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 自以为是

共:💬215 🌺828 🌵10新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怎么可能“搞搞”计划经济呢?

            要么搞,要么不搞,不可能“搞搞”,呆不住的。普通商品的官倒是怎么消灭的?市场经济。只要不彻底,就是双轨制,就一定大批官倒。

            话说中文挺有趣的。一个“搞”,看着像是要大搞;而两个字“搞搞”,怎么看都是小搞。两个字居然没有起到强化的作用。

            • 家园 先试点

              根据稻学,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能是"搞"与“不搞”的二极管。需要一个十几年的过程,要先试点,积累经验教训,再铺开。那反过来,从市场经济里重新搞计划经济,也一样啊。

              所以,恢复计划经济,也应该先试点。例如,把东三省搞个计划经济试验区,再把全国的科教文卫作为行业试验区,先搞搞。不能全国齐步走,一个晚上跳到计划经济去。

              最后,根据稻学,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本质差别。所以重新搞计划经济,也没有必要搞100%的计划经济,可能搞个40%-60%就可以了。在家电、汽车等实物生产领域还是应该搞市场经济的。

              最后,我觉得双轨制是个好东西。当时觉得腐败,其实是人民对腐败的承受力太差。现在看,当初的官倒算啥啊。

      • 家园 这也是错觉

        所谓的“指数增长”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专利,反而更是计划经济的优势。

        举例来说,苏联1929年至1955年的标准斯大林计划经济时期:

        1955年的苏联经济相比1929年增长了14倍。1955年,苏联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除去卫国战争时期后,这一时期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3.8%。 如果考虑到战争年代,年均增长仍超过10%,也就是说,即使是对于整个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速率也是两位数的。同时,1955年相比1929年,人们的预期寿命增加了26年,国家的人口增加了4600万。如果没有四年的战争时期,那么,正如现代人口学家的计算结果显示的那样,人口将增加1亿人。同时,1955年的公民的实际工资相比1929年增加了4倍,他们在银行的存款也增加了5倍。这些都是由简单的、可衡量的指标所证实的事实。

        事实上,1928年的所有经济指标都大大超过了1913年的同类指标。当时,尽管内战之后,满目疮痍,但是从1921年到1928年,进入了新经济政策的时代,因此出现了一个恢复的阶段。1928年,当时的国民收入相比1913年的水平高出19%,工业生产增长32%,农业增长33%,固定资产增长36%。因此,1928年开始的斯大林政策实行使其的两位数的增长也是在高基数上发生的,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记录。

        河里另外一个帖子则提供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

        中国乙烯产量最早出现的可查年份是1972年,变量仅有4.44万吨,1976年是13.35万吨,1981年是50.48万吨,1995年是240.1万吨,2002年是543.02万吨,2012年是1486.8万吨,2022年是4933万吨。毛时代到后期乙烯才开始起步,这从侧面反映了轻工业确实非常不发达,也说明这个时代处于不可比区间。华国锋时代乙烯产量增长率是3.7813,年化率是1.305,也就是年平均增长率是30.5%,邓时代增长率是4.7563,年化率是1.118,年平均增长率是11.8%,江时代增长率是2.2616,年化率是1.124,年平均增长率是12.4%,胡时代增长率是2.7380,年化率是1.106,年平均增长率是10.6%,习时代增长率是3.3179,年化率是1.1274,年平均增长率是12.74%。

        在可比区间内,邓时代仅高于胡时代,落后于其他各个时代。这说明胡时代确实不重视轻工业的发展,但不能太苛求了。邓时代的轻工业大发展,看来仅仅是因为重工业发展太拉胯了,对比一下更突出而已。相对于其他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发展速度上的优势。

        任何产业要“指数增长”都需要资源倾斜和大量投入。市场经济中,某些产业(例如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至今的IT, 中国现代的房地产,等等)能够在某一时期获得“指数增长”,都是由于大量资源投入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倾斜和大量投入是基于逐利的,从而是生产过剩的。因此虽然从数字上看,造成了“指数增长”,实际则是泡沫。19世纪的铁路,本世纪之交的IT,中国的房地产等等都有巨大的泡沫成分。而当泡沫破灭时则引发经济危机。

