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货币与历史 -- 卢比扬卡

共:💬135 🌺3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货币与历史

    1、货币

    到底什么是钱?马克思给过一个简明扼要的答案: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英文叫 universal equivalent,按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大家普遍都接受的等价物”,于 是“钱”就有了两个基本要素:第一,通用,社会普遍承认;第二,等同于一定量 的价值。于是我们知道,钱,就是社会普遍承认、普遍接受的、等同于一定量价 值的事物。

    那么这个定义也就引申出了货币的首要功能:价值尺度,也就是用钱去衡量一切 商品的价值。在衡量完不同商品的价值之后,按照不同商品内部包含的价值量在 数字上的比例关系进行等价交换,这就又引申出货币的第二个功能:交易媒介。

    那么为啥商品之间不能直接交换,而要通过货币这个媒介来交易呢?这是因为, 同一类商品之间没有必要互相交换,用十斤大米交换另外十斤大米,这简直毫无 意义;而不同种类的商品,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一双 鞋与十斤大米之间毫无相同之处,两个毫无相同之处的商品之间根据什么比例来 交换呢?一双鞋到底是能换 5 斤大米呢,还是 10 斤大米呢?说不清。 因此,商品与商品之间直接交换是行不通的,充满了各种偶然性。然而货币却代 表了一种普遍性,代表着一切商品中所共同蕴含的劳动价值。所有的商品,都可 以非常便利地与货币交换,实现自己的价值。

    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三位一体、辩证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表现为不同使用价值之间在市场交换中所 形成的比例关系,价值则通过交换价值来实现自己。

    也就是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商品之中,对于同一个商 品来说,它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互相否定的,我们必须要么牺牲一个商品的 使用价值来获得其交换价值,要么牺牲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获得其使用价值。 而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互相否定,互相转化,又都统一在价值之中。 在无数次商品交换中,在无数次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互相否定、互相转化的过 程中,有一种商品被确定下来,被普遍承认为代表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这 就是一般等价物。马克思把它称之为:货币。

    2、价值

    于是,“什么是钱”这个问题,就归结到了另外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到底什么是 价值?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又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人类劳动。 这个定义初看平平无奇,但却细思极恐。

    首先,价值必须是人类劳动,而且还 必须是无差别人类劳动。问题是,什么叫无差别人类劳动?劳动永远都是千差万 别的,造原子弹的劳动,肯定跟卖茶叶蛋的劳动天差地别,它怎么就没有差别了 呢?在这里,马克思运用辩证思维的手术刀,将同一个人类劳动的过程,分解成了两 个要素,一个叫做具体劳动,另外一个叫做抽象劳动,其实也就是劳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人类的每一次劳动都是特殊的,因为他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产品各有不同,生产具体劳动产品的特殊性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人类的每一次劳动又都是普遍的,因为不管什么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而这种无差别的人 类体力与脑力的耗费,就叫做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凝结 在商品中就形成了价值。

    可如果抽象劳动不是凝结在商品中呢?自给自足的劳动产品当中有价值么?奴隶劳动的产品有价值么?佃户给地主交的租子当中有价值么?你说它有价值吧, 它连商品都不是,都不参加市场交换;你说它没有价值吧,难道自己自足的劳动、 奴隶劳动、佃农劳动就不是无差别的人类体力与脑力的耗费了吗?

    自己自足的劳动、奴隶劳动、佃农劳动当然也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却只是生理意义上的无差别劳动,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无差别劳动。生理上的无差别劳动, 只有进入商品经济,通过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才能进化成社会意义上的无差别 劳动,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

    因此,价值之所以是价值,就在于它必须承载在商品之中,于是马克思就把一切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统统开除出价值的范畴,比如奴隶劳动,劳动成果不是为了 上市交易,而是献给奴隶主,因此奴隶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而,对不起,也就 没有价值。

    到这里就开始细思极恐了:生产同样一个东西,比如制造一支铅笔,付出了同样 的劳动,但仅仅因为生产的目的不同,就能决定劳动产品是否具有价值:刘能做 这支笔是为了自己用,那就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赵四做这支笔,是为了满 足奴隶主的需要,因此也不是商品,同样没有价值;可是谢大脚造这支铅笔,是 为了拿到集市上卖出去,于是就成了商品,忽然就有了价值!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价值似乎是来源于人的主观意图,而 不是客观劳动。 不,当然不是的,人的主观意图再强烈,如果不去真的劳动, 不去真的改变自然资源的外在形态,那么仅靠画饼,是充不了饥的。 这就是劳动产品中人与物的关系:使用价值,也就是劳动产品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某种需求的能力。

