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口断崖与人口红利 -- 多余6569

共:💬105 🌺493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口断崖与人口红利

    七普数据

    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14.1178亿人,中国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平均年龄38.8岁,男女比例105.07,平均每个家庭户2.62人。

    【生育率】

    2020年新出生人口为1200万,死亡人口1036万,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

    【劳动人口】

    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占比63.35%,较2010年(六普)减少4000多万人,下滑6.79%。

    【老龄化】

    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总人口比13.50%。

    老年人口主要居住在乡村,乡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从远景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在2035-2050年进入缓速增长区间,预计2052年达到顶峰4.9亿人,随后开始缓慢下降,到2100年约为4.03亿人,较峰值期减少8700万人。

    点看全图

    1、人口断崖

    根据上图,2100年我国人口预测为10亿,世界排名下降到印度之后的第二位。

    10亿也不算少吧?2100年的美国也不过4亿多。而且据国外研究,多数观点认为中国会在2035年之前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那么,一个经济世界第一、人口世界第二的国家,你说她要崩溃?要亡国灭种?……你不是福山第二,你是福山他爹。

    关于“人口断崖”,中国人口大概从2035年左右进入下降通道,到2100年,整个人口下降的过程长达65年。如果图表成一条曲线,其斜率与其说像“断崖”,不如说更像“滑梯”。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断崖”和“滑梯”的本质区别,是结局完全不同——一个会死,另一个不会。

    所以发明“人口断崖”一词的人,还有变本加厉到“亡国灭种”的人,说到底只是在“贩卖焦虑”。

    所谓“贩卖”,其实就是“生意”,“生意”其实就是“利益”。

    那么“人口断崖”这笔生意,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得到利益的又是什么人?

    .

    2、人口红利与经济转型

    “人口红利”的说法,大概是宣传得太久,声势太大,好像中国经济的起飞全是“人口红利”的功劳,“人口红利”也因此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但是“人口断崖”一词的蹿红就好像当头一棒,如此大好的“人口红利”,眼看着就要没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舆论场上一片喧哗,哭天抢地,国将不国……

    但是且慢,那些又哭又闹的兄弟们,麻烦你们搞清楚状况再闹不迟。

    “人口红利”,百度解释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这文字,满满的正能量。但是如果用点心把意思吃透,所谓的“人口红利”,通俗说就是:年轻人口多所以劳动力供应充足,劳动力充足所以可以低工资,低工资所以低成本,低成本所以产品有国际竞争力,所以我国就红利滚滚。

    简单说就是: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

    客观而言,一个原始积累阶段的贫穷国家,人口红利不是好还是坏的问题,而是必由之路。但是经过原始积累完成初步工业化之后,国家要进一步发展,要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必然要从数量型的人口红利,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技红利转型。

    但是在一些已经习惯了吃红利的机构看来,转型必然伴随风险,远不如躺着继续吃红利来得舒服。“红利”快没了,那就赶紧生啊。不想生?那就编个瞎话,花点钱雇人满世界传谣,“人口断崖”呀,“亡国灭种”呀,看你怕是不怕,生是不生……

    世界范围来看,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鼓励生育是白费气力。不用鼓励生育率一路走高的国家也有,世界各国GDP排行榜上也很好找,倒数十几二十名那一堆儿都是。

    更何况无数的“红利”已经觉悟,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谁的红利?谁是红利?!

    大势如此,那些仍然幻想躺吃红利的机构,如果不起而行之,注定只会被时代就地埋葬。

    点看全图

    上图指标为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综合,近似于人口供养比。

    此图只提供洲际数据,另有2014-2050各国老龄化预测表,因为太长,放在最后供参考。

    .

