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史记孔子世家》中几个小故事 -- 燕人

共:💬42 🌺19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史记孔子世家》中几个小故事

    孔子是远古时代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记忆,通认以西汉司马迁的《史纪孔子世家》较为可靠。我上篇引用的文革中的批孔小故事,是文革中某创作者基于史记的文字改写的。我们现在找几个小故事对照看看。

    史记【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文革漫画【还没踏进季孙氏家门,季氏的家臣阳虎迎头给他一顿臭骂,把他赶下台阶。孔老二意识到,新兴封建社会势力抬头,奴隶贵族就要倒霉。他咬牙切齿要为复辟奴隶制卖命。】

    这是说孔子戴孝中去鲁国上卿季氏家参加大餐,其家臣阳虎不让进门,原因是啥?孔子戴孝,与宴会气氛或许不搭,把门的不让进很正常。“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阳虎这句话意思含混,可能意思是孔子年纪小,还不是“士”,也可能是孔子的地位高于“士”,有可能是讽刺,但绝对不是臭骂。

    我说阳虎或有讽刺之意,因为《史记孔子世家》中紧接着孔子在季氏家被拒之后,鲁三家之一贵族孟氏说

    【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这里有个关键。孔家的祖先即“圣人”是商汤,子姓。周武王灭商后,与商的残余贵族势力妥协,商的贵族得以保全,孔子家的祖先被周分封在宋。从孔子高祖某代起另立孔氏,从宋迁至鲁不过三代。所以孔子家庭的种族背景是殷人。鲁国国君是周人,季孙孟孙这几个大贵族也应该是周人后代。这是他们之间种族的区别。如此的话,周贵族的家臣嘲讽一个前殷贵族的后代,简直通顺极了。但是阳虎用“子”称呼孔丘,体面还是有的。

    孔子成年后勤于做事且有成效。

    史记【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文革漫画【孔丘一心要复辟,一心想当官。到了二十六、七岁,总算来了机会,当了个“乘田”,职务是管牛羊;后来又当“委吏”,就是仓库会计。孔老二不嫌官小,干得很卖劲。他要为今后向上爬,打下个基础。】

    文革式语言的特色之一是“诛心”。《史记》中"料量平"“畜蕃息”记录了孔子努力工作的良好结果。漫画里写成“为今后向上爬,打下个基础。” 可怕不可怕!每个安心努力本职工作的人,都可以被扣上这顶“向上爬”的帽子。

    孔子成了名人。鲁国贵族叛乱,孔子随同鲁国国君一起逃到齐国避难。齐国国君问政于孔子。

    史记【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文革漫画【 齐景公果真接见了孔丘,并向他请教政事。孔老二便大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王要象君王的样子,臣子要象臣子的样子,这样才能维持奴隶主统治的旧秩序。他把这一套道理叫作“正名”。

    景公听了连声称赞:“对对对!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那我即使有满仓大米,也吃不成太平饭啊!”一语道破了“正名”维护奴隶制的反动实质。

    孔老二还提出要“兴灭国,断绝世,举逸民”,就是要复兴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接续断绝了世袭地位的贵族世家,起用被赶下台的旧贵族。这套全面复辟奴隶制的反动主张,颇得齐景公的赏识。

    景公一高兴,就要把尼谿地方的田地赏给孔丘。】

    孔子讲“君君臣臣”,齐景公当然高兴。但是孔子还讲““政在节财。”这个被有意忽略了。实际上在孔子之后不久百家争鸣的年代,墨家道家攻击儒家的时候都忽略了孔子“节用”的主张。

    孔子在齐国受到齐国官员们的攻击。齐景公也无可奈何。于是孔子回到鲁国。几年后发生鲁国权贵的内乱

    史记【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这段桓子嬖臣引起争端的记载让我想起英国古代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宠臣故事。可知我国社会形态发展早于西方,但是停滞时间太久。

    史记【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文革漫画【 不久,季氏另一个有权势的家臣公山不狃,和阳虎联合起来反对季氏。公山不狃在季氏老家费都起事,他和阳虎知道孔丘一向反对季氏,就派人邀请孔丘去费都当参谋。孔老二动心了,很想到费都去。

    学生子路反对道:“老师天天讲君君臣臣,而今公山不狃犯上作乱,你为什么要上他那儿去当官呢?”孔老二扯下遮羞布,说:“周文王、周武王当初不也是从丰、镐两个小地方起家的吗?那我为什么不从费都起家!”

