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扯几句爱国生意 -- 狂草舞茅

共:💬120 🌺914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个年代,博后享受副教授待遇。 -- 有补充

                  如果以国内为据点,参照杨卫,诺奖老板的博士,给个副教授太欺负人了吧。

                  老方曾经说过,他如果博士毕业直接回华工的话,04年回去直接正教授,06年回去副教授,08年回去就讲师了。88年,而且那个年龄资历,副教授有点欺负人。

                  通宝推:箪食瓢饮到中年,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一句:根据李政道先生建议,博后期间编制不纳入各单位。 -- 补充帖
                • 见前补充 4782054
                • 家园 中国高校的职称的历史 -- 有补充

                  现在的河友看来不太清楚,过去中国高校的“职称”制度,我也聊聊看吧:

                  世界上的高校主要是两大类。

                  1. 过去的旧“英”制,每个系(学院)教授非常少,属于极个别的超级大牛。副教授也很少,都是学术权威级别的。而高级讲师需要是学术带头人;普通讲师则是教学的基本力量。而助教除教正课外,还要兼“辅导”,是最低层。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校是“苏”式化的英制,除了讲师不分外,其它都一样的。因此,过去的教授很少,不是学部委员,也是大专家了。正付教授的位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了才能替补的。因为文革的十年停止评职称,数十年的老讲师就非常多了。讲师们才是高校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交大,清华等就是如此,大多数高校也都一样。

                  不过也有特例,像北大和复旦,因为“院系”调整,收罗了太多的旧“教授”,就只能破例了。历史系和中文系的教授数量,超过了讲师。

                  2. “美制”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国内的高校就是学美国的,大家都清楚,我就不罗嗦了。目前有些教授的水平,过去连讲师都评不上的。

                  如果陈平能拿到88年的国内的教授,按我个人的理解,这可真不是一般的人。你们可以去查一下自己大学里读的教材,那些作者们八十年代的职称。

                  通宝推:审度,月之回忆,桥上,起于青萍之末,箪食瓢饮到中年,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关于“学位”的补充 -- 补充帖

                  补充说一下,新中国在文革前,是并没有“学位制”的,只有研究生制。

                  那时的硕士和博士,基本上都是留苏的,或者是解放前就获得的。极少数是“三钱”那样回国的。

                  恢复高考时,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招了,任何学历都可以报名。才有了我和其他老河友们,这样的中国自己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和“博士”,都应该是稀缺物了。

                  现在的一代“士”们,两极分化严重,优秀地极其优秀,搀水的极其草包,和“教授”们一样。

                  通宝推:审度,苏仙岭,箪食瓢饮到中年,
                  家园 严师出高徒和名校出精英 -- 补充帖

                  再补充一些细节:

                  那时,各校会有学分制和其它的系统并存,课程除了分主科和副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必须选修足够的其它专业的课程。其它的更包括能力(工科就需要设计、实验和自己开机床等)。读到毕业,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每天自习到深夜,则是家常便饭了。

                  就是如此,因为考试不及格的主课和副科数量超限了,被肆学和留级的,也都很正常。而因为有过“补考”后,而没有得到“学位”的毕业生也大有人在。

                  这样的严师出高徒和名校出精英,才会是名副其实的。

                  通宝推:审度,自由呼吸F0,
                  • 家园 宝推最后一段

                    目前有些教授的水平,过去连讲师都评不上的。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无中生有制造问题。比如某些国学院、马克思学院的导师。甚至还持之以恒的编教材,造理论……毁人不倦。

                    不管国学还是马克思,都是要玩真的,都是要改变世界的。搁他们那倒好,变成了在如何解释世界里面兜圈圈。不能用,有什么用。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

                      也许是因为自己太“有感而发”了吧,我也对目前国内的“文科”教授们特别感到不满。

                      过去,毛主席特别器重那些搞文史哲的大腕儿们,因此像北大复旦这样的学校里,这几个系里的名教授是数不胜数的,而且家庭也都住高级别的“宿舍”区。

                      而现在的情况,这些专业的一些教授(包括法律,经济,管理等)的情况最糟糕了,不是反骨就是混混。让我想起有诗云: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 家园 顶级学者的水平是领导决定的