    3、老龄化问题

    从上图可见,大约2050年开始,东亚东南亚和欧洲北美的曲线基本重合。也就是说,中国不是独自老去,而是全世界发达国家一起变老。至于年轻的非洲,还有比我们年轻不了多少的印度,相信即使到2100年,也不大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不是比烂,只是想说明,一个普遍老龄化的世界,大概率要比一个年轻化的世界更加安全。对于中国这样和平内敛的国家,一个祥和的世界显然要更舒适,也会更好治理,当然,前提是中国有意愿去治理。

    不过也要承认,外部条件理想不代表内部也没有问题。

    一个老龄化的社会,社会稳定应该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让经济不下滑,最好是还有所增长。经济搞好了,多供养一些老人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这方面,我们的近邻老前辈——日本(老龄化世界第一),还是有一些经验教训可资借鉴的。

    经验方面,日本在养老上做得很细致,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教训方面,日本经济负债太高,虽然主要是内债,但是拖累了整个经济运行,是很好的反面教材。总体看来,深度老龄化的日本仍然是井井有条,证明老龄化社会并不像媒体渲染的那样可怕。

    当然,日本进入老龄化时比我们富裕,但是这次的疫情和核泄漏处理表明,日本政府的组织能力差我们很多,两个因素可以算做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社会状况应该和现在的日本差不太多。

    .

    【附表】

    下表老龄化程度是按旧的联合国标准,也就是60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数字比新标准65岁偏大。

    点看全图

    通宝推:林三,假日归客,外俗内正,审度,普鲁托,
    • 家园 看到一个U.N.对中国人口的预测,

      跟你的差别很大!

      点看全图

      https://www.macrotrends.net/countries/CHN/china/population

    • 家园 我是觉得这个预测太乐观了。

      我们人口降到10亿的时间估计用不了100年。7普的新生儿数据看上去还好是因为80后贡献了几乎最后一波2胎。再往后,人口降幅只会越来越明显。

      我们老龄化速度实在太快了。

      • 家园 主贴的人口预测图

        出自《2019年世界人口数据展望报告(中文版)》,报告制定者联合国人口司,长期从事世界人口统计分析与研究,专业性是无可置疑的。你说的“80后”这种年龄段问题,属于人口预测的常识性变量,制定报告时不可能考虑不到。

        考虑到现在搞忽悠的西方智库太多,我还特意做了核查,制定报告的联合国人口司,隶属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经社部),经社部现任主管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忽悠的可能性极小。

        • 家园 我们一胎出生率这几年每年的降幅都有10%-20%

          (可能没记准确)这个降幅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我很怀疑这么下去,我们的人口曲线的走势还能和其他国家一致吗?

          当然,现在只是怀疑,怀疑是不是成为现实,还得再过个5-10年才能看出来。

          • 家园 真的没有5-10年

            最多3年,局势恐怕就糜烂到无法收拾了。如果新出生人口降到500万一年(而且还得保证汉族或者新合并的中华民族婴儿超过80%),中国会灭亡的,因为连保卫国家的军人都凑不齐

      • 家园 是的,确实那时搞一胎,很有问题

        头脑僵化的必然结果。

        这点邓和宋健都要负责。

    • 家园 请急生派对“人口红利”发表一点意见

      楼主问的好,谁的红利,谁是红利?

      资本家不但希望自己多生,巩固自己家族财富。也希望穷人多生,成为继续为资本家服务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想像李泽楷那样找个奶妈生一大堆的不在少数。

      邓公那句“发展是硬道理”的话应该修正了,公平、廉洁的发展是更硬的道理。

      看看成都,一个突发事件经境外势力一小撮的挑动就引来那么多围观者。成都发展的不好吗,生活不富足吗?却暗流涌动如斯!

      • 家园 首先已经没有人口红利了,其次人口黑债也不值得欢迎

        不少爱计人士批评人口红利,其实他们在和一个虚幻的“敌人”斗争,现在生育率1.3,统计局说了生育意愿是1.8,即便鼓励生育,也达不到2.0的生育率。将来哪有人口红利? 人口黑债差不多,鼓励生育是在减少人口黑债,哪里还有人口红利。人口黑债并不意味着打工者的好日子,失业率反而高企。凡是都有平衡点,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不要人口红利并不意味着人口黑债多值得欢迎。

      • 家园 天哪,这个楼竟然在预测80年后的事情!

        18年后的事情我都不敢想,中国体量是美国两倍的时候是个啥状况。。。

        避孕套禁售三年,人口问题不就解决了。

    • 家园 如果任由汉族小孩子数量继续下降

      和欧美的竞争就会输,美国会放过你?

      参考苏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