        计划经济则是针对盲目生产导致生产过剩的。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风投一轮又一轮,但实际产出并不低,甚至高于市场经济。这可以从上面举的两个例子看出来。甚至从技术角度来说,计划经济也并不慢。例如中国在搞原子弹的几乎同时就上了氢弹。结果是以比美苏短的多时间就搞出了两弹一星。

        通宝推:潜望镜,桥上,
      • 家园 您是不是对指数增长和线性增长的概念有什么误解?
    • 家园 想问问有关创新的定义

      武钢当年的三槽出钢,本钢的以厚补薄,侯德榜老爷子搞的碳酸氢铵,还有以铸代锻的高温高压合金,铁基高温合金,空心叶片等等算创新吗?

      • 家园 大致上搞出没人做过的东西就是创新

        你提到的这些,应该都算创新。不过我不了解相关技术,所以纯粹个人瞎猜。

    • 家园 计划的本质是资源的稀缺性,竞争的本质是出清

      任何稀缺性的资源,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本质都要进行计划。

      国家的计划经济,从电力、交通、矿石的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粮食的供应,等等等等,计划经济都更适合。

      -----------

      市场经济,竞争的本质是过剩产能的出清。

      过剩产能,包括人力的过剩,都是通过市场经济进行出清的。

      创新,就是在出清过程中,在末位淘汰赛中,为了自救而祭出的种种手段。

      市场经济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过剩。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身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维持计划经济,必然需要维持短缺状态。

      过剩和市场经济,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不是从短缺到过剩的原因。

      通宝推:陈王奋起,铁手,
      • 家园 正相反

        市场是对资源稀缺的反应,表现为供求平衡的形成。

        计划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下的特点,因为生产能力不足而人工控制市场。

        所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因为生产能力相对不足而表现出供应短缺,各种不足,如排队购买,票证购买等等。

        计划经济的必要性被新中国的历史诠释。不足也是明显的如楼主所阐述。

        最根本一条,消费需求是不可能计划的。供应和需求因此根本无可能达到平衡。消费者不可能达到满意,所以有各种羡慕西方自由生活的表现。好在中国已经走出完全的计划经济,因此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 家园 你概念错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在于分配的倾斜而不是经济体制

          战时配给制度不分古今中外,但配额有阶级的倾向性。

          打个比喻 你口袋里的钱 是否有计划消费和投资,钱多任性另说。在大的方面是有计划的,比如买房买车预留额度,度假餐饮预留额度。至于用在度假上多还是餐饮上多就随意竞争。

        • 家园 燕人看看英国二战时期的食品供给吧

          re: 消费需求是不可能计划的。

          ------

          很多人不能理解,除了基本生理需求,大多数的消费需求,都是被公司的市场部策划出来的。

          你买LV包,你买奔驰宝马,你去哪里旅游,你去哪里吃饭,你要喝什么酒,今年衣服的流行款式,等等等等,都是公司的市场部策划出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洗脑,进而影响你的消费。

          很多消费,你觉得你在选择,其实是你在被定向筛选而已。

          说什么消费需求是不可能计划的,那是根本没有在市场部、销售部工作过,没有在各种媒体工作过而已。

          -----------

          re: 市场是对资源稀缺的反应,表现为供求平衡的形成。

          ---------

          资源稀缺,他就是稀缺,你再怎么折腾,他也变不出来。

          比如土地、矿山、公司里的现金流,稀缺就是稀缺。不会因为市场化而自己膨胀出来。

          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事情。胡乱邦时期,搞靠山吃山,山上有矿,鼓励发展小矿山、小煤矿。

          结果大家一哄而上,也不规划,捡容易的地方挖。山西很多矿脉,因为这种一哄而上,乱挖一气,而提早报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这也是后来山西整合煤矿资源的根源。

          -------

          稀缺的资源,必须要通过计划,最大化利用。

          -----

          燕人不妨看看英国二战及二战后一段时期的食品配给吧。

          英国食品供应不足,就是不足。

          燕人可以在英国发表文章,说英国二战及二战后的食品配给,违背了市场规律,打击了英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得英国粮食短缺的状态迟迟得不到解决。

