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一):14、意大利人真正的“大捷”总算要开始了 -- 1001n

共:💬21 🌺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一):14、意大利人真正的“大捷”总算要开始了

    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另一位值得大书一笔的传奇人物,德军的灵魂――鲁登道夫在一战停战之前和之后的故事吧。

    --------------------------------------------------------------------------

    ――鲁登道夫,德军最高统帅部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相对来说位不太高――帝国第一军需总监(相当于第一副总参谋长),权却极重――整个一战中后期的德军,实际就是由他在具体指挥;而且,如前文所提到的,他和他的总参谋部甚至跨越了军队,广泛而直接地行使了相当多的帝国民事权力。

    究其原因,皇帝威廉二世的倾心倚重固然非常重要;他的直接上司、帝国总参谋长兴登堡的信任和放权,更是给了他充分行使自己才能的广阔空间。

    何况,经过从老毛奇到法金汉的不断努力,帝国总参谋部以其高度的职业化和专家化,获得了全军的一致推崇;再经过普法战争和一战初期的实战洗礼之后,明显比对手更胜一筹的总参谋部,在德国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在这种情况下,总参谋部的实际负责人被公认为国家栋梁,进而他的越权之举被普遍服从,也就不是什么不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而这样一位在德军甚至在整个德国都一言九鼎的人物,又如何去面对一个即将崩溃的帝国,并度过他生命中最难熬的那段岁月的呢?

    想想都会知道,这必定是个极为不堪的过程:从英雄到罪人,从胜利之星到败军之将,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却无力回天,只有看着一世功名和崇高威望一点点地不断坍塌,直到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会是个什么感觉?

    仅仅是闭上眼睛,设身处地地体会了片刻,我就已经有点儿不寒而栗了。。。

    而他,又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在稍微地介绍他的这段岁月以前,也说点题外话吧。

    那就是:该怎么看待一战中的德军,又该怎么看待他们事实上的统帅――鲁登道夫?

    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提到一战的时候,老师说:这是帝国主义分赃不均的战争,是场狗咬狗的战争。言外之意很清楚:一伙强盗的内讧,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败固可耻,胜也没什么光荣。

    而这和二战中对阵双方正义与邪恶分明的现象,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根源,我个人猜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约就是一战双方都没有犯下有目的、有预谋的“反人类罪”吧。而只要想想二战中的奥斯维辛和南京,我们就不难知道:这样的两次大战,其性质的确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也正因此,我们或许确实不应该用看待二战中德军的眼光,来同样看待一战中的德军。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否有那面纳粹的战旗,可以说就迥然不同地决定了德军的性质。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那时的德军,应该说是一支世界一流的军队。比如,从军事理论到战略战术,从前线的指挥调度到后方的物资供给,如此等等方面,在当时的世界各国军队上,德军的确处于一个非常高端的地位。

    那么,他们怎么又败了呢?

    说到底,这个失败的根源应该就是四个字:不自量力。仗着自己的军事优势,就试图挑翻整个欧洲;不仅与北极熊开战,同时还试图掐死法兰西和日不落帝国,这样的野心和胃口,实在大的有点没边儿了。

    正因为这样“伟大”的战略抱负,才把如此一支劲旅消耗殆尽,以至于最后上百万美军开赴欧洲的时候,德军已经毫无办法了――即便一个老练的德军士兵可以顶人家五个没打过仗的美军新兵,但到了这时候,兵源已绝的德军还赔得起、拿得出那“一个”么?

    不自量力――这又是多少贪婪的兵家,最终失败的最重要根源呢?

    饶是如此,一战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德军都表现出来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一流军队应有的水准。若非如此,不要说同时在两线作战,怕是一线还没收拾利落,战争已经以自己失败而结束了。

    而正是这样的德军,让对手苦不堪言、刻骨铭心的同时,也赢得了对手发自内心的敬重。一位著名的死对头,在一战末期,对节节败退的德军作出了以下的评价:

    唯一的例外是德国部队,在这里我第一次对于曾经杀死我国同胞的敌人表示钦佩。他们离家一千公里,在足以使任何勇士失去勇气的恶劣环境中,既无希望也没有指导。但他们,却能保持完整,坚定不移,行动敏捷,毫不畏惧。的确可以算是军人的楷模。

    对任何一支军队而言,对手的发自内心的钦佩,才应该算是真正的褒奖吧――而这位视德军为“军人的楷模”的死对头,正是那位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位从未娶妻、甚至一度被谣传为同性恋的劳伦斯上校,他的故事也长的很,这里就不细谈了吧。简而言之,他从一名被派到阿拉伯的情报军官,逐渐成长为一名令同盟国军队闻风丧胆、让阿拉伯人民由衷拥戴的游击战首领,故事之曲折也是颇为动人。而之后,他对阿拉伯的善意承诺被国内的政客出卖,以至于他当面拒绝了英王的授勋,后来又拒绝了海外总督的任命;又要求加入空军,放弃上校的军衔而以二等兵的身份服役,并最后死于他狂热喜爱的飚车运动――桩桩件件,处处都彰显着他特立独行的个性。

    说起来,大概也是“牛人必与常人不同”吧。。

    而真正让他在既非阿拉伯也非欧洲的当代中国出名,却是那部以他的事迹改编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这片子一举拿下了1963年的七项奥斯卡奖,堪称一个时代的史诗巨作,即便在今天的IMDB排行榜上,也高高地占据着TOP 250中的第27位。对这部片子本身感兴趣的兄弟,不妨看这里

    外链出处

    离题万里,能扯到这个程度,我也实在没什么可辩解的了,呵呵。。。还是让我们接着看德军的情况吧。

    刚才说到,德军的军事素质和水准,堪称世界一流;而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也不妨对照一下另外一支军队:意大利军队。

    说起来,一战中,德国是战败国,意大利是战胜国;可这个战胜国军队的表现,相对于这个战败国的军队来说,实在是不怎么地。。。其实就到了二战,意大利作为轴心国,它的军队表现也是够差劲的――以后的某章如果还能扯的上的话,就到那时候再说吧;现在,我们还是专心讲我们的一战吧:)

    战争结束前一年的1917年秋冬之际,在卡波雷托战役中,意大利军队面对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联军,吃了大败仗。按说,军队打败了,实在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既然有赢家,那么有个输家,不也是天经地义么?

