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流浪地球2,郭帆跑民工子弟学校路演去了,这纯粹是做公益了吧 -- 亮子

共:💬16 🌺10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流浪地球2,郭帆跑民工子弟学校路演去了,这纯粹是做公益了吧

    光看硬件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可见一斑。前天去的101中学跟八一中学以及海淀实验二小,还能说是针对目标群体,吸引他们的家长拉动票房。

    但是一个连大礼堂都没有的菜小,还得郭帆自带投影机蹲小板凳放映,民工子弟跟他们的家庭根本算不上撑票房的主流群体,但郭帆还是能跑过去路演一次,甭管是不是作秀,终归是做了一件善事。

    不应该只有八一中学、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才能被看见,不应该只有天龙人后裔才有这样的机会。 ​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履虎,知其何休,白浪滔天,愚弟,等明天,落木千山,桥上,唐家山,不如安静,
    • 家园 哪怕是作秀,也支持这种秀多做做
    • 家园 可怕的差距,当年建国初,不奇怪,因为太多的农民意识封建思想

      到了今天还这样,就恶心了。吹的世界第二呢?不觉得磕碜吗,海淀这种重点小学,条件差点会死啊?

      • 家园 我以前一位土共会突破周期律,现在看规律就是规律。
        • 家园 土共会,二共不会,当年的土共有毛主席和组织把关,二共不要脸了

          啊,邓叛徒等全面突破了组织和毛主席,组织的涣散,他也有很大的责任。

          土共因为毛主席控制,可以突破周期律,因为,官员都被强烈基层化了,不得不保持初心。

          严格的组织控制着他们的行为规范,人民监督着他们的行为,这种操作被他们称为迫害人权。

          如果是文革模式,这些干部没几个能堕落成黑社会保护伞的,他们的那点猫腻,谁不知道?不可能不泄密的,只是改开让他们逐渐腐朽堕落。

          否则常委副主席叶剑英不还得写检讨!!?叶剑英这个检讨事件说明,叶剑英进出中南海的通道比江青要顺畅得多!!!

          虽然叶剑英这个检讨让毛主席让步了,冲击了四人和毛主席势力,但是至少当时的叶剑英也不敢太嚣张。

          叶剑英一向是以绝对的忠心的毛主席的人作为伪装的,这点直到改开后,他还不敢突破!!!

          1974年9月,东北已是跟南方的冬天一般冷了,中央专程派来人,通知傅崇碧回北京去。原定是从沈阳到吉林,坐飞机回北京的,但由于天气不好不能起飞,而傅崇碧不想再等了,他已经背负着不是他的冤屈等了六年半了!所以他改买火车票,坐火车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周总理早已安排好接待事宜。傅崇碧住在“总政”的西直门招待所。次日清晨,聂帅派来他的秘书,询问他有什么需要;晚上,叶帅让他女儿来代他慰问,还送来许多水果。第三天,一辆大“红旗”轿车驶来,接傅崇碧去见周总理。

          车来到一座大楼下,傅崇碧进院,再进第二个门时,见到周总理出来迎接自己了。那时的周总理,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需要手术治疗和住院休养。一见面,周总理就紧紧握住傅崇碧的手,激动地说道:“见到你,我太高兴了,我太高兴了!”听到这话,傅崇碧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七年前,周总理也是这样握着他的手,宽慰他“搞好身体,不要着急,要经得起考验”,亲自送他走的。这些年来,周总理为了洗刷傅崇碧身上的冤屈,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周总理说:“这几年,你受苦了。”傅崇碧摇头说:“我是受教育了。”

          进了会客厅,见到桌上摆着水果和香烟,傅崇碧问:“总理,我能抽烟吗?”周总理说:“摆了你就抽吧。”可以说,傅崇碧“重回北京”,离不开周总理一次又一次地努力。

          1974年10月1日,傅崇碧、萧华、刘志坚等人,出现在国庆招待会上。傅崇碧恢复自由后,他的妻子自然也解脱了,被接回医院;一回北京,她就住进了医院——她的身体被折腾垮了,非手术治疗不可。

          后来,他们的家也搬回北京,平了反,补发了工资;傅崇碧夫妻拿到补发工资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补交这空缺了七年的党费。

