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汉娜·阿伦特与资本主义秩序讨论之一

                                                                    汉娜·阿伦特与资本主义秩序讨论之一:她为何被捧?她与米塞斯等人的区别是什么?(一组对话)

                                                                    A:

                                                                    最近四十年,在资本主义全胜地区,有一大批中外思想家被当做人类文明的瑰宝,通过主流学术出版渠道,郑重介绍给大众,尤其是学历较高的青年。这批人包括不限于托克维尔、哈耶克、钱穆、蔡元培、阿伦特等等,名单很长不一一列举。这批人的文化遗产协助塑造了四十年来的社会意识,功劳很大。

                                                                    其中,汉娜·阿伦特貌似有点特别。她在思想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贡献到底是啥?如果她仅仅否定了无产阶级及其革命的现实性,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计其数,为何要单独捧她呢?比如说,受到特定中产圈子热捧的米塞斯,就是一位以钢笔为斧头,在书斋里怒劈布尔什维克狗头的著名文人。阿伦特与米塞斯的区别,到底是啥?

                                                                    B:

                                                                    汉娜·阿伦特给我的比较深刻印象,就是她特别“反群众”,喜欢用类似于“民粹”的概念去批判所有的群众运动。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在说“人,不治理不行”。

                                                                    C:

                                                                    阿伦特最出名的地方,是她奠定了一种普世价值,或者说,“反极权主义”的战后社会主流共识。米塞斯虽然很激烈的反共,但是他主张全面放任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在战后社会成为不了共识。所谓共识,是要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去教导多数人的,否则只会给秩序添乱。阿伦特的文章能进中小学的公民课,教导青少年从小警惕万恶的极权主义,米塞斯、哈耶克之流,只能在“独立思考”的部分中产阶级中间,低调供奉在“文明神殿”里。

                                                                    换句话说,阿伦特还是有改良倾向的,在战后社会甚至在今天的多元社会里,很适合成为主流秩序的牌匾。米塞斯、哈耶克之流,太过直白的要求撕破一切改良,等于不给统治机器浇润滑油。他们身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卫道士,对于改良主义的恐惧,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一模一样,注定了在很长时间里,生不逢时。

                                                                    A:

                                                                    战后的社会改良是大趋势,只有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区别。反共当局,比如菲律宾的马科斯总统,也会组织爱国青年义务下乡给贫民打疫苗、挖水井,办小学。其它的反共当局,比如美国的约翰逊总统,也会派FBI去南方清理三K党。进一步说,反共当局,比如伊朗的巴列维国王,也会颁布劳动法规,规范劳资关系,打击恶意欠薪的老板。或许,在米塞斯等人看来,马科斯和巴列维在扭曲市场关系,蕴含着“极权主义”的危险。

                                                                    C:

                                                                    阿伦特赞同米塞斯关于“改良主义蕴含共产主义危险性”的说法,但是她不反对用改良去维护秩序,也不认为必须打破现状,去实现一个更纯正的市场秩序。米塞斯就不同了,杀光赤党还不能满足他,他反对现有这个已经反复重组、打过无数补丁的资本主义秩序,要建立一个高纯度的市场自由社会。

                                                                    形象一点概括,阿伦特说“现在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不挺好吗?让我们谈谈情,跳跳舞~”,米塞斯一拍桌子:“现在好?好个屁啊!”。这大概就是二者的区别吧!

                                                                    B:

                                                                    阿伦特的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要防止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A:

                                                                    说到“主要是防止左”,最近30年,米塞斯和阿伦特都被国内主流文化舆论力捧,虽然阿伦特更走红一些。既然他俩毕竟有一定区别,

                                                                    为啥他俩的粉丝没有互相掐脖子、踢裆、打闷棍?甚至看不到互相说点什么风凉话?也许,社会主流是从一个浓厚右翼的角度去理解米塞斯和阿伦特的,所以眼中的二人形象只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

                                                                    C:

                                                                    在资本主义全胜地区,两个人的理论共性更大嘛!但是在社会教育领域,阿伦特很明显比米塞斯更加入得厅堂。米塞斯连纳粹都不嫌弃的,虽然“市场至上”的精神内核很吸引中产人士,但是外壳太恶臭了。阿伦特就很“人道”和”多元”,更符合现在的资本主义学术偶像审美。顺便解释一句:所谓偶像审美,就是“这个人很伟大,奠定了我们社会的普遍价值blabla的”~

                                                                    比如说,阿伦特喜欢吹捧卢森堡,从一个女性的角度,以及从改良主义的温和角度。反观与米塞斯只有五厘米的哈耶克,即使对一个拼命屠杀革命工人的社民党部长,比如诺斯克,他也很难存在共情。这就尴尬了,毕竟今天的多元政治,讲究的就是一个花花轿子人抬人,都是维稳的工具人,互相给面子才过得去~

                                                                    D:

                                                                    说到阿伦特,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资本主义民主社会最想要的“好人”:喜欢代议制民主,反对群众运动,但是又不像哈耶克那样对着全体左派开地图炮,对本身也有点像“好人”的左派,就往她自己那个方向塑造……

                                                                    E:

                                                                    阿伦特可以称为“小清新反共”,拿笔的阿伦特与拿枪的弗朗哥,都是旧秩序的组成,要用总体观点对待。

                                                                    未完待续

                                                                    • 家园 【原创】汉娜·阿伦特与资本主义秩序讨之二

                                                                      汉娜·阿伦特与资本主义秩序讨论之二:女性身份的作用、“柔性反共”、主流改良派的忧虑(一组对话)

                                                                      A:

                                                                      阿伦特的女性身份,有没有影响到她的形象包装?

                                                                      B:

                                                                      有的。以前在北美去过的一家无政府主义书店,阿伦特作品放的很靠前。有些小年轻看她的书和传记,有种莫名的情怀,甚至是当言情小说来读的。而我是个不读书的人,所以无感……

                                                                      或许,这就叫“柔性反共”吧!

                                                                      C:

                                                                      她对卢森堡有一种女人的共鸣吧?而且女哲学家比较少,前两年女权思想开始流行的时候,阿伦特的东西也挺流行的。

                                                                      D:

                                                                      所谓“柔性反共”的套路,我补充两句:这个套路的特色,是强调“有些左派也是活生生的人,跟我们正常人差不多,对他们要包容,要看到他们人性的一面”。比如说,特别强调卢森堡当年怎么养花种草、跟闺蜜谈天说地什么的。这一类的塑造方式,既是垄断对历史人物的解释权,也是暗示今天的颠覆分子:请问,你们有没有人性的那一面呢?如果有,请展示给我们看。我们很开明的,我们是兼容并包的!

                                                                      E:

                                                                      我翻译《神的刺客》一书时,浏览过一点她的东西。感觉很庸俗,没什么特别的。她像个肉喇叭,不停的喊一个固定调子:斯大林的苏联搞国家恐怖主义,不好;德国纳粹搞国家恐怖主义,不好。什么是好呢?中道原则好。于是“国家恐怖主义”成了一个抽象的东西,对立于抽象的“中道民主”。

                                                                      A:

                                                                      说到阿伦特与米塞斯的区别,我想到一件事:在资本主义全胜地区,哈耶克走红这么多年,对改良主义的兴起,是否起到了抑制作用?换句话说,主流的改良主义力量,这些年来学会了境外的一套成熟社运手段,同时似乎始终回避批判哈耶克。这里边反映了什么深层次的精神困境吗?

                                                                      B:

                                                                      我个人理解,对哈耶克为代表的市场至上思潮,前些年的主流改良派完全持一种“矫枉不得不过正”的包容态度。不过,最近几年,他们看到了部分保守主义者与主流秩序合流的趋势后,有点恐慌了。举一个例:知名自由派宪法学家“千帆一张任我行”曾经出来开炮说“保守主义不该保大清国的守”,就体现了这种担忧。

                                                                      补充解释两句:所谓主流改良派,我认为分两类:一类要在市场秩序现状的基础上引入选票民主,承诺加强基本社会保障;另一类更进一步,主张加强反歧视,甚至要搞福利社会的。这个改良派群体貌似认为保守主义的话语,不加调控的话,会强化主流秩序的政治合法性。

                                                                      C:

                                                                      说句闲话,阿伦特的丈夫曾经是德共党员,结果被扣了顶“勾结托派”的帽子给开除了……

                                                                      D:

                                                                      说句闲话:主流“知识界”若有若无的暗示阿伦特是“左派”…… 这是资产阶级国家惯用的招数,找个貌似跟红色背景有点牵扯的人出来维护稳定……

                                                                      E:

                                                                      这两年,哪怕是网络平台这个层次,顶着“前左派”拉人气的网右流量明星都不少……

                                                                      未完待续

                                                                      通宝推:真历啊,
                                                                      • 家园 【原创】围绕话剧剧本《万岁,西班牙!》的讨论

                                                                        围绕话剧剧本《万岁,西班牙!》的讨论(一组对话)

                                                                        A:

                                                                        话剧剧本《万岁,西班牙!》是苏联作家А.Н.Афингенов创作的,据说30年代曾被开除联共党籍,偏巧在这个剧本创作后不久,被恢复了党籍,后于1941年牺牲于德军轰炸。剧本的中文版于1937年8月发行,译者是老地下党于伶,用的是笔名"尤兢“,解放后当过上影厂厂长。

                                                                        这个剧本与其说是带有完整性的艺术创作,不如说是西班牙革命通过苏联体制内文人的笔,表达出来的某些碎片。革命的热浪让据说并未去过现场的作者,也能捕捉到一些气息,但又免不了加以扭曲、掩盖乃至移花接木。

                                                                        剧本中,叛乱的“将军”是最忠于自己立场、最坦诚也最有说服力的形象。他宣布:

                                                                        “三天之内,我们要攻进玛德里。第四天上,三十万匪徒将要全部被枪杀。兵士们记着我们的战争是新式的战争!在新式的战争中,被征服者是要全部消灭的。”

                                                                        这几句话说的是20世纪阶级战争的新形式,即总体战。统治者在一次战争中要消灭被统治者的反抗力量,确保好几代人不敢、不懂得如何颠覆秩序。在1918年的芬兰革命期间,就是如此。那次革命中,组织为芬兰红军的工人阶级,在战斗和失败后被杀、被监禁流放人数达到十多万人,占工人阶级总数的很大比例。芬兰统治者事实上进行了对一个阶级的整体消灭。

                                                                        将军继续说:

                                                                        "只要我们刚一攻进玛德里,我们在法国的朋友就会跟着我们的例子,那么欧洲马上就预备神圣的同东方的布尔什维克的斗争"

                                                                        在作者笔下,反派在讲阶级战争,正面人物却在说“民族”。

                                                                        “我是民族的子孙,西班牙共和国的国民,愿意加入人民军,发誓把一切力量供献给共和国和他的政府。把我自己的生命交给我的共和国的军队交给我的民族!”

