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世界经济 -- MRandson

共:💬309 🌺5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的情况,“均贫”有可能,“均贫富”前景不乐观。

          政策是由富人掌握的。如美国,除了极少数富人宁肯移民加勒比或太平洋的小岛上也不愿接受高税率外,大部分富人是不会去国的,所以他们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就会愿意接受高的累进税率。反观中国,富人们将财产连人一同转移到国外可能是比留在国内接受高的累进税率是一个更愉快的选择。结果是,中国不会出现“均贫富”的政策。同时,又由于贫富差别加大,又不断有富人有危机感而将财产连人一同转移到国外,中国维持在“均贫”(富人转移到国外了)意义上的和谐稳定而不是“均贫富”。

        • 家园 恩,均贫富确实可以避免金融、经济危机

          按照马克思的思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要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危机的本质,实际是生产比例不协调。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也确实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当然,这样做的弊端你也说到了,就是效率低下。

          不论姓资姓社,其实弊端都很明显。是否会有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替代现有生产关系呢?应该会有的。

          战后的西方国家,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应该是混合经济,市场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到今天为止,没有爆发过规模太大的经济危机。应该讲比较成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利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把大量的社会矛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一直在贫穷、落后、战乱中挣扎。那么,避免经济危机究竟是混合经济的成功还是经济霸主地位的成功呢?很难说。

          我一直认为社会发展有自发的规律,人为的调控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经济调控,首先要理论上可行,其次要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没有比较大的负面的外在性影响,最后还要掌握正确的步骤,在正确的时机实施。每一条都满足,谈何容易。所以,治大国如烹小鲜,许多时候,一动不如一静。朱总的改革很激进,但是基本失败了。(当然,我仍然尊重他。)中国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大事也可能是错事。中国的改革应该走向何方,用什么方式调控,调控的速度和力度如何掌握,具体操作之中,都没有具体的答案。不敢妄言。

          • 家园 均贫富,道理是对,但是仅仅就字面上论,提法不妥当

            中国幅员辽阔,问题复杂.尤其是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均能概括的.比如今天沿海200公里经济带集中了世界80%的财富,为什么.主要还是因为航运成本远远低于同里程其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成本.还有水运尤其是远洋贸易对于世界贸易的重要支柱地位,我想这些对于市场环境里的财富流动有其客观规律与特点.中国历史上几次中西部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大规模投入都没有有效改变那里的经济弱势我想,一个均贫富解决不了.东部作为支贫说实际,能做的也仅仅是支贫.怎么让中国中国的财富流动起来,不仅仅是均的问题.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十分复杂.一方面沉重的社会问题积累成山,一方面我们没有任何停止经济发展脚步的本钱,另一方面中国一些问题不只是社会制度与社会财富再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他们各自有各自深刻的成因.不过机会就在眼前的,而且我们也正在尝试积极的去做,我想我们还是对未来有积极的态度.呵呵,就看5年了.

          • 家园 兄台所言极是,鲜花

            现在中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是比较棘手的。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起点比较低,需要奋起直追,要敢于变,而且力度还要大;另一方面,变意味着风险,成功了固然取得很大进步,但失败了就可能会倒退,偏偏有些强国又对中国存了个觊觎之心,使得失败的后果更加严重,所以稳定又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变与稳中求平衡可能比烹小鲜难度还要大。

            另外说两句朱镕基。兄台说他的改革都失败了,不才觉得还难说,还要在更长的时间里观察。比如很多工人下岗,牺牲了他们的利益,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不安定,还没有完全解决国企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这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那就是改变了人浮于事的情况,激发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和对于竞争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这些措施的不良后果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摸石头过河的时候千万小心不要失去重心。

            • 家园 朱老板的改革失败了? 这是从何说起啊?

              应该是说是基本成功的! 是开创了大局面的,是深谋远虑的...

              我今天没时间多谈,只说两点:

              1. 今天我们的经济(包括外贸)如果说还有点什么可观之处的话,不要忘记朱老板打下的基础啊..

