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工业党”这——21世纪初中国独有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 -- 镭射

共:💬65 🌺3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群体从来就没人关注

      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群体不同历史时间段有不同的历史使命,该历史使命与某一大部分群体息息相关。

      工业党需不需要被挖掘、走进历史舞台?取决于中国现在、未来发展规划与期望.

      个人觉得一个执政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组成群体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取决于某个大群体会不会主动参与并肩负未来国家、民族发展使命的重任。

    • 家园 从清末开始的中华文明演化路径

      总逻辑核心:

      人和劳动的关系。

      分为意识信仰推动社会生产劳动和依靠物质刺激推动社会生产劳动。

      下层构架

      第一层:

      清末,被西方打开大门。国人发现自己和西方的技术差距。开始演化为两个分支,

      保守派:保政权。依据清朝既有政治结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坚持的还是物质刺激推动社会生产劳动这个路径。

      革命派: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技术来发展建设自己的国家。依旧走物质刺激推动生产劳动的路径。

      第二层:

      在革命派的发展中,西方社会哲学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这时,革命派开始又分出两个分支。

      保守派(国民党):全盘接受各种西方传统发展理论,通过学习西方经验来发展国家。保持物质刺激推动生产劳动。

      革命派(共产党):全盘接受马克思理论,以俄为师,学习西方知识技术来发展自己。用意识信仰来推动社会生产劳动。

      第三层:

      新中国建立后,依照马克思理论和苏联实践经验来构架自己的国家发展结构。施行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生产劳动的路径,尤其是60年代末期,主席更加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而前期的新中国内部的各种博弈,其实是历史上关于意识推动还是物质推动社会生产劳动的矛盾逻辑,只是并不尖锐。

      第四层:

      主席去世。

      改开时代,河殇的高调反思与前一百年历史上那些中西文明反思如出一辙。让大众思考为何落后?

      于是,此刻国家发展路径改变了,改变为依靠物质刺激来推动社会生产劳动,直到今天。

      更确切的说2019的一些政策影响将是历史性的。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回头观察分析这几年的。

      回到你的主题。

      物质状态促动新的意识状态的形成。当匈奴西征,就引发了古代欧洲人的反思(新意识状态),后来欧洲出现了新结构(新物质状态)。

      蒙古帝国的西征,同样引发欧洲整体反思,后来开启了文艺复兴,以及新教理论的诞生。而后这些新意识状态推动欧洲发展出新的物质状态,既各种结构、规则等。直到今天。

      西方新物质结构,带来的弊端推动一个新意识分支的出现,既唯物主义。最后到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形成。苏联等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出现。

      工业党这个概念很笼统,很模糊。有主观唯物论特点。

      西方工业发展中,就有工业党人,包括现在的西方人,也有很多对工业超级重视的群体。

      清朝也有工业党人,民国、新中国前三十年,,都有。

      后面几十年的中国,也有大量工业党人。这些人群从意识上却有了两种分支,一是物质发展就是一切,最高准则。另一个是,从西方的发展历史和中国70年的发展上看到了马列理论中论述的那些历史弊端,开始被自身真实经历的体味到。于是开始对这段发展反思的思潮。

      我到觉得,如今工业党这个名词,更是一个时髦的概念。刻意区分自身主张和其他理论群体主张的不同罢了。没什么太多新特征。

      通宝推:猪啊猪,
    • 家园 其实也是面临选择时竖起的旗帜

      选择是不是继续玩具衬衫的加工工业路子

      选择是不是也弄印度式软件外包、服务业、劳力输出的路子

      还是前30年的基础上继续强化丰富工业门类,逐渐地脱离对外国的进口依赖

      “三大恨”对于选择有明显的影响

    • 家园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成为工业党,除了身为工业化人口群体的成员之外,还需要三个条件:受过理想主义教育;受过唯物史观教育;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谋生。

      相比之下,西方和日韩虽然有数量可观的工业化人口,但因为缺少唯物史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他们的理想主义更多的是和宗教结合,比如《乌托邦》和《新大西岛》;用工业或技术手段,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则更是少见。苏联和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虽然也有数量可观的工业化人口,而且也受过理想主义和唯物史观教育,但他们不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谋生。

      只有21世纪初的中国的工业人口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我认为这就是只有21世纪初的中国诞生了工业党的根本原因。因此,工业党现象,是一个21世纪中国的原生社会政治文化现象。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工业本身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因此虽然工业党是以工业化人口为基本盘,但并不是只有工业化人口才会具有与工业党相同或类似的思维。接受过当代中国完整的教育,依托于中国的工业体系的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例如教师、医生、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科学家等等,也是工业党潜在的支持者。知名网友“wxmang”在他的著名帖子《我接触的国内知识工人的近期思想动态观察》中的描述可以说明这一点。

      按照“wxmang”在这个帖子中的说法:“我对知识工人的定义是:靠知识谋生的人,例如教师、医生、职业官员、企业管理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等等。”这篇文章,就是以这样一个群体为考察对象。按照他的这个定义,“知识工人”这个群体包括“工程师”,也就是说,宋晓军所说的“工业化人口”,是这个群体的一个子集。从这个角度来说,“wxmang”所说的“知识工人”,就是依托于中国的工业产能及其周边产业,依靠自身专业技能谋生的群体。

