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共:💬451 🌺3017 🌵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部分同意。 -- 有补充

                          也就是说,还有部分不同意。

                          1、从粮食生产来说,无论是粮食总产还是单产,1980年以前和1980年以后,长周期的年均增速都是前者明显快于后者,即便把起点移到58年搞人民公社亦是如此,说分田从生产上解决了粮食问题,统计数据不支持。

                          2、分田确实有一定的提高积极性作用,但是,但是啊,这种效应是一次性的,不可能今年提高积极性,明年在今年积极性基础上继续提高,后年大后年无穷尽也……

                          3、1980年前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是靠持续的水利建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良种,这从灌溉面积的增速看得出来,但是,当年的水利建设主要靠人力、靠农业内部积累,这让农民非常辛苦。1980年后,粮食单产还是有提高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化肥和良种,这个,可以从“四三计划”的十三套大化肥投产时间就看得很明显。82-84年,粮食总产、单产增速很快,增产原因主要有三个:天时、化肥、分田。分田带来的一次性增产效应,我算过大概在10%左右。

                          4、不同意“改开就是要花钱办工业,更没钱投入农业,所以要分田”,很简单,改开前也是要花钱办工业的,改开前的农业投入主要靠农业内部积累,所以这不是分田的理由。

                          5、同意分田的驱动力很大程度是“甩包袱”,但是,我认为,这包袱不是“对农业在经济上的投入”,而是不愿在繁杂的农村、农业投入管理资源

                          举个例子,77年6月万里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的任务是“清理帮派”,当时,安徽第一、二、三位书记都是空降的,原省委书记宋佩璋调离(12军支左到的安徽,先是做李德生副手,69年李德生到中央后继续兼职安徽,但安徽主要由宋负责,75年宋转正,两年后就因“清理帮派”不力被撤了。万里怎么做的呢?

                          “当时应该说千头万绪,万里来了后动作非常大。”尹曙生说,主政安徽后,万里用半年时间走遍了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大江两岸,每到一处,就会拿出“文革”前组织部印制的干部花名册,只要不是刑事犯,都先恢复工作,后再做结论。

                          安徽当时是长期极左路线的重灾区。“四人帮”被粉碎后,全国一片欢腾,都在积极揭批“四人帮”,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但当时安徽省的主要领导人却在制造“安徽特殊论”。不但不放手发动群众揭批“四人帮”,甚至对清查“四人帮”的有关人和事进行抵触。而万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到安徽的。

                          “到合肥第二天就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郑锐告诉记者,万里首先就把留在安徽的“支左”部队撤了回去,并且按照“不许揪住不放,不许批判,更不许揪斗”的规定,做到了稳定团结。

                          支队走后,万里就开始发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揭批“四人帮”,接下来就对许多造反头头们开始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当时万里就指出来,除了个别工作称职、群众满意,并且报经省委同意的,其他的一律不再担任实职,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这番大动作的结果就是安徽粮食生产连续减产,由人均高于全国变成低于全国。78年旱灾,但全国来看,应对不错是增产,但安徽大减产。肿木办?万里长期负城建、铁路,对农业完全没经验,病急乱投医,既然我们管不好,那么,各家孩子各家抱走,发挥基层积极性嘛。所以,安徽对搞包产小岗等地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79年安徽扭转了粮食连续减产,80年上半年,安徽开始吹“包产到户”。在这里,有必要指出:1、79年安徽绝大多数农村还是传统体制,也就是说,他们才是79年安徽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者;2、79年安徽增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宝推:迷途笨狼,瓷航惊涛,acton,四十千,偶卖糕的,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6)
                          家园 在未修建“东灌”工程前,农业耕作一般是旱地一年两熟, -- 补充帖

                          田一年一熟。1973年灌区开始通水受益,一季田变为了两季田,小麦、水稻、油菜和棉花等主要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量均成倍增长。

                          点看全图

                          家园 当年农田水利投入主要源自于农村内部积累。小工程是公社大队 -- 补充帖

                          组织农民在农闲时干,记工分参与集体分配。

                          东灌之类的大型工程,则是县甚至更高层面组织,劳动力主要是当地农民,除记工分以外,组织方提供工具、材料(钢钎、炸药等)以及一部分补贴,总的来看,当地农村以外的资源注入是很少的,但这些对基层干部的组织力要求非常高。

