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共:💬1694 🌺196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要看逆差都干了什么

          去年,印度在这个项目的赢余是战GDP1.5%

          ---------------------

          去年赢余了吗?

          不知道印度的逆差都干什么了,是不是买设备占了很多,这个还是值得的。

          到时候要看中国能不能压住他的“正反馈”。

          如果大多进口了消费品(它不是消费拉动的吗?),那就不太值得。

          • 家园 抱歉,回复没看仔细出岔子了

            这里说的经常性项目逆差是说的资本项目,印度自建国以来只有2年是贸易顺差,3年来印度贸易顺差逐年翻番.今年虽然不可能翻番但是接近700亿美圆是预计数字.去年,印度可以在巨额贸易逆差面前实现资本项目的顺差,依赖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投资印度.去年印度FDI不到50亿美圆.那些进入印度的资金基本流向的目的地是印度的股票与金融市场.去年印度的股票总值增幅超过42%.而今年到10月为止,印度地产涨幅已经超过40%.而现在在资本经常性项目上出现逆差,加上需要足够的外汇资金弥补外汇逆差带来的风险对印度影响很难预料,我个人看:相当不乐观.

            • 家园 有点没看懂

              印度自建国以来只有2年是贸易顺差,3年来印度贸易顺差逐年翻番.今年虽然不可能翻番但是接近700亿美圆是预计数字

              3年来印度贸易逆差逐年翻番?

              我的理解,印度一直是贸易逆差,靠着资本项目的顺差维持资金平衡,也就是说,拿着别人赌博的钱来买东西。

              不过印度应该也是外汇管制的,投资者如何兑现利润?

              • 家园 是这样

                2003年印度贸易逆差是125亿美圆,2004年是240亿美圆,2005年是489亿美圆.

                你的理解没错,印度就是靠资本项目顺差实现外汇平衡同时还使外汇储备实现增长.只要外汇储备没问题,印度的经济就不会出问题.

                现在印度资本项目一旦出现逆差他就势必要动用外汇储备平衡今年将达到近700亿美圆的贸易赤字.只要印度国际支付出现问题,所谓国际收支危机立即就会发生.要知道印度到2004年就已经有1200亿美圆的债务了.要知道印度本身的卢比不是硬通货,本身在国际贸易里不被接受为偿付标的.而资本经常性帐户有其自己的游戏规则,不可以随便根据自己意志变更.比如,当年1998年巴西政府与国际债权人达成协议,达成债务偿付协定.结果巴西一个州的州长拒绝履行相关协定,从而直接诱发国际市场的不信任纷纷撤离巴西直接导致了巴西金融危机的发生.

                擅自随意更改游戏规则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还要忌惮三分,更何况还是全求人的印度.再有一个,印度经济朋庞大的地下网络,这些地下经济的总量在2000年曾经被预估占印度GDP50%强.大量的资金在监管外运行,要真正控制,印度人很难做到.

          • 家园 大致

            33%是石油,加上生活消费品与奢侈品还有黄金就超过55%了

            • 大致
              家园 胡哥出访

              跑南边转了圈,其实有很多迹象值得回味,这次无论老挝越南还是小巴印度,都有加强双方立法机构的合作,我觉得中国人在这方面往往是说向西方学习,而现在终于明白了,反正就这样了,自己搞,不再是削足适履去适应西方,慢慢的也要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起码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是如此,为什么总是要我们去适应西方?凭什么不能让西方适应我们?总有一天,你要来中国办事,就要按照我们的规矩办,与国际接轨不能一味的改变自己去迎合西方,某些地方也该让西方适应中国。

              有意思的一条是,加强发改委与巴方联系,难不成小巴也要加入发改委列计划?那样可好玩了,小巴是要和中国经济一体化了,大中华圈第一个成员就此加入?不知道东盟那边如何,不过发改委看来任务要重很多了,协调的范围大了太多,中国的影响力直接上升了一个层次。

    • 家园 【文摘】中国争议弗里德曼“遗产”

      中国争议弗里德曼“遗产”

      http://www.eviewweek.com/html/2006-11/136100.shtml

      痛、哀悼,除了这些,中国还有什么可以表示对一代宗师弗里德曼驾鹤西去的尊敬?