    正当孔老二跃跃欲试的时候,传来了阳虎事败出奔齐国、公山不狃暂时按兵不动的消息。当官的迷梦破灭了,孔老二一声长叹:“唉——我五十岁了,事情办不成,是命中注定呵!”他动不动把“天命”挂在嘴上。】

    以上史记记载大概可以被有的同学拿来证明孔子虚伪,如文革漫画中借子路之口所说的。但是这里一个关键孔子与季氏并非君臣关系。孔子去费的目的,是反季氏而不是反鲁君。在《史记》随后的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

    史记【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按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制。鲁三家这样大贵族架空国君掌握政权,破坏周制,是孔子所反对的,因此他掌权后就开始拆除三家大贵族的城堡。百雉之城即尺寸很高大的城堡,(王肃注:“高丈长丈曰堵,三堵曰雉。”)是军事防御措施。英国古代史上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掌权后,下令拆除全国各地贵族的大型城堡,道理一也。

    史记上还有一段鲁齐国君之会,孔子在外交上为鲁国取得胜利的记载: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文中对孔子形象描写很生动。“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这是说孔子小步快速过来,三步并作两步上了台阶,插话的时机很重要的意思。孔子在此会上的表现,不比后来的蔺相如逊色。在军国主义还没有成为世界准则的时代,外交上的折冲樽俎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意义。

    齐鲁之会后,齐国君臣担心鲁国在孔子管理下成为强邻。于是使出美人计。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文革漫画【 新兴的封建社会势力,决不会容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他们用离间计,使热衷吃喝玩乐的鲁定公整天沉醉在歌舞中,对孔丘十分冷淡。

    孔老二预感到前景不妙,试探着向鲁定公提出辞职。

    定公并无挽留的意思。五十五岁的孔老二只得带上一帮学生离开鲁国,梦想到其它国家去兜售复辟黑货。】

    齐国送美女歌舞团给鲁国国君。但鲁国君大概不好直接接受,把美女们放在城门外面暂住。掌政的季桓子自己先欣赏美女歌舞,又拉着国君绕道(“为周道”,绕城墙走,怕孔子发现)去赏美,不理政事。孔子不愿意相信他的努力白费了,还等着看季桓子是否按周制,郊祀后送祭肉给大夫。结果显示还是子路旁观者清。

    孔子去鲁,周游列国十四年。当时四个大国,秦国被晋国隔绝。齐国去过了。还剩晋,楚。

    史记【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君子讳伤其类也!孔子不是官迷!

    楚昭王想封地给孔子,被令尹子西阻挡了。子西的话在实际操作和历史理念上都是无懈可击的。孔子的恢复周制的理想是不现实的梦想。所以楚地隐士说孔子“不可为而为之”。

    史记【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孔子带着追随者在楚齐晋之间的小国中周行。有一次在陈被围困,绝粮。随从的人有病倒的。

    史记【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期间发生的小故事极见孔子性格。他先后与得意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谈话,了解他们对被围困于此的看法。子路直爽,子贡灵活,只有颜回理解老师的内心,说“不容然后见君子!”,翻成现代语言就是“真金不怕火炼。”

    史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最后一句笑谈,显出孔夫子真性情,而不是后世所塑造的“万世师表”的不苟言笑样子。

    通宝推:真理,迷途笨狼,胡一刀,
    • 家园 司马迁的学术背景

      这是很专门的学问,不是我这样的在网上妄语能整明白的,实在因为楼下任老师和达雅同学提出司马迁的儒家身份,与我的印象大相径庭,所以我去搜索了一下。任老师更持司马迁所谓儒家身份而为孔子造假的观点,尤为我所不能接受。