    可意军这仗输的,让今天的咱们想起来都觉得丢人;具体怎么输的就不提了吧,咱们就看看最后的战场统计,数字是这样的:

    意大利第2集团军:死亡1万人,伤3万人;合计,损失了4万人。

    对当时的一个集团军来讲,损失4万人算是相当大的打击,但是也还不能算是灭顶之灾。毕竟,当时的一个集团军动辄三四十万人甚至更多,兵力损失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几,不能说就因此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但是,意大利的这个第2集团军还就是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原因只有一个:眼见大势不妙,他们就打了个白旗儿,降了。。。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一段笑话,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五十二?诙谐?王铎》,原文如此:

    唐中书令王铎,位望崇显,率由文雅,然非定乱才。出镇渚宫,为都统,以御黄巢。携姬妾赴镇,而妻妒忌,忽报夫人离京在道。铎谓从事曰:“黄巢渐似南来,夫人又自北至,旦夕情味,何以安处?”幕僚戏曰:“不如降黄巢。”

    呵呵,好一句不如降黄巢。。。还是接着说我们的故事吧。。。。

    结果,德奥联军的战果簿上,就是这么记录的:

    战果

    毙敌1万人

    伤敌3万人

    俘敌26.5万人

    缴获

    火炮3162门

    机枪3000挺

    迫击炮1732门

    死伤了四万人,却投降了二十六万五千人――看看这六倍于伤亡的投降数字,再看看被交上去的装备数量……说它是一支没有战斗意志的军队,或许并不算过分吧?

    而缺乏了最最起码的战斗意志的军队,除了可以用来检阅一下,到底还有什么用呢?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仗中,意军倒也不完全是没有英勇作战的基层部队,它的失败原因也很复杂。

    但是有一点很值得考虑,那就是:在它决定投降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山穷水尽?

    二战中,经过苏军的浴血奋战,纳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彻底围困。无奈之下,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率部队投降了。可稍微看一下历史就知道,那的确已经是完全的绝境了;从这个角度说,保卢斯的决定既无奈,又正确――再坚持下去,几乎就等同于对自己手下进行屠杀。。

    而这时候的意军,还远远没到保卢斯所面对的那种绝境的程度……何况,即便是仅仅看一下意军上述的被毙伤俘数字的比例,恐怕也没有人不会大摇其头:这军队啊,唉。。。

    当然,这一仗败下来,意大利舆论是彻底开了锅;后来意军也因此振奋起来,也颇显示出了一些男儿本色。但是,这一仗的政治阴影实在太大了,它沉甸甸地笼罩在意大利人民的心头,在同仇敌忾的同时,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极端势力借此也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

    战后不到半年的1919年3月23日,一位“第一个声言要恢复民族精神”的前小学教师,顺应意大利人民“图强”的心理,在他的小编辑室里成立了新的政党,名叫Fascio di Combattimento。翻译过来,就是“战斗法西斯”。

    不用多说,兄弟们肯定也知道这位是谁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建立这个小党的时候,他还没满35岁。

    两年半之后,这个“小党”已经发展到了15万人;次年,自觉羽翼丰满的墨索里尼下令进军首都罗马。兵临城下之际,意大利国王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墨索里尼的要求,任命他为首相。

    这就意味着:后来的二战中的诸位混世魔王中,正是墨索里尼率先走上了最高权力宝座。而在执政中,他很注意恢复生产,同时又大力排共,颇是符合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最后搞的舆论都吹嘘他是欧洲伟人之一。以至于二战爆发前12年的1927年,一位访客当面恭维他,说:

    假使我是一个意大利人,那么我将从头到尾热诚地拥护你,以完成这场反对列宁主义的斗争。

    只不过,历史又一次讽刺地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二战中墨索里尼的死敌,丘吉尔本人。

    ……

    参照了意军的表现,再说“德军体现了良好的军事素质”,应该不是夸大其词。来自敌对一方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盛赞德军;而在同盟国内部,德军更成了当之无愧的主心骨。在德军忙于西线五次战役之时,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面对保军战斗力实在不济、德军又被大批抽调到西线,眼看没兵可用的现实,降尊纡贵地请求鲁登道夫:

    我们保加利亚人,希望能看到德军的钢盔。

    惨不惨?一国之主,如今也沦落到了这个可怜地步。

    惨归惨,可怜归可怜,正为西线战役兵力不够而头大的鲁登道夫可不管你国王不国王,硬是一点面子不给,生生给回绝了。。。

    而这又直接导致了保加利亚在同盟国其它伙伴仍在死战时,率先提出与协约国休战。代价是:国王逊位给自己儿子。但不管怎么说,好歹王室保住了,而且还在继续掌权。于是,觉得自己的办法很妙,也有了点儿丢车保帅心得的斐迪南,还专门写了封信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劝他学学自己这招,争取在大势已去的乱世中,多少为自己的皇族保留一点儿什么。

    而威廉二世,给了这位曾经的“同行”一个语气温度几乎是零下的回答:

    我认为你的行动毫无意义,至少也是太早。

    怎么跟鲁登道夫一个脾气呢。。。话又说回来,是不是太早,恐怕威廉二世说了也不算;真正说了算的,只有历史本身。我们能看到的是:一战后,这四个君主制的同盟国里,只有先退一步的保加利亚,最终还算是摇摇晃晃地保住了家族的王冠。。。

    而关于这位威廉二世是怎么被迫退位的,其实也是段复杂曲折的故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兴趣听听?如果有,以后的篇章里1001n会稍微展开讲讲看;如果觉得实在离题太远,也不怎么关心这位下了台的皇帝,那就说到这里为止吧,呵呵。。。

    这里,还是以那位劳伦斯的老乡,文笔委实不错的丘吉尔先生所写回忆录中的一段话,对德军在一战中的表现做个总结吧:

    四年之中,德国在陆上、海上、空中向全世界五大洲挑战。德国的陆军支持着其摇摇欲坠的同盟国,无论在任何战场上都能反败为胜,在任何已征服的地区都能屹立不倒,使其敌人遭受两倍以上的死伤损失。

    为了击败他们的实力和扑灭他们的凶焰,全世界所有大国都联合起来与之对抗;压倒的人口、无限的资源、惨重的牺牲、严密的封锁,前后历经50个月都未能获胜。

    在从那个恐怖的魔王手中夺下利剑之前,已经有将近2000万人死伤。对于历史而言,德国人实在是够了!

