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萨索故事(0) -- 橡树村
天下没有白来的午餐
想享受生活
必定要付出些代价
对了
听说最近核能又有抬头
老兄有没有什么消息?
出门一星期刚回家,只好先花后看了。
要是涉及到具体的商业机密的话,我也不大好多说,但是一般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
目前柴油的市场前景要优于汽油。
天然气液化已经热门了十几年了,虽然真正建厂的只有一家。
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没解决好。
中国缺天然气,对这个技术不感兴趣。
三相流化床,外径十米半,2200吨重。
三相流化,听着就头疼。
试车一年了,还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给全世界的天然气液化热浇了一盆冷水。
这个是运到卡塔尔时的照片
把以前给投资人和媒体写的东西汇总了一下。
号称是下一代技术的,过几年开工。
前几年缺钱,后来找了个法国公司投资。
我帮着联系过国内的,好像兴趣不大。
国内对新技术的看法还是非常保守的,不愿意冒任何风险,只想着拿现成的。
萨索在早期经历的这些技术困难,直接导致了其政治上的麻烦。
萨索的预算是两千万英镑,但是很快就超支了。到1956年,萨索已经花费了四千万镑,超过修正后的预算一倍。虽然已经生产出了产品,但是一个基本上不能正常运行的厂子,时不时地停车,偶尔还有事故,商业化前景渺茫。当时南非政府支持萨索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在战争时期,原油供应缺乏的时候,萨索可以提供燃料。而萨索完全不可靠的生产,显然是任何时候都指望不上的。
那个时候,要让萨索生存,就只能继续投钱。
还好,萨索本身有很多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总算还能多少赚一点钱。怎么?煤液化还能生成别的东西吗?那当然了。我们后面会谈到。
1958年,萨索的花费达到了4800万镑,引起了反对党的强烈抨击。没想到的是,萨索这一年竟然没有经历大的生产问题,还实现了盈利50万镑。虽然这仅仅是投入的百分之一,但终究是个好兆头。到了1960年,萨索年盈利将近70万镑。
这个时候Kellogg反应器的运行总算稳定了,但是生产能力远远小于设计能力。尽管如此,依靠其他化学品,1960年代萨索还算是能够赚钱的。1970年,利润率曾经达到了10.5%。有趣的是,这个种族隔离政府支持的企业,实现盈利的手段之一,竟然是减少白人雇工,增加黑人的工人比例。
虽然账面上盈利,但是南非政府给预的燃油补贴,仍然多于盈利。就是说虽然账面上赚钱了,但是实际上,还是亏的。不过怎么也比账面上赔钱要好,至少反对党的反对声音小了很多。
无论如何,1970年代中期的萨索,已经是一个技术上终于可靠,在政府补贴情况下经济上好像可以自给的企业了。所以,在七十年代出了这么多的事情的情况下,扩建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了。
1974年12月5日,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南非政府与萨索联合宣布将建设萨索二厂,规模比一厂大十倍,预计花费10亿兰特,由政府和萨索共同出资。
1975年5月31日,南非独立日,萨索宣布了新厂的位置。新厂位于约翰内斯堡东面120公里,中心是个叫做Secunda的镇子。南非约翰内斯堡东面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每层条件非常好,是和大型机械化开发,南非的大型煤矿和火力发电站基本上都集中在那里。萨索一共取得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地下的开采权。当然了,好煤都去发电了,给萨索的煤的品质,稍微差了点。化工么,本来也不需要这么好的煤。
萨索两个厂址的地点。老厂在Sasolburg,新厂在Secunda。
这个企业,建成的话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企业,可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企业。总包工程公司选用的是美国的Fluo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技术选型呢?