                                                                        但我们可以看到,打叛军的都是工人、矿工、画家、民间艺人、擦鞋的,送报的。唯一出现过的一个商人,不支持革命,说了几句酸话。除此之外,这个剧本里没有资本家的形象。这是因为西班牙资产阶级几乎全部站到佛朗哥阵营那边去了,而革命期间的创作者无法完全排斥现实的压力,他到底是没敢生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进步派”的开明形象。

                                                                        B:

                                                                        大家好,我是《万岁!西班牙》的录入者雪球。里面描述何哲和康卡那一段,总感觉不大对。把爱情写进去,很不严肃,感觉是歪曲了什么。无政府主义者恩利柯的形象很不错,本来苏联对他们的态度不应该那么好的吧?居然给他塑造了一个为保卫托莱多,和叛军同归于尽的形象。不过,从恩利柯嘴里说出「纪律万岁」也是挺讽刺的。

                                                                        A:

                                                                        我觉得很正常。爱情和社会革命都跟青春息息相关。这个剧本的特点就是作者不得不一面宣传苏联官僚集团在西班牙战争中破坏革命的立场,一面掺进许多真实的画面。

                                                                        至于者恩利柯,他是被塑造成“可以教育好的群众”,跟必须打死的“托派汉奸”不一样。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而苏联官僚的特点就是愿意跟一切现实存在的力量集团妥协,以及做交易。

                                                                        C:

                                                                        米古哀利 你破坏军纪纪律啦,恩利柯。

                                                                        恩利柯 那末我喊:打倒纪律,它限制勇气和感情!

                                                                        大学生和滑稽家 对呀!同志们跟着我们!冲呀!

                                                                        米古哀利 没有纪律,我们就不能创立军队。

                                                                        恩利柯 那末,我们就不须要军队,我们以自由人格的英雄主义来战胜法西斯蒂。

                                                                        米古哀利 英雄主义生长在斗争中间,斗争领导人民,人民联合成军队——军队以组织、刚毅和纪律战胜人家。

                                                                        大学生 我不愿意讨论。

                                                                        ————————

                                                                        这段倒是很好地体现了无政府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在组织原则上的差异。无政府主义强调热情、勇气和英雄主义,斯大林主义则强调“组织”和“纪律”。

                                                                        斯大林主义竭力束缚群众的热情、勇气和主动性,于是群众本能地通过较少束缚的无政府主义组织来发挥它们

                                                                        A:

                                                                        我觉得不是无政府主义原则的问题。是作者把群众的革命实践故意歪曲表现为“不要纪律”。作者所谓纪律,其实指通过服从当局来服从旧秩序,从头到尾都是偷换概念。

                                                                        B:

                                                                        你看到后面,会发现恩利柯 的形象有点缝合,尤其最后喊“纪律万岁"的时候。

                                                                        A:

                                                                        是故意缝合,表现群众醒悟过来,必须遵守秩序,也就是服从当局,而这意味着服从资产阶级统治。这个剧本,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共产党,苏联记者,工人群众,面目都有些扭曲。

                                                                        只有'将军"是完全忠于自己的。还有那个神父也刻画的很好。这个剧本的人物多数是扭曲或被掩盖了部分面目。只有将军是坦诚的,从头到尾就是杀布尔什维克,杀共党,杀工人。大概,这样的写作反映了30年代苏联主流文艺思想的特点:对旧统治阶级还能正常的表现,但如何推翻这个统治者?官方已经无法面对了,只能各种扭曲。

                                                                        D:

                                                                        将军说:

                                                                        ”在玛德里,没有军官,指挥无人。他们不知道「纪律」这个字。“

                                                                        作者借助资产阶级将军的口,宣传所谓纪律。这很滑稽:革命的危机在于没有军官。

                                                                        A:

                                                                        剧中人物前面说”民族“,最后又高呼康敏/共产主义。但全剧不解释民族与共产如何协调,让观众自己去猜

                                                                        B:

                                                                        日后西班牙革命彻底失败,基本上就是被这套逻辑给坑的,感觉不合利益就抛弃了他们

                                                                        C:

                                                                        康 卡 我不好了,亲爱的……达拉威拉!红天……同志们……(突然几乎地狂叫)何哲,瞧,瞧那边!这不是红天……这不是红天……这是我的莫斯科。我认得它,何哲,我瞧见它了,你瞧呀!

                                                                        (于是凝固在最后的挣扎中的他们两人,仿佛瞥见一个火红色的莫斯科克林姆宫的侧面像,从遥远的红天中生长起来,洋溢着,充满着苍穹。)

                                                                        康 卡 现在我可以死了,同志们!(倒下)

                                                                        ——————————————————

                                                                        这种对苏联的强烈憧憬,并不是生造的,而是真实的,不过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得这么戏剧化。

                                                                        恩利柯 我们找你啦,桃洛列斯,我要控告纵队司令官:他是共产党员,因此对我们不公平。

                                                                        米古哀利 我是共产党员,所以和你们很讲究小礼节。

                                                                        恩利柯 为什么你不满意无政府主义者的小队?难道我们不够勇敢吗?

                                                                        米古哀利 你们组织得不好。

                                                                        恩利柯 我们无政府主义者,在上司面前不振作的。

                                                                        米古哀利 而且不按时擦枪。

                                                                        恩利柯 我们的枪,射击得发烧了,要使它凉一凉。

                                                                        米古哀利 你们浪费了过多的子弹。

                                                                        恩利柯 打仗就别吝惜子弹。

                                                                        米古哀利 你忘记人家不贩卖军火给我们,不干涉会一变而为封锁了。我们由于军需不足而停憩下来,可是你们还不节省。

                                                                        恩利柯 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常在前面。

                                                                        桃洛列斯 哎呀,恩利柯,不是常常(取报纸念):「我一定要抱着全副庄严心注意无政府主义者同志们近来的情形,比如昨天,在一个晚上,一部分战士们开头很好地应战,然而后来在突然退却的一霎间,就进行自己的需要,还宣称仅仅服从于他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的委员会。」有一次我就想同你们的分队谈谈关于这个事实。

                                                                        恩利柯 但是,这不关我们的事。

                                                                        桃洛列斯 这可能就是从你们发生的。

                                                                        恩利柯 我把你对分队的怀疑转达之后,再招呼你讨论吧。

                                                                        桃洛列斯 此地是前线,可不是玛德里的咖啡店。

                                                                        米古哀利 而且我禁止讨论。

                                                                        恩利柯 我服从就像一个服从的人,要反对就像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

                                                                        这段争论太有意思了。

                                                                        无政府主义者被描写成无视纪律的捣蛋鬼,似乎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差别,仅在于要不要组织和纪律。

                                                                        D:

                                                                        恩利柯最后的行动,大喊纪律万岁,行动却是违反纪律的心血来潮之作,不过在我看来更表现出了他的不羁。

                                                                        A:

                                                                        从戏剧效果看正好表达了群众对服从秩序的大彻大悟,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是作者本人的文艺专业能力的体现,不是生硬的塑造一个无政府分子彻底蜕变为全身军装见了领导就打立正的木头人,而是尽量塑造一个活的形象。

                                                                        作者在剧本前言里说,许多人物是真实的,包括母亲和她三个牺牲的女儿,其中一个叫洛齐达。借民间艺人之口,作者为牺牲的战士们写了一首歌,让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把它传下去吧……

                                                                        洛齐达之歌:

                                                                        时间与生命匆匆地逝去,

                                                                        有许多在我们生命中行将忘记,

                                                                        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洛齐达——你的名字。

                                                                        洛齐达呀……我的心儿悲疼。

                                                                        西班牙被自己子孙的鲜血洗净。

                                                                        我瞧着他们死亡——

                                                                        洛齐达——你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可惜你没有擒着活的仇敌,

                                                                        你的心儿就被自己的子弹射穿。

                                                                        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洛齐达——你的名字。

                                                                        幕布落下。对话结束。

                                                                        ——————————————-

                                                                        A: 哎!你录入完了我才发现,这个剧本解放后再版过…… 真是抱歉。不过你的录入也有好处,让我们有讨论的机会。而且文字版也有区别于PDF的价值。李星一直反对在PDF版本之外,另外打文字版,这次要承认文字版也有价值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B:

                                                                        哦,没事。

                                                                        对话真的结束了。

                                                                        • 家园 【原创】大学专业的选择

                                                                          大学专业的选择:读哲学?读法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组对话)

                                                                          A:

                                                                          李星老伯,我现在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了。我以前的设想是学法学,从分数来说,能上某个211大学的法学专业,毕业后去深圳,做类似法律援助的工作,帮助工人阶级。我产生做法援工作的想法,是有一次看到网络上有个湖南年轻工人发他们整厂搬迁的事情,老板给的赔偿少,但是整厂的工人都默默签了字。他在网络上传播这个事情,我问他怎么办,他打算自己去看合同,还要去找个律师。后面,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现在,我有个机会,可以被某精英大学的哲学系录取。你觉得我应该怎么选?而且,你怎么看待一些如今的“哲学理论”呢?

                                                                          我希望接受比较系统的哲学教育,今后或许去境外继续深造。我一方面觉得或许有些哲学“理论”是对的,但一方面我也明白这意味着放弃阶级斗争,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斗争已经被最新的哲学理论证明是不存在的。我也想过读完哲学回来,再考一个律师证,还是去深圳做法律援助,但是司法界的行情似乎很难允许这种半路出家的情况?

                                                                          我偏向于学哲学,但拿不定主意。

                                                                          B:

                                                                          我是初中文化程度,给你选大学专业提意见,属于信口开河。但你参与了工人文献的协作整理,所以稍作提醒,免得你吃一些不必要的亏。我的理解,一个人选专业,首要是考虑能否靠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生存,找工作的前途如何,挣钱多少,然后再考虑能否实现自己的“社会志向”。当然,如果你是富二代、官二代甚至红三代,那就另当别论了。你家里有钱吗?