    我想,如果不谈道德判断、不谈正义邪恶的话,那么来自德军死对头丘吉尔先生的这番话,应该是对一战中德军军事水准最高的评价了吧。

    ……

    总的来说,一战中的大部分时间,德军这支世界一流的军队,既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也成为了自己阵营的中流砥柱。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评价应该算是比较可取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不太严格地从反面理解,似乎可以认为:打造出精兵劲旅的统帅,也不应该是个窝囊废。

    这样,我们就来聊聊鲁登道夫,和他最艰难的那些岁月吧……

    还记得德军的第五次攻势么?在那个七月,德军的最后一次攻势仅仅持续了三天即被阻止,而次日协约国军队便开始大举反攻了。那时候,鲁登道夫和亲信私下的谈话中,就已经很悲观地承认:

    这场战争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了。

    而在国内舆论方面,由于战事不利,延宕太久且创伤太重,对一度曾经是民族战神、国家支柱的鲁登道夫本人,也越来越表现出不耐烦和不尊重。这一切,鲁登道夫不是瞎子,当然清楚的很。但是,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竭他所能,又能有什么巨大的逆转呢?

    ――不过是把这段本来就很难熬的岁月,再拖的更长一点儿而已。

    从说出“胜利无望”的七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德国投降前夕,鲁登道夫在这个炽热的火山口上,整整煎熬了四个月。

    也扯点题外话吧。咱们中国人有句话,叫“不以成败论英雄”。按这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鲁登道夫或许应该算是位英雄。

    且慢。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成语库中,还有一句叫“败军之将不言勇”。那意思,仗都打败了,哪儿还有脸说什么“能”啊“勇”啊的?

    还有句“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说的成功将领。鲁登道夫,显然“功”还没“成”――而为他铺垫的“万骨”,岂非是白枯了?想想这些白白死掉的官兵,说他们的统领将军是个废物,还有什么可争辩的么?

    这个问题,不知道别人怎么看。1001n自己的观点大概有些偏颇,或许各位兄弟也未必赞成,那就是:只要是优秀的战将,即便是败军之将,也应该一样地获得相当尊敬。

    且不说各为其主,也且不说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单说这战争规则,就不允许出现什么并列冠军;只要有一位是冠军,那么另外那位,只有被踢下万丈深渊的份儿,说什么别的都是扯淡;“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话,真是想说点儿什么都能找到现成的啊。。

    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么?也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两位优秀的将领相遇呢?

    再进一步,如果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原因,更优秀的将领败给了未必那么优秀的将领呢?

    也不值得尊敬么?

    如此一说,并非是1001n就具体地认为鲁登道夫就强于福煦,或者,福煦就强于鲁登道夫。只是,战争委实是个有着太多变量的方程组,仅仅以成败论英雄,似乎未必一定是公允的。

    以前,我也写过一篇从守将陈长捷将军角度出发,看天津之战的帖子;写它的目的,倒也不是为陈将军开脱,而只是说明,任何人在那个败局已定的大环境下,除了声名扫地以外,都未必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并不是我抱有过多的妇人之仁,总对败军之将怀有同情;只是,看待胜利和失败,或许我们应该更加客观一些,更加理性一些。

    也扯远了再多说一句。在过去那些年代里,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我军不同时期的对手,描写的不是如此低能就是那么愚蠢,似乎这样才能突出我军的智勇双全――而平心想想看,这样去贬低对手,难道其实不也正是贬低了自己么?如果对手果然总是那么愚昧,抗日战争为什么要打八年,解放战争为什么要打三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要打三年?

    ――说穿了就是:对付那么愚昧的对手都要花那么久,那我军到底又英明在哪里?

    唉,其好心可以理解,其做法就实在不太聪明了。。

    得,又跑得不知道哪里去了;赶紧拉回来,接着说这个败军之将的问题吧。。

    大概大多数的战争爆发之前,交战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必胜的吧。否则,觉得自己死定了,还有人乐意去跟别人打么?――当然,一些民心士气之战,一些抱着消耗对手,不惜同归于尽的战斗,肯定不在此列。

    而双方的胜负之分,往往微妙到了毫巅之间;再考虑到历史上的战争之多,各种情况都出现过,以至于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在这么个前提下,战争的胜负,也就未必那么绝对地操控在统帅手中了。

    有些仗,换是神仙来指挥也赢不了;有些仗,换是笨蛋也能捡个大捷――且慢,有兄弟说了,“笨蛋还能捡个大捷,1001n你是在信口开河吧――哪有这样的事?”

    还真就有。而且,这一次的主角,又是一战末期的意大利军队。。。

    1918年秋,眼看战争结束的征兆越来越明显,基本就没立功的意大利希望能迅速争取到一个胜利,好给即将到来的停战谈判增加砝码,也别在协约国兄弟面前太过寒碜了。

    于是,在“赶紧表现一下”的思路指挥下,意军倾囊而出,排出了9个集团军,57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以及7700门火炮的壮观阵容;同时,还联合了部分其它协约国军队,并以此堂堂之师,对早已疲惫不堪的奥匈帝国军队发动了猛攻。这一天,是德军投降前18天的10月24日。

    对阵的奥军从纸面上看,兵力上也并没有极为明显的差距:52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6000门火炮。

    可是,这个时候的奥匈帝国早已是风雨飘摇;这会儿的奥军,也跟年初德军在东线攻击红色苏联时,那理论上存在的173个苏俄步兵师和几十个骑兵师一样,都是纸糊的;摆在兵力统计表里骗骗人还可以,说到打仗嘛。。。

    史料说,在总数150万、庞大的奥军内部,其真正的作战部队,只有约35万人。至于其余那115万人穿着军装在干什么,各位兄弟也不妨随便发挥一下想像力吧,呵呵。。。

    真正一打,奥军就被迅速突破了。颇耐人寻味的是,担任最艰巨的突破任务的,却还不是意军,而是英军。。。

    即便如此,奥军还是咬牙死撑了4天。其实这时候,奥匈帝国马上就要完蛋了,前线的士兵们心里也都很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还依然和当面之敌坚持血战四天,也确实值得敬重――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在“执迷不悟地为封建王朝做炮灰”;或许从某个角度分析,也的确是这样吧。