          1975年4月,傅崇碧二度出任首都军区的副司令一职,足见毛主席和中央对他的信任程度。1976年9月,傅崇碧因腿伤住进了301医院的高干病房,与同住在这里的十多位将军,秘密商量“四人帮”的问题,想着解决他们的对策。

          因9月9日毛主席的离世,许世友赴京吊唁。他来到医院的高干病房看望傅崇碧等老战友们。许世友轻声告诉他们:“上海帮(即‘四人帮)全来了,你们要小心,出门要带枪。”

          许世友拿出自己随身带的两支手枪,让将军们看。考虑到毛主席逝世后的中央形势,大家认为许世友的建议不无道理,便提议让傅崇碧准备枪,以防不备——因为首都军区最近。之后的一天,傅崇碧来到西山叶帅家中,说起这些事情。叶帅告诉他:“不要害怕,他们积怨甚大,要捞棵稻草,却没捞到什么。要跟他们斗,但要注意斗争方法。”

          最后这句“要跟他们斗,但要注意斗争方法”,是周总理在临终前跟叶帅讲过的。临走时,叶帅还对傅崇碧叮嘱道:“你们以后别到我这里来了,这里有坏人在监视我,我准备搬到玉泉山去。”告别叶帅出来时,傅崇碧在门口撞见了粟裕,出门又碰上了萧华。

          不得不说,在这些事情上,老将们出奇得一致。“四人帮”被粉碎的一年后,1977年9月12日,傅崇碧再度兼任首都卫戍区的司令一职。走马上任之前,邓公专门找到傅崇碧谈话:“你回去把卫戍区整顿一下,用八个月到一年时间。”

          二度出任首都卫戍区司令,傅崇碧是建国以来的独一个。

          在上个世纪六十七年代,王洪文成为中国政坛的焦点人物,当初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保卫干事,却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中央副主席,飞黄腾达之后,王洪文自然成为一群人的大树,身边聚集着一批拥趸,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可以说是王洪文的忠实“粉丝”,也曾经在那个年代叱咤风云,他叫周宏宝。

          1935年,周宏宝出生在江苏扬州,当时的中国战乱纷飞,到处硝烟弥漫,幸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周宏宝便是其中之一。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上海也不例外,当时上海市民粮食和蔬菜严重短缺,于是市委领导号召大家到崇明岛进行开垦,以扩大粮食和蔬菜的产量,在这些参加崇明围垦的年轻人中,就有周宏宝的身影,正是围垦中的积极表现,让周宏宝得以留在上海,被分配到上海第一钢铁厂,成为一名工人。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降临上海滩,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造反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王洪文建立的“工总司”,当时王洪文不仅带领群众冲击上海市委,还在张春桥的支持下,成功夺权,最终成立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那段时间,周宏宝表现非常活跃,成功引起王洪文等人的关注,周宏宝成为上海革委会常委,坚决执行王洪文的指示,当时王洪文在上海成立了民兵武装,让周宏宝担任民兵指挥部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可见对其非常看重。

          不仅如此,王洪文还企图将在上海建立民兵武装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建立全国民兵总司令部,让周宏宝担任全国民兵总司令部总司令,不过,王洪文的想法却遭到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的反对,叶剑英称:“中国不能有第二武装。”

          就这样,王洪文的诡计才没能得逞,不过,周宏宝仍然在王洪文的提携下,扶摇而上,不仅在“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只拥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竟然被调入教育部工作,出任教育部副部长。

          不仅如此,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周宏宝与教育部部长周荣鑫不和,将周荣鑫架空,还对其进行无休止的批斗,使周荣鑫最终被迫害致死,当时周宏宝担任教育部临时领导小组组长,掌握着教育部大权,实际上是教育部的负责人。

          不过,身为“四人帮”的拥趸,周宏宝的命运紧紧地与“四人帮”捆绑在了一起,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周宏宝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被审查结束后,周宏宝被下放到教育部所属洗印厂进行劳动改造,还被开除了党籍,不久又进入上海第八钢铁厂工人,继续当工人。

          1994年,周宏宝病逝,终年59岁。

          就今天来说,这些被树立为典型叶剑英的对立面的几乎个个都是好人!

