代汉语说这里燕子和豚鱼都在反映着自然的规律,周期性的规律。但注意。在玄学里我们讲。不要理解成规律。规律和信是两回事儿。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通宝推:文化体制,
    • 家园 这个系列是个引子,后面还有易经的鸿篇巨制

      可别太监了啊。哈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