      按照“wxmang”的观察,总体说来,这个群体有几个共同特征:抛弃西方价值观;认为“强国是第一要务”;担忧国家安全;对西方经济体制失望。而且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的强大已经是时间问题,不可阻挡。这些都与工业党基本相符合。

      但在这个写于2009年的帖子里,他同时也指出,在这些人中,“上述观念影响日益扩大的同时,又还存在许多迷惘。”最主要的,就是“诸如国家的命运、中国历史定位、与西方的竞争关系、未来发展道路、向何处去”等等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因此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各种知识论坛和会议激烈辩论的焦点。

      十年过去,现在回头看,可以说,工业党思想体系,就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网络和现实讨论后,一部分“知识工人”对这些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这部分人在对国家民族命运进行思考后,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和认同社会主义思想和理想的表现。作为21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原创,这是一种我认为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在21世纪命运的新思潮。

      (鸣谢:本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好友“V闪闪”、陈经、“张三”的帮助,特此致谢!)

      通宝推:胡一刀,
      • 结论
        家园 “市场经济”一条我想可以翻译为选择

        旧式的计划经济、苏东式的经互会还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大前提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思想自由。或者说操心,操心之中就操心上道路的选择了。共同的操心中形成了“成党”的调侃。

      • 结论
        家园 既然是党,你现在应该讲怎么做党刊党务

        党会倒是有了,督工去讲演,现场一片永远健康。

        要我看理论,整合一下。一本党刊是够发行了。这个没有人去做。

        思潮不能老停留在思潮上,而是要有实体。你现在是成功是失败,停留在思潮上,那是评判不了的。你放在实体上,那就是以多少年时间来看评判的问题,而不是评不了问题

        • 家园 绿党那种仅仅注重某一侧面的

          那种作为政治党就是个笑话,在政协做一派做顾问还行,执政免了

          再说印刷机印出来是“党刊”,网上录像在现在也算是传达的工具嘛,毕竟时代变了。

      • 结论
        家园 这三条只有80后具备,而80后已经老了

        况且所谓的“工业党”无非还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另一种说法,显而易见的特征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经济上升阶段没什么,一旦经济不上升就难说了,工业党的老龄化社会……不可想象,除非AI有什么质的突破,真的实现了机器替代人。

      • 结论
        家园 忙总讲了一个,工业化=组织化的问题

        也就是普世都在问的中国能做我也能做而我为啥做不成的问题。

        问题的问题在于中国组织化早于欧洲——比如说11年撤侨就让欧美惊讶不已,不用喊口号自动自觉按单位组织排队(想想前两天伊朗国葬踩死50多。。。)。

        简言之,组织形态已经深入血脉了。

    • 家园 工业党产生的背景三:中国教育中的唯物史观的影响

      当这些人站出来为自己发声的时候,由于他们认为中国在80年代以后引进的西方经济学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所引用的思想资源除了前面提到的理想主义,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唯物史观。

      正如吴靖、卢南峰所指出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唯物史观原理,贯穿当代中国人的整个受教育阶段,强有力地决定了‘工业党’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认知和方法论”。工业党将这一理论资源与自身诉求相结合,就构成了被吴靖、卢南峰视为“‘工业党’思想体系中的第一个核心构件”的“技术决定论版本的唯物史观”。

      网友“V闪闪”对此“技术决定论版本的唯物史观”的描述是:“工业党就是技术党,是一群以坚持生产力水平来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工业党坚持认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应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上,因此不断提升社会整体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工业党”正式走上了历史文化舞台。

    • 家园 工业党产生的背景二: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转型

      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建立在社会主义理想之上的理想主义,这些内容,都是中国当代工业党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过,如果只有这些,仍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工业党”现象。原因很简单:这些都不是中国一家独有,甚至不是中国的原创。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受苏联影响甚大,无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理想主义教育,苏联都不在中国之下。那么,为什么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党”现象没有发生在苏联,而是发生在了今日的中国?

      要完全说清这个问题,必须提及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社会变革。

      观察工业党产生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即:工业党首先是从经济学领域产生,以“业余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并引起关注的。被吴靖和卢南峰称为“‘工业党’早期论战结集”的《陈经与愚蠢小猪关于中国经济的超长篇论战实录》与《刷盘子,还是读书?》,一个是陈经和“愚蠢小猪”两人关于中国经济政策的长篇网络论战,另一个是“愚蠢小猪”本人关于中国经济政策和发展的著作。这是理解工业党所必须注意的背景。

      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亚当·斯密、凯恩斯这样的比较知名的经济学家都是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苏联,没有产生过与这些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当的经济学家?

      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认同这样一个回答:经济学家的工作的本质,是作为市场经济形态下的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代表发言,通过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来影响政府经济政策制定,为各自所属的群体争取利益最大化;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不存在市场经济环境意义上的“经济政策”,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对经济学家的需求,而只需要负责制定经济计划的“经济工程师”就够了。这就是为什么苏联没有产生过比较知名的经济学家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作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因此和苏联一样,中国没有产生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爱好者的社会环境。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1992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正式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必然会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化也日益明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些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必然会谋求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发声。

      与之对应的是,从80年代起,经济学在中国开始成为显学,不但大学里普遍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各种相关著作和普及读物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这就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经济学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宋晓军所说的“中国刚性教育每年培养出来的几百万工业化人口”,作为中国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会例外。当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经济学界没有代表自己的声音,而且,现有的各派经济学理论也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自己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