    人的需求有无数种,生产这些使用价值满足无数种需求的具体劳动形式也有无数 种,但所有这些彼此不同的具体劳动都一个共性:都是人的劳动,都是人的生命 力的耗费,也就是生理意义上的无差别劳动,而这种生命力的耗费都是为了满足 人的需求。 但,人的需求无限,而人的劳动能力有限,要满足无限的需求,只能将劳动专业 化,并进行市场交换,而一旦劳动产品进入市场,就成了商品,劳动的目的就成 了通过直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

    由此,根据马克思所言,用于市场交换的、人的生命力的劳动耗费,也就是所谓的抽象劳动,就凝结在商品中成了价值。 由此可见,价值乃是一种人类市场交易的互动行为所塑造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 乃是一种掩盖在商品交换这层外壳之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价值并非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客观的非物质存在。 价值这种社会关系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物质基础,以交换价值为手段,以获取他人 生产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人们是可以通过控制价值,进而支配他人劳动的,因此,价值的本质,乃是一种社会权力关系

    比如,你有一块手表,值两万块钱,而这两万块钱又可以让你去购买其他很多商 品,也就是支配生产这些商品的劳动。这就意味着,这块手表作为社会存在物, 在它身上实际上凝聚着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 的关系,是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关系。表面上看来人们在市场上是平等交 换的,但实际上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马克思把它叫做社会权力。

    价值如幽灵般存在于商品,并借助商品的使用价值获得一种能量,一种社会权力; 作为一种能量,价值就像重力一样,吸引着其它物体——也就是其它交换价值、 其它商品; 作为一种权力,价值凭借自己胯下的使用价值,可以获取别人的使用价值,支配别人的劳动,而代价是牺牲自己原本的使用价值——即转让给交易对手方。

    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可是非同小可,它不但可以支配他人的劳动,更有甚者, 通过我们前面所讲的货币,它可以去支配这个世界上一切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比 如,水,空气,良知,荣誉,节操等等,只要拿出货币来给这些东西标个价格就可以了。

    3. 价值运动与历史

    除此之外,马克思把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又称为“价值实体”。我们刚讲过, 价值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权力,一种能量,那么关系、权力、能量怎么又是 “实体”呢?难道不是只有物质才有实体吗?

    在这里,马克思所讲的实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物 体,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实体,什么是辩证法意义上的实体呢?简而言之,“实体就是主体”,意思是说,实体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是“活的实体”。

    比如,宇宙就是一个实体,当然也是一个主体,如果宇宙不具有能动性,不具有 自身运动的能力,那么宇宙本身就压根不会诞生。宇宙本身就是无中生有,在宇宙诞生之前,什么也没有;在有之前,是无;如果无不能自己否定自己,不能自主运动,不能无掉自己这个无,就不能产生出有来,宇宙也就不会诞生了。 而主体之所以具备能动性,其原因就在主体自身之中包含着矛盾和否定。

    实体或者说主体,从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一分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 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的统一性。

    因此,所谓价值实体,它的真正含义,就是价值具有能动性,价值一旦存在,就能自己运动,不停的自我否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那么实体运动都有哪些阶段呢?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自在阶段,自为阶段,以及自在自为阶段。

    所谓“自在”:也就是潜在、尚未展现出来的意思;事物的发展还处在萌芽状态, 隐而不现; 对于人的思维来说,所谓“自在”,也就是还没有产生自我意识的阶段。

    所谓“自为”:有区别、分化、展现出来的意思;事物的发展已经水落石出了; 对于人的思维来说,所谓“自为”,也就是产生出自我意识的阶段。

    其实在“自在”和“自为”这两个阶段之间,还有一个中介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为他”,一个自在之物,要通过与其他事物产生联系,发生互动,才能 真正认识自己,成为自为之物;也就是说,“自在”通过“为他”这座桥梁,这艘小船,才能横渡到“自为”的彼岸。

    最后,所谓“自在自为”也就是自由。当事物发展到“自在自为”这个阶段,已经不需要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完全是自己规定自己的一种自主运动。

    比如,我们都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孙悟空还没有从石头里蹦出来之前,没有人知道这块石头里孕育着什么,反正孙悟空的灵魂就只是浑浑噩噩地待在这石头中,就像孕育在母亲子宫当中的婴儿一 般,浑然不知自己就是日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那么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就是还处在自在阶段的孙悟空。但孙悟空在石头中的灵也是一个主体,也具有能动性,它虽然是不自觉地,但也 是无时不刻地在与禁锢它的石头作斗争,不停地否定孕育自己的石头,终于跳出 了石头,成为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

    好一只石猴,只见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率先跃入水帘洞,征服猴群,成为美猴王; 随后又驾船渡海,成为菩提老祖的弟子,学的一身本领;再后来就是与天奋斗, 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为了花果山猴群,而 与其他事物的斗争中,也就是通过“为他”,孙悟空获得了充分的自我意识,进入到了人生的“自为”阶段。直至最后大闹天宫,被压下五行山。