                          家园 扯到这里,就多说一句85年以前的gdp倒算。 -- 补充帖

                          85年以前,土鳖不统计GDP,而是统计工农业总产值。从85年开始,试着引入GDP、GNP,两条腿并行,同时统计GDP、工农业总产值,进入90年代以后,才最终统一,只统计发布GDP数据。

                          那么,85年以前的GDP是怎么来的呢?是组织专门课题组,利用以前的总产值等数据倒算。

                          但具体到农田水利这块,这种倒算的漏项就非常严重了,最主要的投入是农民的劳力投入,这些劳动记工分参与集体分配,分配的是当年农村经济体的劳动成果(修水利本身是没有直接的对农村集体的报酬注入),也就是说,这一大块在当年的工农业总产值统计中是没有的。

                          家园 说到77年的安徽 -- 补充帖

                          当时和万里一起去安徽的还有顾卓新、赵守一,三人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顾卓新是财政、计划口出身,赵守一的本行是宣传文教。

                          这三人搭班子居然放了个农业上的大招,厉害。

                          家园 再看一个安徽省农业生产条件-灌溉面积的统计 -- 补充帖

                          来源是《建国5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1949:942.85(千公顷)

                          1952:1030.84

                          1958:1305.43

                          1962:1444.53

                          1965:1627.01

                          1970:2256.10

                          1979:2518.57

                          从1980年开始,灌溉面积持续下滑,1986年降至阶段低点,为209.22万公顷,退到68、69年水平。87年开始回升,90年重新超过79年,为263.3万公顷,1998年为310万公顷。

                          点看全图

                          通宝推:四十千,
                          家园 赵树凯这篇《王郁昭散记》真是值得一看,细节丰富,再次推荐 -- 补充帖

                          里面人事变动这块,也很有意思。

                          比如,安徽省委书记、省长87年双双受创,书记黄璜因为秘书长受贿2万4牵连,降职到江西当副省长。省长王郁昭则因被举报(主因是已有结论的老问题:“76年批邓时的表现”,还有用人等新问题等)被调任闲职(农办副主任)。

                          结合万里、田纪云落选13届常委(真人回忆录有),这次安徽动作针对性是很明显的,但是,理由居然是“查王郁昭的‘反邓’问题”,这算不算打着“反‘反邓’旗号”反邓呢?

                          • 家园 东风渠渠首所在方碑村

                            初二天气不错,去郫县安靖晒太阳。无意中发现,居然到了东风渠进水口所在的安靖方碑社区(方碑村)。

                            点看全图

                            岷江经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分为内江、外江,外江为金马河,接纳右岸龙门山东坡各条支流汇入,在新津接纳南河后复称岷江。内江穿过宝瓶口,经蒲柏堰、走江堰等由北向南分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大干渠,干渠之下又有支渠、毛渠,勾连成网。先辈今人胼手胝足,两千年不绝砥砺相继,才有了这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柏条河在郫县团结石堤堰汇入走马河支流徐堰河后下游分为毗河、府河,府河是成都市区锦江的主源。

                            点看全图

                            1956年,在府河安靖段的方碑村开挖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工程,66年改现名)取水灌溉成都北部、东部,当年一期工程通水,实际灌溉农田9万余亩。70年代五、六期工程通水后,灌溉面积300万亩。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在东风渠进水口处,安靖作为蜀绣之乡建了个蜀绣公园,配套修了蜀绣商业街。春节,又逢疫情,商业街未开,河边喝茶晒太阳跳舞的不少。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步道边立了个宣传栏,上有蜀绣公园的规划图以及方碑村来历介绍:熠熠方碑。

                            点看全图

                            百姓过上好日子,论起这功来,有举人乡贤,有堪舆大师,却没有人民,他们被忘了吗?

                            点看全图

                            碑在哪里?这才是无字的碑。

                            通宝推:阴霾信仰,hattie,落木千山,赤之忤逆,acton,侧翼,天马行空,达雅,白玉老虎,diorited,方平,唐家山,老陈70,伏波将军,桥上,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夫人嘲笑本狐:为啥几个帖子都是以“晒太阳”开头?