                        中国这种行政主导的社会,顶级学者的水平是领导决定的。然后顶级学者决定和监督一级学者,一级学者决定二级学者,一级一级下来。

                        毛主席自己是文科超级学者,所以能鉴别文科学者的水平,给有德有才的大家好待遇,大家也服气。然后一级一级下来。

                        到江湖时期,工程师治国,对文科的鉴别能力就差了点。于是乱象频出。

                        到了现在,就不谈了吧,还是喝酒去。

                  • 家园 在李政道先生的推动下,中国从85年开始博后制度,博后享受

                    副教授待遇,而且根据李政道先生建议,博后期间编制不纳入各单位。

                    这和您说的88年能拿到国内的教授是两码事吧。

                    另外88年能拿到国内的副教授,和88年能拿到国内的教授也是两码事吧。

                    • 家园 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不太清楚李政道搞得那种“中国自己的博士后”等于“副教授”的情况,因为我在国内时,还不知道那个教授已经在带“博士后”了。因为连硕士们,一毕业就都被最好的部门和岗位抢走了,这些人现在当部级则是家常便饭的。

                      不过我可以谈一下八几年时评教授或者副教授的情况,因为自己在短期内兼职行政(校办)过,还直接参与讲师升副教授的评定过程(打杂,接待评审委员会和组织评审过程),那可不是十个讲师里挑一个提升,而是几十个里才取一个。而委员会里都是大名鼎鼎或者炙手可热的人物,非常非常严格和挑剔,手下一点儿都不留情的。至于教授,那时候基本上都不提,因为根本没有空位,副教授个个都那么厉害,选那个好呢?

                      那时候的讲师,要上报“人事局”的干部处批准后,才能出国,非常不容易。

                      后来吗,也许是因为国家觉得,太对不起那些高校里的“老黄牛”们了,就搞一刀切,统统地大升特升了。不过,这是我出国以后的事情了。记得才过十年吧,在国内遇到一个同校的小辈,跳了几个学校,从“助教”成为“正教授”(中间公派出国镀了一下金)了。

                      现在的人,去判断那时的“教授”的情况,是和河里评论文革一样不靠谱的,而且更加困难,因为那不仅需要专业(现在很多都时过境迁了)知识,更需要查阅许多资料或者文件。

                      我个人认为,如果陈不是诺奖者的弟子的话,而且当时的博士论文没份量的话,在那个时期、那种环境和那个学校里,也是得不到“副教授”位置的。

                      一家之言。

                      通宝推:苏仙岭,
                      • 家园 怎么最后都变成了LOSER们呢?

                        他的具体情况,我不知道不敢说。不过“兼职”的“教授”这样的高级“职称”,可能不需要那么兴师动众的“委员会”审批的,而只要有有关的权威人士推荐就行了。

                        这样的海外(特别是美英德)专家,大家当时都是服气的。一来人家在海外已经是高薪了,来你这里兼个职等同“无私”地奉献。不要忘记当时正教授的工资才多少人民币,以8比1换,能顶多少美元?

                        我到海外后,因为同时打几份工,加上西方学校里给的一点补贴,就可以给父母买房子,资助好几个后辈留学了……。

                        看到“卢索”这样的词,真让人涕笑皆非:

                        哪有本本分分地给西方政府交了几十年的税,老老实实地给国内的亲人寄了几十年的钱,还无私无怨地帮助祖国真心实意出过大力的,最后怎么都变成了LOSER们呢!