              2. 老朱搞的改革,大致的说,你就当中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公司,老朱是一任特选的CEO,下岗什么的,你就当是大裁员,裁得是狠了点,可不裁,会拖垮国家(公司)的...其他措施,你就拿到一个公司的环境下去考察...而今天,这个公司(中国)重新焕发了青春,经济上了轨道,难道不是前人下狠心,下狠手,兴利除弊的结果吗? 欲知今日果,须知昨日因啊...换了别人,只怕还下不了这个改革的"毒手"呢..那中国...还会有比现在更好的局面吗? 我怀疑..朱老板做了"恶人"而已,但他是不怕做"恶人"的,这正是我佩服他的地方...俺们湖南人,都是犟驴...

        • 家园 均贫富是该要详细说说, 不过题目很大啊

          我个人是倾向提高福利政策的方向着手, 即使收入的差距仍然会继续存在, 短期间也不容易改变, 但是把支出的部份给先 "均" 下来, 特别是会意外破财的医疗支出方面. 推动医疗保险, 政府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财源. 其实这种东西在本质上可以不是依据风险来估价的保险, 而是依据经济能力收费的另一种税.

          在理论或实务上, 均富状况的总体消费能力会是最好的, 但在手段上会比较需要多加考虑. 打土豪是一种方法, 累进税制也是一种方法, 背后也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或是经济问题. 相对于劳力与脑力所得, 如果资本利得是合理且占有不小份额的收入来源, 那么有钱人的投资利益便会使富者愈富, 拉大贫富差距. 但过度抑制又会降低投资意愿, 造成整体经济发展趋缓.

          高不才多说说?

    • 家园 闲聊之十四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鬼子来了》

      房地产问题对中国经济的真正影响,远不止大家买不起房那么简单。房地产的泡沫很可能引爆中国经济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金融危机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银行大面积倒闭,连带企业倒闭,外资撤退,经济一片萧条,外带社会动乱。

      银行为什么会倒闭呢?

      商业银行嘛,就是金钱贩子。左手借入,右手借出。当然,不能全借出去,手里要留一些,准备应付支付。

      银行倒闭大体也就是三种情况:

      1、借出去的收不回来的钱太多了。按照《胡雪岩》里面的说法,就是吃倒账了。吃得太多了,亏本了。

      2、有天灾人祸,或者谣言,或者其他原因,大家不但不借钱给银行,还纷纷提钱。银行贷款,不可能及时收回来,结果发生了挤兑。一般来讲,银行里短期存款越多,长期贷款越多,对抗挤兑的能力越差。当年,黄楚九把日夜银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回报告但是周期长的房地产。结果,黄金荣的谣言一来,日夜银行土崩瓦解。

      3、原先资产中就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但是因为缺少竞争对手,本来还能维持。突然出现的竞争对手,分流了大量的业务。借来的钱少了,贷出去的款少了,利润少了,倒账的比例却上升了。原本还能维持,现在只有关门了。

      对照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哪一条都占。

      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上,一旦楼市崩盘,房价下跌,房地产商还不上贷款,房地产商就要跳楼。房价下跌以后,租金必然下跌,贷款买房,出租以后,以房养房的人,也面临怎么还贷款的问题。这些人中也有一部分会跳楼。这两类人跳完之后,就轮到银行了。人死债不烂,银行可以把房子收过来,作为贷款的补偿。问题是,这个时候,房子已经不值钱了。银行一下子吃进一大笔烂账,而且还不好脱手。

      中国的8000亿外汇储备里有多少热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钱既然能在短期内近来,其中的大多数,也能在短期内出去。一旦楼市下跌,出现经济衰退的征兆,这些热钱中的大部分,会迅速逃走。不但如此,中国一直是资本外逃比较严重的国家。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国内也会有大量的资金转移海外。(大量资金外流,必然带来贬值的压力。别看现在人民升值压力大,将来能否不象日圆那样由于大起大落,还是未知数。)

      祸不单行,吃了倒账,还要准备大量提现。

      所以一旦楼市崩盘,房地产商先跳楼,房东后跳,他们跳完了,银行就要准备跳楼了。(多说一句,银行跳完了,中国宏观经济也就该跳楼了。)