          1992年8月初,《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8月3日,王洪文在北京病亡。自从1981年被最高法特别法庭判处无期徒刑之后,就很少看到关于他的消息,这位最高曾经担任过中央副主席的特殊人物,沦为了阶下囚之后死在狱中,这样的结局恐怕是他自己也没料想到的。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王洪文这个名字可能知之甚少,不过在特殊时期,他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01

          王洪文是吉林长春人,1935年出生,他是家中的老大,自幼家境贫困,没少吃苦,1950年报名参军,还曾经到朝鲜作战,1951年入党,复员后安排他到上海的一家工厂做工人,之后做了保卫干事。

          王洪文很会做人,是个投机分子,特殊时期,他抓住机会搞事,飞快地晋升,1968年时已经进入到上海市委的核心。

          毛主席是通过张春桥了解到王洪文的,1967年,张春桥和姚文元回到上海工作,在给毛主席写书面报告时,多次提到王洪文。当时毛主席也在物色上海市委领导的新的人选,就这样开始注意到了这个人,觉得他最早是农民,后来还参过军,之后又进了工厂,各个阶层的情况都比较熟悉,逐渐开始委以重任。

          1968年筹备“九大”相关事宜时,王洪文就是上海筹备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了。“九大”召开时,他不但是上海代表团的负责人,还在大会上进行发言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等到“十大”时,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十大”召开之前,周总理在政治局委员会议上,传达了让王洪文担任副主席的提议,很多老同志都不表态,张春桥等人想表示支持,但看大家都不说话,也就忍着不出声。

          最后还是许世友提出异议,他的话说出了老同志们的心声,他说副主席有周总理一个就够了,没必要再加一个,所以他不赞成将王洪文放上去。

          当张春桥出言指责许世友时,火爆性子的许和尚直接大声呵斥,质问他有什么了不起。虽然后来王洪文还是被任命为副主席,不过在像许世友这样的前辈面前,他仍旧无法得到认可。

          02

          王洪文担任副主席之后,毛主席一直对他从旁观察,并加以培养,但是渐渐地就对其政治能力失望了,说白了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王洪文在很多方面都不思进取,比如在接待一位国家领导人时,照理说应该事先做好功课,了解对方国家情况,领导人的背景等,但他对于外交部送过来的资料看都不看,到了接待时,自然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翻来覆去地问对方吃得怎样住得怎样,大失水准。毛主席看到工作人员提交的接待记录,自然是很生气。

          王洪文还有一点让毛主席很失望就是他的文化水平,他小时候家里穷,只念过几个月的私塾,之后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所以很多时候令毛主席觉得无法交流,跟他说的很多事,只能让他回去查什么意思。

          此外,王洪文的晋升速度过快,使得他并没有各个阶段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政治基础,特别是不能被广大的老干部接受。

          当了副主席之后,王洪文的自我约束也差了,他将很多时间用在了打猎、钓鱼、看电影上,还时不时地请客做东,这些费用很多都是靠着当时上海方面提供的补助来负担的,而关于补贴的标准,连上海市委的领导都说不清楚。

          03

          王洪文还安插人进了上海轻工局,此后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各种紧俏商品都以试用的名义送到了王洪文处,占尽了国家的便宜。这样的干部,如何能担起重任?

          王洪文被判处无期徒刑之后,他本身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郁结于内,结果在1985年时查出患有严重的肝病,尽管狱方给予了及时治疗,但最后还是不治身亡。

          对于王洪文,有人说他虽然和一般工人比,各方面能力是强一些,但是要提到中央领导的位置,还是像许世友将军说的那样,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都是严重不符的,历史证明,许世友等老同志的意见也是绝对正确的。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内形势终于走向稳定,中国全面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

          然而,在这其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首当其冲的严峻挑战便是干部队伍老龄化。干部队伍老龄化的产生的根源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各种大大小小运动的持续,不少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被分配到不该匹配的岗位上,且由于运动的持续深入,大量年轻干部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岗位,甚至相当一批数量的干部身背莫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恰当的工作安排。

          这种现状的出现,加之时间存续之长,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待到当年那批年轻干部再次复出时,他们早已变得白发苍苍、精力不济了。