                                                                          A:

                                                                          我家里钱比较多,不好意思……

                                                                          B:

                                                                          那就好办了!这样的话,你可以慢慢玩,顶多虚度青春。我个人对“研究哲学”的看法:资本主义社会里,哲学在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首先为统治者服务,并带有“高等级”的社会标签。这种标签,常常吸引一些青年去研究哲学,以为哲学可以让人对社会存在的诸般现象“一通百通”。但哲学研究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俗称“务虚”,很难确定成果,或者说,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是否认可你的成果。所以,职业化的哲学研究往往是无疾而终的。

                                                                          最近40年的资本主义全胜时代,作为社会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社会思想中的权威,已经归零了,这是因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权威归零了。这个背景下,职业性的哲学研究很难避免群魔乱舞的状况,恐怕主要工作是证明“现实很美”。这样一个时代,青年想通过长期的哲学研究去认识世界,恐怕是找错了工具。

                                                                          但同时,我不想劝阻你去长期研究哲学。首先,人不是机器,只有正确、错误两种按键。人生是需要试错的,社会也是如此。很多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展示给其他人看“不要做什么”,而不是“做什么”。有些学生在精英大学读到数学硕士,然后去和尚庙里出家了…… 这也是试错,拦是拦不住的。

                                                                          最关键的是你家不缺钱,那就简单多了。你慢慢玩……

                                                                          A:

                                                                          我读哲学专业,也不是想要读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我也不是打算“研究”哲学,我觉得系统的哲学理论可以帮助我找到新的出路,我并不是说那种主流的哲学……

                                                                          看你的观点,你是认为哲学的意义不大,而且好像对于一些“激进”的哲学流派,也是这样看的?

                                                                          B:

                                                                          哲学的意义是大是小,与你这个人是否需要读哲学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哲学作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社会生产现实的关系是微妙的。很少有人能从直接研究哲学入手,找到理解现实、解释现实的途径,更别说改变现实了。

                                                                          所以,我不相信你能在哲学里找到什么路。如果研究哲学那么容易改变社会现实,难道以前研究哲学的人都不如你聪明吗?如果那么容易找到新路,能影响到资本主义现实的路,恐怕早就被别人找到了。

                                                                          这个逻辑不是很简单吗?路那么好找,哪里轮得到你去找!一个人18岁了,正是展现天才的时刻。你自省一下,你已经提出过高超的见解了吗?你的天才何在?

                                                                          A:

                                                                          我并没有要自己做什么很开创性的事情……我只是觉得……好吧,我确实过于自负了……

                                                                          B:

                                                                          我觉得你不是自负,而是被社会主流教育的很全面、很优秀。你很自然的接受了阶级社会日常状态下,对“精神”与“现实”的解释,即“精神”高于“现实”。所以你顺理成章的选择比较高的东西,即“精神”,反映出来的,只是你下意识地渴望“人往高处走”而已。

                                                                          A:

                                                                          那么你对于法律援助这样的事情,怎么看呢?而且也不知道在广东要如何立足……

                                                                          B:

                                                                          所谓法援,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秩序的一个元素,用来调解劳资矛盾的。我觉得,什么法援,什么广东,只是你自己随便想想罢了。法学专业本身来说,比较容易介入工人斗争。但也要取决于什么人去学这门专业。

                                                                          A:

                                                                          你可以细说别的办法吗?就列举一下?

                                                                          B:

                                                                          太多啦。你可以业余时间为工人提供意见,你可以应聘去工会,你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写关于劳资纠纷的文章,给工人提供经验教训。我觉得你想法比较简单,不知是生活优裕,还是一直专注学业,对社会不太了解。但你既然可以上一流大学,想来一直专注学业,不太了解社会是正常的。

                                                                          A:

                                                                          对不起,我见识太浅薄……

                                                                          B:

                                                                          我觉得你三观什么的都没成形,可能一上大学就大变样了。每次高考结束,都有学生想“大干一场” ,想搞社团,想钻研哲学,但上了大学以后,他们就正常了,有的忙于女装,有的搞演讲比赛。我觉得你也是一个正常人,很可能两个月后,你发现自己最关注的不是哲学或法学,而是女装……

                                                                          A:

                                                                          啊?!倒是不会……

                                                                          B:

                                                                          你可以试试两种专业一起来,选修一门…… 反正,家里不缺钱,你就造呗,比打赏女主播好多了……

                                                                          A:

                                                                          你这反对的虽然语气不坚决,但是态度很坚决啊?抱歉,我大概率还是要去哲学专业了。

                                                                          B:

                                                                          你家不缺钱,没啥愁的。你抽时间把文献录入一下。

                                                                          A:

                                                                          哦。

                                                                          对话结束

                                                                          • 家园 【原创】蔡元培讨论之一:共产主义之父?

                                                                            蔡元培讨论之一:共产主义之父?意识形态“通三统”的一环?“柔性招安”高手?(一组对话)

                                                                            A:

                                                                            关于蔡元培,首先我要提一下21世纪以来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先回忆一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科书章节,新文化运动中的蔡元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温和开明的大学校长”,对吧?正是他的开明管理下,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云云。从这里,咱们把视线移出教科书之外,追随一下主流秩序认定的建国实践思想渊源,或者说,思想脉络:救亡图存思想刺激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声,五四运动为共产主义政党诞生培养了干部群体,然后是革命、建国、建设…… 有关的叙述,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组织诞生的阶级基础,主流秩序要么闭口不提,要么描写为20年代学生抗争的附属品。

                                                                            B:

                                                                            既然回避掉阶级基础,就只能把共产主义组织诞生的源头上溯到五四运动,再往前就是新文化运动了。而蔡元培又是新文化运动的温床——北大的文化活动推动者。所以蔡元培俨然就成了“共产主义之父”?

                                                                            假如抛弃了工人运动这个阶级基础,逻辑上就只能认蔡作父了~

                                                                            A:

                                                                            是的!这个逻辑就是如此:正是蔡元培开明管理下,北大开始酝酿新文化运动,才有了“马克思主义被引入到中国”……

                                                                            至于工人运动,21世纪以来,工运在关于五四运动的主流阐述里,最高的地位就是与“商人罢市”并列而已。尽管作为历史现象,工人介入五四可以被主流学术接受为学运的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包容”态度,距离指出运动主导者出现历史性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更类似“知识分子唤醒了麻木不仁的群氓”……

                                                                            C:

                                                                            假如抛弃了工人运动这个阶级基础,逻辑上就只能认蔡作父了~

                                                                            ——————————

                                                                            蔡校长与工人运动是有关联的。他在五四前后大喊“劳工神圣”,而当时“劳工神圣”这个词流行一时,很多社会名流都喊过,表达的真实含义是:“近年来的历史大变局证明工人阶级很重要。既然如此,我们身为国家的柱石,一定要引导工人,让他们为国家秩序服务,而不是破坏秩序。”

                                                                            无论如何,类似蔡元培的主流社会活动家,介入工人运动是不奇怪的,要害是如何分析他(们)的介入。

                                                                            D:

                                                                            如此说来,蔡校长俨然可以戴上“为共产主义和早期工人运动做出重大贡献”的荣誉桂冠?因为蔡代表的文化精英创造了“觉醒时代”,那么工人运动必然也是他以及同道们的恩泽……

                                                                            E:

                                                                            更类似“知识分子唤醒了麻木不仁的群氓”

                                                                            ——————

                                                                            对。从“我们精英拯救你们大众”的阐述角度说,蔡元培的历史形象,又兼容了第二国际传承的“艾伯特党”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管理群众的自我定位。蔡大师的内涵太丰富了,真是个活宝贝~

                                                                            F:

                                                                            主流秩序“认蔡为父”,核心目标是要抽空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分。为此需要嫁接知识分子,强调五四运动的传承有序,保证这批民族知识分子的存在感,然后压下去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的存在感,还有五四上海工人罢工、旅法华工罢工和旅俄华工参加苏俄红军的存在感。

                                                                            A:

                                                                            蔡校长的内涵确实丰富,是同时代的许多其他资产阶级活动家比不了的。身为1927年杀戮共产主义群众的刽子手,解放后李济深的历史形象无法突破“被统战对象”的天花板,在意识形态建设里不堪大用。同样指挥过杀戮工农的蔡元培,他的巨大优势在于,通过民族解放、思想自由以及“抗日反蒋”光环,21世纪的主流秩序可以尝试将自己的“历史遗留物”与资本主义市场衔接在一起。所谓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日后的共产主义政党救中国。这一整套逻辑捋下来,蔡元培就成了主流意识形态不同部分拼接起来的特殊纽带之一。

                                                                            当然,也有其它的类似纽带,比如解放后留在国内的上海工商家族……

                                                                            C:

                                                                            所谓拼接意识形态的特殊纽带,就是最近20年主流意识形态追求的“通三统”,即整合不同阶级的思想遗产,为现实秩序服务。在“通三统”的视角里,蔡元培教化、点化过毛泽东,阶级社会的精神传承就是这样被描绘出来的。

                                                                            A:

                                                                            就蔡元培这个话题引申来说,当下最急迫的还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回顾整个近现代史。可以说,21世纪的每一个人都受主流的历史教育所害,无法理解1949的社会革命为什么胜利。举一个例子:目前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袁世凯也是资产阶级代表,是吧?

                                                                            C:

                                                                            主流学界研究袁世凯已经很深入了,早就不是什么窃国大盗之类脸谱化的论断了。这30年来,主流学术界做了很多功课,一方面是回答“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本土资本主义灵魂之问,一方面也有助于被统治的大众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的演变史,破除20世纪社会思想的很多肤浅之见,为工人阶级最终回答“我是谁,我怎么来的,当初我怎么斗争的,我怎么胜利的,我怎么失败的”,提供了很多间接的思想养分。

                                                                            当然,工人阶级的自觉探索,目前来说,还基本为零。

                                                                            B:

                                                                            说到蔡元培的“缝合性”功能,除了在思想史中扮演这个缝合角色,现实的统治秩序里,他也扮演过类似的角色。1927年的白色恐怖过后,他和杨杏佛主导的南京政府中央研究机构收容了一批共产党员,包括陈翰笙,让他们搞田野调查。就是说,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蔡元培等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协调反革命阵营屠杀群众。秩序稳定后,他又伸出温暖的大手,收容没死透的青年共产党人,也不在乎他们是否继续搞地下活动,而是大大方方给学术机会。研究成果属于全社会,但也帮助统治者了解现实。

                                                                            这一手确实毒辣,属于阳谋。不逼着你转向,也不刻意讨好你,既然你想继续革命,又可能入地无门,有机会搞研究,不仅养活自己,还有身份掩护,对地下党活动都有好处。你干不干?当然干了。

                                                                            最终,只要秩序继续稳定,一批有才华的革命青年难免习惯做学问,渐渐融入体制。这就是柔性招安。

                                                                            D:

                                                                            现在很多左派青年也是这个想法,搞政治貌似走不通,想走学术路,成为左翼学术人。

                                                                            未完待续

                                                                            • 家园 【原创】蔡元培讨论之二:拥护社会步的反共狂徒?拎不清的高尔察克将军

                                                                              蔡元培讨论之二:拥护社会进步的反共狂徒?拎不清的高尔察克将军、“辣手书生”今何在?(一组对话)

                                                                              A:

                                                                              蔡元培这种政治人物,算是挺正常的“救国革命家”嘛,他懂得要利用一些“进步力量”,去改变阶级社会的某些政治要素。

                                                                              B:

                                                                              我觉得蔡校长应该归入“秩序党”中的自由主义者?

