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甲午祭:决胜岂止在战场 -- 卢比扬卡

共:💬144 🌺713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更有可能是汉人官僚集团希望日本人赢

        翁同龢等江南官僚配合日本人,自明末以来江南汉人认定日本是小中华。嘴上不说心里有数。

        • 家园 失败基本上都是因为当事人的无能

          不存在什么本来可以赢但是故意打输的战争

          • 家园 正是因为满清无能。所以才更依赖北洋系

            然后一边依赖北洋系,一边还打压北洋系,所以才越搞越乱。实际上,甲午战争对满清最好的结果是北洋系和日本两败俱伤。

            • 家园 是的,满清认为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这个

              北洋和日本斗个两败俱伤,北洋最好是惨胜, 然后满清夺回军队。

              如果北洋大胜,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士绅势力大张,对满清的威胁也变得更大,这也是满清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不过这是不可能的,李鸿章之所以能和这帮已经腐烂无能的满清混这么久,就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同样的人!不可能大胜,比烂大赛,谁也不比谁更牛。

              • 家园 这么说的话李鸿章有点像穿越种田文男主角

                就像黄石和陈新这样的。

                • 家园 刚好相反

                  李鸿章一大优势就是买办熟练,是列强非常“信任”的人物,他也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满清那里成为不得不“依靠"的人物。

                  • 家园 是的,我记得以前曾经有人写文章分析过,李鸿章跟列强谈妥的条件

                    总有能力向列强兑现,这样李鸿章在列强那里取得了信任,换上大清其他官僚进行谈判,要么谈不妥,要么谈妥了,到兑现的时候,又打折扣,这是列强喜欢跟李鸿章打交道,甚至有时候指名道姓跟李鸿章打交道的一个原因

          • 家园 重复,删

            后期已经是军阀化。别人的失败,反而能让满清更加依赖他控制的力量,典型的:国家人民算什么,我不损失就行。所以经常出现拒绝支援友军,导致失败的情况。

            这其实意味着组织的腐败,通常出现在王朝末年,各大力量互相的内斗,防范,损耗远远超过外部威胁。看上去庞大的力量根本发挥不出来。

          • 家园 有的,比如李鸿章

            后期已经是军阀化。别人的失败,反而能让满清更加依赖他控制的力量,典型的:国家人民算什么,我不损失就行。所以经常出现拒绝支援友军,导致失败的情况。

            这其实意味着组织的腐败,通常出现在王朝末年,各大力量互相的内斗,防范,损耗远远超过外部威胁。看上去庞大的力量根本发挥不出来。

      • 家园 你把历史教科上书不敢写或者不明说的写出来了。
      • 家园 是啊

        谈甲午只要不提民族矛盾的都是瞎扯。

      • 家园 有道理,宁与洋人,不给国人

        但是时间线不太合吧?太平军早点啊。

    • 家园 清政府当然也是靠卖公债打的甲午

      只是名字不叫公债而已,对外发行的公债叫息借洋款,对内发行的公债叫息借商款,息借洋款之前没少弄,左宗棠收复西北部分军费就是这么筹措的,息借商款甲午是第一次玩,当时清政府对内对外借款基本是7%左右的利率。

      战争期间清政府总共筹措到6000万两,大半靠卖公债筹措,外债几笔加起来大约借了3500万两,内债1000多万,搜寻国库沉淀资金七八百万两,再加上加税、节流、强迫富户认捐、卖官鬻爵等等上得了台面以及上不了台面的方法凑出来的。日本方面楼主说了,根据辛丑条约第六款1900年前后1两白银=1.47日元。所以单独看筹款的手段,清政府不但没有落后日本,反而玩出了种种花样。

      清政府财政方面的问题,是筹款没力度,比日本的筹款规模要小,最关键的是政治上对人民没作动员,这是根本的战略问题,长篇大论很多,俺就不细说了。

      如果从纯财政角度来说,战术上的问题既没提早动手准备,又早早打输了,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行公债,大家不知底细,会想当然的认为貌似强大的清政府胜面较大,这样卖起公债来会比较主动,而实际情况却是,清政府无论对外还是对内发行的公债,开卖时黄海海战都TMD打完了,朝鲜已经丢了,这还卖个P啊。

      清政府毫无准备还可以从另外一点看出来,就是上面提到的搜集国库沉淀资金就弄到近千万两,结果都是马后炮,刚打时极为缺钱。。

      通宝推:相信逻辑和常理,
      • 家园 左宗棠用2700万两白银收复新疆,李鸿章花了6000万两白银却一败涂地

        左宗棠西征,户部交付了200万两白银,全国各省凑了300万两,

        在朝廷的授权下,以广州、福州、上海、汉口四地的海关收入做抵押,前后四次总计借洋债1899万两。

        山西商人乔致庸以大军到达新疆后,负责为军队筹办粮草,汇兑朝廷的军饷为条件,也出了几百万两银子。

        要说不会筹备经费,还真是冤枉我大清了。

        李鸿章能筹到的钱更多,北洋水师从购买舰船、海防协饷、官兵薪粮、日常训练费用等,前后十年花费了3000万两白银。甲午之战,军费开支又花了六千万两。更不用说马关条约赔款的2.3亿两了。

        只是钱花了不老少,仗却打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