      无需其他,或许中国现在所做的就可以让弗老含笑九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中国继续延承!在目前全球中央银行纷纷采用利率、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背景下,中国算是遗世独行。

      作为弗老的重要“遗产”之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在中国已逾十年。1993年,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会上宣布,美联储不再将包括M2在内的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而正是此时,中国则小心翼翼地从美国接过弗老的火炬,首次向全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并从1996年正式确定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目标。

      遗憾的是,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近年来在中国已经开始受到置疑,有数据证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其可控性、可测性及其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或许已经偏离中国预期目标甚远:事实上,从1996年中国正式确定M1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做观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目标值几乎没有实现过。

      今年的经济数据,再次将这种置疑推到风口浪尖:截至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1%,偏离年初定下的目标一个多百分点;与该项指标偏离相对应的是,贷款规模同比多增2.78亿,比年初预定全年目标多出0.28亿元。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中国央行下半年“急刹车”,M2和贷款的增长肯定会失控,事实上,上半年,中国的M2增长多在19%左右运行。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其中三季度为10.4%,而根据分析师预测全年可达10.6%左右,这远远偏离了今年年初中国总理温家宝宣布的8%增长目标。

      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失灵的原因复杂,一方面,目前中国基础货币投放完全依赖国际收支顺差,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多是防御性操作,对基础货币投放难以完全主动控制,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和金融还处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和公众对货币需求的变化,使货币乘数很不稳定。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西方国家已遭抛弃。虽然货币供应量在抑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恶性通胀功不可没、而且此后弗老对其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前提条件有所修正,但是,随着八十年代各主要国家纷纷解除资本流动管制、全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以及各种支付工具出现,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可测性以及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也随之弱化,并纷纷退出各国中央银行的舞台。

      不过,让弗老安慰的是,中国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在目前国际收支顺差居高不下、汇率难以大幅浮动的情况下,短期内,外汇占款仍将成为中国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中国央行仍将被动地回笼货币,而很难主动地盯住利率或通货目标。

      事实上,早在2003年左右,中国国际顺差还较少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一些官员一度放出口风,将公开市场目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转向利率,但是此后,随着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高歌猛进,这种语调也已经消声匿迹。

      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中介目标的更替也是顺应自然,但是,无论今后中国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目标,只要有利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就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以及货币传导机制顺畅,都可以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

      此文此景,意味深长

      • 家园 【文摘】日专家驳斥中国将引发"世界粮食危机"谬论

        日专家驳斥中国将引发"世界粮食危机"谬论

        http://intl.ce.cn/zgysj/200611/27/t20061127_9592156.shtml

        针对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有关“中国将成为再度引发世界性粮食危机的最大隐患”的论调,日本大学生物资源科学系教授大贺圭治最近在媒体撰文,从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大幅下降、粮食消费多样化以及中国丰富的食品生产资源等方面予以有力驳斥,并表示相信中国有实力实现粮食的稳定供给和自给自足。日本《经济学人》周刊11月21日一期刊发了这篇题为《中国真的会引发世界粮食危机吗?》的文章。

        粮食消费多样化

        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2.4%迅速下降到了2000年的0.6%。预计2010年代中国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将下降至0.5%,2020年代将下降到0.2%。203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将转为负增长。因此,如果2005年到2030年之间这25年间,中国能够将目前的粮食供给量提高10%,那至少能确保目前这个水平的人均粮食消费量。

        通过引进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蔬菜、水果、畜产品、植物油以及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消费也都水涨船高。这也就是那些悲观论者认为中国可能引发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之一。