                                                                              C:

                                                                              我觉得有点像体制内自由派?不管怎么样,21世纪的中国自由派是把蔡元培当作正面的民国理想人物的。

                                                                              A:

                                                                              蔡元培或者说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他们的某种特色,就是要推陈出新,给群众树立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让社会做出一些跟上时代的进步。同时,他们很讨厌强化阶级斗争的左翼革命。

                                                                              20年代的中国革命期间,布哈林把蔡元培这类人当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者”,最终却发现他们在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对共产主义采取的是绝对的不妥协态度,导致布哈林主导的“政治赎买”政策,即拉住他心目中的“国民党激进派”以便扩大革命阵营,遭到巨大失败,工农大众被他心目中的“国民党激进派”杀的血流成河。

                                                                              D:

                                                                              回过头看,20年代布哈林等人沿着第二国际的实践惯性,把亚非拉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当做欧战前的旧式左翼妥协派了。这一惯性,恐怕来自“工农群众天然属于我们左派”的思维习惯。而在20年代,资本主义为了生存下去,正在诞生擅长鼓动群众、能够接纳社会进步而坚决抗拒工人革命的各种街头力量。某种角度上,蔡元培也是这类力量的一份子,虽然他距离“街头鼓动家”的形象有点远。

                                                                              A:

                                                                              蔡元培确实代表了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革新派,具有坚韧的战斗精神,敢于彻底的贯彻政治信条。他们对资产阶级的处境,对资本主义的危机,对工人阶级的崛起,有敏锐的嗅觉,相比一般意义的改良主义者,这些忠于信仰的革新派,能够更大胆地利用和消灭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共产党。蔡元培,陈公博,吴稚晖,我感觉都是这种果敢的革新派。

                                                                              反而是陈炯明这种民初的军阀政客,困于一些旧式的官场博弈思维,不太能及时放开手与左翼革命彻底对抗。当然,陈某人不怕屠杀工农,就像吴佩孚也不怕杀人。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革命洪水缺乏认识。而蔡元培、吴稚晖就不同了,他们更加敢说敢做,更愿意在社会、群众、理论和革命领导权问题上,与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展开全面较量,既能放下身段去利用赤色分子,也随时准备杀光他们。

                                                                              要指出的是,蔡、吴代表的资产阶级革新派,认为政权的“不道德”会让他们的革新努力陷入覆灭。在他们看来,这种“不道德”表现在上下压制、政令不行、黑金政治以及分赃不均上。很多时候资产阶级革新派喜欢用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旗号装点自己,因为这类崭新的旗号引人联想的“道德性”,很有利于展开资产阶级专政前提下的革新运动。

                                                                              D:

                                                                              你的描述让我想起“看到野蛮人到了大门口,拍案而起拯救文明”的有产阶级志士,比如高尔察克将军。高将军是体制内官僚,但并非政客。他与蔡元培的区别是什么?

                                                                              B:

                                                                              蔡元培在五四之前努力办教育,显然是为了培养“新人”。欧战之后,他很注意群众运动,属于跟得上时代的人。他强调道德的完善,想让中国社会跟上资本主义前进的步伐,但不能颠覆现有的财产关系。

                                                                              确实,他是当时民国统治者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的革新派了。

                                                                              A:

                                                                              1917年以前,高尔察克对革命危机的现状认识不足。他是后知后觉的反革命,导致所有努力总是慢一拍。蔡元培更类似高尔察克成为“最高执政官”以后,管辖的那群叫嚣杀光赤匪的社会革命党议员、激进派部长以及左翼工会官僚。一定程度上,沙俄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与帝国官僚是泾渭分明的关系,导致工人革命发生时,他们难以立即整合起来反扑工人。

                                                                              作为清末民初的活动家,蔡元培是跨界的,早就尝过通过暴力变更政权获得国家影响。他并不惧怕用铁拳头打破现实。辛亥之后政治革新的继续推进,也是他把阶级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的现实方式。至于1927年清洗共产主义群众,这是为了确保政治革新不失控,避免革新的矛头指向自己。

                                                                              说到底,“革新、进步”的旗帜,对蔡元培等人具有明确的含义,即刷新秩序的同时保存秩序。而对社会大众来说,“革新、进步”的本质是让他们摆脱剥削压迫。面对积极起来的工农,蔡元培那一群人的优势在于一开始就懂得“革新”旗帜的目标在哪里,就像掌握了一张完整的地图,可以在需要的时刻愚弄和葬送寻找出路的群众。

                                                                              D:

                                                                              回到21世纪的资本主义全胜地区,可以说看不到哪个资产阶级活动家想走群众运动这条路。在“办教育、培训干部”这一点上,乡建运动的铁老帅与蔡校长有相似之处。但从铁帅二十年实践来看,他显然比蔡元培保守许多,在思想界打的旗号也是“告别百年激进”。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口号,或许暗示了蓬勃向上的资本主义秩序,暂时还不需要蔡元培类型的辣手书生出来擎天保驾……

                                                                              未完待续

                                                                              • 家园 【原创】电影《红军与白军》讨论之三:“有意义”跟“有意思”

                                                                                电影《红军与白军》讨论之三:“有意义”跟“有意思”、“得民心者得天下”?旧秩序的维护(一组对话)

                                                                                A:

                                                                                我有几个朋友,他们看《红军与白军》,都觉得那部片子“太粗糙,没意义”,看完之后根本记不下来谁对谁,只记得是一个群体的运作。

                                                                                B:

                                                                                阶级社会的市民日常往往是这样的,他们希望"电影必须有意义/有意思",作为无意义的无聊生活的避难所。以这种心态来看电影,很难得到什么启发,最多只是能拿一两处情节和一两个人物,来补全自己核桃大的世界观,以及被别人牵着鼻子说"哪段拍的如何如何好",或者"xx有多坏",等等~

                                                                                A:

                                                                                有个朋友说:

                                                                                “感觉还是无法接受这种作品,虽然他说的把阶级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个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这部作品的特色我觉得毫无疑问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它没有塑造单个人物,也没有体现革命的任何主观上的美好向往。我还是觉得文艺必然要有高于现实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是分不清现实与文艺的,也绝不意味着观众就一定因此把现实和文艺搞混。”

                                                                                B:

                                                                                他想看到的电影要"有意义",觉得万事当中都可以归纳出意义。同时,他想看到的东西,既不存在于电影的背景当中,也不存在于当下的生活当中,而充分存在于对两者的想象当中。

                                                                                《红军与白军》与其说是对准了一群什么样的人,不如说是对准了一整个事件中所有的人物,如果观众不聚精会神的看,很有可能一段时间后便不知所云。这样的镜头运用,所考虑的不是一个故事是否精彩,而是试图讲述革命现实。导演对这个片子的期望,不是反应大平原上红白两军真实的作战情景,而要反应阶级真实。所以塑造一个“剧情幸运儿”来贯穿整个故事是不妥当的,而选择了根据事件发展来跟随小片段中的重要人物,他们身上没有主角光环,每一个角色的的死去都如同牲畜一般廉价,没有英雄,没有浪漫,哪怕你抱得美人也得下一秒枪毙。这种不近人情的剧情推进方式,所要的就是对革命现实血淋淋的反应。

                                                                                C:

                                                                                对这类希望看到“有意义电影”的观众,可以推荐看《静静的顿河》,或者《太白山下》。这两部片子都很写实的描绘革命的血腥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前者讲一个哥萨克村子如何经历内战里残酷的阶级斗争,后者是讲一个韩国镇子如何在土地斗争中灭亡的故事。这种作品也是不以人物为主角,而是以阶级/土地矛盾作为核心矛盾,描绘各式各样的人怎么卷入一种必然的残酷斗争里,但是故事性比《红军与白军》强一些,可以说“更有意思”。

                                                                                D:

                                                                                直面反映阶级斗争的血腥的电影还“无意义”?

                                                                                E:

                                                                                有意义不代表“有意思”,不然为啥还需要纸片人呢,是吧?

                                                                                B:

                                                                                血腥,作为半凝固的液体,有意义吗?

                                                                                A:

                                                                                《红军与白军》中,红军被白军飞机扫射下溃散,然后队伍重组,反映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得民心”,红军战士的无声支持,透露着阶级自发革命的纯粹现实。这里没有什么“人性考验”,而是在阶级战争无尽的拉锯战中,哪一方自觉自发的战斗力烧的时间更长。阶级斗争胜利之后的前景是模糊的,不像维护旧秩序,成功后得到的一定是更“优秀”的秩序。

                                                                                C:

                                                                                旧秩序如何维护自己,可以看看雨果的《九三年》。在书中,出发去旺代的反革命领袖先是给拯救船只的水兵颁发勋章,然后又枪毙了他——因为事故是那个水兵造成的。领袖手下的两个贵族见了这一幕,就说“旺代有了领袖了”。

                                                                                未完待续

                                                                                • 家园 【原创】火山大学学生会事件讨论之一

                                                                                  火山大学学生会事件讨论之一:什么是特权分赃机构?精英学生是“鸡贼之王”?密集开火的时刻已经开始(一组对话)

                                                                                  A:

                                                                                  火山大学学生会对当地的袭警分子发声明表示“哀悼”,被官方追着打了。火山大学已经表态不再承认学生会的地位,取消它的原有特权,要求搬离办公楼,也不允许学生会成员进入校区,静待强力机关调查处理。

                                                                                  从港英统治后期开始,火山市的大学学生会开始拥有相当多的固定权力,比如新生入学强制入会、校方代收会费、有不动产、专职雇员,甚至拥有供出租的铺面。火大学生会有选举产生的“内阁”,虽然选举的投票率往往较低。这种被体制赋予固定权力的学生会模式,源头到底是欧洲还是美国?