          另一方面,大范围、长时间的各项运动,也使得年轻干部培养的重任显得无比滞后,再加上随后高考的取消,国家难以通过恰当有效的途径获取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因此,干部储备队伍一度长期落后。

          这样形成的局面就是:老干部们鉴于身体健康日渐不佳和精力的大幅度衰退,难以继续承担历史的重任,而新的年轻干部一时之间难以培养起来,于是,中间便形成干部队伍断档的青黄不接局面。

          特别是70年代末,改革号角即将吹响之际,面对紧张、繁重的任务,年老体衰的干部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状态,而年轻干部则由于经验不足、水平待提升等因素,一时又不好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上。这导致的局面就是:老年干部干不动,年轻干部又一时半会儿接不到“棒子”,两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为了缓解这个巨大矛盾,确保新老干部之间的顺利衔接,不至于出现党和国家事业的革命队伍出现“断层”。因此,邓公仔细考虑后,于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上提议设置中央顾问委员会,亦简称“中顾委”。

          这个机构的目的在于实现新老干部交替,让行将离休的老干部充分发挥余热,用他们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工作经验及方法、智慧,指导下一代年轻干部的工作。

          对于中顾委,邓公一开始就给它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定下了基调,他说:

          “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个新东西,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成立的,是解决我们这个老党、老人实现新旧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目的是使中央委员会年轻化,同时让老同志退出一线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顾问委员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可以设想,我们再经过10年,最多不要超过15年,取消这个顾问委员会。”

          邓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时间节点转入1992年,随着国家花大力气着重对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很快,一批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并在中顾委的指导下,开始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带入正轨。

          在这种情况下,邓公见中顾委已基本上完成历史使命,于是在当年提出取消中顾委这个机构。

          邓公提议取消中顾委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中顾委成员及年轻干部提出强烈反对,他们希望中顾委在指导国家大政方针上继续发挥宝贵的指导作用。

          对于不少同志的挽留,邓公很清楚,中顾委已然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虽中顾委虽然不负责具体的事宜,但其内部成员的级别不亚于政治局,短时间内这个机构存在尚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其它问题。

          而在这个方面,薄一波与邓公有着惊人的共识,他也很清楚中顾委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内心也十分支持邓公的英明决策。

          所以,面对台下各种质疑和讨论,薄一波当即表态:大家要是有别的想法,想都不要想了!

          作为开国元勋,且又是第二届中顾委副主任,他的话无疑有着不轻的分量。当薄一波严肃表态后,众人这才停止了议论,自此,中顾委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干部队伍也顺利实现迭代更新的目的。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内形势终于走向稳定,中国全面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

          然而,在这其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首当其冲的严峻挑战便是干部队伍老龄化。干部队伍老龄化的产生的根源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各种大大小小运动的持续,不少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被分配到不该匹配的岗位上,且由于运动的持续深入,大量年轻干部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岗位,甚至相当一批数量的干部身背莫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恰当的工作安排。

          这种现状的出现,加之时间存续之长,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待到当年那批年轻干部再次复出时,他们早已变得白发苍苍、精力不济了。

          另一方面,大范围、长时间的各项运动,也使得年轻干部培养的重任显得无比滞后,再加上随后高考的取消,国家难以通过恰当有效的途径获取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因此,干部储备队伍一度长期落后。

          这样形成的局面就是:老干部们鉴于身体健康日渐不佳和精力的大幅度衰退,难以继续承担历史的重任,而新的年轻干部一时之间难以培养起来,于是,中间便形成干部队伍断档的青黄不接局面。

          特别是70年代末,改革号角即将吹响之际,面对紧张、繁重的任务,年老体衰的干部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状态,而年轻干部则由于经验不足、水平待提升等因素,一时又不好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上。这导致的局面就是:老年干部干不动,年轻干部又一时半会儿接不到“棒子”,两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为了缓解这个巨大矛盾,确保新老干部之间的顺利衔接,不至于出现党和国家事业的革命队伍出现“断层”。因此,邓公仔细考虑后,于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上提议设置中央顾问委员会,亦简称“中顾委”。