        2003年,中国的蔬菜年人均消费量是日本的2倍,水果是日本的90%,植物油是日本的80%。2003年中国的猪肉年人均消费量是35.3公斤,将近日本(19公斤)的2倍。

        而中国牛奶和奶制品的年人均消费量却只有日本的1/4,水产品的消费量只有日本的1/3。虽然今后中国奶制品和水产类食品的消费量会持续增加,但前者依赖的是草场资源,后者依赖的是水产资源,这两项食品消费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粮食饲料消费量的激增。近几年中国淡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将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鱼类生产大国。

        中国人的食品消费从量上看,已经达到饱和。现在,它正在从结构上逐渐发生变化,趋于多样化和合理化,即减少谷物的摄取,增加水果、鱼类和奶制品的摄入量。

        “折中型”食品消费

        由于东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都更加庞大。但是,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中,大米仍然占最大的比重,大豆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品和鱼类的消费比例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欧美的食品消费以畜产品为主,亚洲则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中国曾经在饮食结构上趋向欧美,却没有将欧美化的饮食习惯进行到底,而是选择了一种亚洲和欧美的“折中型”食品消费类型。

        布朗先生等欧美的食品问题研究专家认为,中国会扩大畜牧业,因而要大量进口粮食饲料。很明显,他们根本不了解东亚各国的饮食传统和饮食文化,而是以欧美中心主义来思考问题。日本的肉类消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停滞不前,粮食饲料的进口量也逐渐趋于减少。这说明,只要东亚各国还基本维持以大米为主的饮食结构,就不会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把大量的粮食用作饲料,并在世界范围内收购粮食。

        丰富的食品生产资源

        布朗把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和单位面积增产的停滞视为中国粮食产业的主要倾向,得出了中国到2030年粮食产量将减少20%,出现2.2亿吨粮食缺口这样一个结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2003年,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0.9公亩,而日本仅有3.4公亩,中国几乎是日本的3倍。如果把草地也算进去,中国的人均农业用地面积高达42.3公亩,是日本(4公亩)的10倍以上。布朗认为,在食品需求上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大量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量的增加,但他根本没有考虑农业用地这个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没有看到日中两国之间这方面的巨大差距。当然,中国和日本一样,不少耕地和农业用地都被转用作宅基地、公路或者工业用地,一些山区的耕地也由于条件恶劣而被农民放弃耕种,农业用地确实在不断减少。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人口的不断增加也确确实实让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缩水。

        但是,在过去10年间,让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的最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

        2005年,中国小麦的单产(每公顷4.23吨)已经大大高于美国(2.82吨),并略领先于日本的每公顷4.11吨,似乎没有增产的余地了,但其他农作物增产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中国的大米单产2005年约为每公顷6.26吨,比日本的6.65吨略逊一筹,比起美国的7.44吨则逊色太多。从玉米产量上看,中国每公顷的产量为5.15吨,仅为美国(9.29吨)的55%,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大豆的产量(1.83吨)虽然比日本(1.51吨)要高,但与美国(2.91吨)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布朗认为,中国的粮食单产已经大体上接近日本的水平,从而判断中国今后的粮食单产增长将陷于停滞,加之水资源匮乏和土壤质量恶化等原因,粮食单产今后很可能会下滑。但在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农业用地仍然有一定的富余,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仍然有大幅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食品消费量已经达到饱和,接下来就将进入寻求有更高附加值的食品的阶段了。

        中国知道,自己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在世界范围内购买粮食,会使国际市场陷入混乱。中国应该以粮食基本自给自足为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我相信中国还是有实力实现粮食的稳定供给和自给自足的。

        >>>>>>>>>>>>>>>>>>>>>>>>>>

        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由顺差变逆差,有意思呵呵。

    • 家园 最新的印度财经数字

      汇丰银行(HSBC)经济学家温德斯福针对600家印度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企业生产过热─高达96%企业生产接近或超过产能利用率,同时面临技术劳工短缺,劳工薪资激升等问题。到今年9月为止的本会计年度上半年,薪资成本提高22%。

