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二:关于吃的故事(六) -- 孤星

共:💬76 🌺65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徐海东是有红二十五军这支原始股的

                              徐海东的情况比较特殊,1938年8月病倒了之后就基本脱离了一线,但毛教员记得当年5000银元的香火情,所以一直是位高权不重。

                            • 家园 嗯,对于元帅、大将,代表性的权重是最高的,到了以下

                              职务的权重是最高的。

                              55上将55人(不含56授衔的王建安和58授衔的李聚奎),参与52年军队定级的53人(乌兰夫、阎红彦无军队级别),其中正兵团级33人,副兵团级19人,准兵团1人。

                              张是副兵团上将,比许的正兵团上将是要软一点。

                              多说一句,52年定级的正兵团,有两名大将、33名上将、1名中将(徐立清,主管授衔,主动不要上将);副兵团,有19位上将,22位中将,1位少将(贺晋年);准兵团,有1位上将(贺炳炎),55位中将,3位少将(解方、袁也烈、段苏权)……

    • 家园 叶群当年在延安生豆豆

      埋怨林彪搞不到奶粉鸡蛋,对比对象好象就是杨尚昆伍修权

    • 家园 说句冒犯的话

      这里面有吃了苦的,是少数人和少数时段,其余大部分都跟江西著名的牛棚是一回事。回忆录这些东西尤其76年后那些有特定指向和特殊作用的,基本上只印证了太祖的名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想想就好笑。

      通宝推:empire2007,踢细胞,camper,老老狐狸,
      • 家园 受苦的人不少,受苦时段因人而异吧

        被关起来的很惨。疏散的,下放的,如果没人关照,总体也比较惨的吧。九一三之后,处境都好一些了。回北京之后就好了,吃喝没问题。工资补发,还能拿到一大笔钱。记不得廖汉生还是吕正操补发了8000多块。很多人迟迟没分配工作,一直住招待所,吃的也不会差。

    • 家园 每人每天两元五的伙食费怎么可能不够吃?

      小伙房(其中10多户单独起伙,剩下的每2户配1名厨师)的标准是每人每天两块五,根本不够吃,军区还得补

      》》》一人一天伙食标准两元五,一个月七十五元。当时一个月七八十块钱就是高级工资好阔气,他一月七十五块钱的伙食费居然“根本不够吃”?这是顿顿山珍海味的标准吗?

      通宝推:钢铁飓风,桥上,
      • 家园 不少朋友对两块五提出疑问

        1965年,网上看到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7天交了17.5块的伙食费、23斤粮票,还开了发票)(吃得比较简单)。可见,应该是有一个两块五的接待标准。

        1962年,周恩来到齐齐哈尔视察。当时还是困难时期,周恩来要求每天生活标准必须控制在1.5块之内。四菜一汤。有次中午上了两个菜,周恩来就不让上了,后来又勉强上了一个。

        在从化吃,如果每个人每天2块5应该足够了。也没吃什么好东西。康克清说,和他们同行的,有的还吃不上荤菜。网上还有人说,当时由于伙食差,几个老太太除了挖野菜,采蘑菇,还到处捉蛇吃。招待所里边的蛇捉完了,还到外边捉。

        可能陈良顺回忆的两块五这个数字不准,或者计算方法有问题,没准把厨师的工资之类也算进去了,或者有其他原因。按一些人的回忆,当时随行的警卫人员,还有前去探望的子女,都在大食堂吃,不享受小伙房的待遇。

        另外,网上看到陈伯达的儿子陈晓农回忆五六十年代在中南海的生活:

        一个厨师就过来和我们闲聊:“你们家的菜好做,一会儿就得。你们家五、六口人吧?一个月八、九十元的伙食,最多时也不过一百零几块(餐厅每月底结帐,收取各家的伙食费),在这儿是低的啦。林伯渠老俩口每月就得八十多块。不过他们老俩挣的多,年纪大了,又没子女在身边,吃好些也是应该的。在这儿吃饭的几家,数杨尚昆家的饭不好做,他们老爱吃西餐大菜!”

        陈伯达家五六个人,每月按100块伙食费算,一个人每月不到二十块。吃的好的,林伯渠两口,每人每月也就40几块。中南海内供的原料,除了肉便宜点,其他差不多就是市场价。算下来,如果不考虑厨师成本,和外边吃的成本差不了多少。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这个会不会是一行几个人的伙食费? -- 有补充

          一个人7天怎么可能吃23斤粮食?

          就是接待方敢收,管理员也不会给。70多岁的老人一顿吃一斤多粮食,我怎么觉得有点像骂人的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当年的 -- 补充帖

          馒头2两一个,一碗粥一两。食堂的大师傅不会也不敢缺斤少两,让70多岁的老人顿顿饭 光主食4个半馒头一碗粥,连吃7天?这不是65年的毛泽东,这是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

        • 见前补充 4524614
      • 家园 我父母,当年一个月18元每人

        后来涨到三十多,固定每月寄15元给爷爷,剩下就是一家四口的生活。两人时不时得下乡住点,少的一个月,多的半年。

        尼玛,一个月75元生活费,叫惨;当然,偶们对革命没贡献,跟领导攀比,是不知道金扁担的苦。。

      • 家园 不知道是不是把单独开伙的费用也算上了

        如厨师的工资等。有一些是单独开伙。不知道怎么算的。伍修权他们被关在北京通州,一开始是四毛五的标准,后来涨到六毛。黄永胜等在九一三之后被关起来,过了一段时间给毛泽东写信要求改善伙食,伙食标准提高到一块。

        • 家园 当时比较普通的中等收入城市居民家庭

          夫妻两口子双职工,一个有国营企业普通工作工资35-40元/月,另一个集体企业工作30-35元/月,家里两个孩子,上面有一个老人,五口之家人均13-15元/月。革干和知识分子和危重体力岗位职工工资多一点,可以到60-70元/月,但人数不多。双职工上面有一个老人下面三个子女,基本就低于中等水平了,人均只有10.8-12.5元/月,但人数也不多。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13-15元的是大多数,相当于城市中产阶级的收入,这种中产阶级家庭吃饭0.45元/人/天基本都达不到,因为除了吃还有煤水电穿衣零用呐,而0.6元/人/天那就吃的很好了(一条街相当于现在一个上万人的小区的首富之家),至于1元/人/天属于绝对的高消费,30元一个月过去的勤俭之家养活5个人没问题,6元/人/月饿不死人,就是吃得差。

          因此说,你的这个革命回忆录吃的读书笔记系列,缺乏一个·对过去基本民情的基本把握,也就是说你当时环境对什么叫苦什么叫甜的尺度有误差。当然,跟现在比肯定差,尤其是有功劳的老革命跟现在比那就更差了。所以76后不是有人说,可不能再让我们孩子苦了,只是他们孩子们的不苦的标准,即使是跟现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们比,也太踏马的标准高了吧。

          通宝推:燕人,四方城,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钢铁飓风,西门飘飘,桥上,唐家山,野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