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发到河里来,让大家看一下这个才叫好帖 -- 狙个梨子

共:💬345 🌺2135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龙芯还能和摩尔定律扯一起。。。这啥奇谈怪论

                    2000年摩尔定律只能说在几何比例到头了。各种技术手段使得摩尔定律延续到了2016年,90纳米,45纳米和22纳米都有新的技术和材料保证了行业的发展跟上了摩尔定律。

                    有个访谈叫《对话胡伟武》,访谈里面说他当年决定搞龙芯前,京怡濂院士在98年说过中国也要搞自己的CPU,即使是搞一个586水平的CPU也要搞。98年时候英特尔都已经搞出奔腾2,奔腾3都已经出来了。

                    国内也没说要一口气超英赶美,而是先要搞出个自己的产品,不然什么进步追赶都是空中楼阁。

                    按老胡访谈说得,需求市场一直有,学界产业界就是觉得做不了。这不能不说是改开留行N年造不如买,贸工无技的影响。

                    我们做个586,表面上看离人家差距更大,但是我们继续迭代,赶上的速度也很快。

                    老胡做龙芯初期就10来个研究生,1000万人民币启动资金,1年就把龙芯1号做出来了。性能是很差,勉强能和奔腾2比,3年后龙芯2B,2C,2E,每个性能都比前一代高3倍。2E的性能是1的25倍,有奔腾3的水平了。3A5000的性能是3A1000的十几倍。

                    老胡说,工艺的提升能让芯片提高20-30%,但是设计的提升能让芯片性能提升2.5倍。

                    从各种测评来看,现在的龙芯3A6000差不多赶上10年前的I7-2600的水平,办公是够用了。龙芯也就不到500人。规模和因特尔没法比。龙芯在十一五一共拿的经费也就区区4个亿。

                    老胡在访谈里面就说过,十二五上头去搞引进,几亿几十亿都去引进国外,断了龙芯的费用,好比赫鲁晓夫撤专家。老胡就决定自己下海,就算造不了奔驰宝马,但是已经能造夏利桑塔纳了。

                    也不是只有PC上的芯片才是芯片,龙芯能活下来,靠各种工控芯片的根据地。

                    工控芯片的技术难度不高,小到小家电,大到高铁电力,大量大量的应用场景,但是极为需要客户的反馈和改进,国产的没多少客户肯用这个痛点是直到川普制裁才解决的。不然就是小小的热水器的功率芯片,也是一大堆进口货的天下。

                    改开以来像老胡这样坚持自力更生的是不多,海思的手机芯片从麒麟710勉强能用(我用过mate7,性能真是勉强能用)到980赶上高通前,一直是落后的,爵士不打游戏被嘲讽多少年了,市场也卖得不错。市面上对于芯片赢者通吃宣传地太过了。对于半导体研发难度渲染地也太过。

                    比如一堆文章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做出光源多少年了?

                    我们2018年美国卡脖子,也就投了小几十亿人民币,ARF光源就做出来了,汞灯光源终于能淘汰了,上海微电子等ARF光源等了多少年了。。。现在短短几年EUV的样机也有了。

                    这几年各种芯片材料进口替代的进度远远好于当年最好的预期。

                    我们建国以来,见过多少领域,国人认真做,就远超预期地追上老外了,就怕像联想那类买办盛行,国内没机会去做。自力更生在改开的年代真是由成为贬义词的趋势,还真是感谢老美反复打脸。

                    总而言之,要两条腿走路,改开以来自主的这条腿一度是有点瘸,还好还有一大堆有脊梁,像老胡这样不信邪的人撑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通宝推:林三,hwd99,偶卖糕的,真离,qq97,
                • 家园 看着这些对比载人航天和两弹一星,真得很难过,继续这个

                  其实也不耽误消费的,太可惜了。

                  关键是河里有一些先生瞧不起这些国企厂家的积累,他们也不懂积累的意义,只想短平快追赶世界一流而忘记了自己的基础。

                  当然,他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了吧。

                • 家园 你们面对技术问题总是用情绪来叙事

                  而不是理智,但现实就是要用数据,我就算相信你网上来的所有数据,面对芯片工业也远远不够。不要轻易的下政治性口号污名化对方。

                  下面是一位院士文章的节选: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1973年,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3英寸晶圆生产线的时候,比我国的台湾地区提前了两年,比韩国提前了4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拖延了七年的时间才引进了第一条生产线,而且计划引进的7条生产线变成了3条。等到引进过来再安装好,已经到了八十年代,比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晚了两三年。同时,这些生产线已经从先进生产线变成了落后生产线,一建成就落伍了。这样整个七十年代,我们并没有抓住产业发展的机会。

                  我们国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引进芯片生产线,为什么不用国产设备,按照你们的观点是不是买办,谁是买办?

                  • 家园 你需要找准你的靶子

                    1973年,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3英寸晶圆生产线的时候,

                    这个说的应该是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年后,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考察日本半导体产业后提出的引进计划,这个计划也跟当时国防科委的钱学森汇报过。当时NEC的报价是5000万美元,但电子部给引进准备的资金盘子只有1500万美元,所以这次引进没能成功。

                    事后看,当然可以批评当时的领导太保守,不敢用钱,但这也是第一代领导人的风格,在确定四三方案的盘子的时候,就决定了引进要量入为出,不给后人留债的基本原则。

                    所以,1976年主席和总理留给后任的是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留下的是一个比美国落后7-10年但相对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这也被后人批评为“濒临崩溃的边缘”。

                    我们国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引进芯片生产线,为什么不用国产设备,按照你们的观点是不是买办,谁是买办?

                    再说一遍,你需要找准你的靶子,并不是只要引进就是买办,而是“只有引进”,没有消化吸收没有投资和培养自己的配套产业链,而且这种状态不是持续一年两年,而是长达十年,横跨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这才是买办,而且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出了问题,而不是低下具体的人,事实上,从80年代开始国内相关专家就在不停地呼吁要重视、要发展国产配套的半导体设备产业,但他们也只能呼吁而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内在热闹地引进,而国产的半导体设备技术水平的差距被急速地越拉越大。

                    你在本楼里贴的所有材料,都是在不断地强化我的观点,其实这也是半导体界的共识,就是当你在90年代参与到半导体工业的时候,中国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已经支离破碎,近乎没有,找不到可以配套的产业链了,需要从头培养。

                    要不怎么说80年代清零,90年代“奠基”呢?

                    通宝推:落木千山,
                    • 家园 要用同样的标准看半导体的发展史

                      自己树立靶子自己打,第一代领导人的决定是引进消化,第二代领导人引进是买办,需要引进说明国家的半导体配套产业很薄弱,他们的政策是一贯的。

                      实话说消化的怎么样,跟人才储备有关,市场有关。半导体引进消化的最好是两千年之后,看看现在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七,八,九十年代都可以整条整条引进生产线。现在禁止设备,材料出口,连部分半导体产品都禁止。

                      但不能说以前年几十年的都是买办。不希望带着政治倾向看问题。

                  • 家园 麻烦先问一下,你引用的这段是哪个院士在啥文章里面说的???

                    没人反对引进国外技术。

                    这么多帖子一直反对的是单纯进口,而不去搞消化吸收,也不搞自己的研发的政策。

                    通宝推:真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