          英国当年二战时,就不应该搞食品配给,就应该开放市场,让食品价格飞涨,刺激英国的农业生产。

          丘吉尔简直就是英国的罪人。

        • 家园 市场经济对大体量经济体才是利器

          实行市场经济,就不存在短缺?当然不是,有价格挡着,短缺换成买不起,本质还是一样的。市场经济相对计划经济,最大优势是所谓创新,当然这是对大经济体来说的。新产品都要不停迭代,价格不停下降,才会成为大众可享受起的成熟产品。这个过程中,要有大量的富人群体拿自己钱尝鲜支持。计划经济咋完成这过程?按品级发给官员?中国电动车就在完美演示这一过程。所以说,存在即合理,贫富差距就一无是处?当然,这一切,都要有必要体量,要不肉没吃到,光挨打了。全球现在10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不也过的惨兮兮。

        • 家园 现在我这个消费者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 家园 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是:没有人是上帝。如果有人是上帝,计划经济

      岂不最美好?

      建议学学混沌,确定性混沌,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E.洛伦茨在研究对天气至关紧要的热对流问题时,把包含无穷多自由度的热对流偏微分方程简化为三个变量的一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

      洛伦茨发现只要作为实验出发点的初始值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差异,在混沌状态下同一种过程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而且由于不可能以无限的精度测量初始值,因此不可能预言任何混沌系统的最后结果。

      ——————————————————————

      洛伦茨还发现,尽管混沌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仍然具有某种条理性,根据计算机输出的几千个可能的解打印的数字只是在某种状态的范围内是随机分布的。正如每日的天气可以有无穷多不可预测的组态,而逐年的气候多少保持某种稳定性。这种内在有序性的源泉是一种被数学家称之为吸引子的东西,它因具有倾向于把一个系统或一个方程吸引到某个终态而得名。

      洛伦茨模型的吸引子,宛如颤动中的一对蝴蝶翅膀——这就是蝴蝶效应的由来,但公众对蝴蝶效应的理解,完全偏离了洛伦茨吸引子,混沌的根本意义。

      • 家园 不可精确预测不代表不能控制并加以利用

        混沌的主要特征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往往导致不可精确预测,但不可精确预测不代表不能控制并加以利用。

        首先不可精确预测是整体上的,但在某个时间段内可能是可能以很高的精度预测的。比如地球绕日轨道实际上是混沌的,早期地球可能是在目前气态行星那个位置,后来才到现在这个位置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有那么多水)。即使是现在地球自传和公转也是在不停变动的,只是非常微小而已。但这些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妨碍人类打卫星导弹这些对地球运行需要极高精度的任务。

        其次从概率角度看,混沌存在某种确定性。郝柏林就将混沌看成是“没有周期性的有序”。严加安还写了一首五言诗来形容随机性:

        随机非随意

        概率破玄机

        无序隐有序

        统计解迷离

        --------------------------------------------------------------

        实际上传统的确定性理论,如牛顿-爱因斯坦力学,背后也隐藏着统计的影子。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来自开普勒三定律,而开普勒三定律实际上是在观测行星运动(尤其是火星)的数据基础上提出的统计性规律。现代也有人直接用统计力学来解释引力,认为它的本质是一种“熵力”。

        所以,在现代科学中“非确定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对非确定的“市场”也没必要还抱着什么“神圣”的观点。

    • 家园 市场也可以被“计划”

      马克思主义讲“从自发到自觉”,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对市场规律不太了解,所以他建议女王退到后面,“看不见的手”自己就会发挥作用。然而这么多年下来,市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市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这时侯还像奥地利学派那样片面强调“市场自由”就显得太天真了。

      实际上,自从凯恩斯开始,各大国都开始了对市场加强控制,这种控制不仅对国内市场,甚至包括国际市场。这实际上就是计划。

      计划经济不仅仅只有历史上的形式,也就是苏联式计划经济,而是有更广泛的含义的内容。实际上华罗庚在80年代初(也可能是文革前)就已经开始了对计划经济的新方向探索,可惜随着他老人家的逝世以及形势的变化这个研究中断了,直到最近才有人捡起来。