                                                                                  B:

                                                                                  火山的大学学生会模式,感觉“外挂”的程度很高,与欧洲模式不太一样。火山的高校学生会是独立的社团法人,大学至多宣布不承认它的地位,但是学生会依旧可以在校外运营。

                                                                                  在欧洲,比如法国,学生会还是属于学校系统的,分成左派右派,参与学校的运营和预算分配。法国的学生会就像是法国的政府体制翻版一样,有一个选举学生会,然后选举学生会可以选出预算和宿舍委员会,然后左派学生社团组成左派学生会参选,右派学生社团组成右派学生会参选。英美国家的学生会就像英美官方的政治承包体制一样,要自己找赞助,自己搞资金、搞广告养活自己。

                                                                                  C:

                                                                                  这么一看,其实火山市的大学学生会,在政治地位上和大陆的“人民团体”一样,属于官方指定的“参政议政”社会组织,也像火山的“功能团体”一样,享有法定的一部分统治权。当初殖民者离开的时候,为了分散权力,故意设计了这套体制。后来的官方接收了功能团体,便于搞上层交易,大概是希望建立一种贵族精英体制,避免选票政治的动荡。同时,官方也默认了学生会这种搭便车、蹭饭吃的货色。

                                                                                  就是说,火山的大学学生会是事实上的特权分赃机关。当然,二十年前的学生会要听话的多。

                                                                                  A:

                                                                                  建立贵族精英体制的动力,来源于对乡绅自治传统的追认。同时,主流秩序对选票政治也不是绝对排斥,而当作一块试验田来经营。所以说,火山的大学学生会也是选票政治与贵族分赃制的混合物。

                                                                                  B:

                                                                                  火山市的所谓功能组别,我感觉就是露骨的资本主义统治模式,类似当年欧洲保守派玩剩的等级选举,鸟笼下的蓝天而已,虽然确实支持主流秩序。这套玩意儿或许适合资本主义全胜时代的火山市,但要推广到更广大地区,恐怕不灵。何况资本主义全胜时代也落幕了。

                                                                                  D:

                                                                                  比如法国,学生会还是属于学校系统的,分成左派右派,也有选举委员会、预算委员会什么的,参与学校的运营和预算分配。

                                                                                  ——————

                                                                                  听起来好梦幻,简直是梦寐以求的民主制度~

                                                                                  A:

                                                                                  三年来,火山市发生了地动山摇的变化。但至少表面看来,火山的分离主义支持者们还在用“鸡贼”的小聪明应付新现实,各种“退党”“退会”“退圈”之类的姿态。

                                                                                  B:

                                                                                  “鸡贼”式的滑头生存术,这个真的是港英殖民地遗留的传统~

                                                                                  A:

                                                                                  说回火山大学的学生会事件。目前看来,火山的精英学生是分离主义运动的重镇。这个群体的的“精致利己主义”程度,只会比火山大众更纯粹、更彻底。但在主流秩序有条不紊的清理下,这个群体是否可能出现精神裂变?是否可能出现舍生忘死的学生运动?

                                                                                  目前为止,他们的运动可以说从头到尾是符合主流游戏规则的表演。这群人精于算计,堪称火山青年中的“鸡贼之王”……

                                                                                  B:

                                                                                  我也没看到火山学运的真正苗头。火山大学内部确实有本土主义、仇中反中的强烈思潮,但直到今天为止,火山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舍生忘死”的本土主义运动。出了几个“独狼”,但也就那么小猫三两只。一般意义的本土主义青年,看来都在坐等自由世界舰队,指望美国神兵天降,或者飞来陨石砸死十四亿“蝗虫”什么的。至于火山的精英大学生,就更不必说了,仇中的阴毒程度也许很深很深,热血奉献“光复火山”的意愿肯定很低很低。

                                                                                  确实,火山市的政治保守主义尚未从根本上动摇,而只是以疯狂发泄的形式表露出来…… “揽炒”(即“拖着你一起玩儿完”)二字,反映的就是求维护(意淫的美好)旧时光而不可得、也不懂为何不可得的癫狂心态……

                                                                                  C:

                                                                                  到了今天,主流秩序与火山分离主义进入了打着鼓点,列队进入战场,面对面密集开火的阶段。这样的密集开火是不能硬生生的罢手的。哪一方主动停手,就是认输,战线就会动摇。

                                                                                  B:

                                                                                  差不多,起码现在火山社会的很大部分中坚力量,肯定是继续支持分离主义、仇中反中的,大概率继续搞事,虽然分离主义“长官们”纷纷开小差,但西方督战队会维持战线的。某种意义上,火山的乱局也标志着大陆和谐进入世界秩序的道路走到头了。实际上,火山的运动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因为90年代以来,西方一直把火山看作自己在亚洲的一块飞地,一个可以直接参与统治的“自由市”或“自由邦”。

                                                                                  D:

                                                                                  是的,很多我关注的西方画师,都在说“火山加油”~

                                                                                  未完待续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原创】“牛姥姥”漫画风波讨论之一

                                                                                    “牛姥姥”漫画风波讨论之一:日本主流文化的“圣物禁忌”、“通三统”缝合怪有多大生命力?(一组对话)

                                                                                    A:

                                                                                    最近日本一个知名漫画作者(读者对她的爱称是“牛姥姥”)闹出风波,在作品里把20世纪亚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袖画成僵尸,借口是“我的作品总被盗版,好烦啊!我画成这样,没法盗版了吧?!老娘就是这么任性!” 国内也确实有读者为她辩护,说“人家日本有创作自由”“画家的创意与政治无关”“姥姥也很无奈,为什么不能理解她的心情呢?”之类的。

                                                                                    日本动漫业极为发达,这么多年来,以前有过类似事件吗?展开来说,对有强烈大众影响的社会政治人物“开涮”或“亵渎”的文化现象,在日本发生过吗?

                                                                                    B:

                                                                                    看多了日本动画,可以察觉到它的创作是按照一定的主流规则进行的。比如说,把一个人物画成僵尸,就总会有另一个类似的人物是“伟光正”。比如说《次元舰队》里,什政信被表现为一个只会鼓吹皇国必胜的蠢货,但石原莞尔就是忧国忧民眼光明亮的。一旦话题上升到总体秩序的话,这个规则就更明显了。比如说《绝望先生》的主角大大的抨击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然后说我要投奔共产主义国家(疑似朝鲜),结果就是各种阴暗面大曝光,借人物之口得出结论“原来共产主义国家也不平等”。而对于军国主义时代的抨击,主要集中于不可理喻的那一面,二战末期日本本土的竹枪训练,就以“竹竿捅轰炸机”的讽刺形式,在很多漫画出现过。

                                                                                    牛姥姥在那部作品里,画了一个革命僵尸,有没有同时展现了另一个光明的革命形象?没有吧?!这至少说明她对20世纪的共产主义革命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C:

                                                                                    我见过把日王昭和画成猫耳妹子的日漫~

                                                                                    B:

                                                                                    对于明治维新的文化展示,《浪客剑心》就很典型。作品承认明治维新的不彻底、贪赃枉法的官僚、变成流氓的旧时代武士,男二号就是被维新政府出卖掉的农民军残余,但是最后他们的自我解救方法,就是围绕着明治政府的秩序进行修补,反对任何激进的行为,历史人物板垣退助的激进民权运动被丑化了,而大久保利通、山县有朋之类的高级官僚、贪腐巨魁,反而是极为正面的形象。

                                                                                    《浪客剑心》属于“小骂大帮忙”的典型主流作品,但是因为貌似“反战”、反对欺压弱小,被不少人说成“进步作品”。这样的“进步作品”,其实潜移默化地传递了统治者的政治说教。

                                                                                    D:

                                                                                    日本动漫乃至整个商业文化领域,对明治、昭和等人“调侃”还有可能,比如性转的形象,而且如今的大众娱乐观念里,成功的“性转形象”对历史原型是有正面加分的。但肯定不允许“亵渎”,比如画成僵尸或更恐怖的形象。因为“王室禁忌”这个民族意识还是根深蒂固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设立的文化管理高压线,你要吃流行娱乐这口饭,得守规矩,越界者下场是很惨的。

                                                                                    E:

                                                                                    我感觉在任何秩序稳定的资产阶级国家里, “牛姥姥”这样的职业漫画人是不会去碰真正的禁忌的,饭碗要紧。至于她把亚洲革命领袖画成僵尸,我觉得她的态度就是“日本的高压线不保护这个人,我就可以画几笔出出气,哈哈!”。她的粉丝辩护说“作者的创意与政治无关”,这句话说出了一部分事实,即日本的“政治”不会限制作者是否“开涮”或“亵渎”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领袖,你可以绝对自由地拿革命者“开涮”,同时绝对不允许亵渎明治大老爷……

                                                                                    A:

                                                                                    牛姥姥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值得说说。资本主义全胜地区的某些主流网宣员借题发挥,试图把牛姥姥的中文粉丝打成“左派青年”。某主流网宣阵地在评论这起风波时,声称“当毛选作者被侮辱的时候,‘左翼进步青年’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能团结的左派’,接下来就要指责国人‘不与日本人互相理解了’”。最近几年的主流网宣,一面重新捡起革命史的某些元素,一面试图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做仪式性的切割。牛姥姥这破事跟“左派”八里地都扯不着,但主流网宣员却硬要攀扯,看来是酝酿反共情绪的耐心操作。类似的操作,已经持续数年了。

                                                                                    C:

                                                                                    过去几十年的资本主义全胜地区,反共产主义是主流反对派的专属口号,与“权力更迭”高度绑定。今天的主流秩序正在尝试把资本主义市场的现实,与中国革命史的文化遗产缝合起来,建设一个“百年秩序”。同时,主流秩序又必须满足社会中坚力量对反共产主义的强烈需求,得给反共意识形态找到一个能跟现有秩序自洽的解释角度……

                                                                                    可以看到一种苗头,即以保卫革命遗产为旗帜的反共精神建设,正在试水……

                                                                                    F:

                                                                                    真的能够缝合起来吗?

                                                                                    D:

                                                                                    无论怎么用“民族复兴”手法涂抹1949革命,那场革命仍然是一场颠覆资本主义的、阶级对阶级的革命,越深入地了解它,越能发现它的颠覆性质。

                                                                                    没有革命危机时,怎样忽悠都行,现在很多人鹦鹉学舌重复着“先烈……救国……感恩……”的三段式。问题是群众斗争再临时,怎样让这种缝合话术不被冲垮?我觉得很难。斗争再临时,当无数的产线工人投入了集体行动、当无数程序员到处打听当年的省港罢工是怎么回事,这套说辞有没有继续起作用的可能?

                                                                                    B:

                                                                                    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登堂入室,这是广大有产者的共同心愿,势不可当。而且在革命遗产重新捧起来的背景下,反共精神更容易漫天过海?问题是,这个“反共精神”到底如何落地?

                                                                                    尝试阐述一下它的逻辑:旧日的革命遗产是内生的,服务于工业化的,接地气的,是好的;今天的极左精日带路党是亲西方的,不接地气的,是坏的。这样?