    最后佛度有缘人,孙悟空加入唐僧取经团队,一路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战胜无数 妖魔鬼怪,最后取得真经,立下大功业,成为斗战胜佛,得了大自在,从此不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可以完全去进行自己规定自己的自主运动。成了斗战胜 佛的悟空,终于彻底自由了。

    价值的运动,就像孙悟空一样,就像一切实体的运动一样,也是按照从自在出发、经过为他、进入自为,最后成就自在自为的历史进程。

    起初,人类还没有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劳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生理上的无差别劳动凝结在劳动产品之中,形成了价值最初的胚胎,也就是处在自在状态下的价值,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算价值,就像蝌蚪毕竟还不是青蛙。

    然后,人类进入到了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劳动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 求,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进而通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来实现自己需求的满 足。这就是说,在进入商品经济之后,原本处在“自在”状态下的价值胚胎,通过 “为他”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了“自为”阶段,并且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互相交换,实现商品中所蕴含的价值。也就是说,价值通过商品交换,摆脱胚胎的地位,就像孙猴子从石头中蹦出来一样,通过货币充分地显示出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和地位。

    最后,人类进入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早在资本主义时代之前,价值就从“自在”状 态,通过“为他”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进入到了“自为”存在的状态,奴隶社会和封 建社会都有商品经济,都有货币,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有货币,其实就有了 完全的价值运动,但还不是最高形态的价值运动,这个最高形态的价值运动,就 是价值增值。

    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价值运动,马克思把它叫做资本;全社会服从资本运动的逻 辑,服从资本的支配和命令,就叫做资本主义。当价值发展到资本主义这个阶段, 已经不需要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完全是自己规定自己的一种自主运动,这 种资本完全自由的自主运动,就突出反映在当今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尤其是 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些虚拟资本运动的市场,不但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完全是自己规定自己的一种自主运动,而且还规定和支配一切实体经济甚至是社会生活,也包括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

    人类历史围绕价值运动而展开,价值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本质,价值的运动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真相。

    通宝推:七天,途人,唐家山,nanimarcus,任爱杰,北庄,胡一刀,巴博萨船长,
    • 家园 货币是信用是流动性载体

      仅仅理解为价值等价物是很不够的。

      理解了货币是信用是流动性载体才能明白三十年代大危机的根源以及战后西方对外的经济学欺骗。

      为什么爆发大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金本位制下货币量不足,而社会需要的交易越来越多,没有足够的货币,很多交易难以进行。

      • 家园 货币的本质是对劳动力的计量和分配凭证

        你拥有货币,你就取得了购买商品的权利。而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所以你拥有的货币越多,也就能支配更多的商品分配。所谓的“流动性”,其实就是对劳动力和劳动成果分配的容易程度。

    • 家园 再举几个例子

      楼下层数太多,放到这里来,再举几个例子。

      1.楼下燕人同学说:“你的观点为资本家拒绝付款给劳动者提供了新的理由。” “工人们干活,商品没有卖出去,没有创造价值。好,不用发钱了,没有创造价值嘛。” 这的确是资本家用来拒付工资的通常理由。发展到极致,产品一直卖不出去,工厂倒闭,所有工人都被解雇回家吃老米饭。那么这个逻辑是对的吗?

      2. 农民丰年收了十石粮食,100元卖给了国家(也可以是大商人)。第二年欠收,国家(或大商人)以同样的价格把十石粮食回卖给了农民让其渡过饥荒。这两次都有了交易,按你的说法,当然是有“价值”的。如果农民一开始就选择自己把十石粮食保存起来不卖,然后到饥荒时再吃掉,那么这十石粮食就没有价值了吗?

      归根到底的问题,马克思那里对价值的定义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没有劳动,就没有粮食。粮食是“有用”的,无论这个使用是给别人使用还是自己使用。所以,“价值”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时有时无,会根据情况而随意变化的东西,而是很实在的,所有人造物质存在的前提。

      • 家园 用劳动定义价值,那么什么是劳动?

        怎么定义劳动?

      • 家园 回答您的问题如下:

        1、倘若商品没有卖出去,工厂倒闭了,资本家自己都破产了,那么就真的没钱发工资了,而不是不发工资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劳动产品确实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你生产出来的产品丧失了使用价值(没卖出去),劳动产品中蕴涵的价值没有能够实现,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价值。

        2、如果农民一开始就选择自己把十石粮食保存起来不卖,然后到饥荒时再吃掉,那么这十石粮食就真的没有价值——但却有使用价值。为什么说它没有价值呢?因为农民个体在仅仅为满足自己需要而生产的情况下,这种生产就不是社会劳动,而是个别劳动,但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劳动凝结的产物。个别劳动只能创作使用价值,却无法创造价值。

        注意,这里说的“价值”,是严格政治经济学定义下的“价值”,不是我们老百姓日常口头语言所谓的“价值”,后者更加类似于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使用价值”。毫无疑问,自然经济条件下,个体农户为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当然具有使用价值,这是由粮食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但,却绝没有价值,这是由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除非这个农民改变主意,担着他打出来的粮食,走向集市。

        • 家园 呵呵,第一个问题其实含有如下逻辑

          如果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可能是卖不出去的废品,所以没有价值,那么作为资本家是不是就要承担巨大的亏本乃至破产的风险呢?如果这个风险承担是成立的,那么作为资本家,占有一定的剩余价值以对冲风险呢?