      搜索到一篇文章,供同学们参考。

      【那么,司马迁的学术思想究竟渊源何处呢?这就必须理解先秦两汉的文化学术发展大势以及史官在中国早期学术发展中的地位。从上古三代到秦汉之际,中国文化学术的发展经历了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过程,此即《庄子·天下》所说的“道术为天下裂”和《易传》所谓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过程。史官在上古三代时期职掌文化学术,他们是当时的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和博物学家,是当时的通人达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人。由于史官具有这一通才之学的传统,因而在经历了战国学术分裂之后,在秦汉之际文化学术由分裂重新走向整合的时候,史官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整合学术的历史重任,建立起类似于上古三代时期史官职掌的通才之学。《史记·太史公自序》实际上对此有所指点:“司马氏世典周史。”又载司马谈临终遗嘱云:“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司马谈的尊祖意识和使命意识十分强烈,他想从自己这一代开始,重新继承起中断了几百年的天官家世。为此他“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积极为建立史官通才之学创造条件。从《论六家要指》来看,他对百家之学理解得很深,而从他的遗嘱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六经异传造诣非浅。他壮志未酬而离开人间,他的这些学问都传给了儿子司马迁。中国古代的文史星历、卜祝乐师及百工都是世守其业代代相传,因此司马迁的学术渊源,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乃父,司马谈是他的启蒙老师。由于司马谈要远绍史官家世,复兴史官通才之学的传统,因而他对司马迁的培养,必然要体现出通学的特色,而不局限于一经一技。对司马迁来说,他的父亲非常博学,已经完成了转益多师的工作,他只须从父学习就可以了。从《太史公自序》不载司马迁学于孔安国一事来看,《汉书·儒林传》所记载的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可能是司马迁在写上古三代史时遇到了疑难,于是便持此疑点向当时的《尚书》大师孔安国求教,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请益,而非及门受业弟子。司马迁主要得力于家学渊源,而不属于经学中的任何一派。结合《论六家要指》与《史记》全书来看,司马谈所传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天官知识和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传给司马迁一种比较自由通达的思想方法,一种包容百家的广阔的学术心胸,一种整合此前文化学术的使命意识。这种恢宏的学术心胸是任何一位恪守师法的经师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太史公自序》说《史记》著述的学术目标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司马迁的学术视野包括王官学的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两大类,董仲舒公羊学只不过《史记》“厥协”的比较重要的一家。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的要害,是将司马迁从文化昆仑的崇高地位贬到公羊学经师的水平。】

      我同意这位老师的观点。把司马迁说成儒家门人,真的太过贬低司马迁的水平了。

      • 家园 这篇完全莫名其妙

        合着司马谈教司马迁各种学问,

        却不教儿子“转益多师”这一获取

        学问的途径,授子以鱼不以渔,

        这合理吗?

        司马迁向董仲舒学习,正如孔子向老子学习一样,

        是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而不是放弃自己

        的体系全盘接受对方的体系。怎么能说司马迁学

        完了,就沦落成董派经师的水平呢?

        通宝推:ziyun2015,
    • 家园 【原创】为啥说孔子是伪君子

      史迁作为儒家门徒,对于孔子是拔高的。《孔子世家》里对孔子吹捧得利害。例如这段: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这里是说孔丘五十六岁当了代理宰相就沾沾自喜。门人的劝谏也听不进去了。刚掌权就杀了少正卯。到这里还算叙述史实。后面马上接着说“当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价钱;男女都分开道路行走;走路的人不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四方的客人来到鲁国的,不必向官吏送礼求情,都能给予接待照顾,使他们满意而归。”

      这就相当于蒋委员长搞的“新生活运动”。好吧,“新生活运动”也罢。但孔子是颁布了什么政策,如何执行,才能做到这些结果的?史迁没写。很显然,光是当了宰相自我膨胀,另外杀了政敌少正卯是做不到平抑物价、训练男女、提高治安、禁止贪污受贿、以及招徕客商这么多效果的。更不可能只三个月就搞出这么多效果。史迁这里和他在其他《史记》篇章中一样,用了报告文学的比兴手法,夸大了孔子的本领。

      尽管史迁不住得往孔子脸上贴金,但还是掩盖不住孔子的伪君子特质的。例如你说的这段: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首先,并没有什么“阳虎用“子”称呼孔丘,体面还是有的。” 这里的“子”不是尊称,就是“你”的意思。孔子当时“贫且贱”,连季氏家臣都不算,被阳虎呵斥岂不是很正常。

      更重要的是,孔子在这件事上充分反映了他的伪君子和好攀附权贵的性格。

      孔子当时还在为母亲服丧期间。按照孔子鼓吹的礼制,服丧三年期间是不能赴宴、娱乐等等的。孔子自己就明确说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可见孔子是完全知道在三年之丧期间是不能“为礼、为乐、食旨(通脂,指吃好吃的食物)、食稻,衣锦”的。那么他在完全知道这个规矩的情况下,穿着丧服(但是简化到只系一条麻布腰带)跑去参加人家季氏的宴会算什么?无独有偶,《儒林外史》里也描写不少类似情节。所以儒家的伪君子行为是从祖师爷那里传下来的。