      即使房地产业一直高涨,中国开放金融业以后,外资银行进入,大量的资金必然分流,第三条也是很难回避的。

      中国的银行究竟有多少坏账?国家机密。

      3年前,我曾经旁听过一个座谈会。当时,我所在的省,坏账的数量是多少呢?记不清了。不过记得和当年的GDP基本相当。也就是说,全省人民一年不吃不喝,省下的钱,才能基本还上银行的坏帐。当时主持会议的领导对参加会议的记者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话:“敏感问题不要报道,发生了挤兑,造成金融危机你们可负责不起啊……”

      其实,谁也负不起责。

      这些坏帐怎么来的呢。

      首先是历史原因。中国的国企,多数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多数技术落后,积累不足,管理方式更不适应市场经济。可是,不维持这些国企又不行。就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不断给国企提供贷款也是必要的。须知,工人阶级有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生产的时候有力量。相比小农意识的农民,有组织纪律性的工人,可以是生产力,也可以是破坏力。

      当然了,社会是稳定了,贷款也就回不来了。所以,国企问题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银行问题严重的地区。

      其次是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就是银行有恃无恐地积极地给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贷款。大面积失业能造成社会动荡,大面积银行倒闭同样能。存到银行的钱,因为银行道倒闭,突然取不出来了,老百姓能干吗?许多时候,政府都要用财政的钱去买单。花钱买稳定嘛。不论姓资姓社,世界范围莫不如此。

      中国四大银行本来就是国有,多数坏帐是又在替政府背包袱,出了问题,政府更要管。

      政府去买稳定,银行就有恃无恐了。反正出了娄子,有政府接盘,银行就可以不考虑风险,只考虑利润。这样一来,挣的机会是多了;但是,一旦赔了,往往也赔得一干二净。

      现在的各种社会矛盾,仅仅是冰山的一角。78年以来,改革是不断深化了,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不断转移,并且以隐性的方式积累起来了。中国改革的成本绝大多数,沉积在金融业。中国的经济,若干次与金融危机擦肩而过。多次金融危机的苗头,都被政府用财政资金和金融管制及时扑灭了。每一次的扑灭,都是一次扬汤止沸。但是,随着不断的加水,这锅汤也越来越多,财政的一勺冷水越来越显得杯水车薪。中国经济和财政越来越依赖房地产的兴旺,房地产出问题的时候,财政也必然困难(有关内容参加闲聊之十三)。那时候,财政有没有能力扬汤止沸,还是未知数。

      而金融管制在加入WTO以后,要逐渐取消。

      靠财政资金和金融管制的方式,维持金融稳定,越来越难。

      金融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定时炸弹,什么时候引爆,因为什么而引爆,不知道。能否平安拆除?现在看,没有好办法。

      中国离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 家园 ZT: A Much better explaination by 林昙

        易纲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一文中分析到:

        “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的资本金不足,特

        别是1985年实行拔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无本起家,从固定资产

        的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在抱怨他们是为银行在打工,辛辛苦

        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这里说明是1985年“拔改贷”使得所有企业的资金运转都需要借款。

        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荒唐的局面,不要说固定资产几百亿的大企业

        ,就是摆一个小小的烟摊,它是否能没有资金运转?是否可以无本起家?

        为什么易纲先生不经营一个无本的企业给大家看看呢?

        我之所以要问这样的过头话,是因为易纲先生随后分析到:

        “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

        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国有企业资产不

        良)

        “老百姓把他们的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现在国家贷给企业的资金、国家投

        资用的资金主要是老百姓的储蓄,已经不再是政府的储蓄了。”(国家无权处置

        别人的资产)

        “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根本出路在于整顿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银

        行应该把钱借给能获利的行业,而不应该借给国企。)

        国家也确实是照着他们说的方法做的,国企也确实有是这样死的。

        我一个长辈是个两千人厂的国营厂长,市场化后,流动资金没有,原材料需要购

        买,贷款周转,他退休后,贷款收缩,2亿资本的企业被以800万原材料处理给了

        私人,至今这个为国家工作了一辈子的厂长要从这私人老板手中拿每月500元的退

        休金,医药费用无着落。

        很多国有企业在这样的逼迫中,让工人借款集资参股破产变卖改制死亡。因为,

        那样大的企业是根本无法用杯水来救资金周转那样车薪的火的,工人能有多少钱

        ,在前计划体制刚转轨的情况下?

