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恢复高考 -- 普鲁托

共:💬116 🌺193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初恢复高考,工农子弟入学大幅增加的背后原因

                是WG十年的中学平权教育,这个阶层的人本来就是当时命运改变最大的。恢复高考得利最大的除了工农之外,其实还有人数不多,能量很大的,当时作为“贱民”的共和国的敌人“地富反坏右”的后人。。。

                随着高考的持续演化,中学教育阶层化,工农子弟被抛弃是必然趋势。。。

            • 家园 有教无类,高等教育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不过未必能改变阶层

              改变阶层为标准,1977以及稍后几年参加高考并考上者是的,但那是政治拉拢需要,几年后入学的为什么参与八平方?

              有教无类,高等教育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不过未必能改变阶层

              尤其社会黑暗的年代,90年代末起十年毕业5年以上大学生仅7%跨越阶层就是最好说明,父母不是公务员不是国企干部不是老板或存款前一撮的进入这一阶层为准。笨狼智商情商胆略如何,多少年死死压制,不过无所谓,国内外政治节点也快了,另外所谓捣蛋实际上是极其克制的

              扩招后高等教育严重缩水更不用说,产业化前高考录取总数不到100万/年,大学(本科)也就一半,2005仅211就录取40多万,很多所谓“一本”不过是倒霉省份拿廖化凑数的

              现在每年留学数也有五六十万

              各类教育改革拼命把学习好的穷孩子挤出接受良好高等教育行列

              狗腿子们还一个劲反高考,故意误导

    • 家园 恢复高考的真正影响是恢复干部的来源渠道

      是什么样的人进入领导行列,这才是真正的恢复高考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老大,才是真正的决策人,其他人仅仅是建议,教学质量什么的,仅仅是借口。

      • 家园 为数不多的历史大机遇

        尤其是77、78级,毕业以后立刻填充到各个岗位上去,前面没有人挡着,边干边学,提升迅速,人生开挂。后面这样的机遇就越来越少,直至取消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关于“教学质量”,站在马列毛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站得住脚

        的,而不是“借口”——因为我上贴已经说了文革教育改革的原因和措施,大家也可以回头看我贴过的总理接见学生讲话。从五七年开始发现问题一直往后,主席的措施和总理的解释,都是针对“教学质量”而言的——也就是说,因为教学质量太差,毕业生“毕业”的应有之义就是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并没有达到要求,还要成为“学徒工”,还要“实习”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能成为正常的劳动者。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5年,还要再“实习”较长时间,这是浪费生命。

        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学质量太差了。所以,要改革,学制要缩短,还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包括把刚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灯改的“恢复高考,教育改革”呢?标榜的也是“教学质量”。那么就有必要研究两种“质量”的差别之处。请看主贴的描述:

        招生方式仍然老办法: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其中也有一些注重文化水平的措施。

        会议中,来自清华大学的代表称现在招进来的学生文化水平太差,有的只有小学水平,学习还得从中学课程补齐。被邓小平戏称“清华中学”。

        这时武汉大学来的一个叫查全性的化学系副教授,情绪激动地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balabala......建议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该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严防漏题,应届高中生、社会青年、相当于高中水平的人均可报考。

        邓小平问在会的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今年改革恐怕来不及了吧

        “新”“老”办法的差别是什么呢?

        细细分析就多了。简单一句话: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标准被非劳动者的精蝇教育标准所代替。

        一切,都是话语权的变更为条件的。

        这里一个好笑的概念在于“新”“老”。

        对于毛泽东思想教育路线来说:“老”①的脱离实际,会生成剥削阶级思想,同时浪费青春;“新”②的是以学为主,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毕业后就能直接成为合格劳动者。

        对于灯改教育路线来说:“老”③的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浪费时间,毕业后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完全缺乏有别于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素质”。“新”④的一改那种土老帽的形象,毕业后就能成为优雅的绅士,再稍加锻炼就可以有条有理地参与指挥劳动。

        今天回首70年历史,有关事物的形象是不是比较明晰了:

        “老”①=“新”④,“新”②=“老”③

        换一个顺序,就是:

        “新”④=“老”①,“老”③=“新”②

        简单概括一下灯改前后的教育顺序:

        灯改前:

        最大范围普及小学教育、最大范围普及中学教育、最大范围普及高等教育,最后在全民中选拔并培养“高级人才”;

        灯改后:

        确定学校等级(包括公、私),从人的出生开始,层层选拔,不断缩小范围,基本锁定并培养“高级人才”。

        现在抛开姓资姓社的立场,仅以后来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1、如果不采取措施,放任性的学习传统文化,会不会产生剥削思想?

        2、有剥削思想是不是正常的人类现象?有没有必要反对和避免?

        3、如果需要反对和避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有效(优选)?

    • 家园 大多数谈此事的都是只谈后者不谈前者,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文革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不发生会怎么样?能否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原因”?如果没有,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文革?

      以上问题,是所有灯改分子所必须回避的。

      第一,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虽然新中国建立了近十年,但是,积习难改,社会主义观念得不到应有的传播,不仅没有革命热情和经历的人在重复封建文化,而且原来革命时代受过一定熏陶的人也在这个无以复加的大缸里逐渐改变了心性,长此以往,革命事业必定会走回头路。

      第二,措施。就学校教育来说,学文化是第一位的,但是学文化的目的是应用。所以,学校教育要有必要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学生毕业就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合格劳动者,而不是需要重新补充“实习”阶段。另外,这种毕业不能成为合格劳动者的本身表明一部分毕业生已经存在好逸恶劳的思想——他们不愿意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而这种体制又成为原本好逸恶劳积习的情况下继续培养好逸恶劳的温床。中央已经要求教学单位保证学习者一定的实践活动了,但是,实践证明,从上到下不重视,没解决。所以,后来改变了教育制度,加强了半工半读机构的设置。但是还是做得不好,人浮于事。直到文革,这样的观念、思想、人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央宣传、教育领导。

      第三,解决毕业生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观念)是新中国建立的合法性要求。如果没有文化、教育的改革,完不成这个任务。那么,如果没有后来的文革呢?能有其他更好的措施解决吗?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各种人为非人为的阻力可以得出结论:没有。

      第四,既然形势相逼而造成文革的必须,那么,文革的存在就是历史的需要,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第五,文革后的实践证明——包括主贴的三、四有关叙述内容和整个灯改时代的教育实践和结果证明,我这里的“第一”不仅重复,而且更加严重,“复辟”两字描述已经最合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