鲁奇气化炉是肯定的了,一方面萨索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现在鲁奇气化炉,萨索已经控股了50%。并且,萨索拟使用的煤还是很适合鲁奇固定床气化炉的使用的。
合成呢?南非政府认为汽油才是值得做的产品,所以选用了循环流化床的技术。这是个很有争议的决定。循环流化床工艺由于反应温度高,生成的轻组分很多,特别是甲烷很多,这样很大比例的产物都需要进行重整返回到原料。而重整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另一方面,循环流化床得到的石脑油组分,就是炼制汽油的原料,辛烷值非常低,只有十几二十几。当时虽然对辛烷值的要求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是怎么也要辛烷值七八十的产品。怎么办呢?就需要使用一个叫做催化重整的工艺,提高汽油的辛烷值。这个也是很耗能的。
不过使用这个工艺也有其好处,就是副产很多有价值的化学品,我们日后再谈。
Kellogg这个名字,这个时候已经不用了。经过几次改进,萨索这时候的工艺,与原来的相比也已经面目全非了。萨索现在给起了个新名字:Synthol。这个单词是合成油的意思,合成和油两个单词拼起来的。学术上的名字还是用循环流化床,简称CFB。
几次大的事故之后,萨索一厂这时候只剩下了三台Synthol反应器在运转。拟建的萨索二厂计划使用8台,每台也比原来的要大三倍。再加上条件的调整,新厂子的汽油产量预期是当时萨索一厂生产能力的十倍。
1975年10月,预算出来了,25.03亿兰特,考虑了每年8%的通货膨胀。预计有一半的费用要在南非境内消费,这样能够刺激南非的经济。
萨索二厂的规模,是年产燃料油将近300万吨。对于南非这么一个比较小的市场,这就占据了市场很大一块。问题是,当时南非的炼油能力已经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忽然再建设一个庞大的炼油企业,按照南非的不成文规则,还需要优先销售南非本土企业的产品,那么这些外国石油大公司的投资就会收不回来。于是,谈判开始了。最终,南非政府决定对其他炼油厂闲置的设备进行补贴,来维持投资人的利益。同时,对于这些投资人,南非政府还提供了很多的政策上的好处,比如一些煤矿的开采权,比如政府承担一些输油管线的建设投资等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问题解决了,就开始建设了。这么大的项目,人员的招募就是个大问题。整个建设规模是非常庞大的,最多的时候,工地上有两万人,五千辆汽车同时工作。由于使用了两条生产线,在一条生产线试车的时候,另一条生产线的建设还不能停止。这都需要非常细心有效的管理手段。这个项目为南非培养了大量的项目管理人才。
高级技术领域的人才可以到国际上去找,工程师呢?南非也紧缺,也需要吸引其他国家的人员。其他领域的还好办,费托合成,当时只有南非有这样的人才,所以萨索不得不放弃了只用白人技术人员的政策,开始大量培训其他种族的技术人员。除了工程人员,还需要大量的技工,这些必须由黑人补充,所以萨索就有了培训黑人技工的计划。到萨索扩建结束,萨索一共培养了三万名黑人技工。南非的种族隔离政府为了保持对于黑人的优势,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只向黑人提供最基本的教育,使得黑人没有能力从事任何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进而永远保持对黑人的种族优势。这一做法的影响到现在还能看出来。但是大工程的建设,使得南非的企业不得不培训黑人技工,这大约是种族隔离政府没有想到的后果。
除了化工厂的部分,萨索还需要建设煤矿。萨索的五个煤矿设计产量达到了每年五千万吨,除了供应给化工厂使用,还向周围的发电厂供煤,并有部分优质煤出口。当时负责煤矿的勘探、建设工作的,后来都成为萨索集团的高层。现在萨索董事会主席和总经理都是当时煤矿建设时候的负责人。
连续采掘机
煤矿示意图
长臂工作面上的采掘设备
几个人手上拿着的是Secunda的第一批煤,左边第二位是SASOL现在的总经理Peter Cox
萨索的煤炭开采也有很多自己的技术特点,我们这里就不详谈了。
1980年7月,萨索二厂建设完工。建设过程中运输吊装的最大的反应设备重量是330吨,在当时的化工界是罕见的,何况这个庞然大物还需要陆路运输四百多公里。不过这个时候南非已经完成了高速公路网的建设,运输比当年萨索一厂建设的时候是方便了很多。
虽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全球石油涨价导致的通货膨胀很高,但是厂子的造价竟然没有超过预算,最终的费用是24.99亿兰特。
建设中的萨索二厂。画面显示的是CFB反应器,在萨索二厂,CFB是成对出现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萨索的循环流化床的问题主要出在对反应根本就不了解的时候就上工业装置了。设计工业装置所依靠的是一个非常小的实验室装置上的结果,而流化床的放大可没有这么容易。
对反应的趋势缺乏了解,直接影响到了反应器的操作状态,所以经常失控,再加上经常漏漏气着着火之类的,麻烦多多。
六七十年代能够实现稳定操作,一方面反应器材料进行了改变,该上不锈钢的地方换上不锈钢,该用陶瓷的地方用上了陶瓷,反应器本身没有大问题了。然后十几年的经验,对反应本身也清楚了很多,对于反应器的表现预测相对准确。再有,就是七十年代开始使用自控,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反应器了。
没有自控,现在很多好玩的东西都不可能实现。操作太复杂了,依靠人去判断是不可能的。
俺一直以为中国的天然气储量很高,而且还不断发现大气田。
世界前十个国家天然气储量统计情况(2006年2月11日)
1.哈萨克斯坦9910.95亿立方米;
2.土库曼斯坦8211.93亿立方米;
3.中国7553.56亿立方米;
4.美国3361.79亿立方米;
5.伊朗807.03亿立方米;
6.澳大利亚773.05亿立方米;
7.加拿大387.66亿立方米;
8.阿尔及利亚349.71亿立方米;
9.毛里塔尼亚283.17亿立方米;
10.委 内 瑞 拉278.92亿立方米。
它的鼠式坦克好象用的是柴油,不过没装备部队,当时坦克用柴油机的好象只有苏联和日本。
否则没有意义。
国际上一般使用BP的数据进行比较。
BP的数据,2004年底,全世界可开采储量是179.53万亿立方,中国有2.2万亿,只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