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葡萄的回复

二,实现和美国以及西方关系正常化后,

我的理解是你把这个当作是主席发动文革的一大原因--也即为了消除反对和美国建立正常关系的人的影响。这一点好像从你以前的文字中已有体现。

不过神仙这样的打架,对我们底层的老百姓来说折腾不起---神仙们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失误对我们来说,(像我的同学家的经历)也是100%的伤害啊,而这种伤害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痛。

他最早从德国回来的时候,眼界高看不起劳动人民。还经常打骂护士和助手。直到下放到农村,在生活中接触了最普通的农民。

文革就带给他这点教育?那么现在的拜金主义不是也一样么,以前是有知识的看不起没知识的,现在是有钱的看不起没钱的,等级制度并没有改变,甚至在加深。

工业化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里,从公平的竞争开始。而公平的竞争,只有从普通人开始识字开始。而建国三十年后,知识不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的什么神秘而有魔力的东西了。而这些改变就是我看重的工业化基础。

说实话,我没看懂这和文革有什么联系,我觉得这是个普及教育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文革起的不是反作用么,所谓的老三届之后,人才断档,一直到邓公回复高考。

PS:没有和你唱对台戏的意思,就是希望解决下心中的疑惑。

家园 1948年美国政策设计委员会提交的两个文件

其中对中国出现铁托主义设计了两份文件,正式编号分别为:NSC34,并在1948年10月13日交与美国各部门讨论。其中关NSC34文件的编号1的文本正式被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而在1948年11月0日,美国OIR(国务院情报评估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也认为,在中国内部存在中国派(既现在所谓土鳖)和苏联派(留苏派)之争。美国应以对华贸易为诱惑,寻求中国派的合作。即使到1949念月28日,美国国务院依旧认为对华贸易政策已经比对苏联与东欧的禁运政策更宽松。该意见最后以编号NSC41,形成位子并交由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直到1948年5月4日。司徒雷登都还在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共政府建立建立外交领事关系。

但是,到1949年8月,美国对华政策中关于贸易禁运日趋严厉。所不同只在于采取R方式,还是采取P方式。随后,毛泽东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

直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在对华管制方面依旧存在分歧。而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务院代表正式撤回NSC41号文件,而提交以1949年12月30日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NSC48号文件正式对华提出全面禁运。该文件同时与在1949年7月1日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正式提交的第51号文件生效。(既在东南亚与岛链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正式生效)

家园 送花得宝 (再添几句)

工业化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里,从公平的竞争开始。而公平的竞争,只有从普通人开始识字开始。而建国三十年后,知识不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的什么神秘而有魔力的东西了。而这些改变就是我看重的工业化基础。

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用士人做官来打压贵族,从而建立了以后帝国制度的基础。汉朝灭亡后士人们变成了士族门阀,而门阀最终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而导致的文化传播而消解。

工业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建国后,总想着掌握权力的中国传统读书人对工业社会已经形成了阻碍。

补一句:而新时代需要的是螺丝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式代议制民主是对旧中国的社会秩序变动最小的一种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清流文人们,或者说精英知识分子们,可以利用自己相对于民众高明那么一点点的学识,抢先成为社会各个角落里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抛掉长衫穿上西装,听着歌剧喝着红酒,同时打着免煮柿油的旗号来摆敢把皇帝拉下马的pose。他们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政客做马前卒,实现来YY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旧式理想。这一幕,在东南某个小岛上持续上演着,被大陆上很多人羡慕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谈论文革的一个误区

我的理解是你把这个当作是主席发动文革的一大原因

大家探讨文革,往往简单把文革爆发的原因归结在毛主席的个人意愿上,觉得是毛主席基于自己的某种判断(好与坏见仁见智),而动员全国人民出来造反,而全国人民也着了魔,放下好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不过,真的出来造反,打到了本来能把中国走向富裕文明的共产主义的胡服同志。我认为这样简单化地下结论完全是在神化或者妖魔化毛主席。

文革是历史上的大事件,论及它所影响的人口,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还是那句老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文革的爆发,在于某些少数人的压迫,以及人民的反抗。

那么现在的拜金主义不是也一样么

人类的社会基础仍然是阶级社会。这一点不会因为新中国的建立或者革命的爆发而改变。革命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即便暂时别无选择,等级制度始终是不对的。

