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所认识到的陈寅恪的两点成就 -- jent

共:💬29 🌺2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所认识到的陈寅恪的两点成就

    作为一个历史,地理爱好者,浅谈两点。

    1,中国文化/文明发展,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其后则是隋唐宋元明清。

    这之间上古与中古的分野是五胡乱华与南北朝近三百年的发展。普遍的观感在于秦汉与隋唐的区别。

    而后世的史书,唐史,是宋时编写,宋史是元人编写,元史,则是明人编写,而明史,则为清人编写。这之间,关于天命正统与文明传承,始终绕不过去的,是鲜卑北朝,辽金西夏北朝,以及蒙古元朝和满洲清朝等等与汉地中原文明之间关系,传承,发展问题。

    换言之,中古,是否还是上古中华文明的自然发展而来,亦或是如神圣罗马帝国一般为蛮族推翻地中海文明后的既不神圣亦非罗马的崭新的欧陆文明?

    这一问题到今天也都还有人问:近古的明清也是经过蒙古人百年元朝统治之后嬗变而来。崖山之后,还是中华吗?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之一,在于明确地分析出隋唐体制的三重来源:北齐东魏的北方中原文明正统体制,南朝魏晋与江南传统相结合的南渡体制,以及北周西魏的鲜卑游牧与中原旧制相结合而成的新制,三者合一而成隋唐三百余年的制度流传变迁。由此确认草原胡蛮精血入注中原汉家文明的发展的说法。

    当然,该说法或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觉得这不是废话吗?但是从大量的史学文献材料分析佐证从而得出结论,和随口说说翻翻嘴皮,还是不一样的。

    2,跳脱传统史学以个人传记以及皇家传承为主流的思考模式,将历史发展的轨迹聚焦于一个利益群体的产生,发展,壮大,以及衰亡之上。

    没错,这就是关陇集团的概念提出以及铺陈。

    中国的传统史学,重人物,重事件,重制度的变迁。而轻人物事件制度变迁背后的脉络原由以及宏观的时空叙事。

    这一点从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一脉相承。倒不是说就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探讨,而是说不成大的气候。历代史书更多的是保留了当时历史观下对前朝的人物,事件,制度的记忆。

    这在后人观读史书,则常有千头万绪,知其然而难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而陈寅恪所提出的关陇集团的概念,正是将西魏北周隋唐皇室八柱国之间以利益和姻亲结合在一体的出将入相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历史中考察,为个人,为事件,为制度变迁提供一条清晰的主线。

    由此,这个概念再进一步拓展,比如唐初的关东集团,南渡的世家集团,北府军户集团,如此等等。整个中国历史的记述,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和视角。虽然这严格说并非陈寅恪的首创,但是基本上带给人最大冲击的,正是他用关陇集团这个群体的变迁,来详细地,又非常清晰地,说清楚了中古中华文明的演变与传承。

    综上,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我个人,却是非常服膺于陈寅恪的历史学术成就的。

    基本上我会问我自己,如果是我,在当时的情景下,我自己能否做到该成就,或其十分之一?

    若不能,则当然要膜拜之。

    通宝推:方平,醉寺,一着,流浪肥猫,钱六,hullo,
    • 家园 【原创】所谓三重境界 -- 有补充

      一,皓首穷经,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乾嘉学派及晚清,名家众多。近现代以来,功力深厚者也不乏其人。

      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钱钟书、钱穆乃至冯友兰、胡适之等等。

      众人行,颇多我师。

      但这终究只是西学东渐大潮下第一重境界,要害其实主要只在于比较谁读书更多、融汇贯通倒背如流功夫下得更死。

      读书多过我者,便足堪为我师。

      这一层楼上,如陈寅恪者,功力当然更足堪大师之称谓。

      二,疑古,推倒重来,乃至全盘X化。

      这方面,胡适之、顾颉刚以及更等而下之的汉奸洋奴学术比比皆是。但即便胡适之,也只敢自称"但开风气不为师"。

      因为只不过是抄、仿西洋学术之工具,打碎打乱后重新排列组合而已。

      各种发覆乃至发明历史、重读重注改写经史子集的论著,层出不穷。

      但陈寅恪、钱穆、冯友兰等人,又略略不同。端守其正道,至于西洋学术,拿来之工具而已。

      这一层楼上,如陈寅恪者,当然依旧是大师气度。

      至于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者,虽比比皆是,但大师并没有。因为胡适之也只是但开风气而已。

      这重境界,要害是能写。抄、仿,熟练掌握运用工具技巧以为能。

      三、山还是山。

      所谓守正创新、自成一体。

      这一重境界,楼内都没有几个人了。

      但陈寅恪、钱穆、冯友兰乃至辜鸿鸣及所谓新儒家之流,当可称大师。

      如陈寅恪者,在其中自然依旧大师气度俨然。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十个字,即是一座高山、一面旗帜。

      这重境界,是需要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分析地,是很考验眼界见识、史识功力地。

      在当时西风压倒东风大背景下,即便是大师,也难有成体系、范式的成果,而多只能是些碎片化、局部成就。

      即便如陈寅恪者,亦无体系。钱穆者,似乎又远不称人意。

      大体上,三重境界以"读书多,写得多,思考得多″来区分各自层次内的高下。

      如陈寅恪者,在第一重境界内当然是最顶尖一流。(你们读过的,我都读过了。我读过的,你们未必读过),

      在第二重境界内,也是一流水准。(你们会用乃至会玩的工具,我基本也都会),

      第三重境界上,如陈寅恪者,更是因为"三不讲″之类严格自我约束规范标准而超一流。(你们思考到的,我都考虑过了。我考虑到的,你们还没人考虑到。)。

      至于当代?