                                                                                    不得不承认,与其说这是“堂堂正正的反共产主义”,不如说是“顺应现实的保守主义”,即资本主义市场的统治是现实,革命遗产作为殿堂符号,也是一种现实,于是大家一起来服从现实,现实就是美的……

                                                                                    C:

                                                                                    近年来的主流阐述中,新文化运动是救亡图存的里程碑,而对救亡图存的解释完全抽干了阶级斗争的内核。进一步说,主流文化抢夺陈独秀的“遗产”,是为了抢“救亡图存”的话语权,因为陈独秀可以把今天的主流秩序与救亡图存联结起来……

                                                                                    当然,这样的联结不可深究,深究就全碎了。

                                                                                    E:

                                                                                    我觉得所谓“缝合怪”会维持在一个点到为止的四不像状态,像走钢丝一样玩平衡。我对于“通三统”的理解一直都是这样,不可能一通到底,但是通表面的,浅层的东西完全可以。不挖到阶级权力的内涵就行……

                                                                                    F:

                                                                                    我感觉尽管近几年的宣传有些反转,真让普罗大众票选,肯定还是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占上风。以上来自家庭观察~

                                                                                    D:

                                                                                    我有一种强烈的倒退感,而且很无力,但这也是一个好事情。马列主义的思想,终于不再是小市民饱食终日之余的智力游戏了,终于可以有人不再沾沾自喜“我初中就读《资本论》了”“我高中就办过读书会”“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又搞活动了”,而可能更严肃地考虑什么是工人阶级的斗争,颠覆资本秩序到底意味着什么?

                                                                                    未完待续

                                                                                    • 家园 【原创】二十年代苏德秘密军事协作讨论

                                                                                      二十年代苏德秘密军事协作讨论之一:工人阶级的“政治合作”与“技术合作”分别意味着什么?(一组对话)

                                                                                      A:

                                                                                      在二十年代,身为战败国,德国军备发展受到战胜国集团的限制。因此,德国国防军跟苏联签订密约,让国防军在苏方的场地试验某些新式武器,同时训练德军人员掌握某些技术兵器。作为回报,德方给了苏联一些军事技术。这件事后来被曝光了,好像是社民党的主流集团,比如谢德曼等人干的,目的是搅混水打击德共。对这件事,德共早期领导人费舍尔的回忆录、多伊彻的《先知三部曲》都有提及,近年的德国电视剧《巴比伦柏林》也提到过。

                                                                                      我觉得苏俄一开始就不该这么搞~ 托洛茨基是当时苏俄军事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应该对这事负责吗?

                                                                                      B:

                                                                                      社民党公布这事,除了打击德共,也是为了给当时的德国政府添堵,证明自己的反苏原则是真诚的:“我们社民党才是真反苏,你们魏玛当权派是列宁、托洛茨基的走狗。”

                                                                                      C:

                                                                                      就算为苏俄的国防考虑,也没必要用工人国家的威信做这种事吧?怎么跟德国工人阶级解释?没法解释的嘛!

                                                                                      B:

                                                                                      20年代苏德的秘密协作,就苏方来说,是一项加强工人国家军事实力的秘密行动。苏俄并没有用自己在国际工人阶级当中的威信,为德国统治者背书。事实上,这类合作的本质就是“资本家愿意出卖可以吊死它的绳子”。

                                                                                      工人国家的“自存自卫斗争”也好,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日常斗争也好,都存在“技术合作”与“政治合作”的区分。所谓“政治合作”,就是以“共同原则、共同利益”为名,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结成政治同盟。所谓“技术合作”,就是对立阶级双方进行各取所需的具体交易、合作,同时不改变双方的敌对原则。无论如何行动,对工人阶级来说,成败的标准始终在于本阶级是否变强了,敌对阶级是否被削弱了。20年代的苏德军事协作,显然加强了工人国家的力量,而没有误导工人阶级。

                                                                                      当年的苏德军事协作,严格限于技术上的各取所需,同时巩固了工人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这样一来,谁的力量增长更快一些,决定了谁是历史角逐的赢家。苏俄巩固自身的同时,也推动德国的工人革命,如果成功,苏俄以及世界无产者就是赢家。反之,德国统治者以及国际资产阶级就是赢家。

                                                                                      在二十年代,苏德双方都在走钢丝,要害是谁更快走完悬空的钢丝,到达安全的彼岸。对苏方来说,这意味着推动国际工人革命的成功,让苏俄社会的工人权力彻底巩固;对德方来说,是重新成为国际强权,同时压住国内工人斗争,让德国的主流秩序彻底巩固。在这一协作中,德国统治者得到了一些先进军事技术,但这些技术并不是用来扼杀日常工人斗争的,也就暂时没有直接损害德国工人。

                                                                                      当然,20年代的苏俄国家已经存在官僚蜕变的趋势。但就那项合作来说,它并不以出卖德国和苏俄工人为代价,整体上无可指责。

                                                                                      C:

                                                                                      苏俄把苏德军事协作当作秘密行动,不就是更加暴露了自己明知这样做理亏吗?!把这种事秘而不宣,本来就会让人觉得“其实你自己也心虚吧?”

                                                                                      B:

                                                                                      这类秘密行动的“秘密”二字,是说一旦暴露,可能让对面的交易方陷入危险中,而不是说让自己一方无法向工人阶级解释。比如说,1927年镇压工人的屠夫杨虎,在40年代出于政治投机的目的,帮助过地下党。他的行为一旦被蒋党侦知,后果是杨虎要遭殃,而不是地下党无法向群众解释。再比如说,30年代的江西苏区曾与国民党的部分军政警特官员合伙走私钨砂,以打破蒋军读苏区的经济围困。假如这一行动败露,会有一群蒋党官僚掉脑袋,而苏区政权没什么“心虚”的。

                                                                                      要指出的是,20年代的魏玛德国向苏俄传授一些先进技术,客观上妨碍了英法对苏俄的潜在干涉。因此,英法自然反对类似的交易。同时,身为改良主义工人政党,德国社民党反而更具有“反苏高于一切”的觉悟,并利用选票政治机器牵制当权者“通共”。这样的背景下,苏德军事协作自然要处于秘密状态。

                                                                                      D:

                                                                                      那么,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又怎么说…… 应该算中性的?呸,我胡说八道,这个是实在妨碍德国工人斗争的!

                                                                                      B: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属于政治合作,即苏联用自己在工人阶级中的权威,为资产阶级国家背书。这件事上,苏联的背书大致如下:“苏维埃联盟跟纳粹德国不是敌人,而是友好邻邦。你们德国工人跟本国政府的矛盾,是你们的事,关我屁事。”

                                                                                      作为对比,20年代的苏德军事协作,苏方的立场大致如下:

                                                                                      “资产阶级德国研发的技术很不错,现在它主动送上门,工人国家就拿过来。我们继续支持德国工人搞革命,并希望资产阶级德国出现新的革命危机时,苏俄红军能用德式飞机轰掉兴登堡的司令部”

                                                                                      E:

                                                                                      苏俄总不能指望德国资本家给它续命吧?

                                                                                      B:

                                                                                      工人国家的生存,主要靠工人阶级在管理社会中的觉悟和组织程度,而不能靠一些边边角角的秘密行动。后来人习惯了苏联和世界左翼官僚的主导地位,把这种“特别行动”的意义无限夸张了。

                                                                                      苏俄钻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子,占点便宜,但工人国家的命运不决定于钻空子的高明程度,而取决于苏俄工人对社会生产的管理水平,取决于工人权力的运用程度,最终取决于工人阶级的国际革命。

                                                                                      在资本主义全胜时代,工人阶级走下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革命指导思想的影响彻底归零了。这让21世纪的青年普遍无法理解阶级斗争的逻辑。这些青年自己没有力量,没有在阶级斗争中胜利过,无法把握战斗的无产者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D:

                                                                                      李星的解释,我没法分辨对错。我不太懂苏联史,插不上话……

                                                                                      B:

                                                                                      讨论阶级斗争的逻辑。不用非得精通历史细节。极少有人完整掌握一个历史事件的精确全貌,但仍然可以分析哪个阶级是得利方,哪个阶级是受损方。比如说,1921年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叛乱问题,无数细节的排列组合,可以生发出不同的结论。托洛茨基提供的有关分析,是基于工人阶级如何建立权力、维持权力,只有这个角度才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所需要的角度。苏德军事协作问题,也是如此。

                                                                                      未完待续

                                                                                      • 家园 【原创】电影《战争未了》的讨论三:日常秩序的甭坏

                                                                                        电影《战争未了》的讨论之三:日常秩序的甭坏、“社会良心”无人问津、“社会共识”的存与亡(一组对话)

                                                                                        A:

                                                                                        片中的主角乌纳穆诺热爱他的”秩序-日常状态”,他不关心国内形势,被共和政府除名,也对他几无影响,只要还能和自己的两位朋友——一个思想左倾的青年和一个保守的新教徒(天主教保守党眼中的异端)——每天到咖啡馆里喝点咖啡抽根烟高谈阔论,哪怕天塌下来都不要紧。

                                                                                        而本片的内容,恰恰是阶级日常的崩坏:

                                                                                        他的两位朋友相继”失踪”,因为其思想和宗教信仰——按主角的想法,这些本该罪不至死。他本人先后被互相敌对的两个政权革职又官复原职,共和国政府怀疑他的消极忠诚(即在原则底线上支持共和国政府),法西斯叛军呼吁他表现出积极忠诚(即主动帮助叛军清除敌人),而他觉得任何形式的忠诚仪式都不重要,至少,他这样的“文豪”不需要完成什么仪式去证明自己。

                                                                                        直到他的自信被打的粉碎……

                                                                                        B:

                                                                                        他也关心时局,而且是强烈反对共和国政府的。但他满足于精神上的反对姿态。

                                                                                        A:

                                                                                        因为他觉得身为“社会良心”,精神上的反对就够了,无需亲自动手。

                                                                                        B:

                                                                                        在阶级社会的日常中,他是主流公认的“社会良知”,被默认拥有逾越具体政权的超脱地位。对他来说,“我是否忠诚于马德里内阁或佛朗哥大元帅,不是你们该问的!”

