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描述没有任何问题

                        生产队开会的场景,我还有模糊的印象,好像是传达计划生育精神的会。

                        我们那儿的池塘没有分单干,有几年,村门口的两个大池塘,每年腊月份,都抽干了,大家伙一起还分鱼。

                        长江中下游的并不都是双抢。我们县的有几个镇就双抢,我们镇就不双抢,我们更靠近北方,只种一季水稻。

                        陈王的叙述没有任何问题。我不知道你阴恻恻的总把说事向搞人方向引导,到底是想干啥。

                        • 家园 那是你看不出毛病,没有任何问题?开玩笑。

                          别人想干啥,你先问问他说了几分真的。你那个时候也不记事,你要明白这一点。

                          你的模糊分鱼印象倒是对的,从集体到单干之后好多年还是这样。所以,我推断你那个时候也不记事儿。

                • 家园 冒犯冒犯

                  这个解释很合理😄

            • 家园 那时候你应该记事了,怎么会那么记忆呢。

              苏北农村应该是比不上湖北平原地区的。

              • 家园 比得上比不上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知道的东西, 不过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家没有劳动力,分的粮食不够吃,长期靠买粮食生活,因此我经常纠着队长会计问东问西,碰巧我看了我姐姐的教科书,书上有农业产量提升的各种措施,我把它和生产队的措施相对照,如有不同就问队长,队长当我小孩,有空就讲一讲。

                • 家园 怪不得,你家不是靠自己种地的收成,所以我们才是最真实的体验

                  明白了,我只能说你没有撒谎,但你不是最真实的体验,是间接的。

                  而我们那个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时候,也是记忆最清晰的时候。

                  从合作到单干的突变,是非常清楚的。包括老百姓的议论和单干以后收成大增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你的描述中知道,你那个时候还小,比我们小,出现记忆偏差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教科书上的提高收成的措施是一种科普,当时并不具有全面推广的条件,也可能你们那里有条件了。因为中国早期的大化肥厂就在江苏,报纸上有大量报导,而这个产量是不可能充分供应全国的。

                  到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县有个化肥厂都是新闻,我的一个同学毕业分到化肥厂好像还算是好事。后来,化肥厂很惨。

                  建议你问问当时的大人的真实感受,其次化肥根本就不具备全国大面积供应的条件。

                  通宝推:醉寺,响水湾,
                  • 家园 重复一下自己观点

                    虽说个人、地方和社会整体不是一回事,但整体很难不影响地方和个人。何况之前五小工业是遍地开花,各地都有发展的。

                    就粮食生产而言,种、肥、天气、基建、政策倾斜,各方面都有影响。就能吃饱而言,投入、产出、征收、消费……影响的方面更多,就不说准战争状态和国际市场了。

                    不都说清楚,很难有结论的。然而实际情况是……扣掉这些,即便是保留HRS对应的提高收购价,影响也很有限。

                    顺便一提,所谓吃饱,也只是相对。有些地区是90甚至00年后才能说真的吃饱了的。

                    • 家园 吃饱没有所谓相对之说,每顿饭之间不饿就是吃饱了

                      这个标准很明确。

                      江苏仪征是那个时候经常见新闻的。用没用化肥,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但我非常清楚,因为你实际操作化肥的感觉是非常清晰的。

                      另外,交公粮我都亲自干过。

                      前后对比极其强烈,那种欣喜、满足终身难忘。数字重要,事实和当事人的意见、感受比数字要重要千倍万倍。毛教员无数次的指出:本本主义要不得。

                      • 家园 恕我直言

                        如果你们那里的人宁愿饿都不愿干生产队的活,那只能说明你们很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

                        好吧,概然宁愿饿都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分田后,龙是龙蛇是蛇,勤快的还是勤快,懒的还是懒,勤快的增产,懒的没人迫干活,总产会怎么样?

                        中国有很多个世界,跟你意见不一样,就一个本本主义,不中肯。我应该比你小一点点,基本一样吧,我粤北农村的,我也交过公粮,卖过米,去过集市卖东西,担过屎尿,混过肥,撒过肥,插秧割禾晒谷,种收芋头番芋花生玉米黄豆,我的观点跟你不一样,我也说你本本主义,请问你能接受吗?

                        分田后基本能吃饱,这个都没有大的异议吧?事实上,吃不饱的状况,当然指不是不肯干活,在一些贫困地区,起码延续到90年代中,我这么说你会不会说我本本主义?但是这个是我亲见亲历的。

                        至于化肥问题,供应的量和品种有增长改进的过程,我们县氮肥厂80年左右就正常生产碳氨。够吗?远远不够。有用吗?有大用。

                        • 家园 你呀,肆意歪曲他人。有意思吗?为了什么?

                          集体的时候偷懒,跟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什么关系,别歪曲。你太歪曲人性了。在西方,河里有人就描述过,偷懒是一门手艺,老人会教给新人的,你不会不知道的。别玩这套儿玩意儿。

                          第三段也是肆意歪曲,把歪帽子高高滴戴到他人头上,你行啊,你厉害。

                          后两段就是扯淡了,跟我说的一点关系么有。

                          我只是谈我的体验,在河里这都不容许吗?需要你们几位西河狂人、大佬来攻击吗?!真有意思。

                      • 家园 这里的吃饱饭指的是持续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会反复。

                        大家说的都是整体情况,即便局部也是普遍情况。就算没有化肥,其他条件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好,技术进步,基建完善,投入减少,征粮宽松也必须考虑进去。而这是前文所忽略的。

                        况且上个回复也考虑了政策激励,即承包+提高收购价之后的所谓“积极性”。还要考虑发展的持续,比如陈王、东东山等河友的说法,进而即便是“承包”吃饱了,那也是十个包子中的最后一个。很难忽略峰终感受的影响。

                        最后,你忽略了陈王等河友本就是七八十年代的亲历者,我虽然没有这类经验,但是有九十年代的,以上说法本就是全面综合个人经验的产物,而非空穴来风。何况本来讨论的是主体,因此绝对少数的情况是不足以驳倒大家观点的。

                        类似的,还可以用五六十年代的三次“包产到户”来说明单纯制度没有任何意义。

                      • 家园 我小时候也经历过主粮不够吃的时候

                        不过都是改开之后,我们家就靠晚饭吃红薯,有时候早餐也吃红薯,不过还真没饿肚子。

                        你的饿肚子是瞎说八道吧。不过食用油是真的少。我爸也和我聊过,就是59年饿肚子,其他的都没有饿肚子。

                        本人鄂西北农村。

                        • 家园 我在九十年代初早餐还是吃红薯

                          那时候我家乡农村,主粮还是不太足的,在红薯收货季节,基本上家家户户早上都是煮一锅红薯和一锅稀饭,晚上才吃干饭。

                          我印象中无论是生产队时期还是分单干都没怎么挨过饿,当然我记忆生产队时期都快解散了。尽管没怎么挨过饿,但小时候副食非常缺乏,所以不要说小孩即使大人也很馋,现在人到中年,时常回忆起一些馋事,有空再写出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