      另外,预测今年印度经常帐赤字会占到GDP的3%,远比三年前经常帐剩余占GDP1.5%的情况恶化,也是需求过热的典型现象。一年来,印度银行放款成长率跃升至30%,差一点创下历史新高。

      股市与房市都出现泡沫现象,股市本益比高达20倍,远高于亚洲新兴市场的平均值14倍。大城市房价飞跃上涨,两年来已经上涨一倍以上,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年来住宅贷款暴增54%,商用不动产贷款更激增102%。

      过去三年里,印度官员不愿承认印度经济成长超速,更不愿意抑制经济成长速度,却一厢情愿认为印度会像中国一样加速经济成长,却无通货膨胀风险。

      经济学人认为,这几年印度经济快速成长,主要是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形成的景气繁荣。过去两年,印度央行把利率提高1.5个百分点,升到6%,却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实质利率已经跌到历史新低,使印度硬着路的风险更大。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E-conomist)说,印度通货膨胀率已经飙涨到接近7%,远高于亚洲平均值的2.5%。

    • 家园 【文摘】俄前首富:2007中国成全能超级大国

      葡萄日、印都说了,俄罗斯好像还没说吧。碰巧看见这个,转来助助兴

      英国杂志《经济学家》报导,前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撰写了文章《西伯利亚的来信》。文中发出他的三个狱中预言:预言一:2007年美国单极霸权将终结;预言二:中国将成国际公认世界领袖;预言三:俄罗斯的未来发展不乐观。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文章中说,「2007年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捩」,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快速形成,过去15年一直存在的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行将结束。霍多尔科夫斯基还说,这个新的世界秩序也不同于苏联解体前的两极对峙模式。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文章中提醒人们注意中国正在成为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世界领袖,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华盛顿和北京两大势力对峙的形势下还会出现第三种势力,这就是不结盟运动国家组成的联盟。第三种势力既不与美国结盟,也不与中国结盟。这种思想现在正在新德里、德黑兰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首都酝酿。

      霍多尔科夫斯特别提到了俄罗斯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他认为俄罗斯的未来很不乐观,因为「俄罗斯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后工业化时代的班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有能够融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现在却天天在体会到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霍多尔科夫斯基认为,他的祖国现在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俄罗斯联邦的亚洲部分正在中国化。

      霍多尔科夫斯基撰写的文章全文如下:

      2007年:美国单极世界走向终结中国成全能型超级大国

      2007年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分水岭,我们都将见证世界新秩序的形成。这个世界新秩序将根本区别于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也区别于曾经持续了45年(1945-1990)的雅尔塔秩序。

      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将会终结,而雅尔塔时代的两极对峙局面也不再可能重现,印度、伊朗和拉美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将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如果入侵伊朗将会加速我所预言的世界新秩序的形成,也将推动中国更快地成为超级大国,展露其大国战略和野心,还将催化发展中国家建立新的世界中心的进程。

      中国最终将展露其统治整个东半球、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野心。中国崛起的标帜已开始显露,最明显的就是最近发生的朝鲜核危机,中国开始让世界明白: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导权在北京,世界其它国家必须接受中国同意的解决方案,中国不再是一个地区大国,而是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中国不是以政治和军事实力而是用经济实力向世界证明其超级大国地位,中国有操控世界市场的能力,他们的制造能力可以生产世界上所有的商品,被称之为「世界工厂」,中国还有庞大的外汇储备量,其中主要是美元。美国、西欧、俄罗斯在经济领域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质。」