          这个机构的目的在于实现新老干部交替,让行将离休的老干部充分发挥余热,用他们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工作经验及方法、智慧,指导下一代年轻干部的工作。

          对于中顾委,邓公一开始就给它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定下了基调,他说:

          “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个新东西,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成立的,是解决我们这个老党、老人实现新旧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目的是使中央委员会年轻化,同时让老同志退出一线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顾问委员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可以设想,我们再经过10年,最多不要超过15年,取消这个顾问委员会。”

          邓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时间节点转入1992年,随着国家花大力气着重对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很快,一批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并在中顾委的指导下,开始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带入正轨。

          在这种情况下,邓公见中顾委已基本上完成历史使命,于是在当年提出取消中顾委这个机构。

          邓公提议取消中顾委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中顾委成员及年轻干部提出强烈反对,他们希望中顾委在指导国家大政方针上继续发挥宝贵的指导作用。

          对于不少同志的挽留,邓公很清楚,中顾委已然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虽中顾委虽然不负责具体的事宜,但其内部成员的级别不亚于政治局,短时间内这个机构存在尚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其它问题。

          而在这个方面,薄一波与邓公有着惊人的共识,他也很清楚中顾委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内心也十分支持邓公的英明决策。

          所以,面对台下各种质疑和讨论,薄一波当即表态:大家要是有别的想法,想都不要想了!

          作为开国元勋,且又是第二届中顾委副主任,他的话无疑有着不轻的分量。当薄一波严肃表态后,众人这才停止了议论,自此,中顾委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干部队伍也顺利实现迭代更新的目的。

          • 家园 丁盛将军这个事最搞笑

            在亮剑中,丁盛和钟伟都是支持造饭派的,所谓李云龙支持某派炸死某派,其实是钟伟干的事情。

            但是,在改开中丁盛就是这个待遇,哈哈哈!!亮剑都梁是瞪眼编造谎言啊!!!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可笑的议论

            议论2

            议论3

            议论四

            议论5

            这个论坛是放开后迅速右转的,主要是诋毁攻击文革。

            丁盛是开国少将中,少有当过大军区司令员的将领,如果不因涉及“两案”,可能会与大部分将领一样,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可实际情况是,1977年被罢官免职后,退出现役,过上了“漂泊”的日子!待遇也不能与曾经同日而语,如今每月150元生活费,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要从里面扣。曾经在职期间,生活问题都不用管,军区供应,花钱的地方不多。

            生活上有落差,政治上的区别对待,心里的滋味,也许经历过波折之后才能懂!

            1990年以后,在老战友们的支持下,进京申诉,得到的答案让他失望!对于恢复党籍军籍太渴望了,以至于在1998年85岁高龄时,得知老领导黄火青要对他的问题奔走,希望得到合理的解决,丁盛写了报告,领导看了,也没改变现状,被告知生活可以改善!

            1999年9月病倒入院,故去!

            丁盛战争年代对革命有功,开个追悼会是应该的,有关方面答复:主要由亲属办理。既开追悼会,就得发讣告,布置灵堂。

            讣告和灵堂的横幅 该如何称呼他?亲属按惯例拟写“丁盛同志”,得到回复:不能称同志!称为将军,也不行! 老红军还是不行!最后有人提出称呼老人。考虑到不少名人也用这个称呼如:巴金老人、冰心老人。虽然觉得不太理想,也没更合适的。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王洪文在上海成立了“工总司”,靠造反登上了政治舞台。1967年2月,上海市革委会成立之后,王洪文担任了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成为地方的高级干部。身居高位之后的王洪文没有忘记自己身边的“小兄弟”,对他们大力提拔,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叶昌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叶昌明很早就开始追随王洪文,并且还是“工总司”的发起人之一。王洪文身居高位之后,叶昌明也陆续担任了上海市革委会常委、上海市总工会副主任等职务,并成为王洪文的“五虎将”之一。那么,叶昌明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叶昌明出生于1944年,上海人,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早年时期,叶昌明一直在上海求学,中学毕业之后,他参加工作,进入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成为一名化验工。对叶昌明来说,他的这个身份处于工人与非工人之间,说他是工人吧,他从事的是研究工作,说他是非工人吧,他又只是研究所的一名普通化验工。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叶昌明还是把自己的身份认定为工人,这也是他后来担任上海市总工会副主任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工作期间,叶昌明过得并不如意,他这个人非常爱给别人提意见,但他自己只是一名化验工,上面还有很多专家与教授,所以几乎没人采纳他的意见。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叶昌明疯狂地投入到造反运动中,张贴了很多批判领导的大字报。1966年11月,北京的红卫兵南下搞串联,叶昌明得知后与这些红卫兵走到一起,在与北京红卫兵接触过程中,他听说了王洪文,并在不久后参加了王洪文在上海愚园路召开的经验交流会。