          看,马克思的理论甚至可以给资本家剥削创造理由了。当然,马克思本人可是驳斥了这个论调的。那么,根据马克思的对资本家风险论的驳斥,你还认为“废品”是没有价值的吗?资本家是不应当付工资的吗?

          • 家园 您对价值的认识恐怕就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批判过的蒲鲁东的”劳动价值论“

            乍看起来,蒲鲁东的这些“发现”似乎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样. 因为都主张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的源泉。劳动的尺度是时间。产品的相对 价值由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确定。价格是产品的相对价值的 货币表现。但是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蒲鲁东的这种劳动价值论只是 基于对个人行为分析的理论:它认为个人既然花费了一定的劳动就应当取 得等量的劳动的回报,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因此,在这 里作为商品交换价值来源与尺度的“劳动时间”是个人的劳动时间,个人 的劳动时间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这是合乎人性的先天的理性要 求,应当根据这个先天理性要求来建立平等的合理的社会。所以,马克思说:“被蒲鲁东先生当做由劳动时间先天决定交换价值中所得出的结果, 大概只能用下面这种规律来说明:今后产品应当完全按照花费在产品上的 劳动时间来交换。不论供求关系怎样,商品的交换应当永远象商品的生产 量完全适合需求那样来进行。”

            然而劳动之所以成为价值的来源,劳动量之所以成为价值的尺度,并不是由于从个人本位的立场出发所要求的“公平合理”,而是社会经济活 动的客观规律性所致。在这一点上,蒲鲁东基于个人主义理性的“劳动价 值论二比李嘉图基于“成本论”的“劳动价值论”还要落后与退步

            马克思之所以反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劳动价 值论,是因为这些理论仅仅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是交换价值的来源。这些旧劳动价值论,有的从生产成本角度,认为一切成本归根到底是 劳动成本;有的从先天的道义角度,认为劳动理所当然地必须得到交换价 值的回报。而在发现了唯物史观之后,马克思对商品与劳动的本质的观念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对待劳动的看法上,马克思不仅仅把劳动看成个人的活动,而是看成创造历史的作为总体的“社会劳动”,个人劳动是社会总体劳动的组成部分,而正是社会总劳动所生产的全社会的产品体系建 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在这个基础上看待商品,于是不再仅仅从个 体的行为上来理解商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的角 度,从历史的总体性角度来分析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由此超越了李嘉图 以及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立场与新的理论路径来分析商品 交换现象。

            由此可见,马克思创立了的新劳动价值论,是与基于个体行为的“旧 劳动价值论"根本不同的科学理论——这就是《资本论》的关于“社会劳动”的劳动价值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将二者混为一 谈,必将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陷入旧劳动价值论的困境。

            通宝推:尚儒,桥上,
          • 家园 这个经典马列就有答案啊

            你说的生产出来的叫产品,卖出去产生利润的叫商品,马克思说,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跃,要么产生利润,资本家发家致富,要么赔掉本钱,摔死资本家,大部分情况下发家致富的是少数,被摔死的是多数,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是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然后列宁说,垄断资本主义也叫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一切战争的根源,毛主席又非常精辟的指出,要么是战争引发革命,要么是革命制止战争,

          • 家园 以前我也提过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

            那么作为资本家,占有一定的剩余价值以对冲风险呢?

            简单来说,马克思理论说的是应不应该占有的问题,而不是解答为什么会出现占有的现象。

          • 家园 这个就很有意思,多少年前说毛时代生产废品

            说苏联生产废品,由此产品叔不代表质量,因此是浪费,是毫无价值。

            因此,苏联也好,毛时代也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效率。

            全然不看高端产品有价值,同样性价比好的低端产品,甚至不那么好的产品同样有销售的空间。

            或者巨大的市场作用。

            其实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运营规律,范冰冰郑爽不那么值钱,反之,杨春霞值钱。

            然而,资产阶级学者是不认可的。

            他们说,资本家说什么值钱,什么就值钱,哪怕抵押出花来,也值钱。

            这就是舆论的牛皮之处!

        • 家园 感觉再这么讨论跟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接近了

          要不整点接地气的?

          知本家现在没人提了,

          股票全民持有,是不是就社会主义了,为啥不是?咋才能是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