    但是只从作战意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军队,才该被叫做是军队――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他们的确是在为他们的祖国而战,尽管这时候,他们的祖国已经顾不上他们了……

    这个“顾不上”的表现,就是奥匈帝国实在难以支撑,要求和协约国谈判了。这个消息一传出,奥军算是从心理上被彻底瓦解了,于是意军长驱直入,也终于获得了他们期盼已久的胜利。10月29日,奥匈帝国代表团和意大利代表进行了谈判。意大利说可以停战,条件很简单:

    奥匈帝国军队必须复员;

    协约国军队可以自由通过奥匈帝国领土。

    为这个,奥匈帝国代表团和后方紧急磋商;说来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里也有密码的影子――奥匈帝国代表团团长韦布将军,据说是怕丢失,居然就没有携带密码本;这样一来,他根本就没法读懂后方发来的指示电――还有啥说的?只能派军官回维也纳,打听上级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吧。。。

    也真够巧的,说起来,这奥匈帝国和德国还真是好兄弟;到了最后谈判的关键时刻,大家也都有过相同的经历,那就是放着无线电不用,而选择派个人回后方带信儿。。。

    这里也插一句:从密码安全的角度看,即便是如此地耽误了大事,也比通过明码通信,几乎百分之百地会被截获而出卖掉国家机密要好的多。。。

    这一来一去,时间就到了11月3日。

    消息回来了,原来后方一度同意,又反悔了。韦布将军不管那么多了,决定自己做主。就在这时候,意大利首席代表、副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中将提出了最后通牒,签字的最后时间规定为11月3日午夜。

    韦布打算签字了,可又有问题出现了:通牒里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敌对行动,按正常理解,当然是指一签字就停止;而按意大利人的说法,这个“立即”是指签字后24小时开始的“立即”。换言之,签字之后24小时内,双方依然处于交火状态;过了这24小时,才“立即”停火。

    奥匈帝国代表团成员认为,现在战局明显不利,再给全面占据优势的意军24小时,那完全是让对手对自己肆意屠杀,因此坚决反对这个24小时后的“立即”提法。他们刚刚反映了这个要求,意大利的巴多格里奥中将就疯了一样,拍着桌子狂喊:

    谈判已经破裂,战争继续进行!

    奥匈帝国代表团成员面面相觑;在如此赤裸裸的要挟之下,韦布将军只好签字了。

    扯了这么远,意大利人真正的“大捷”总算要开始了……

    巴多格里奥中将一看,现在才下午5点,既然敌人让了步,提前签了字,那就也显示一点大度,于是宣布:24小时之后的“立即”,缩短为22小时之后的“立即”。

    换言之,少追杀两个小时,算是一个回报。。。

    按我们正常人的逻辑来想,既然已经签字了,虽然还没到停火时限,也应该稍微人道一点了;这个时候胜利者应该放失败者一条生路,由他们撤走,也就算了。

    但是,战争从来就不是正常情况,类似这种停战前短暂的时间,双方一般都反而会抓紧进攻,以谋求最大的战果;也常常因为这个原因,停战之前,往往会打的非常激烈――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战场上,真是举不胜举。。。。

    而奥匈帝国军队,明知如此,也没办法了。军心涣散,不要说进攻,守都守不住了。那么,就干脆撤退吧。何况,他们还有一点心理安慰:我们都认输了,敌人不会对我们怎么样的,我们只是回家去而已啊。。。

    这时候,意大利军队可也没闲着。按照“大度的”巴多格里奥中将的明确命令,他们迅速追上了这些溃逃中的败兵。不管奥军怎么抗议,意军还是通通把他们收为了自己的俘虏。。

    于是对一战中窝囊不已的意大利而言,“最辉煌的胜利”诞生了,战果是:

    俘敌四十二万七千人。

    就这样,在战争结束前的几个小时,意大利人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捡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捷”!

    看了让人忍不住又好气又好笑,都什么啊这是。。。

    --------------------------------------------------------------------------------------------

    得,说了这么多,还没开始说鲁登道夫呢……

    关键词(Tags): #一战#西线#密码#破译元宝推荐:ArKrXe, 通宝推:迷途笨狼,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借花敬佛 《揭秘:中国曾破译日本偷袭美珍珠港密电》

      这是转自 《世界军事论坛》的一篇文章,不知真实性如何,从 1001n的系列文章看来当时中国好象还没有这么牛吧。

      《揭秘:中国曾破译日本偷袭美珍珠港密电》

      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是军统局破译的,本文否定了这个说法,其主要依据是一本逃过“文革”抄家厄运的珍贵笔记。

      解放后在大陆的一些曾在军统局任过职的人员着述,如《军统内幕》、《戴笠与庞大的军统局组织》、《戴笠轶事》等,都说1941年12 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军统局破译出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密电,由驻美国使馆副武官、军统驻纽约站站长肖勃通知美国海军,美国当局怀疑是中国挑拨日美关系,未引起重视,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这种说法,似合事实并流行,实际是不对的。

      这种流行说法出错的原因,是把“军委会技术研究室”与“军统局特种技术研究室”这两个不同的单位混为一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政府中,有好几个部门都先后设有密电研究组织,侦收和研究日本的密电电码,从中截取情报。如“军委会密电研究组”、“军委会机要室密电股”、“交通部电政司电检所”、“军统局特种技术研究室”、“军政部研译室”等。1940年4月,蒋介石为集中对日本军队电讯密码的破译力量,下令合并上述各单位,成立“军委会技术研究室”,设于重庆南岸黄桷垭的刘家花园。任命交通部电政司司长温毓庆为该室中将主任,军委会机要室主任毛庆祥为少将副主任,军统局第四处处长、特种技术研究室主任魏大铭为少将副主任。