甚至在加深。

这是阁下的认识在加深。

家园 其实三个意思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1.是在说文革的成因及其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领导人之间的路线斗争。他包含了,党成立以来历次斗争的方方面面。不客气的说,卷入其中的有冤枉的,但是在其中有这样与那样历史纠葛的是多数。前面举贾植芳,举清华大学参与文革斗争的事例,不过是说卷进去的深浅及遭遇之别。

2.回看中国的建国三十年,不过是从向苏联的一边倒获得工业化奠基到向美国一边倒打开西方与中国交流的大门。中间的这个弯子,我写过点文字。这里不多展开,你有兴趣可以查我的家园博客。但是,回到你说的神仙打架的话题。我只能说,这样残酷斗争动大革命失败开始就不断贯穿于中共的历史之中。甚至有极端的对中共评价,这样说:中国之所以没有被国内党打到不过是在共产党内部不断的清洗过程中,国民党找不到打入中共内部的机会。而这样的行为惯性,一直延续到了文革才告以终结。同样我给过你一个连接,里面很多文字都说的很坦率,这样的折腾不仅改朝换代 难以避免,更重要的是工业化文明需要工业化的社会组织结构。而中国传统文化至于工业化,就象根植在封建制度中的基督教之余法国资产阶级来说,都是必须死亡的。对于这个的认识,几乎就是在这个帖子里和我争论的人的分歧的全部。而我的观点及其论证,都在我上一回复你的帖子里的连接你。很显然你基本没有看。

所以关于3,你才有文革就带给他这点教育?那么现在的拜金主义不是也一样么,以前是有知识的看不起没知识的,现在是有钱的看不起没钱的,等级制度并没有改变,甚至在加深。还有说实话,我没看懂这和文革有什么联系,我觉得这是个普及教育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文革起的不是反作用么,所谓的老三届之后,人才断档,一直到邓公回复高考。这样的回复。

其实一个河友在刚回我的帖子说的更直白: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376951

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用士人做官来打压贵族,从而建立了以后帝国制度的基础。汉朝灭亡后士人们变成了士族门阀,而门阀最终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而导致的文化传播而消解。

工业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建国后,总想着掌握权力的中国传统读书人对工业社会已经形成了阻碍。

我想你家里长辈应该没有豢养过家奴的经历。很确实的讲,我家长辈有。而且他们在讲述当年往事的时候:他最早从德国回来的时候,眼界高看不起劳动人民。还经常打骂护士和助手。直到下放到农村,在生活中接触了最普通的农民。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么,就和家奴不是人只是工具一样,在他们眼中他们等级之下的人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者和他们平等的人。那医生说的是什么?他不过在说,他明白了他和普通的农民一样都是平等的人。他作为中国首席外科一生,并不比一个普通农民高贵。而你说的没有改变的,并且在改革里变本加厉的东西。到底是为什么?这些应该由你自己寻找答案。而我在这个话题的阐述,很资本论:建立在封建社会的人身等级附属关系,与要求把每个劳动力作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不仅是天然对立的,而且是必然要消灭对方的。

至于工业化,在1965年,中国的大学生年毕业为25万。从全面终止高考到,回复高考。中国少招收了300多万大学生。但是,下乡的知青和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毛选对中国识字率的提高,起到了类似圣经在德国农民中普及德语的效果。不管是否有人设计,在中国人口从4亿翻番到近10亿的年代里。知青们,让中国多出了至少2亿识字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在后来多数成为了农民工。于是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话题了,我们是和印度一样,在大学里培养几百万IT操作工更快的实现工业化,还是通过几亿合格的识字劳动力(印度的识字率就是会读会写自己的名字)打造所谓世界工厂更贴近我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呢。

尽管知道你多数不会看,不过我还是把连接放在这里并摘录我自己的一段评论来结束这个话题吧: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64216

接下来,我们不妨把话题再扯远一点。说起毛泽东,指责他的人无非批评他为政的横暴,堪比秦始皇一样的横暴。在毛泽东晚年,有过读一点法家著作的小高潮。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批林批孔,尊始皇帝。这也是后来人诟病毛泽东的一个重点。把毛泽东的时代比作暴秦时代,而毛泽东就是暴秦威权主义的缩影与代表。其实,这样做的确有其说道。但是我对这个说道有不同的看法。