      能源问题:俄西伯利亚难免中国化未来将爆发新殖民战争

      俄罗斯联邦亚洲部分的中国化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威胁我国安全的战略问题。

      俄罗斯现在的处境相当困难,错过了后工业后时代的末班车。俄罗斯没有能够融入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现在还时时从中国这边感受到巨大压力。中国对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很感兴趣,那里有着丰富的资源。俄罗斯联邦亚洲部分正在加速中国化,今天贝加尔湖以东人们不管是在交通运输方面,还是在信息流通方面,与中国发生联系的频率和深度都超过了他们与莫斯科的联系。因此,这些地区被中国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世界新秩序中能源政策极为关键。石油价格的攀升刺激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石油生产行业。各种石油替代能源的研究方兴未艾。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世界对石油和新能源、资源的需求将更大,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未来将爆发新的殖民战争--和以往时代不同,这一次是为了能源。

      关键词(Tags): #2007#俄罗斯
      • 家园 印度人好像并不是我想象地那么没见识啊

        http://mboard.rediff.com/board/board.php?boardid=money2005jun29india1

      • 家园 其实这个就是我反对的殖民时代的思维模式

        中国要走这样的路,没有真正崛起就会自行衰落.还有,俄罗斯15年里很难再有可以说称雄世界的真实实力,暂时还无须北顾.

      • 家园 Economist的英文原文

        罗唆一下,Economist每年的展望特刊搞得还是挺不错的,我每年都看,哈哈。

        外链出处

        [SIZE=3]Letter from Siberia[/SIZE]

        From The World in 2007 print edition

        Mikhail Khodorkovsky, a former Russian oil tycoon now serving a nine-year jail sentence for fraud and tax evasion, see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world order

        In all likelihood, 2007 will turn out to be truly a watershed year in recent human history—the year in which we will see an acceler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world order. At the very least, not only will the categorical need for such a world order become universally recognised, but its general features will become apparent as well. This world order will differ fundamentally from the United States-centred world in which we have been living for nearly 20 years; however, it will not much resemble the bipolar post-Yalta world (1945-90) either.

        China will at last clearly stake its claim to the role and status of a global superpower, the military and economic protector of the eastern hemisphere. The signs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will include its response to new missile launches by North Korea—already China is giving clear signals that the key to a resolution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lies in Beijing, and no place else. The rest of the world will have to accept China’s terms for settling the matter and thereby recognise China as not just a regional superpower, but a global one too.

        The new world order will mean not only a global status for China, but als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non-aligned movement, with Delhi, Tehran and a number of Latin American capitals as its emerging centres. This movement will be amorphous and disjointed, but the mere fact of its existence will ensure that the world can neither remain unipolar nor become bipolar on the Yalta model. A potential American attack on Iran will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this new world order, because it will force China to declare its strategic ambitions sooner, as well as catalysing the formation of yet more new centres of active anti-American sentiment worldwide.

        A rapid Sinification of the Asian part of Russia is already taking place, and represents the main strategic threat to the country’s security

        China will assert itself not only a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wer, but also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 it will test its wings by manipulating the rest of the world both a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all categories of industrial goods, “the world’s factory”, and as the largest holder of the world’s reserve currency, the dollar. The United States, western Europe and Russia will start to feel like economic hostag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world order will mean a slowing down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 in its current form. On the one hand, globalisation has brought the world a great deal of technological benefit; on the other, it has led to large-scale violations of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and of societies—from nations to civilisations. This assault of unification, which ignores the deep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fundamental needs and ways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world around them, has given rise to the anti-globalisation revolt, which is itself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world order.

        Russia finds itself in a particularly difficult situation. It has essentially abandoned the industrial economy, but has not achieved a post-industrial one. It has abandoned many of the things that have made it unique historically, but has not sufficiently fitted into the America-centred world either. It is feeling remarkably strong pressure from China, which is interested in the sparsely populated vastness of Siberia, so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 rapid Sinification of the Asian part of Russia is already taking place, and represents the main strategic threat to the country’s security. Even today, the logistical interaction and human contact between the areas to the east of Lake Baikal and the countries of Asia, especially China, are comparable with or even exceed such ties with Moscow, while Sinification is seen as something inevitable.

        关键词(Tags): #Economist#Khodorkovsky#200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