      孔子表面上说“君臣父子”。但他前后事奉和追求的却大都是乱臣贼子。当犯上的季氏家臣就不去说了。就说你说的这段: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鲁国当时的政治情况是每一级都在“下克上”。三桓架空鲁君,三桓的家臣则架空三桓(顺便说一句,这和日本后来的幕府时代完全类似。所以日本学儒家还是学到了祖师爷的微末本领的。)孔子听到公山不狃造季氏的反就要跑去投奔。那么他说的“臣臣”难道是放屁吗?而且看他的志向“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这是自比周文王和周武王。这难道是“臣臣”该说的话吗?

      再说投奔赵简子这件事。其实孔子开头并没有要投奔赵氏,而是要投奔赵氏的对头中行氏。

      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晋国当时为六大家族把持。个个都是类似鲁国三桓的不臣。赵简子攻打范氏和中行氏。佛肸原来是赵氏的家臣,这个节骨眼上背叛了赵氏转投中行氏。结果号称要实行“君臣父子”的孔子,却要跑去协助叛主的乱臣。他的弟子子路比较耿直,直截了当得问他:“我听老师说过‘:那种本身做了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那里去的。’现在佛肸亲自凭据中牟造反,老师还想去那里,这行吗?” 孔子只好狡辩:“我是说过这话。但我不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不薄吗?不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不黑吗?我难道是葫芦吗?哪里能只挂在一个地方作装饰品而没有实用价值呢?”

      孔子是不是官迷?他开头去投佛肸不成,反身就去投佛肸的对头赵简子。真是节操满满。只不过听到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了才不敢继续前往。主要问题还在于孔子的对头阳虎投奔了赵简子并得到重用。孔子在鲁国能当上大官恰恰是因为阳虎失败。他从鸣犊、舜​华被杀大概嗅到了不太好的征兆吧。

      至于“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这段问答,明显就是颜回的马屁对了孔子的心思。但是,你引用的这段后面其实还有一段: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呵呵,前面不是明明还在夸赞颜回说“说得太好了,姓颜的小伙子!如果你有很多钱,我就宁愿作你的账房先生!”吗?怎么一到实际行动就派子贡去求援了呢?归根到底,孔子自己也明白他嘴上说的那套行不通,反而是子贡的实用主义才是最现实的选择,才能请来救兵。

      顺便说一句,所谓楚王要封七百里给孔子是不可信的。春秋时七百里已经是诸侯大国的体量了。即使到了战国,楚怀王听到秦国愿意割让六百里就屁颠屁颠得跑去上当了。到最后张仪告诉他其实只有他自己的封地六里。可见,即使到战国,张仪贵为宰相也不过封地六里罢了。春秋时楚国不过方圆两千里左右,一下子要封方圆七百里给孔子,等于分调三分之一国土,怎么可能?再看当时鲁国和卫国给孔子开的高薪也不过是“粟六万”罢了。这不过是史迁给孔子贴的又一块金罢了。

      孔子一生要么事奉乱臣贼子,要么在投奔乱臣贼子的路上,要么投靠自己君主的敌人,为了当官,甚至连他视作“蛮夷”的楚国都愿意去投靠。可是偏偏就是不去辅佐他口中一再赞美的“周礼”的代表周天子。

      这不是伪君子又是啥呢?后代儒生心口不一,知而不行,其实都是从祖师爷这里继承的啊。

      通宝推:东方红33,东方红33,p47109,汉水东流,东方白,大胖子,燕人,孟词宗,
      • 家园 任老师的春秋笔法很厉害

        怪不得支持文革漫画的写法。

        看他文章第一段

        【史迁作为儒家门徒,对于孔子是拔高的。《孔子世家》里对孔子吹捧得利害。】

        这就是诛心啊,直接上思想上的结论。

        论史不从史实上找根据,直接批对方的政治立场,合适吗?