      合并后的“军委会技术研究室”,各派为了争夺领导权,相互攻讦,乃至激烈冲突。先是1940年夏,温毓庆被挤走,魏大铭担任了代主任。魏大铭一上台,就秉承戴笠的意旨,一心要把“军委会技术研究室”控制在军统特务的手中,首先下令,要全室人员各交二寸半身照片三张,企图把所有人员强行拉入军统组织,遭到温、毛两派人员的抵制。继又由戴笠出面请客吃饭,进行拉拢,也未能达到目的。最后特务采取了迫害手段,魏大铭指使秘书室人事股长,从人事档案中,将温毓庆的亲信,该室秘书王维钧、三组组长杨肆、五组组长施家干三个人的照片取出,随函送到卫戍部稽查处,说这三个人有“通谍嫌疑,要求派人监视”。稽查处复函说“本处人手不足,无力承担此项任务,若确必要,可由贵室自派军统人员就近监视”,这封复函发至“军委会技术研究室”,不料被秘书王维钧本人拆阅发现,在毛庆祥的支持下,王等三人邀约了该室34名组、科长和专员,联名写报告给蒋介石控告魏大铭,并附上稽查处的函件。蒋介石也有意让自己信任的毛庆祥在“军委会技术研究室”负实际责任,即下令撤掉魏大铭在“军委会技术研究室”的任职,命令戴笠将其调回军统局。1941年3月31日,蒋介石另派毛庆祥为代主任。毛庆祥上台后,留下来的军统特务又对毛处处为难,毛庆祥再向蒋介石告状,蒋再下令,在“军委会技术研究室”的百余名军统人员,全部退回军统局,并宣布,以后“军委会技术研究室”的一切事务,军统局不得过问。

      自此,“军委会技术研究室”的一切活动,都与军统局没有任何关系。魏大铭等一批特务人员回到军统局后,戴笠又重新组建了一个“特种技术研究室”,仍然干着密电研究破译活动。此时,“军委会技术研究室”与“军统局特种技术研究室”,已是两个不同的单位,但不了解情况的人,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军委会技术研究室”的池步洲破译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

      在“军委会技术研究室”中,有一人名叫池步洲,1908年生,福建闽清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并与日本姑娘白滨英子结婚,生有一子二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出于爱国赤诚,毅然冲破重重阻力,挈妇将雏回到祖国。1939年2月,正值何应钦准备在军政部内组建破译日本军事密电的机构,池步洲应邀参加,担任了军政部军用无线电总台第43台主任,不久改称军政部研译室,池仍任主任。经他摸索、研究,破译了日本外务省外交密电的电码,从中收集到一些很有价值的日军情报,获得军政部颁发的光荣奖章。1940年4月,池步洲领导的军政部研译室奉命并入“军委会技术研究室”,合并后的原军政部研译室的人员,受到排挤,都被安排至该室第一组内任科员,只任命池步洲为“荐任技正”,地位在科长以下。毛庆祥主政之后,为了抵制室内温派人员的消极怠工,要池步洲带领原军政部研译室人员,在“军委会技术研究室”内成立一个专员室,任命池步洲为“主任专员”。

      1941年5月开始,池步洲在破译的日本外交密电中,发现日本外务省与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的往来电报数量突然剧增,被破译出的有六七十封,内容总的是,日本外务省多次要求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报告:美军舰艇在珍珠港的数量、舰名;停泊的位置;进、出港的时间;珍珠港内美军休息的时间和规律(答复是“星期天”);夏威夷气候情况等。他把译出的电报交给组长霍实子,霍也很重视,指示池步洲继续密切注意日本有关珍珠港的往来密电,一有破译立即上报,并且指示池步洲每月专就此事写出报告,上报侍从室。池步洲按指示每月写出报告,并将有关内容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在“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抄家中,这个笔记本有幸逃过了劫难,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下面抄录的两则电报,就是记录在这个笔记本中当时日本外务省与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的往来电报:

      其一:发报:檀香山,喜多总领事

      收报:东京,外务大臣

      日期:1941年5月13日

      电文:

      (一)11日停泊在珍珠港的舰艇如下:

      战舰11艘 重巡洋舰5艘 轻巡洋舰10艘 驱逐母舰2艘 驱逐舰35艘 潜水母舰1艘 潜水艇12艘 运输舰15艘

      (二)航空母舰××号,由两艘驱逐舰护航,正在××海域航行中。

      其二:

      发报:东京

      收报:檀香山

      时间:1941年9月24日

      等级:绝密

      电文:今后你必须尽量按下列所示,报告舰艇活动状况:

      (一)珍珠港分5个水域:甲水域(佛德岛与武器库之间)乙水域(佛德岛之南及西)丙水域(东流之江面)丁水域(中央流之江面)戊水域(西流之江面及其通路)

      (二)军舰与航空母舰只须报告其在港停泊者。

      (三)扼要说明舰型、舰种。

      (四)凡有二艘以上的军舰靠港时,盼照实登记。

      池步洲又于12月3日破译出一份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的特级密电,主要内容是:

      (一)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

      (二)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

      (三)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断然行动。

      池步洲破译出这份密电后,激动不已,结合他半年多的时间里所破译的日本外务省与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的往来电报,他已感到日本要对美国“采取断然行动”了,他把这份密电立刻交给组长霍实子,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一)日本对美进攻的地点可能是在珍珠港;(二)发动战争的时间可能选择在星期天。霍实子也同意这样的分析,当即提笔签署意见;“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驻华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驻华各领事馆发出密电:‘经我驻沪陆、海、外三方乘出云旗舰到吴淞口开会,已作出决定,饬令在华各领事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电报本子’,说明日寇已决定对我发动全面战争。现日本外务省又同样密电饬令日本驻美大使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子,这就可以判明日本已经快要对美发动战争了。”对于这个重要情报,霍实子也不敢怠慢,马上送交代主任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自送到侍从室。

      据蒋介石侍从室第六组组长唐纵在1941年12月5日所写的日记记载:“三日东京东乡发往英领各地领事电称:‘电报密本O密O密各留存一份,其他全部焚毁之,完毕后,立即以明电Haruna示知,又秘密及重要文件,全部焚毁之。以上系准备不测时而考虑者,仍希宁静。’查此种电报,‘八?一三’前夕,日外相亦曾致电青岛、济南、广州等地,着急焚毁密本。今忽见此电文,其将临于日英美战争,可想而知也。”唐纵的这则日记所记,日本外务省发出的密电,与池步洲所记,虽然收报单位有所不同,但所记发报时间都是12月3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5天,所述电报内容也大体相同,唐纵日记中的判断也与霍实子的签署意见相吻合。