      第一重境界者,当然依然不少。但总体水准下降了一个档次。毕竟,时代变了,时间开始了嘛。

      第二重境界,比比皆是者更多了。甚至也有一些"名家″了。

      第三重境界,可以说已经很久没见到一个大师了。都在研究民国诸"大师"。

      本人禹碑蝌蚪文字解读后,倒是重新开辟一条道路、一片区域乃至一块天地了。

      三重境界,本人也都因此得进门槛之内,甚至已略略占据有一席之地,已粗粗成一家之言了。

      所谓:

      自从禹碑解读后,世间学术有门槛。

      读书不识张新泉,人称大师也枉然。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自吹自嗨 -- 补充帖

      第一重境界,已入门槛,众人行,多有我师。

      第二重境界,有一席地,三人行,或有我师。

      第三重境界,自有一天地而成一家之言,不见我师。

    • 见前补充 4692127
    • 家园 学习了,每一位匠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 家园 分析历史不分析利益集团分析什么?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本身就是利益集体分析。

      再说所谓的关陇集团的说法也是存疑的。

      唐朝的一大特点是将军权分给各个都护府,甚至于分给安禄山这样的少数民族,哪里专门照顾所谓关陇集团了?

      唐朝这种权力的分散性体现了唐王朝的开放性,但也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至于第一点,观点平常就是平常,你拿再坚实的论据来论证一个平凡的观点,能够说明你学术成就大?

      你现在把勾股定理证明得再严谨你就有数学地位了?

      • 家园 抱歉,你在不懂装懂

        1,阶级分析你不懂。你至少不知阶级如何产生发展消亡。请再去读书先。

        2,北周隋唐,武周,开元天宝,中唐。。。其制度演变请先去读书先。

        不懂为不懂,别装懂,好么。

        再有:我讲的是我个人认同,服膺陈寅恪的中古历史理论学说,并不意味着我个人觉得自己就很厉害就能代言他。所以,你没有必要用我能否勾股来说明我是否数学厉害。

        对么?

        • 家园 我只说阶级分析就是利益集团分析

          至于阶级如何演化那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与利益集团的概念有相关性吗?

          2其制度演变有什么特点,陈学者提出了什么突出的高于他人的观点?

          你概括不出来,提炼不出一个历史命题,只给出一个历史概念有意思吗?

          要想辩论,想探讨从来都是要提出一个命题,让对方判断真假的,而只提出一个概念干嘛?

          3,我对你厉害不厉害不感兴趣,我只是说你没有很好的论述陈到底有什么成就。

          • 家园 抱歉,我对于跟你辩论不感兴趣

            正如同你对评价我厉害与否不感兴趣,一样。

            我们就相互无视吧。好么

            • 家园 我干嘛要无视你呢?

              你这种担心人家说自己不厉害,然后失去了基本的思考力的我见得多了。

              我十多年前得强迫症的时候更加厉害,做什么事情都在想我是不是比别人差,比别人厉害,结果我几乎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 家园 一辈子能让普通人知道的主要学术成就

      是提出了关陇集团的概念。

      能提出一个新概念,比起一辈子只在别人的框框里打转的人自然要强一些,不过,这也就是个优秀历史学家的水平吧,能达到媒体赞誉的高度吗?

    • 家园 单提出“关陇集团”概念本身不算特别新奇

      陈寅恪的创见是通过大量考证廓清了“关陇集团”特殊之处:好多人实际老家不在关陇,有的是塞外六镇,有的还是关东,他们是在跟随宇文泰进入关中陇西后“土断”而形成的军政集团,统一把籍贯都改了关中陇西,再用上六镇鲜卑制度统一起来。

      就说隋杨唐李,其实老家都在关东,但进入关陇集团后就把自己的籍贯分别攀附到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

      另外关于隋唐制度和鲜卑部落制度之间的关联,就是所谓蛮族精血结合中华传统文明的痕迹。如果我们光看传统史书是看不到这些变化的,这就是创见。

      陈寅恪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吭哧吭哧把大量考据都附在论文里,而是似乎很随口道出,论据信手拈来,东一段西一句,中国古籍印度梵文的突厥语的。学生或读者,跟着他随手列举的东西到处找来源,找到后才发现真这么回事啊。可见他确实极度渊博,是大量材料烂熟于心之后再提出观点。

      通宝推:四十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