        大家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企业只要一直运转,是不可能没有周转资金

        的,无论是固定资产折旧、更新改造资金、流动资金都必须也必然存在,不然早

        倒闭了。

        那么,原有那些国营企业维持运转的资金都到什么地方去了?要知道他们以前都

        活着在。

        他们的资金(产品)都被国家调拨并积累了起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按照2、

        3、4的比例进行建设的。20%的积累,30%的财政运行,40%的基本建设。财政运行

        就囊括了基本的国家经济调配,而货币配备则还低于这个基础,只配备零售商品

        的八分之一。过去,除部分农资算商品外,所有的原材料都不算商品,由国家直

        接调拨。

        他们所有的产品都上缴,所有的原材料都有国家拨给,固定资产更新,技术更新

        ,工人工资都由国家再行拨付。所以,企业的全部资金(在市场经济下会留存的

        )都已经上缴给国家了。就如同今日下级企业上缴给董事局。

        那么,大家会说,国家也没有资金。不是这样,除固定资产、产品,这些本应配

        备的产品资金转化为国家货币发行剩余。这个发行剩余是毛泽东留给后代的巨额

        货币资产。

        那么,大家会问:怎么就你们知道有这笔财富积累,经济学家们就不知道?

        不!他们知道。

        在易纲先生的文章中指出:

        “在1978到1995这18年中,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

        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

        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是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少见的。

        货币化是天赐中央政府的一块巨大资源。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

        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在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在1986-

        1993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易

        纲甚至提到:这是西方经济学家无法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他们知道“货币化是一块巨大资源。” 但给出的解释是“天赐中央政府的”。这

        是一种神学解释。仿佛财富是上帝赐予的。

        那么,如果上帝打算赐给林昙一罐金子,他也是需要有方法的。

        方法一是,在若干年前,让一位某某人在建自己的房子时,或因为要逃兵乱,或

        为了独自保密,埋下了这罐金子,并没有来得及挖出。

        方法二是,让林昙打算翻盖房子,挖出这罐金子。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天赐中央政府的一块巨大资源。”时上帝所用的方法:

        方法一:让中国发生革命,中央政府没收了所有的官僚资本,改造了民族资本,

        使得全民财富国有化。将其中国民消费的部分配备八分之一的货币,基本能让大

        家吃饱就得了,其他的都储存积累起来。

        方法二:让中国改革开放,货币化一部分──“天赐中央政府的一块巨大资源。

        知道了上帝的方法,就会知道:

        “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在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

        估计在1986-1993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

        的5.4%。” 这两个比例根本不对。

        因为,这个比例取决于市场化商品化的范围及速度,不取决于固定比率。

        这些年,货币投入速度超市场发达国家比例发放,中国依然通货紧缩的原因正在

        于此。

        这份资源通过双轨制、通过引进外资、通过房地产开发、通过私有化等一系列国

        家政策,上帝已经把他们中的大部分赐给了外国资本、官僚裙带资本、买办资本

        。。。。。。

        如果,中国民主化了散了,那么这份资源就不是上帝赐给共产党中央政府,而是

        上帝赐给他的子民下宜人民主政府、外国资本的。。。。。。一如今日的苏联,

        东欧。我不认为上帝是个会胳膊肘朝外的人。

        所以,如何保住这份财富不被完全发现并被控制就是上帝今日的责任。

        银行界“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这样明显的货币

        问题,给出的解释是:

        “在目前的金融格局下,国家银行的贷款向国有企业倾斜,大约有70%的贷款是

        以较优惠的利率贷给国有企业的。”

        “资金压力使非国有企业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上苦撑,经常跨到合法线以外,破

        坏金融秩序。”