      又据当时曾在侍从室第六组任职的张令澳解放后所写的材料称:“当时技术研究室破译的情报一律均须送至侍从室第六组处理,绝不能自行对外。笔者当时在第六组就是负责研判用毛庆祥名义送来的技术研究室的情报”,“到了这年(按:指1941年)的12月上旬,技术研究室又破译了日本外务省的一份紧急通知。内容是电告日本驻华盛顿、旧金山、夏威夷、纽约等地的使领馆,限期销毁各类重要文件,准备撤侨。我们签注意见是:‘速送外交部密告美国大使高斯,并电告我驻华盛顿武官郭德权转达美国军方’。蒋介石批‘可’。但美方回答说:美日谈判已陷入僵局,国务院已知道日本撤侨计划,美国也准备同时撤侨。似乎美方尚未意识到日本对其突袭的意图。”“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当时重庆政府仅告知美方日本的侵略意图,而并没有告知日本空袭珍珠港的确切日期。外界所传实在是以讹传讹而已。”

      一些在台湾的原军统局人员发表的着述中,没有记录军统破译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一事。

      曾任军委会技术研究室代主任、军统局第四处处长兼军统局特种技术研究室主任的魏大铭,曾发表过《评述戴雨农先生的事功》一文,文中写有《戴先生对通讯之运用与保密有其独到之处》和《破译专家温毓庆的不辞而别》两个专节,如果魏大铭本人或是他的部下,有这一辉煌成绩的话,他绝不会舍此殊荣,而不去表功。又如曾任军统局武汉区区长的唐新(字良雄),写有一本《戴笠传》,从书中可以发现,他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原军统局的大量文件材料,在《戴笠传》中,专门有一章《戴笠重要武器之一――电讯》其中有一个小节,《惊人的破密工作》,在这里也没有记载此事,他们也都未敢揽功。

      由此可见,当时破译日本有袭击美军珍珠港海军基地动向密电的,是军委会技术研究室,具体破译的人是池步洲。这一功劳不能算在军统局头上。

    • 家园 不敢当, 您就赶快续吧

      意大利人的表现真是没法说, 话又说回来, 一个从物质到精神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的国家, 又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本来就是想投机啊。

      老兄的资料如果全的话, 回头可否写写北非战场? 那里的情报战、密码战也是一段传奇。

    • 家园 好看,就是不记得是从哪里打密码岔开去的?
    • 家园 战前和一战保加利亚

      作为一个小国,保加利亚的地理位置是格外不幸的,这一点在近欧洲各帝国争霸时期尤为明显:无论是俄罗斯南下争夺黑海海峡的控制权、英国势力从希腊北上、奥地利帝国吞并巴尔干,还是德国向中东进军,以及衰落中的土耳其帝国为了维持生存,保加利亚都在它们目标指向的交通要道上。

      1812年俄国意外地战胜拿破仑的法军后,对于中欧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强国来说,所感受到的,不如说是惊多于喜。1815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首席顾问根茨写下这样的预言:“土耳其君主政体一旦覆亡,奥地利君主政体也就长久不了。”

      自1774年俄军击败腐朽的土耳其军队后,俄罗斯就一直在利用当时签订的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其名称来自一个保加利亚村庄)刻意含糊的措辞来不断从土耳其取得好处。如今,东南欧再没有可以阻挡俄国人南下的势力,而这一均衡的打破,对于奥地利的极其不利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更不必说俄罗斯的泛斯拉夫主义对奥地利统治下的斯拉夫各族的潜在破坏性。

      1828-1829年,俄军短暂地占领过保加利亚,但却没有鼓励反抗土耳其的运动,除了保加利亚人当时还缺乏组织外,俄国人显然也没有准备好一举打破均势,和中欧列强摊牌。然而俄国人持续不断的压力以及再明显也不过的战略目标,最终仍然引起列强的不安,并使英法发起1857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在这势力收缩的时刻,它想起去鼓动保加利亚人,但却毫无效果。

      由于地理位置的孤立以及教育的落后,保加利亚人的文化复兴是东南欧各族中最晚的,然而在1870年代,这个民族的觉醒却最终改变了巴尔干的地图。

      衰落中的土耳其面对保加利亚人越来越强烈的民族情绪,于1870年同意成立保加利亚督主教区,试图利用保加利亚与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之前的宗教仇恨来分散对其统治的反对。当时已经崛起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则密切关注俄国的举动,俾斯麦深刻了解,俄国对东南欧的野心将导致他所不愿看到的前景:奥地利帝国的崩溃。

      1876年春,保加利亚人仓促起义,遭到土耳其人的残酷镇压,土耳其正规军将一切保加利亚民族生活的标志全部查禁,大约有1万5千名男女及儿童死难。其结果是使保加利亚赢得欧洲舆论界的普遍同情。

      一年后的1877年4月,俄国人向土耳其宣战,并以保加利亚为主战场将土军击败。1878年3月,两国签定圣斯特法诺条约,土耳其被迫作出影响深远的让步,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三国完全独立;并创建一个自治的保加利亚。

      然而这个新的“大保加利亚”违背了1877年1月俄国在开战前和奥地利签下的秘密条约,当时俄国承诺决不在保加利亚成立一个斯拉夫族的实体国家,以换取奥地利的“友好中立”。而且这个新国家包括的范围极大,完全忽略了奥地利对巴尔干西部的野心以及英国对爱琴海沿岸的敏感性。保加利亚的泛斯拉夫主义者不久就将为这次短暂的大获全胜不断付出代价。

      这是维也纳和伦敦永远也不会接受的条约,因此四个月后又在柏林重新修订,保加利亚的范围大为缩小,并被分为自治和半自治的两部分。这使保加利亚人大为失望,并成为之后数十年中政治家们一再冒险想恢复“大保加利亚”的根源。

      和其他帝国一样,俄国人当然也不会本着利他主义精神来干预这一地区。虽然保加利亚人到处为解放英雄们树起纪念碑来表达感激,但俄国人认为自己在这次战役中伤亡达20余万,因此有权决定保加利亚国家的发展方向。

      1879年被选为保加利亚大公的德国巴滕被贝克家族的亚历山大亲王是俄国皇后的亲戚,但他却个性刚强独立,人愿意消极接受俄国的统治。他抱怨俄罗斯人包揽保加利亚军队中上尉以上所有指挥官职位的作法,气愤地写道:“俄国所有的下贱坯子全都在这儿找到了藏身之所,玷污了整个国家。”

