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恢复高考 -- 普鲁托

共:💬116 🌺193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恢复高考

今年高考已经结束,开始录取、发通知书。河里一直有恢复高考是谁主导的讨论,在此聊几句。

一、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中国各大学自主招生;

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结束了近40年的中国大学自主招生。开始全国统一高考,1952年是在8月15、16、17三天考试:

点看全图

二、1966年“五一六通知”之前几天还有一个“五七指示”,这是毛主席给林彪的一封信,讲了“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封信的精神8月1日被赋在人民日报社论《全国都应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中向全国公布,“毛泽东同志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随后就有了五七中学、五七大学、五七干校......正是这一年开始,全国大专院校停止招生,至1969年。

66、67、68三年所谓的“老三届”。

但是,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在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中作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这段语录在文革中还被编成了歌曲)”。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北大、清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把1952年开始形成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废除,而“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27日通过张、姚定稿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8月13日毛主席批示“同意”,彻底夯实了这个招生办法。

1973年3月10日邓小平复出国务院副总理,和病重的周总理主持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意见》,要求增加文化书面考试:政治、语文、数学、理化。随后出了个辽宁的“张铁生事件”:对于张来说,理化题太难,只考了6分,有取消入学资格的风险。于是张在试卷背面陈述了自己考得太差的原因,因为参加集体劳动,没时间复习。其实,张铁生并未交白卷,从陈述原因的文字看,文化水平并不差。

点看全图

这件事被四人帮上升为教育战线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文化考试成了参考。

三、1977年7月21日十届三中全会结束,邓小平正式复出,开始主管科教。邓最初的想法是1977用一年时间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生源一半来自高中毕业生,一半来自社会。这样既照顾了文化水平,又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这之前教育部已经召开了全国招生工作会议,8月4日把意见报送了国务院。招生方式仍然是老办法: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其中也有一些注重文化水平的措施。

另一方面。邓小平同一天(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教工作座谈会,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33人。这次会议改变了邓小平的最初想法。

点看全图

会议中,来自清华大学的代表称现在招进来的学生文化水平太差,有的只有小学水平,学习还得从中学课程补齐。被邓小平戏称“清华中学”。

这时武汉大学来的一个叫查全性的化学系副教授,情绪激动地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balabala......建议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该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严防漏题,应届高中生、社会青年、相当于高中水平的人均可报考。

这个建议完全破了教育部已经报送国务院的方案。

邓小平问在会的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今年改革恐怕来不及了吧?

查全性当即插话:今年宁可晚招两个月,不然又会误招20多万不合格的学生。

邓还是问刘:来得及不?

刘: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

最后邓让刘把报送国务院的报告追回来。查全性第二天被新华社驻会记者戏称扔了个重磅炸弹。

四、上面这个会议只能算是邓小平为高考决策做的调研。

8月8日会议结束时邓小平宣布: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直接招生,不再搞群众推荐。当时参会的温元凯针对旧十六字方针建议改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当即回应:第二句有问题,比如考试生很好,队里不同意、或领导脾气坏不同意,怎么办?不要第二句。

教育部很快报送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冬季高考,明年二月开学。这是恢复高考后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接下来的推进并不顺利。当时“两个凡是”才提出半年,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1971年的那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是毛主席圈阅同意的。很多人都在观望中央的教育路线。

8月13日起,教育部再次召开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会议,会议分歧很大、争论不休。

9月19日,邓小平召集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雍文涛等,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里的“两个估计”做了批判,认为是张、姚对毛主席意见的曲解。随后刘、雍等向会议代表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

9月25日招生工作会议结束,文件定稿。

10月3日,邓小平将刘西尧报送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和教育部代拟的《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批送华国锋:

点看全图

通宝推:一着,AleaJactaEst,燕人,桥上,
家园 大多数谈此事的都是只谈后者不谈前者,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文革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不发生会怎么样?能否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原因”?如果没有,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文革?

以上问题,是所有灯改分子所必须回避的。

第一,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虽然新中国建立了近十年,但是,积习难改,社会主义观念得不到应有的传播,不仅没有革命热情和经历的人在重复封建文化,而且原来革命时代受过一定熏陶的人也在这个无以复加的大缸里逐渐改变了心性,长此以往,革命事业必定会走回头路。

第二,措施。就学校教育来说,学文化是第一位的,但是学文化的目的是应用。所以,学校教育要有必要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学生毕业就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合格劳动者,而不是需要重新补充“实习”阶段。另外,这种毕业不能成为合格劳动者的本身表明一部分毕业生已经存在好逸恶劳的思想——他们不愿意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而这种体制又成为原本好逸恶劳积习的情况下继续培养好逸恶劳的温床。中央已经要求教学单位保证学习者一定的实践活动了,但是,实践证明,从上到下不重视,没解决。所以,后来改变了教育制度,加强了半工半读机构的设置。但是还是做得不好,人浮于事。直到文革,这样的观念、思想、人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央宣传、教育领导。