                        就拿河里来说吧,就应该有不少的,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的“兼职”高级职称,或者“全职”高级职称,或者其它高级职位的河友。

                        通宝推:翼德,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我理解有些河友说他loser的原因。

                          87年奥斯汀的博士,导师诺贝尔物理奖,回国的话,可以参照陈章良和杨卫。

                          陈章良87年回国,89年28岁晋升正教授,96年北大副校长。

                          杨卫89年回国,当年12月晋升正教授,03年院士、06年浙大校长。

                          陈如果拿到博士赶紧回国,在这两位的基础上打个7折,考虑到他的年龄和工龄,正教授用不了几年,系主任(后来的院长)基本稳拿。最后搞个副校长、甚至院士都不是不可能。(我认识一个西交的,加拿大排名第十左右的大学博士,90年如果回去的话直接给系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院长)他太太不愿意回去,耽误了)

                          当时中美差距巨大,按您的说法,当时在美国快餐店打工都是高薪,国内副教授的薪水还不到麦当劳🍔打一天工的收入,回国兼个副教授啥的完全属于无私奉献。

                          问题时他没回去,错过了回国的黄金窗口,所以这些与他无关。

                          ——-

                          留在美国的,大多数也活得不错。有的老老实实混教职,有的到工业界或者其他领域(比如花街)。基本上,只要踏踏实实干的,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能有一席之地。

                          这位爷博后/研究科学家干了十几年拿不到教职,还能沾沾自喜,也挺让人开眼的。

                          名校博士、导师诺奖,两头一头都没占上,说是loser,不算离谱被。

                          • 家园 国内现在主流衡量人的标准就两条

                            第一,钱有多少?第二,官有多大?现在可能又加上一个指标,娃有几个?相对来说,健康怎么样都排不到前面了

                            • 家园 如果我和他同专业或相近专业,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衡量,

                              自然不会采用上述标准。

                              问题在于我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判断,而多数中国人在米国既无背景又无圈子,一个人水平的高低和职位/待遇正相关。这时候,职位、待遇就是非常靠谱的衡量标准了。

                              另外,一个人在自己领域几十年没有成就的老博士,却要跨学科开山立派,基本可以判定是民科。

                            • 家园 务实到成了市侩

                              务实到成了市侩

                          • 家园 七天拿待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有点过,按陈平自述,他也有理由自得

                            他跟普里戈金读博士本来就不是奔着物理去的,就是奔着经济去的,按他的说法,他看了一篇普氏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论文,写信给普里戈金说想用非平衡态热力学去分析经济现象,普里戈金没看什么托福GRE成绩,就把他招到美国去了,那年他已经33岁了,跟着普氏世界各地来的博士听课,好象是第一个学期他的数学成绩最好,普氏直接把他招成了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应该是关于金融“色混沌”(这玩艺我完全不懂,听他自己说的),论文发表也是普氏亲自张罗的。所以说他虽然拿的是物理博士,但研究领域是经济。他用这套理论号称验证了十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论大部分都是错的。他到现在都认为,他的理论能纠正现有经济学理论的错误和统一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场景。

                            所以说,他干了一辈子他喜欢的事,也没有觉得苦和落魄,他一直说一个新理论战胜主流思潮要三五十年时间,他觉得他行。

                            至于回国的实际利益我想他应该很清楚,他是留美学生会第一届主席,出国前在国家科委参加筹办了“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也是严济慈的门生,回国从政应该非所志,他那性格估计也干不了。

                            通宝推:翼德,alane,脊梁硬,普鲁托,
                            • 家园 如果是相近学科、可以从专业角度进行判断,用待遇作为衡量标准

                              的确不对,甚至大错特错。

                              ---------------

                              但是,对于外学科的人,我没有能力从专业角度进行评判,待遇就成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尤其是中国人在美国,多数人都没有背景圈子,故而待遇和水平的相关度比较高。

                              如果别的华人多数都能拿到待遇,而他拿不到,跨学科还要声称:

                              验证了十几个诺贝尔xxx奖的结论大部分都是错的

                              这种情况下,民科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

                              他之所以能跨学科验证”十几个诺贝尔xxx奖的结论大部分都是错的“,很可能是因为他对该学科最底层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就是错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