      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数学理论

      华罗庚经济最优化的数学理论是他从 1982 年开始直至仙逝前 (1985 年 6 月)的主要研究成果. 目标是为我国经济的振兴、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数学上的分析参考. 从我们所收集到的已发表论著 [11–22] 中, 足以看出他为此课题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 此理论的出发点是早已在国际上通行的 “投入产出法”. 因为当年我国执行的是 “计划经济”, 所以这批文章的标题中都有这顶帽子. 然而, 华先生在文 [14] 早已指出: 他的理论模型完全适用于 “市场经济”, 只需做个简单变换即可. 他当然严格区分价值与价格, 前者为内在属性,后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未必靠得住. 其实作为联合国提倡的分析国民经济最主要工具的“投入产出法”, 当然更多地应用于以 “市场经济” 为主的国家. 对于这些国家, 也有 “基础建设”, “国防费用”, “教育、行政”, “尖端技术” 等每年都需要议会审批的大计划. 在我国则有 “五年计划”. 那怕对于一个小公司, 也需要一点小计划.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 “计划” 或“市场”, 而在于寻找一个合理高效的平衡解. 众所周知, 每一个系统都需要某种平衡. 例如生态学, 核心是物种共存, 不同物种之间需要一种平衡. 又如人口学, 老、中、少之间, 男女之间都需要某种平衡. 任何系统, 只要平衡遭到破坏, 那就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可能回到老平衡或建立新平衡. 华先生对于 “投入产出法” 的根本性贡献在于: 从数学上给出了经济平衡的唯一解, 失去平衡时间的估计以及各种调整方案. 其中一个大问题的解答是直至他仙逝前不久才找到的, 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华罗庚经济最优化理论的新进展

      概述了华罗庚先生仙逝前对经济优化理论的重要更新,该结果不幸沉睡了37年,直到2021年底才被唤醒;介绍了其后续进展,有一次修正、一次再更新和5项新发展: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产品(产业)等级(排序);预测与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重排序与大矩阵主特征值(及依大、小序的前6个特征值)的高效算法。难得的是,多种变换给出了完全相同的非稳定的时间和产品。早年关于华氏经济崩溃定理的证明基于马氏链的遍历定理,最近的全部结果基于马氏链的转移概率矩阵,也许可视为经济优化研究的新路子。这些成果已被应用于中国1个省级和5个国家级投入产出表,检验了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华罗庚(华老)已多次指正,他的理论与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的提出者,于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将生产资料与消耗资料分开处理,以保证不可约性。后者不用此假定,但从数学上看会带来许多问题。

      上节的无消费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样版,从问题的本质处入手,尽管相对简单且不切实际。实际中当然不能没有消费。在 1984 年和 1985 年春,华老曾引进并认真研究了一种处理方案。在 2021年之前,我们一直延用该方案。华老对该方案并不满意,所以一直寻找更好的方案。他最后的手稿可能是 1984—1985 年的序列论文的最后一篇,编号(XI)(标明了写作日期为 1985 年 4 月 20 日),是对之前论文(I)~(X)的小结。此文他并未投稿,因为杂志标明该稿的收稿日期为 1985 年 7 月 25 日,比他仙逝的时间1985年6月12日还晚了43天。所以笔者猜测他应是在1985年4月20日至6月11日这段时间内完成了书稿《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数学理论》[1(] 也是他仙逝后才出版的)。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想到一个新方案,写在文献[1]的第65页末行至第66页第7行。在此书中,他对于前面的序列论文全部不提。2021 年暑假,笔者见到此书时对于此事觉得奇怪,心想他可能来不及写完全书,哪知该书序言的第一句话为“序言是在书成之后写的,但总放在书的前面”。他接着写道:“探索也往往如此,由简单开始,在实践中,在思考中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新的概念和方法出现,旧的不断被扬弃或遗忘,因而思索与实践的宝贵过程反而淹没不见了,而书上、文章上所见到的是成熟的或作者自以为成熟的结论。当然,不是说体系完备、证明严正的书不必要,而是说读后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领会这些结果是怎样得来的,作者为什么如此表达的,等等。”笔者获悉华老的新方法已是 2021 年年底,该想法已经沉睡了 37 年。因来之不易,所以写下这段历史。须知这是我们随后一系列工作的出发点。

      华罗庚经济优化新理论

      通宝推:不远攸高,唐家山,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