第三,解决毕业生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观念)是新中国建立的合法性要求。如果没有文化、教育的改革,完不成这个任务。那么,如果没有后来的文革呢?能有其他更好的措施解决吗?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各种人为非人为的阻力可以得出结论:没有。

第四,既然形势相逼而造成文革的必须,那么,文革的存在就是历史的需要,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第五,文革后的实践证明——包括主贴的三、四有关叙述内容和整个灯改时代的教育实践和结果证明,我这里的“第一”不仅重复,而且更加严重,“复辟”两字描述已经最合适。

家园 恢复高考的真正影响是恢复干部的来源渠道

是什么样的人进入领导行列,这才是真正的恢复高考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老大,才是真正的决策人,其他人仅仅是建议,教学质量什么的,仅仅是借口。

家园 关于“教学质量”,站在马列毛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站得住脚

的,而不是“借口”——因为我上贴已经说了文革教育改革的原因和措施,大家也可以回头看我贴过的总理接见学生讲话。从五七年开始发现问题一直往后,主席的措施和总理的解释,都是针对“教学质量”而言的——也就是说,因为教学质量太差,毕业生“毕业”的应有之义就是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并没有达到要求,还要成为“学徒工”,还要“实习”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能成为正常的劳动者。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5年,还要再“实习”较长时间,这是浪费生命。

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学质量太差了。所以,要改革,学制要缩短,还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包括把刚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灯改的“恢复高考,教育改革”呢?标榜的也是“教学质量”。那么就有必要研究两种“质量”的差别之处。请看主贴的描述:

招生方式仍然老办法: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其中也有一些注重文化水平的措施。

会议中,来自清华大学的代表称现在招进来的学生文化水平太差,有的只有小学水平,学习还得从中学课程补齐。被邓小平戏称“清华中学”。

这时武汉大学来的一个叫查全性的化学系副教授,情绪激动地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balabala......建议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该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严防漏题,应届高中生、社会青年、相当于高中水平的人均可报考。

邓小平问在会的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今年改革恐怕来不及了吧

“新”“老”办法的差别是什么呢?

细细分析就多了。简单一句话: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标准被非劳动者的精蝇教育标准所代替。

一切,都是话语权的变更为条件的。

这里一个好笑的概念在于“新”“老”。

对于毛泽东思想教育路线来说:“老”①的脱离实际,会生成剥削阶级思想,同时浪费青春;“新”②的是以学为主,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毕业后就能直接成为合格劳动者。

对于灯改教育路线来说:“老”③的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浪费时间,毕业后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完全缺乏有别于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素质”。“新”④的一改那种土老帽的形象,毕业后就能成为优雅的绅士,再稍加锻炼就可以有条有理地参与指挥劳动。

今天回首70年历史,有关事物的形象是不是比较明晰了:

“老”①=“新”④,“新”②=“老”③

换一个顺序,就是:

“新”④=“老”①,“老”③=“新”②

简单概括一下灯改前后的教育顺序:

灯改前:

最大范围普及小学教育、最大范围普及中学教育、最大范围普及高等教育,最后在全民中选拔并培养“高级人才”;

灯改后:

确定学校等级(包括公、私),从人的出生开始,层层选拔,不断缩小范围,基本锁定并培养“高级人才”。

现在抛开姓资姓社的立场,仅以后来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1、如果不采取措施,放任性的学习传统文化,会不会产生剥削思想?

2、有剥削思想是不是正常的人类现象?有没有必要反对和避免?

3、如果需要反对和避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有效(优选)?

家园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标准”,假以时日必定有收效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培养标准”,刚开始质量差些,经过若干年头,辅以改进和完善,必定取得好效果。可惜只有几年的实践,连一代师生承接的机会都没有。

家园 恢复高考是对原罪阶层子弟开放阶级上升通道

恢复高考是对原罪阶层子弟开放阶级上升通道

有必要但操作者的私心太重

高中——小学教育居然都不断缩水

等于只向拥有良好教育条件和传承的干部子弟和知识分子子弟敞开大门,结果十几年后就来了八平方

三大产业化+抢提留+大下岗+扩招把工农子弟接近彻底排除在外了,屁股后面一滩屎的时候,大部分人不骂政权就怪了

家园 看了您的帖子, 再结合家父一生际遇,让人不得不感慨每个人

都是时代的产物。

父亲年轻时,文化, 劳动,体育在我们乡都是排得上号的。可当年是推荐上学,和父亲玩得很好的3位同学,2位是乡不同大队支书的儿子,另一位是乡领导的孩子。论综合能力都不如父亲;只有父亲是贫下中农,更要命的是我爷爷以前被GMD强迫当过甲长, 在那个政审及其苛刻的年代, 父亲理所当然被筛选掉。