        “银行按国家规定利率贷出贷款本身就有一大块租在银行企业和其它中介人之间

        分配的问题,于是商业银行不规范行为出现了,寻租腐败出现了。只要有租存在

        ,银行的某些人就有寻租的积极性,企业界也会总有人对这块租进行“攻坚战”

        。企业不这样,活不下去;银行不这样,效益就不佳。好的企业家,银行家只好

        向邪道用力”

        这种明显的货币资金短缺问题,给出的结论是: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引致诸多问题,解决中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比率高、银

        行呆帐比率高、企业间拖欠,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根本出路在于整顿金融秩序,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改变中国金融资产

        结构。”

        企业上股市集资。部分上市企业确实集到了资金。但是,那些没有能力到股市上

        集资的不少国有企业也确实在断掉所有拨款来路(以前积累都不算)──无本经

        营拨改贷──银行贷款──浮动改固定利改税──银行贷款收缩的一系列制裁中

        死亡了。

        至于,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病、退工人的负担、社会负担、税务负担、政策收

        费负担,不过是那几场雪上的霜。对这些企业,我们如今只有哀悼的份。

        然而,股市扩张,意味着不在生产领域的资金占用增加,本来就紧缩的整个市场

        ,通货必然更少,长年的通货紧缩是必然要出现的。

        在这样紧的紧缩状况下,任何市场体制都是会跨台的。但是,由于长年的计划经

        济体制,老百姓对共产党政府有着充分的信任。教师没有工资,不是辞职,而是

        向上反映;公务员没有工资,不是上告,而是抗着并等待,农民收白条不是造反

        ,而是上诉;农民工拿不到工钱,不是罢工,而是找总理反映;企业收不回货款

        不是停产,而是互相拖欠。

        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全社会信用丧失。”连金融课本中也这样记载着:“

        中国出现全面的信用缺失。”仿佛中国人道德多么败坏。

        不是的,正是这种状况下而企业敢于被拖欠,一方面是因为迫不得已,另一方面

        也出于对政府对银行(政府)的充分信任。

        所以,经济学家们又鼓吹:老百姓要知道,银行也是有危险的,是会破产的,要

        增加风险意识。并奇怪为什么不奏效。这种鼓吹如果奏效,马上就是挤提,连带

        挤兑,在没有充足货币配套准备下的银行就是倒闭,国家就是经济混乱与破产。

        国家如果一日不能给百姓这种安全感,就是自己破产的开始。

        这种紧缩下的经营状况的创造也算是中国的一个新发明,配合着中国出口的上升

        ,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被抑制住,反而高速上升,这样的上升与市场的扩大,必须

        配备充足的货币配套(参见中国古史中关于钱荒、铜荒、银荒的记载),常年陷

        于叁角债中的企业目前只能用延期收回的应收对付着应付,根本不能够再加上任

        何负担。──犹如那负重的骆驼会受不了再加上的羽毛。

        这时,外资炒人民币的资金进来,本来用来货币配套的资金准备应付外汇兑入尚

        且不足,根本不敢在进行货币配套,深怕引发通货膨胀(这也是经济学家祭起的

        一面大旗)。这笔资金进来,一为炒汇获利、二为干扰中国市场货币化进程。这

        是中国不上也得上的当。

        此一潮没有成功退去,但是“小心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过大”“外行不能

        置喙货币政策”的攻势又来。为保护上帝赐予的财富,有点不遗余力。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上帝不是中国人的上帝,他从来只从中国拿走,而没有赐

        给过我们什么。

        中国财富的积累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货币配套过程货币化中坚持“五个统筹”

        是将取之于民的还之于民,而决不是帮助弱势群体。

        是改善工农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卫生环境的时候了。不要刚溺死了国企,再在

        新一轮货币紧缩(外资从来不紧)政策中勒杀民族工业。

        对于各类“通货膨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分析,金融经济是新形势下的战争,

        不能交给王明来领导。如果是交给了王强就更糟了。

      • 家园 有个问题

        那就是大把的热钱 正是目前几个月的购房主力之一

        大把的现款群购 估计央行也在郁闷货币供应量失控吧 紧缩政策估计很快又要打一组组合拳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