                              是呀,晒太阳、喝茶、打麻将,是人所共知的成都生活三件快事。只是,当我们惬意之时,至要对那些流过血、流过汗的先人、同辈保持基本的敬意吧。

                              抓个bug,岷江干流金马河都江堰鱼嘴至新津南河口,右岸汇入的是邛崃山东坡支流,不是龙门山东坡。龙门山脉西南起至都江堰,东北至摩天岭,是岷江水系与沱江、涪江等水系分水岭。都江堰以南的邛崃山脉是岷江水系与大渡河水系分水岭。

                              龙门山断裂带范围要比龙门山广,本狐被这个误导了,还以为邛崃山脉是龙门山脉的南段。

                          • 家园 【结论】对主贴的回应: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写”部分同意。也就是说,还有部分不同意“时并没想要对楼主主贴作回应,原因很简单,这些年虽然看了不少资料,查了很多数据,也有自己的一些定认识,但一直没找到一个能把资料和观点串起来且合乎逻辑的总体解释。

                            这次看了大家这么多讨论,自己也补充来补充去,思路似乎理顺了,可以就此问题给出一个明确回答了:

                            先说总的结论:“分田单干”在当年迅速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借用一句话:大气候和小气候决定的。

                            再一一列出本狐的理由:

                            1、“分田单干”在粮食生产上并未表现出相对“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本穷在《: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继续赵树凯的<县长 省长 九号院——王郁昭散记>》里列出的全国/安徽省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都表明,无论是粮食总产还是单产,公社时期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分田单干”时期的。

                            也许有人会拿出分田后吃饱了饭、分田前还饿肚子来说事,简单,补习一下“绝对值”、“相对值”、“总值”、“人均值”、“增加值”、”增速“这几个概念的内涵。

                            2、与其说“分田单干”解放了农民,不如说解放了干部。

                            近年来,随着粮食统计数据发掘整理,继续坚持“‘分田单干’解决了粮食问题、让中国人吃饱了饭”的人越来越少(教育的普及让大多数人都有了基本的认知逻辑),一些人转换视角,强调“‘分田单干’解放了农民”,农民离开土地进入比较收益更高的行业。

                            这个说法似是而非,从宏观来讲,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能增加足够的非农岗位,否则,农民离开土地就是逃荒、流民、进入贫民窟(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公社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投资集中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第一部类产业,等量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在72年尼克松访华后,整个经济开始转向民生,大趋势就是非农就业岗位增速加快。农民离开土地并不一定需要离乡,河里陈王发了很多苏南社队企业的帖子,虽然中部、西部地区要比东部慢个几拍,但总体看,公社时期的农民转入非农产业的机会也是会越来越多的。

                            之所以说“‘分田单干’解放了干部”,很简单,分田后农业生产的丰歉完全由农民家庭自己负责,吃饱饭or饿肚子,干部都没有责任。

                            3、从集体化开始,从上到下,决策层、执行层、农民,一直都不少的“分田单干”支持者。

                            农民中有技术、有劳力的家庭觉得自己种田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平衡(公社时期的分配,有很大程度的基本保障性质,还有就是教育、卫生、水利的支出都在中间参与分配)。中间负责执行的干部们觉得事情繁琐、压力大。而高层,面对偌大一个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总有很多搞得不好的地方,那么,对差的地方换个模式,就是一个合理的思路(老田曾经访问过农业部副部长李友九老同志,他谈到分田前后的一些事情。据他说:当时农业部有个调查数据,有三分之一的生产队是很好的,中间百分之四十也还可以,大约有四分之一生产队生产搞得不好,邓小平倒是没有说过要全部包产到户。)

                            列了1、2、3,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气候”让“分田单干”迅速全面铺开的呢?我认为是“党由先锋队向执政党转型”。

                            作为先锋队的成员,其要求是:深入群众、要管理、要带头;而只是作为执政团队成员,那么,自然就是“你发财我收税,你破产我不管”。

                            通宝推:diorited,acton,东海后学,审度,起于青萍之末,偶卖糕的,四十千,
                            • 家园 宝推!

                              对,就是从做先锋队到做官的变化。

                              不能,也不愿,按照主席的要求,吃苦在前,享福在后,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带领大家建设。

                              自然而然的转向了“做官”,做“管理者”。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是封建思想的残余,其实改开后很多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 家园 我来抬杠了

                              就说一点,公社体制没有自由退出机制,这个是最大弊端。陈王说的他们那里随便申请一下就行,至少在潮汕地区是不可能的。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会严重打击积极性,整体的工作效率不可能高,给最好的化肥,也没法把化肥的作用发挥到最高。

                              逻辑上说,如果没有选择也能有高效率,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奴隶制的盛行。事实上没有发生这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没有选择,工作效率肯定不高。