父亲那3位玩得很好的同学,2位去了武钢,1位后来做到X县县委书记。父亲生前(2015),其中2位去看望父亲,他们当时无限唏嘘,对我说:你父亲如果生在现代,肯定能上好学校。

家园 del

del

家园 我的观点

首先感谢普鲁托的文章,写的很好

我的文章说的比较笼统,着重于政治方面。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414794

我还是那句话,

“大学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相当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人的选拔,高考,甚至大学本身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还是在于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

改开四十年,历经黑猫白猫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路线,教育出了一代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央民族大学成了分裂大学,伊力哈木买提江之流公然在课堂上传授极端思想,兰州大学的伊斯兰神棍混成了大学教授公然在课堂上歪曲同治回乱的历史事实。山东四川等全国各地一系列高校公然歧视本国学生,搞洋垃圾留学大跃进。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初衷吗?”

如果大学成了培养唯分数论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资废物的地方,还不如继续从工农兵中选拔呢

del
家园 无厘头
家园 张铁生的原文,写得其实挺有道理的,

最后却因此出台了那么个政策。

随后出了个辽宁的“张铁生事件”:对于张来说,理化题太难,只考了6分,有取消入学资格的风险。于是张在试卷背面陈述了自己考得太差的原因,因为参加集体劳动,没时间复习。其实,张铁生并未交白卷,从陈述原因的文字看,文化水平并不差

家园 伪保长是敌对阶层,甲长没民愤不是,也就是个排挤的由头

伪保长是敌对阶层,甲长没民愤不是,也就是个排挤的由头

不过令尊该感谢老毛统治下能上高中,哪怕效颦和蛤蛤时期也难

本县最早三所中学都是抗战末期,两所地方势力或“土顽”开办,一所汉奸开办

前两所43初开学,到抗战结束每所不到400人,后一所开了一年后台就败亡了

那时经济困难,地方势力开的一所筹备时就有287亩校田,一所砖瓦厂一处采石场,两个煤矿,43开学时有395亩校田和790万法币。学生免食宿费还有补助,应该都在三青团名册,大多数可能没宣誓

但如果不是所在村有好小学,一般穷人子弟是考不上的

毛时代教育大发展,50后60后高中生很多,80年高中录取率超意大利,之后一路下滑。另县级中学师资80年代初起严重下降,应该是有文化教师进政府或事业单位了。

计划生育+经济发展90年代末期高中录取率才恢复到80年水平,教育产业化前大约1/10同龄人能参加高考,城市的总量多于农村。农村高中录取率大约5%左右,学费也不低,因此对恢复高考不宜评价过高

令尊还是胆小,否则下海发财更合适,否则考出去当螺丝钉90年代也有下岗危险

家园 张铁生物理化学是近乎零分

张铁生考试成绩是语文38,数学61,物理化学6分,物理化学全忘光了可以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语文也这么低,按说就凭这封信也不至于啊。上大学后,张铁生又成了学习模范,自学日语,大一就主刀给马做直肠手术,还和同学写论文发表在期刊上,中文杂志,影响因子基本为零吧,当然那时候不兴什么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讯作者,都是注明集体执笔。

家园 花🌸笨狼这贴。很多自认为高考改变了。。。

命运的人,其实是被洗脑后的幻象,没有数据支持的,我知道1980年的本科入学生中,50%以上是普通工农子弟,加上小资产阶级家庭的,应该超过70%,他们在文革时期也是改变命运最多的群体。

持续强化高考,这个阶层绝大部分已被抛弃,就算考上二本三本大学,也没有了前途。现在有个新词描述这个现象:教育的代际传承,老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高考的实践使得跨越出生的阶级藩篱更加困难了

家园 张铁生说的当然很有道理:他的主题不是说自己应该不做题

而是说,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本来是很好的,如果有点时间复习的话,那个考试是不在话下的,但是,由于农忙季节,自己因为思想觉悟高,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而耽误了复习,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只顾着自己复习,偷懒不干活,不得已还要请假,目的就是个人复习考试获得上升的机会。那么,作为组织考试的国家机构,就应该对这样的现象有个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公平公正,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而且,人家没有被树立为典型时,也就是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普通的农村青年。

从张铁生后来的遭遇,就能映照出一大批装模作样男盗女娼的灯改分子丑恶嘴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