        我认为任老师应该试图从同时期的历史记载,比如《左传》中找到相反的内容,这样才很有可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史迁对孔子是拔高的”。你说是不是啊,任老师。直接以史迁可疑的身份为立论基础,是不是太唯心了啊。

      • 家园 宝退谢谢任老师写这末多

        不够还要辩上一辩。

        1.史迁是儒家门人,这个真不知。任老师给个凭证吧。

        2.孔子做代理宰相沾沾自喜的样子,史记实写并无掩盖吧。后来社会反响,你怎知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你不会比西汉时期的人知道更多些吧。

        3.“子”就是在阳虎语境中就是“你”的意思。但是“子”是不是对人的尊称?孔子贫贱是事实,但他是名门后代也是事实啊,贵族后代贫贱,旁人还给与客气的敷衍,不是很正常的吗?为什莫孟氏要儿子去向孔子学习呢?当然你如果援引第一条史迁为孔子贴金,那就没啥可说的。毕竟公认史记是最可靠的孔子资料。

        4.孔子戴孝去参加季氏家宴,我认为不但不合古礼,于今礼也不合。但是他只是一个青春期少年孤儿,无依无靠,不是成年后的大师。不值得说虚伪。

        5.孔子年轻时做季氏家臣是谋生。季氏犯上的时候,他并没有为季氏做事。《论语》有他号召反对季氏家臣冉有同学。他的是非观很明白。去费,去中牟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权臣而不是国君。

        6.孔子欲见赵简子,我不能分析他的动机,但是结果应该是找个官做。但他因为鸣犊、舜​华之死而放弃去见赵简子,说“物伤其类”。任老师觉得一心想做官的人,听到有官员死了,不会因为死人腾地方而更加兴奋吗?为什么听到官员死了,就决定不去了?

        7.孔子被围,在陈断粮,随从中有人病倒,依任老师的意思,孔子就该和弟子们饿死在那里算数,何必让子贡去找楚王营救。不找楚王,才是真正忠于理想。是这样吗,任老师?孔子不是共产党员吧。

        8.楚王是否有能力划给孔子那么块地方。我无力置评。但是楚王并没有划给孔子土地。楚王做出现实主义的决定。史迁明白记载下来这一段。

        9.最后,你又说了一遍孔子虚伪,不去投奔周天子。孔子去投奔周天子做啥?孔子的愿望是在诸侯中恢复周政。他去找周天子,能在诸国恢复周政吗?孔子是做事的理想主义者,不是想做官的官迷。否则真去找周天子,也未可知。

        • 家园 赵简子那时候从智氏

          因此为众卿长,为智氏攻范氏与中行氏。而韩氏与魏氏起家于赵氏。故有赵襄子逆袭智氏遂有三家分晋。那时候中原混乱还有吴越争霸的故事,孔子也掺合其中了。

        • 家园 司马迁是儒家令狐冲

          司马迁跟董仲舒学今文尚书,好比跟岳不群学气功;

          跟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好比跟风清扬学剑术。

          这要不是儒家门人,谁还是儒家门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司马迁是最后一个原始儒家。换言之,

          司马迁之后,孔子这种理想主义的儒家就over了。后面

          就都是董仲舒这种官僚儒家了。

          • 家园 好吧,司马迁是纯儒家,

            说法确实新颖。

            • 家园 司马迁也不是纯儒家

              他是兼通百家。他爸就是黄老道家大牛。

              可以说,司马迁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总结者,

              总结的方式就是给各家人物立传。

              司马迁给陈胜立世家,跟孔子一个级别。

              还给项羽写了本纪,所以司马迁也可以被算作

              革命史学的开山鼻祖。

              通宝推:ziyun2015,
              • 家园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就是革命史学的总纲

              • 家园 司马迁从两个儒生学习

                就成了儒家门人,然后在史记中替孔子吹牛。这个说法你能接受?

                • 家园 司马迁当然是儒家

                  《史记》里面,只有孔子是“世家”,其他的哲学家包括孔子的老师老子都只有“列传”。《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赞叹道: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都把孔子捧为“至圣”了,说司马迁不是儒家,那谁是儒家?

                  司马迁不但给孔子“世家”地位,而且在《史记》的写作中,以及各种评论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得运用儒家观点,甚至直接引用孔子。这不是儒家,那谁是儒家?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的非常明白: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专门跑到孔子故乡去学习孔子遗风,这不是儒家,那谁是儒家?

                  《太史公自序》又说: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这是标准的儒家三观。这不是儒家,那谁是儒家?

                  通宝推:任爱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