                              ======== 分割线 ============

                              我的看法是,分田单干最大的好处是,多了个退出机制,增加了人与田的流动性,让田地可以让更善于种田的人的手中,不善于耕田的,可以退出,寻求其他工作机会。

                              这个就是分田单干的经济意义。

                              • 家园 你对退出机制的理解有偏差

                                农民退出,就是进厂做工人,出去做施工人员,做各种手艺人,出去做饭店服务员,商店服务员,老师之类的,生产队无限欢迎,因为人多地少啊。当时粮食紧张,有粮票,因此一般要求交基本工分等值的钱,保留社籍,分口粮给你,我们小队大概有10%的这类人员。

                                如果是正式招工,转成城市户口,则没有口粮田了。

                                以上两种退出,都是大家欢迎的。但是老邓的分田,就没法退出了。几十年了,水利没有人修,公共道路没有人修。你能退出单干吗?你只能不干。

                                我奶奶在乡下,农活干不动,但是叫她抛荒,她坚决不肯,说遭天谴。于是花钱雇人干,但种田本来不赚钱,再花钱找人干,等于亏钱,把田给别人有舍不得。一直到分田20年后才正式把田给了别人。

                                • 家园 我说的退出,更准确的是指选择的自由

                                  你说的“就是进厂做工人,出去做施工人员,做各种手艺人,出去做饭店服务员,商店服务员,”,至少在潮汕地区,在改开前甚为少见,当兵比这些都常见。

                                  对比改开后,选择多了很多。以前说过,我妈村里,83年就有人选择来深圳卖猪肉,我表哥84年来深圳当临时工,在某工厂里当搬运工,这两个例子,只是说明,他们已经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留在公社里。这种自由选择,在改开前是难以想象的。

                                  退出的概念澄清完,再问一下这句话:“几十年了,水利没有人修,公共道路没有人修。”

                                  两个问题:

                                  1. 我不否认在某些地方会有你说的这个情况出现,照道理,几十年间,即便有化肥协助,粮食产出应该是每况愈下的,为啥改开后,中国并没有出现粮食危机?

                                  2. 事实上,政府也没有重新实施公社的制度吧?分了的田也没有回收吧?那么是什么原因解决了粮食问题呢?就是靠化肥吗?

                              • 家园 你这个理解是错的。坚持单干的农户也不是孤例。

                                公社组织有两大经济作用:

                                第一是降低征税成本,但后来供养人数过多,逐步消失。

                                第二是便于组织农田水利建设,高效低成本地集中使用劳动力。

                                ---------

                                单干农户宁可承受高征粮,也要坚持单干,这是其劳动能力较高所致。

                                建国后的制度,客观上在分配上并未完全坚持科学的按劳分配,而是为了公平,主动压制部分能力较强的人,以防止两极分化。

                                在理想消退之后,这种制度继续坚持,强者怨恨,弱者以为理所当然,尚嫌不足,很难再维持下去。只能受二茬罪,事实教育。

                                • 家园 我老家大多数人都愿意包产到户

                                  听我父亲说当时社员都愿意单干,大队干部不愿意分,大队生产队一些做副业的社员也不大情愿分。

                                  • 家园 我以为您说的实情。

                                    分田单干,农民不但获得的是独立经营,还有人身自由。

                                    大队干部失落必然,一时之间没了抓手。

                                    计划生育推行在乡村如此残暴,与基层干部失落感有一定关系。

                                    • 家园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以胡乱联系的。
                                      • 家园 这个涉及科学方法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则

                                        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用事实来解释事实

                                        • 家园 偷换概念。当一个事实接替前一个事实发生时,这是指

                                          两个事实相关,但不能互相解释。

                                          老狐狸说万物都可以胡乱联系,是指相关性从负一,到正一。

                                          因此不是互相解释的问题,而是相关性的问题。

                                          • 家园 我说的仅仅是个规则而已

                                            科学方法的这个规则就是不允许用事实来解释事实,跟象棋里,马不可走田一样,都是规则而已。

                                            至于为啥会有这个规则,其实还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允许用事实来解释事实,又会怎么样?

                                            很简单,老老狐狸所说的万物可以胡乱联系,就不再是胡乱的了,我们必须同意万物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例子:某人今天中了六合彩(事实一),那是因为我昨晚胃口大开,吃了两碗饭(事实二)导致的。

                                            荒谬吗?不想这么荒谬的话,就必须接受这个规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