                                                                                        A:

                                                                                        他用知识分子惯用的推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回绝掉了市长夫人寻找”失踪”丈夫的请求,可是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朋友身上时,他发现自己身为一个体面人,竟无能为力。

                                                                                        他年轻时刚正不阿,对君主制的直面抨击给他带来了流亡和尊敬,包括对自己能力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片子最后的演说并不如旧日功效一般,是射向国王的子弹,反倒险些让演讲者自己吃了枪子。

                                                                                        这也体现在他对法西斯的态度转变中。最初,他给法西斯改稿子,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项纯粹技术性质的工作;他给法西斯捐款,因为捐款是(有钱的)好人-体面人应该做的;而后,他面对法西斯的拉拢(清洗委员会主席的头衔),先是无视鄙夷而回避,最终不得不“欣然”接受。归根结底,他发现了自己的无力——无力挽回那个让他充满舒适感的“日常”秩序,只好先苟全性命~

                                                                                        B:

                                                                                        片子最后的演说并不如旧日功效一般,是犹如射向国王的子弹

                                                                                        ——

                                                                                        1936年的西班牙社会已经高度分裂为革命和反革命阵营,双方势不两立。社会的状态不再是漫漫的“转折前夜”,而是充分展现了一场宏大的革命危机。

                                                                                        在或许长达数十年的“前夜”阶段,阶级立场不同的人们,全都处于有产者的管理下,在某些话题上,反倒可能拥有共同感受,也就是主流秩序喜欢说的“社会共识”,即使这个“共识”往往只是情感上的短暂共鸣。

                                                                                        比如说,当奥运冠军戴着某位革命领袖的像章走上领奖台,不同阶级的人群都可能一拍大腿,感到痛快。再比如说,面对乌合麒麟的讽刺作品,当澳洲总理气急败坏一脸丑态,不同阶级的人群也大有可能会心一笑……

                                                                                        当阶级之间爆发直接的战争,这样的“会心一笑”就必然从社会意识中普遍消失……

                                                                                        A:

                                                                                        没错,革命危机到来后,就不存在那么多"社会共识"了。因为原本的"共识"无非是建立在大多数人闭嘴的前提上。所谓“闭嘴”,就是劳动大众习惯于服从现实秩序,从而本能地回避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而所谓“会心一笑”,既是阶级之间、也是阶级内部维持表面平和的精神润滑剂。

                                                                                        而且,“闭嘴”不仅等于嘴巴闭上。脑子也要闭上。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一旦人无法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想也就无法再随意,乃至于失去。"闭嘴"和"听话"往往成对出现……

                                                                                        当原本沉默的声音发了出来,和之前盛行的调调不同,有产者豢养的肉喇叭便说"这是社会共识的撕裂"……

                                                                                        B:

                                                                                        阶级社会的日常中,有才华的文人能找到社会良心/思想仲裁的位置,即“敲钟人”、“吹哨人”(也可能被笑骂为“叼飞盘的”)。社会高度分裂后,你不是这边的就是那边的。职业文人的超阶级力量来源——社会对“共同意识”的认可——不存在了。

                                                                                        所以说,影片里男主的最后讲演挺可笑的,指责叛军“只能压服、不能说服”。但在统治阶级获胜后,“共同意识”又出现了,也就再次需要扮演“社会良知”的文人,去“说服”社会大众服从秩序。于是乌纳穆诺的那次演说成了战后主流舆论——尤其在民主化以后——大肆吹捧的“黄钟大吕”……

                                                                                        A: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喜欢鼓吹"真理无需人来运作",例如"自由市场是真理,你人为禁止只会自取灭亡",试图麻痹群众,认为某种理念("真理")的力量是自然存在的,而且比群众的力量更大。乌纳穆诺的那次演说,就被后来的主流秩序包装成了类似的“真理”,或者你形容的“黄钟大吕”。当然,乌纳穆诺的同道们能够“说服”大众的前提,是佛朗哥的飞机大炮和集中营有效地消灭了革命的工人阶级。

                                                                                        未完待续

                                                                                        • 家园 看你说的,这个电影不错

                                                                                          要找了看看。找点共鸣😁。

                                                                                        • 家园 【原创】民国历史剧《觉醒年代》讨论之一

                                                                                          民国历史剧《醒来的年代》讨论之一:“流量偶像化的爱国主义”?与蒋系民国的切割?(一组对话)

                                                                                          A:

                                                                                          2021年很火的电视剧《醒来的年代》,制作精良、台词精彩、众多主配角演技在线。剧中的仲甫、守常、适之等历史人物被演绎的生动鲜活,而共产主义领军人物陈仲甫的立体展示更是浑然天成,展现了一个头脑如利刃、情感如大海的革命者。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仲甫在论战中大声疾呼:要给中国找出路,不辩、不争,不可以!颠覆现状的气质扑面而来,浓烈的呛鼻子……

                                                                                          B:

                                                                                          在主流舆论中,最近这些年仲甫的风评已经好转了,但似乎主要是把他当作“维护本土革命独立性的先行者”。也就是说,是作为“共产国际的对立面”来塑造的……

                                                                                          C:

                                                                                          我说说吧!我所在的高校,感觉周围的一般群众对仲甫的印象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个为了民主科学、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先行者。就我的观察和“刻板印象”,大部分路人估计还停留在官方帽子那个阶段:盲从共产国际领导、右倾投降。因为多年以来课本就是这样写的~

                                                                                          就主流历史的叙述传统来说,仲甫的风评和张国焘、王明差不多,这几个名字经常并列出现:“机会主义”、“分裂主义”、“左倾关门主义”……

                                                                                          对了,乔年、延年之死那集,好多女生都纷纷发朋友圈和动态说“催泪”……

                                                                                          D:

                                                                                          我觉得《醒来的年代》仍然是以前讨论过的意识形态缝合怪,突出清末民初军阀和买办的卖国色彩,刻画了贫富悬殊与大众愚昧,维护了官方史观的始终如一性。我觉得这部剧算是主流秩序以市场手段运作爱国主义的一次成功尝试,即结合偶像经济来建立一套市场型爱国教育机制……

                                                                                          本剧的这种市场属性,可以说是它政治属性的前提,而不是倒过来。再以画家“乌合麒麟”现象来说,他也首先是市场流量经济的产物,然后才意味着立场鲜明的爱国主义、本土主义。

                                                                                          E:

                                                                                          这年头,立场鲜明的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可以变现的流量……

                                                                                          A:

                                                                                          “流量经济”的意思是说,先得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外壳或者说表面文章,然后吸引来了观众,才谈得上内容的宣传?作为市场上的一种推销模式成功了,然后它的内容跟着被消费者接受了?

                                                                                          D:

                                                                                          “流量经济”的特点是人传人,好像病毒一样…… 通过社会传播和软件的市场支持,形成一种气氛化的意识形态色彩。这种意识形态不完全是官方单一推动主导的,而是官方运用市场经济和网络流量(小偶像,话题热度等等),来塑造一种特定的政治气氛。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看剧,很多人讨论(偶像,剧情),然后很多人追里面的偶像。确实,市场化政治文宣的重要一条,就是气氛比内容要占据更优先的位置。

                                                                                          以前的几部文宣影片《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确实不算成功,缺失了有战斗力的流量偶像经济色彩,但《醒来的年代》着实大放异彩,市场上的成功也让它力推的史观通过市场——这一现代传播机制,迅速的扩散开了。

                                                                                          至于有多少老左老右接受不了里面的剧情,呆在家里和网上骂街,官方不在乎,因为市场意义的“好看”和高传播性,已经实现了。

                                                                                          F:

                                                                                          个人感觉2009年以来的《建国》《建军》等等大业再到《醒来的年代》,就是这种市场推销模式逐步成熟的过程。2014年梁朝伟周迅主演的影片《听风者》,把解放初期的红色情报人员演绎的神乎其神,是一种“精英范儿”与革命符号相缝合的尝试方向。但《听风者》的精英范儿是有了,红色符号却只停留在空洞符号的水平上。不可不提的,是2006年柳云龙主演的电视剧《暗算》,堪称革命者偶像化的早期尝试,展现了“为理想视死如归而又算无遗策”的迷人形象,可以说是“理想主义者”与“精英范儿”的成功结合。《暗算》的不足,在于男主钱之江的理想主义并不具体,而显得供血不足,过分偏重钱之江“谈笑间处置(自己与他人)生死”的风度了。

                                                                                          D:

                                                                                          继续说文化产品的市场推销。我记得日本动漫的一个理论就是:人设必须高于剧情,这是市场成功的逻辑,这样才有人会追捧你,偶像化你,带动一批“周边产品”的兴起,滚雪球一样维持热度。电影《建军大业》就很突出人设,把八一起义的革命者描绘的跟“过江猛龙”一样,或者是背头锃亮的大少爷…… 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成功,恐怕正在于它徒有其表,欠缺吸引人的内核,很可能也没考虑内核要如何安放。此外,它是香港导演操办的,它在选角的时候,堆砌“流量明星”,而不看重真正的演技派。这些都可以说是它失败的原因。

                                                                                          相比之下,《醒来的年代》是一部纯粹的本土产品,它的编剧是体制内资深党史研究者,参演者几乎都是演技成熟的文艺工作者,导演也来自大陆。这一切都预示了它的脱颖而出,而它的内核,确有迷人之处……

                                                                                          B:

                                                                                          就仲甫的形象来说,他并不适合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下的再演绎,因为一个革命头子实在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框架。但《醒来的年代》还是聚焦于仲甫,把他拍的光芒四射。这个尝试确实惊人,但背后的动力到底是啥?

                                                                                          D:

                                                                                          反过来看,如果不偶像化温和化极左形象,就只能接受国民党的偶像化了嘛…… 国民党的偶像化恰好是早年间的文化潮流,其中之一就是张灵甫。显然,起码今天的主流秩序有决心与国民党的政治文化遗产及其招魂的偶像划清界限。那么,也就不奇怪流量经济选中了“革命头子”……

                                                                                          A:

                                                                                          但历史是有刺的。历史上的延年不是人畜无害的小可爱,而是危险的共产主义颠覆分子。确实,流量经济中“革命头子”粉墨登场,可背后的动力是啥?

                                                                                          未完待续

                                                                                          • 家园 《醒来的年代》讨论之二:“流量爱国经济”的局限

                                                                                            民国历史剧《醒来的年代》讨论之二:“流量爱国经济”的局限、“不肯牺牲”的新一代?阶级战争是房子里的大象(一组对话)

                                                                                            A:

                                                                                            在很大程度上,《醒来的年代》是流量经济式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的推广模式,在社会影响上是不是太虚了?我感觉,2008年以后的奥运、保卫钓鱼岛等事件激活的那一波本土主义、爱国主义的浪潮还是比较实在的。在当时,80后们长大了,家境殷实或学业优秀的青年,开始有强调“我很行、我很能干,而且你们得承认我能干”这一类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近几年的爱国、爱体制、拥抱主流秩序的声音,是不是太虚火旺盛了?