            在这之后,叶昌明逐渐与王洪文走到了一起,“工总司”成立时,叶昌明是十七位发起人之一,“工总司”成立之后,年仅22岁的叶昌明成为“工总司”的常委,他虽然是最年轻的常委,但头脑特别灵活,经常眼珠一转就有主意。后续“工总司”发起的《解放日报》事件、康平路事件等一系列造反行动都有叶昌明的身影,叶昌明也逐渐赢得了王洪文的信任,成为王洪文的“五虎将”之一。

            叶昌明与其他人不同,他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身居高位之后,他非常注重政治宣传,他经常在“工总司”控制的报纸《工人造反报》上发表文章,有些文章甚至被《红旗》杂志以及《人民日报》转载,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6年9月,王洪文曾秘密回了一次上海,他这次回上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民兵发放武器。当时叶昌明抓紧时间帮助王洪文发放武器,并亲自到各个单位检查武器发放以及民兵布防情况。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叶昌明依然执迷不悟,甚至妄图发动武装叛乱。

            当时“四人帮”上海余党在徐景贤以及王秀珍的领导下设立了两个据点,叶昌明追随王秀珍进入二号据点,在这里策划了武装叛乱会议。幸亏以苏振华为首的工作组雷霆出击,粉碎了“四人帮”上海余党的阴谋。在这之后,叶昌明被隔离审查,1982年,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举国哀悼,叶剑英元帅以非常沉痛的心情投入到了治丧工作中。

            回想起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叶帅感慨地说:

            如果不是跟着毛主席,他会很平庸,不是在南洋做生意,就是在老家成为一名教书匠。

            1966年叶帅与毛主席检阅军队

            自从跟了毛主席,叶帅立下不少大功,至少有两次足以彪炳史册。第一次是在1935年红军长征中,在张国焘分裂红军的事件中,由于叶剑英及时向毛主席传送了消息,挽救了红军。第二次则是在毛主席逝世以后。

            由于特殊原因,当时邓小平、陈云无法出手处置“四害”,叶帅便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经过叶帅的周密筹划,时间定在了10月6日晚上八点,叶帅亲自坐镇怀仁堂。

            叶剑英

            当晚八点怀仁堂灯火通明,王洪文是第一个走进来的。他兴冲冲地迈进了侧门,当看见有警卫人员时质问道:“我是来开会的,你们干什么?”

            不由分说,王洪文就被警卫人员扭送到了正厅,华国锋、叶剑英当场向他宣布了“隔离审查”的决定。

            第二个来到怀仁堂的是张春桥,他夹着皮包,摇头晃脑地走了进来,发现情况不妙,问道:“怎么回事?”

            随即被警卫人员押走。

            第三个是姚文元,同样被警卫人员架走。

            江青

            而江青则是由另外一个小组执行,执行人员来到江青的住处,向她宣布了“隔离审查”的决定。江青被押上汽车,送往目的地。

            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四害”即被处置。当天夜里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向所有人宣布了这个消息。

            很多人事先并不知情,但均表示支持,如聂荣臻、徐向前、陈云等。众帅激动地说:叶帅在关键时刻,又立下了不朽功勋。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通宝推:白浪滔天,
      • 家园 贵族化都几十年了...
    • 家园 不管秀不秀,能多播撒一些种子,就值得赞扬!

      这些学生里面未必就没有未来的航天工程师

    • 家园 对比隔壁某强制要求学生徒步7公里观看的悬疑喜剧
    • 家园 这个不管是作秀

      还是什么都得赞一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