      然而,给他的选择是极为有限的。1884年6月,俾斯麦直言不讳地评价说,如果亚历山大大公“担当了越出俄国总督范围之外的角色,那他就误解了自己的地位”。1885年,俄国人突然撤走全部俄罗斯军官,以表示抛弃这一最宠爱的保护国。

      俄国的这一举动立刻导致塞尔维亚的兴趣,2个月后,塞尔维亚出兵,企图以武力重申领土要求,结果却丢脸地被保军击败。虽然亚历山大大公在此时基本完成了保加利亚的统一,但他却同时被俄国人和臣民所孤立,因此被迫在1886年8月俄国人策划的宫廷政变中下台。接着,俄国便与这个几年前他们刚刚扶持起来的公国断交。

      1887年7月,议会重新选举萨克西-科堡家族的斐迪南为大公,当时看来他似乎毫无在这个统治宝座上呆满一年的希望:他是天主教徒,并面临着俄国人的强烈敌意。然而他竟一直保持王位到1918年11月,并活着看到自己的王朝存在到1945年。

      保加利亚人在赢得独立后极为谨慎,不想同两个对立强权集团中的任何一方来往过于密切,免得毫无回旋余地。1893年,斐迪南大公的儿子鲍里斯出生,当时被受洗为天主教徒,然而两年后不得不改宗皈依东正教。1896年,俄国沙皇承认斐迪南为保加利亚君主,重而恢复了中断十年的两国关系。

      直到1914年一战开始,保加利亚的政府中亲俄和亲奥两派交替执政,外交倾向也随之不停摇摆。1908年,斐迪南宣布保加利亚独立,并加国王称号,作为条件,他必须支持奥地利兼并波黑地区。

      新兴的巴尔干诸国于1912年违背列强的意志,签定反土耳其的秘密条约,并于该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战,结果出乎意料地迅速击败土耳其。这使列强大吃一惊,俄国人也根本不愿看到保加利亚人或希腊人在君士坦丁堡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胜利引起的麻烦并不止此。联军胜利后引发了相互间本已存在的矛盾,保加利亚尤其不满希腊和塞尔维亚“抢走了”本该属于它的领土。情绪极端的保军于1913年6月向从前的同盟国发起突然袭击,结果在短短两周内就遭到极度羞辱:被塞、希、土、罗四国军队进逼,并被迫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签定和约。这使保加利亚人陷入居丧和怨恨,这是极端爱国主义者们的过分的民族主义要求所得到的恶果,但却不是最后一次。

      这一战败对保加利亚的国民情绪有着极为有害的影响,并有力地决定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持的立场。和德国、奥地利结成同盟的结果,并没有带来爱国者所期待的向邻国报复的目的,相反,它再次押错了宝,并于1918年战败。作为结果之一,鲍里斯继承了他被迫下台的父亲的王位。

    • 家园 【文摘】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为了摧毁塞尔维亚,加紧进行对塞的作战准备。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和其军队总参谋长孔拉德?封?盖曾道夫,就是其中积极主张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代表人物。

        斐迪南原是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的兄弟卡尔?卢威格大公的长子。因奥匈国皇太子死后,约瑟断了直系后嗣,便于1896年选定斐迪南为皇位继承人。他从小被送到军队里培养,在奥匈陆军中有较大影响,与孔拉德?封?盖曾道夫关系密切。1906年,他提议委任盖曾道夫为总参谋长,加强了奥匈的军国主义体制,之后,不断向巴尔干扩张,对塞尔维亚进行威胁。

      奥匈帝国的野心,得到了德国的大力支持。德国希望通过奥匈打击塞尔维亚,以削弱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1914年5月,德奥两国总参谋长举行会谈。6月12日,威廉二世又同弗兰兹?斐迪南举行了会谈,讨论了关于在巴尔干纠集旨在反对塞尔维亚的新联盟问题,估计了俄国的战备情况。威廉二世向弗兰兹?斐迪南表示,一旦奥塞发生战争,如果俄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德国将支持奥匈。

        奥匈帝国为了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进行威胁,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狂妄的军国主义分子弗兰兹?斐迪南决定亲自检阅这次演习,并选择在塞尔维亚每年都要纪念的"维多夫丹"国耻日,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萨拉也夫)去巡视。斐迪南的目的不仅要显示奥匈帝国自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来对这两地的统治权力,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向塞尔维亚示威,打击塞尔维亚人民的反奥情绪。

        奥匈的蓄意挑衅,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的愤怒。一个定名为"不统一毋宁死"(通常称为"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军人团体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侵略者的气焰。刺杀计划是在塞尔维亚准备的。"黑手党"决定在斐迪南去萨拉热窝巡视访问时动手。几个在贝尔格莱德学习的、受"黑手党"影响的波斯尼亚青年接受了这一任务。他们虽然是奥匈国民,但都是塞尔维亚族人,具有强烈的反奥思想。在"黑手党"成员的协助下,他们潜回波斯尼亚,并组织了几名具有反奥民族主义思想的伙伴,作了精心布置。

        6月28日,斐迪南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偕同妻子,乘敞蓬汽车,在总督和市长陪同下,傲然自得地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街道两旁站满了观看的人群。当车队行驶到闹市中心时,事先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亚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冲上前去,向斐迪南乘坐的汽车投掷一枚炸弹,但没有命中,炸弹在车的后边爆炸,只伤了一随从军官。斐迪南故作镇静,命令车队继续前进,开往市政厅。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返回,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汽车缓慢下来,这时,隐藏在路旁的塞尔维亚族爱国青年加弗利尔?普林西波,急步上前,用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这个狂妄、傲慢的帝国主义者连同他的妻子当场被击毙。

        斐迪南是个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者,他的被刺,被人民群众视为对帝国主义战争狂人的一个惩罚。但是,这一事件却使早已渴望战争的帝国主义者兴奋异常。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6月30日,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向本国报告了奥匈对塞尔维亚进行彻底"清算"的意图。威廉二世在报告上批示:"要么立即清算,要么永远不。"奥匈帝国把这一事件看作侵吞塞尔维亚的极好机会。就在斐迪南被刺后的第二天,奥匈帝国陆军总参谋长孔拉德声称必须立即开始军事动员。外交大臣也叫嚣:"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由于担心俄国会进行军事干预,7月4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向威廉二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并发出政府备忘录,探询德国意见。威廉二世立即接见奥匈驻德大使,表示德国希望奥匈对塞采取坚决行动"不必踟蹰",极力怂恿发动武装进攻,同时他声称,如果奥俄之间发生战争,德国将履行自己对同盟条约的义务。接着,威廉二世召开首相、外交大臣和陆海军统帅会议,向大臣们预告,战争可能爆发,他问国防大臣:"帝国军队是否已准备好应付一切事变?"答复是:"一切准备停当。"