                                                                                            B:

                                                                                            奥运前后那一波爱国思潮,确实更扎实。今天“流量爱国”的特征,就是流量网络市场化,可以说更“暴力”,也更加的难以掌控,比如热衷于“揪叛徒”“社会性死亡”什么的。长此以往,会有社会管理上的隐患吧!所谓流量爱国模式,在西方国家很常见,比如让流量经济服务于选举……

                                                                                            C:

                                                                                            我说说身边同学的反应吧!首先承认,主流秩序炮制的形形色色“正能量”鸡血,是打不进我身上的。至于

                                                                                            身边的人,我的观察是他们也就三秒钟热度罢了,该过日子的过日子,

                                                                                            巨大的生活学习压力可以一瞬冲垮两三秒钟建立起来的“热血沸腾”。就是说,鸡血还是有用,不过最多燃起一两秒的激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一般状态依旧是“政治冷感”的。

                                                                                            当然,还有些人一想到自己因为某些禁令而不能打某些游戏了,便破口大骂。而且,高喊“伟大”与为了游戏被禁而开骂的人,重合度很高~

                                                                                            B:

                                                                                            关于“流量爱国”,再补充几句:中国台湾地区搞了选票政治以后,某些历史剧或者政治偶像剧,让“正派阵营”说闽南话,“反派阵营”说山东话,这就是市场模式的民族主义运作嘛!前两年台湾拍了一部电视剧,让某个很帅的明星扮演一位实有其人的中共在台地下党烈士,而且演绎的十分光明“为信仰而死”。这说明台湾的资本主义秩序太稳固了,它居然敢用共产主义烈士的偶像化,来巩固“台湾人守护台湾”的本土认同,也就是对台湾资本主义现状的认同。

                                                                                            D:

                                                                                            说到流量爱国的社会群体,首先包括那批逐渐对西方文化祛魅的青年人,90后、95后、00后。他们的一个社会精神特征是“好处都要,拒绝牺牲”,可以一边认为西方在污名化中国,一边拿德国DAAD奖学金去慕尼黑念理工大学。这种爱国或说本土主义,还停留在精致利己的层次,要全球化,也要本土尊严。所谓“我们很能干”=“我们很会赚钱”。他们对美国仍然抱有一种偶像崇拜,但是相信“我们中国以后一定会比他们美国好”。

                                                                                            另一方面,2008年以后崛起的爱国认同浪潮教育出来的中小学生,正是现在的大学在校生。他们是被资本主义大繁荣滋养的小可爱,到社会上再被资本一天毒打三顿,某些人难免进一步裂变成手捧《毛选》的右翼保守党。当然,这也是只是全社会思想不断演进的一个环节。

                                                                                            对20世纪亚洲无产阶级革命主要领袖的风评,最近十年确实大变了。这是社会思想发酵的一个风向标,但并不简单等同于回归共产主义。

                                                                                            E:

                                                                                            我还是觉得,企图把革命遗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缝合起来、炮制出一套说不清是否自圆其说的意识形态,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是困难重重的…… 这难度相当于做一个把Mac Windows Linux Android融合起来的系统,维持几十年不打补丁……

                                                                                            C:

                                                                                            只要把革命遗产视为“伟大复兴之路”并忽视阶级意义的社会变革,就可以了:社会主义选择是一条救亡图存之路……

                                                                                            主流教育的作用不是要求人们完全相信教育的内容,而是在你有精神需要的时候,就能够条件反射地想到它:“我一直在这里举着灯,等你”……

                                                                                            A:

                                                                                            简单抽掉革命遗产的工人阶级性质,代之以“民族复兴”,势必带来混乱:赤党要“民族复兴”,蒋党也要“民族复兴”,为什么还要打生打死呢?就是说,把社会主义选择归结于社会治理术的优劣,很难阻止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某些旁支公开质疑这个选择的合法性,毕竟“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悲情牌不是只有左翼才有权使用……

                                                                                            C:

                                                                                            历史上的那场阶级战争是房子里的大象,哪怕谁都不说,也不能保证谁都闻不到味~ 所以《醒来的年代》主动触及“颠覆者”的话题,显得十分醒目。过去几十年的主旋律是:1934年之前的革命没有众望所归的领袖,甚至可以说没有啥优秀人物,共产主义组织出现十四年后才有了“第一代”领袖云云…… 现在为了重组可以长久运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开始寻根溯源,延伸到了政治神话成分相对淡漠的时代,即“没有组织”的时代。那是一个众人纷纷举起灯火照亮前路的时代,体现了“人与人的薪火相传”,震撼人心。

                                                                                            这个“国家思想探源工程”的演绎角度挺刁钻的……

                                                                                            B:

                                                                                            《醒来的年代》影响巨大。我公司的隔壁部门中层管理者来串门,跟我领导聊天,说自己女儿喜欢看《醒来的年代》,还把手机屏保换成了仲甫,叹气说“这就是洗脑啊”,虽然是开玩笑一样的说。

                                                                                            D:

                                                                                            年轻人愿意看也还好,熟悉一下这些名字总比一直雪藏,有那么一点点好处~

                                                                                            A:

                                                                                            说到可以长久运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主流秩序始终坚持百分之百的垄断权力,导致新意识形态卡死,无法顺利塑造,最后会发生什么呢?这个话题目前是开放性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未完待续

                                                                                            • 家园 法国军人集体上书事件讨论之四:军方与“新哲学”

                                                                                              法国军人集体上书事件讨论之四:军方与“新哲学”、极右政客泽穆尔的明星时刻、从戴高乐到“新法西斯军官密谋”(一组对话)

                                                                                              A:

                                                                                              国内资产阶级舆论也开始注意到西方军人的右翼化趋势了。我觉得欧洲军人再度右翼化并不奇怪,这本来就是他们的传统。但21世纪的右翼军人,在思想上是否有别于20世纪的右翼军头?在以往的有关讨论中,提到过“大置换”、“多元化的种族主义”……,似乎是不断的把现实秩序里有利于维持秩序的元素,尽一切可能拼接在一起?

                                                                                              B:

                                                                                              欧洲军人的右翼化是上层和下层同时进行的。至于“理论创新”,法国现在颇为流行所谓“新哲学”,就是拿文明、地缘、人种血统之类的科学概念,去探讨种族主义政治,以及维护“人道的种族主义社会”有多大可能性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套了人道主义皮的极右翼思想,比如大置换、公民反极权思想、“文明民族主义”,口号就是要一个“欧洲人的欧洲”。此外,对“公民”的概念进行再探讨,目的是开除“拒绝融入公民社会”的坏分子的人权(左派、穆斯林诸如此类)。

                                                                                              A:

                                                                                              感觉这是活到过去了。20世纪初的欧美社会不就是种族主义兴起么?美国前总统老罗斯福是当年那场种族运动的积极分子,力推“雅利安文明至上”什么的,为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打下一部分思想基础。

                                                                                              B:

                                                                                              所谓“新哲学”,可以说就是反动幽灵的当代回眸。而且,老罗斯福鼓吹的就是“进步的种族主义”嘛!他鼓动排华,强调白人的福利、民主和文明,但是也支持世界范围的种族多元,前提是“不同人种各安其位”。

                                                                                              A:

                                                                                              这一套“进步的种族主义”概念,我觉得很符合21世纪美国的现实政治需要。很显然,美方统治精英正试图把中国按回到“自然”的低下位置:中国人很好,但是不能超过美国,因为这“违反自然”…… 论证中方资本主义应该安于世界强盗俱乐部安排的从属地位,对应的就是“进步的种族主义”这一套意识形态。

                                                                                              可以说,即便从世界列强的竞争角度说,美国资产阶级也需要一套更公开的种族主义理论了。

                                                                                              C:

                                                                                              法国的慢性统治危机,已经演进到了统治阶级当中有一部分人严肃考虑“换马”的地步了么?

                                                                                              B:

                                                                                              差不多,2022年法国总统大选预选期,极右翼的泽穆尔很出风头。他是国民阵线的老资格成员,但是觉得这个组织还不够右,所以退党了,单枪匹马出来选。有趣的是,军方内部有一种声音,说“另类极右翼”和极左翼都不好,军方希望“不偏不倚的政治”云云……

                                                                                              泽穆尔代表的倾向,简单说就是比传统极右翼更加强硬,类似特朗普比共和党更右倾,而法国的“共和党”翻版,就是泽穆尔一度积极参与的国民阵线。如果说,体制化的传统极右翼,比如国民阵线,已经习惯了套上“普世价值”的皮,不然无法参政议政,那么泽穆尔代表的这股强烈倾向,就干脆抛弃了所谓的人人平等,要搞白人至上主义。

                                                                                              D:

                                                                                              那么军方的表态是什么信号呢?它要甩开体制外法西斯力量,自己大干一场吗?但是二战后法国的军事政变密谋没有一次成功过吧?就算50年代末期戴高乐的复归,也只能算他发动的一场“法兰西维新”吧?

                                                                                              E:

                                                                                              在野的戴高乐一直是阴影中的密谋核心,是以军事政变相威胁,迫使议会授予自己独裁权力。与异军突起的朴正熙不一样,战后十多年,戴高乐一直是法国政坛各方势力瞩目的对象,还被当时的主流执政集团监视和限制参加公共活动。回过头看,法国的“政治进步”在五十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就不断回落了……

                                                                                              B:

                                                                                              说到政变,老派的法国军事政变有自己的一套节奏,与当今新纳粹分子的渗透运动挺不一样的。老式法国军事政变是一群带有特定标签的将官,发动旗下的军官团逼宫。这次搞砸了还会有下一次,毕竟危机没有结束,军队仍然会尾大不掉。

                                                                                              冷战结束后,新纳粹分子的军事渗透运动,是渗透到武装力量的基层,发起秘密的军事集会,积聚力量。还有某些极右翼的军官俱乐部,偷偷把枪从军队里运出来,去武装志同道合的生存主义者。与军方高层的政变企图相比,有条件的说,这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区别。

                                                                                              军方与泽穆尔之流拉开距离,原因是军方否定街头运动夺权的道路,害怕战斗性的法西斯力量搞出不流血的“维新”,冲击旧秩序。

                                                                                              A:

                                                                                              似乎现在极右翼又回到19世纪末期那样了,企图通过在军队中间建立以中低级军官为核心的密谋组织,来“刷新政治”……

                                                                                              B:

                                                                                              因为今天的法西斯一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同情,另一方面也学聪明了,想要彻底重组统治秩序,而不是陪着议会里的主流法西斯政客兜兜转转,浪费时间。这一股“战斗的法西斯”想要什么,现在还没有打出鲜明旗帜,但是他们不想要什么,倒是很明确了。

                                                                                              C:

                                                                                              那还不就是回到墨索里尼那套“社会法西斯主义”了么

                                                                                              B:

                                                                                              目前来说,“战斗性的法西斯”力量比较明确的主张,是要在——他们看来——必然爆发的内战前,建立一个有权威领导人的强力政府。

                                                                                              未完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