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刷盘子 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有感 -- autoeagle

共:💬41 🌺103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贴 我就喜欢这类文章 顶下

家园 1.1国家计委苏联同行的笑话

“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

  KGB头子说:“不是我的人。”

  国防部长说:“没见过他们。”

  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

其实论起水平,苏联国家计委比中国国家计委强太多了。当中国国家计委还在排排坐,分果果的时候,人家建立了一个包含数万种产品,包含数万个生产厂家的非常精巧的数学模型,国家计委直接给这些生产厂家下计划,组织运输,调拨原料。当年说到这里,那个八卦老师露出颇为神往的表情。

顺便说一句,计划经济的本质就三条:总量平衡,基数增长和突出重点。总量平衡就是各种产品生产量和需求量基本一致,基数增长就是按去年基数增加个确定的百分比,突出重点就是对某些战略性项目不计成本,完全满足其需求。

可惜,以上三条却一条都没有做好。

总量平衡方面,由于计委工作线条太粗,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往往出现某种工业品产量达不到计划,从而影响后面整个产业链条。“专注于方钢车圆钢,圆钢削方钢的机床厂,某机床厂的八卦”想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基数增长,中国国家计委工作人员没有数学模型,没有多少懂技术的,也没有多少懂经济,基本上都是一群转达文件、组织会议的官僚干事。基数多少,增长多少,靠的是领导面子和自己拍脑袋。

突出重点方面,国家计委手上就那一百多家援建大型企业的产能,重点需求却多的很:两弹一星,三线建设,军队正规化,援助亚非拉。结果就是勉强保证战略重点之后,其他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新产品开发等等“不太重要”的需求就被忽略的。其结果是,中国80年代初的工业体系还是苏联50年代水平,而苏联50年代水平大致和欧美30年代水平接近。

不过水平低劣的中国国家计委还是为中国经济作了贡献,一方面,国家计委比毛主席大跃进还是做的好。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计委指望不上,下面的工业企业为了相互扯皮完成指标,还保留了不少自主精神,发展出了物物交易和采购员制度等等市场经济的雏形。而苏联国家计委一垮,整个苏联工业就失去了大脑。

家园
家园 这个一定要花!
家园 2.专注于方钢车圆钢,圆钢削方钢的机床厂,某机床厂的八卦

这个八卦是当年上《邓论》课写读书报告时 ,从图书馆翻书看来的,好像是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报告,讲的是改革前北京第二机床厂的历史。

“北京第二机床厂始建于1953年,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行业骨干企业(“十八罗汉厂”)之一。地处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

畔,占地10余万平方米。”

这本报告的具体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就记得一个八卦。

机床这个东西,可以分成这几块:电机和电路系统,基座,传动轴,支架和连杆,刀具和磨具。其中电机,电路系统,刀具和磨具都是专用设备,供应是可以保证。基座是铸铁的,也好办。就是传动轴,支架和连杆,都需要优质钢材,而优质钢材这东西是紧俏而又通用的物资,军工要用,三线要用,两弹一星之类更要用,产量又非常的不足,所以机床厂只能拿到需求的60%左右的钢材。

但是上面定的生产指标是政治任务,完不成的话厂长要受处分,厂里的福利也会被扣掉,怎么办?

看来中国人还是聪明,虽然机床厂变不出钢材,但靠山吃山,靠谁吃水,靠着机床吃机床。机床厂没钢材,但机床的用户有钢材(不然要机床干什么),于是机床厂就出了个政策:欲获机床者,除拥有计委指标外,还需向本机床厂提供钢材若干,方可提货。

如此一来,钢材问题迎刃而解,毕竟那些机床用户每年要加工的钢材数目颇大,从中挤出点还是可以的。但是又带来另一个问题:

钢材尺寸和性能不满足要求,那些机床用户加工的钢材五花八门,用来换机床的钢材更是稀奇古怪大小不一,而传动轴,支架和连杆都是由固定规格和性能要求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于十八罗汉厂之一的北京第二机床厂来说,车削磨铣床产品一应俱全,而且库存数量庞大,把那些方钢车圆钢,圆钢削方钢还不是小菜一碟。至于钢材性能问题,就先不考虑,完成任务要紧。谁能保证自己的产品不出故障呢?出厂之后机床坏了,就让客户修去吧。

如此一来,北京第二机床厂终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如期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家园 一定要花!
家园 3,逃之夭夭的研究员,某科研单位的八卦

这个八卦是研究生阶段,听单位一个老研究员讲的,属于本单位历史污点之一。这位老研究员夫人是院士,据说他的水平比夫人强不少,不过由于经常鄙视别人,在圈子里人缘不好,所以院士总是评不上,年轻的时候还被拉去背黑锅。