        在协约国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尔维亚。沙皇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主张不要向德国让步,俄前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曾积极鼓吹用武力夺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因而当战争即将爆发时,他高兴地叫嚷:"这就是我的战争!"法国向俄国保证,如果俄国与德国发生战争,法国定将履行自己的同盟义务,要俄国"必须坚定"。

        英国则玩弄狡猾的外交伎俩,它一面向德国表示要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间的战争,一面私下鼓励俄国备战,但不公开声明援助俄国。直到7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还向威廉二世的兄弟表示:"我们尽一切努力,不使自己牵入战争而保守中立。"这就给德国造成英国不会立即卷入战争而可能暂时保持中立的错觉。

        德国估计俄法对战争准备尚不充分,认为只要英国暂时不卷入,德国就可能以闪击战迅速打败俄法。因此,德国竭力鼓励奥匈把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奥塞冲突推向全面的欧洲大战。

        由此,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 家园 战战兢兢提个疑问

      斐迪南大公好像是奥匈帝国的王储,而且他是皇帝的侄子。

      保加利亚在一战时是奥匈帝国的地盘吗?

      • 家园 汗都下来了……每篇花一朵,感谢老兄的指正!

        如此低级的错误都犯了,实在是。。。唉。。。奥匈帝国王储遇刺,保加利亚国王逊位;也不知道当时自己脑子怎么就短路掉了,写着写着就把俩斐迪南给扯一块儿了……

        赶紧改了。。。准备过会儿就把这个错误和上一个被龙骑兵兄指正的错误,分别写出来贴在电脑屏幕脑门儿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谨慎不小心,会落个什么下场。。

        老兄指正的好,擦汗之余,鲜花献上!

    • 家园 等了好久了。 不过有一个小错

      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围时大约23万, 中间有大约3万伤员或因公撤离, 最后投降是大约9万, 最后只有大约5000回到德国, 不过的确是战斗到了最后。

      还有一个例子, 首先声明我不哈德,42年初北非战场, 隆美尔暂时后撤, 一名后备役军官-现少校(前牧师)率领一支德意混合部队顽强在哈尔法牙pass (埃及利比亚之间唯一的一个快速通道)顶住一个英国师的进攻,最后投降时补给的标准是每人每天一勺水, 一勺葡萄干和大米, 好像20克面包。 大概如此,准确记不清了,英国人敬畏的称之为‘地狱火门关的牧师’ 。

      • 家园 感谢老兄的关心和指正,也把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老兄说的对,第6集团军后来的投降人数,的确没有那么多了。核实过资料以后,我已经用简单的办法修改过来――删去了具体数字,呵呵。

        说起来也是郁闷,我手里明明有一本一百多页厚,专门研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史料,昨天写到这里的时候居然就压根儿就忘了这本书,忘了顺便查实一下;只是用google随便印证了一下自己的模糊印象,就马虎放过了。。。

        一个教训,一个心得:

        教训是:即便对不作为重点、顺便一提的小例子,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

        心得是:如果说一战史大家还有点生疏,那么二战史恐怕各位都是行家了――芒刺在背啊,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省得一不留神名声扫地

        可是,这ADFGVX故事讲完,迟早要涉及二战的。。紧张啊,,咋办ni。。。

        附:保卢斯第6集团军情况

        被围时,究竟有多少兵力在这个大口袋里,说法很多;最后投降的人数也是众说纷纭。这里,也只给出一个数字吧:

        1942年11月25日,约284000人被围(包括仆从国军队人数,其中德军人数不详);

        1943年2月13日战役已经彻底结束,这时候的统计数字是:93625人投降,其中德军92456人。

        顺便说一句,1月31日保卢斯投降,同日及2月1日德军部队陆续投降。到2月2日,苏军发表战报,宣布歼灭了第6集团军。

        据分析,从11月25日到1月11日,有24910名伤员被运走,及4965名所谓的“特殊人员”,总共走掉了29875人。到2月13日最后统计时,共运走了大约29000名伤员,约7000名特殊人员。

        被围德军死亡约12万人(苏联方面宣称掩埋了147200具尸体,包括了仆从国军队)。

        以此分析,德军死亡人数和投降人数分别为93625和120000,比例约为1:1.3

        当年意军的数字,大概是10000和265000,比例约为1:26.5

        ――战斗意志的强弱,应该说是高下立判了吧。。唉,当时怎么就没这么仔细比一下呢,后悔ing。。

        在这里还得说一声,除了人以外,还有26部本人比较关心的ENIGMA机器,也随着这个第6集团军被包围进去了。。至于苏联红军最后究竟获得了几部,那大概只有问上帝本人了,呵呵。。。

        (以上数字,出自朱世巍:《真相》系列之 《东线1941-1945:斯大林格勒》)

        顺便说一句,本人也不哈德,但是德军的表现的确突出。关于二战德军战斗意志的问题,以后的章节中几乎肯定还会涉及,因此本篇只论述了一战中的德军战斗意志,也感谢老兄的补充。

        在此,对老兄的热心指正,表示诚挚的感谢,鲜花一朵:)

    • 家园 好看, 对意大利投降的那些装备流口水.

      火炮3162门

      机枪3000挺

      迫击炮1732门

      就算到了二战期间, 要是八路军能有这些装备就, 呵呵.

      1001n 的密码故事真好看.奇怪的是为什么我在学校学密码学的时候老师讲得那么枯澡呢? 到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 家园 大家一起流口水,呵呵

        算上我一个。。

        历史没法重演啊。。如果八路军真有那么牛的装备,小鬼子。。哼。。

        老兄说,以前老师讲的有点枯燥,嘿嘿,对此我倒是有点不同看法。。您的老师是在传道啊,讲的是真东西硬家伙,实打实的密码知识;咱这个,那都快变成密码演义了,听听故事还可以,要说学真东西,还得是您老师的方式才是正道啊:)

    • 家园 先花后看(还不算晚)
    • 家园 flower!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