当年单位的一批创始人,在归国之前都注意搜集一些本领域的技术和专利资料。大概在70年代中期,国家有个项目,为贵州的某种矿藏建一个加工厂。一查资料,发现当年没从苏联引进相关技术,不过德国三十年代这项技术就很成熟,有一些专利文献,本单位恰好有。所以就从本单位组织了几位科研骨干,赴贵州负责项目。

科研风险很大,再加上刚刚经过文革,科研单位受冲击很大,而且这些技术完全依赖于一份专利而本单位又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这个项目毫无悬念的彻底失败了,在开车之前,那几位“科研骨干”就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调回北京,而那位老研究员(当年三十多岁)由于人缘不好,被扔到贵州收拾残局+背黑锅。

按他的说法,到现场一看,发现整套设备一旦运行,必然爆炸,那几位“科研骨干”实在是怕负不了责任逃之夭夭。无奈之下他又做了很多修改,使整套设备能够勉强运行,但是生产的产品质量极差而且能耗奇高,基本上达到十九世纪末期世界先进水平。

这个项目当时大概花了3千万人民币,勉强运行了6年,没生产出几吨符合要求的产品,然后被欧洲引进的六十年代技术成套设备取代了。那几位逃之夭夭的“科研骨干”后来都转为搞理论研究,并且都成了研究员。

家园 您读的晚,我看到这个评论更晚

坦率的说,这两年我的想法也变了不少,还真的想看看您有啥说法

不过仔细一看,嗯,来晚了也没啥。。。。。。。。

家园 4年了,抗战都过了一半了

回头一看,我当时只摸到了表象,现在对背后的机理稍微有了点理解。

发现邓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真是好,不知道你能否理解,从政治挂帅到经济第一,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不多说了,在网络上留下印记也是蛮无聊的事情。

家园 最大的区别当然是官倒
家园 那你怎么理解官倒的呢

什么叫官倒?

官倒的操作手法是?

为何会出现官倒?

官倒产生了哪些影响?

现在是否还存在官倒?

家园 邓质方 赵大军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叫官倒?

——由西方经济学的信奉者定双轨制,然后让儿子去倒腾物资

官倒的操作手法是?

——叫喊改革的人去批条子

为何会出现官倒?

——批条子的人有权改革

官倒产生了哪些影响?

——赵大军的爹可以用“反官倒”的名义当戈尔巴乔夫,邓质方的爹则抖擞精神当一次普京

现在是否还存在官倒

——地方土地交易,均为官倒,换句话说,官倒支持地方财政。因为所谓挂牌拍卖,其实加了不少量身定做的基础设施限制

家园 那再深入的讨论一下

什么叫官倒?

——由西方经济学的信奉者定双轨制,然后让儿子去倒腾物资

?为何要实施双轨制,之前的计划单轨制效率如何?

官倒的操作手法是?

——叫喊改革的人去批条子

?为何他们有权利批条子,调配资源的权利是基于喊改革还是原有的计划大权?

为何会出现官倒?

——批条子的人有权改革

?同上,权利来自于改革还是本身的计划大权?

官倒产生了哪些影响?

——赵大军的爹可以用“反官倒”的名义当戈尔巴乔夫,邓质方的爹则抖擞精神当一次普京

?目前的资源调配方法,与计划单轨制、双规制和当年的苏联计划体系,哪个更好。

现在是否还存在官倒

——地方土地交易,均为官倒,换句话说,官倒支持地方财政。因为所谓挂牌拍卖,其实加了不少量身定做的基础设施限制

?为何蜕变为地方土地交易,而不是其他呢?

家园 摸石头过河证明合法性,论证目标是事后贴金

为何要实施双轨制,之前的计划单轨制效率如何

——因为有人的儿子要发财,当婊子立牌坊,之前的效率很不错,工业增长率一直很高,80年代是中国修铁路修的最烂的年代,也是最缺铁路的年代。如果你能用增长率数字砸倒我,当我没说

为何他们有权利批条子,调配资源的权利是基于喊改革还是原有的计划大权?

——他们是军事政变上台的,枪杆子就是权利,89就用上了

同上,权利来自于改革还是本身的计划大权?

——不改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目前的资源调配方法,与计划单轨制、双规制和当年的苏联计划体系,哪个更好。

——08危机之前,你的看法还真挺洋气的

为何蜕变为地方土地交易,而不是其他呢?

——这个最肥

家园 有点资料支持最好

现在合理很多人巴不得穿越回那个火红的年代建设共产主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