1.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技术型王朝,其兴亡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转型依旧有着借鉴意义。从技术角度上说,秦始皇和毛泽东都为后世划开了一个开创性的时代。秦始皇的郡县制,不仅沿袭了数千年,期间除了到了元代开设了省这一行政区划外,秦朝所制定的行政制度以及多种服务于中国统一的各项改革奠定的是中国大一统格局的组织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汉武无论搞什么推恩与独尊天南地北、疆域辽阔、发展各异的大中国要维持长时间的统一,恐怕要走很长的路。但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毛泽东不如秦始皇。因为,毛泽东尽管和秦始皇一样不可逆的打破了一个旧时代,但是他没有如秦始皇那样创设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与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毛泽东不过是给了今天的中国人一个建设现代化的基础:扎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平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

2.说到平等,秦朝和本朝在这个话题上还是有类似的地方的。(众人哗然,稍安勿躁)秦初,设郡县是设立制度的行政框架,而计丁口就是维系这个制度的经济基础。为了便于人口统计,当时的秦政府下令则诸民皆有姓。要知道,这个在当时这个可是了不起的大事情。为什么,因为当时所谓士农工商除了士这个贵族阶级的准备阶级勉强有姓之外,即使作为自由民的国人也是没有资格有姓名的。后来,这样的诸民有姓在近代的明治维新又发生过一次,这里却做别话了。而毛泽东,终其一生除了致力于中国在世界之林的独立、自由与平等之外,用一切手段打破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当然想法。尤其是,我看陈郢客历史笔记,那段关于历史周期律的部分,当时心中的震撼难以言喻。有机会大家都去看看。或者对毛时代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关系,有一层不同的认识。

3.说到毛泽东,今天对于他最大的批判不是他的横暴而是说他耽误了中国建国初期那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简单点说,就是很多人朗朗上口的所谓毛不懂经济。当然,今天作为主流的写写算算的经济学,肯定是毛泽东不懂得。不过,资本论有一个关于现代经济的至为重要观点的,毛泽东肯定是明白的。这个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关系首先是建立在人以自身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交易环节的基础之上的。毛泽东在建国之后,始终没有放弃的社会改造不过是破坏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及服务于此的封建道德伦理和相关法理。把这样的人身依附关系从旧世界解放出来,靠的不仅是解放诸如法律限制这样的形式,更是在于彻底摧毁作为旧世界的当然受益者的旧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没有这样的社会改造,在中国属于绝大多数群体的是不可能真正从思想上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那种先天的当然的不平等去掉。这些我们可以从印度人民在自由、民主、法制中,平等的接受种姓制度。更进一步,看到为什么印度终究没有能实现工业现代化,以及他们在试图跃过工业化阶段直接与信息时代接轨的政策在不可避免走回头里。对于这样的经济学,那些于建国三十年以来于心有戚戚的人是不会懂的尽管他们今天的成功是身受毛泽东的经济学恩惠的。同样在今天,那些站在毛泽东社会改造之上获得自己不菲成就的所谓主流经济学者们,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关口,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冲击现有经济体系的时候集体保持缄默。不过是,不明白下面应该怎么做的茫然。余下更不要说,那些主动把在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删除出百姓之外的利益集团,不仅不能讨论毛泽东的经济学,还必须把毛泽东的经济学彻底打到,不如此,他们无法消除内心的恐惧。

4.其实,秦始皇的成功,与共产党得天下的成功是有一定的共性的。这样的共性,就是两者都以最成功的组织打败了,在各个方面都总体占优势的对手。尽管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中国大不同的是秦灭六国的艰辛。但是,我所说的组织优势,就是在同等技术阶段,甚至的竞争中的彼此处于在不同的技术阶段,谁能更好的组织起社会综合力量,谁就最终能获得竞争的胜利。为什么满清旧军队败于新军,为什么北洋军阀败于黄埔军,为什么国民党江山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易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始终比前者组织更先进,纪律更严格,分工更严密以及对社会综合力量调度的更充分。同样,我们不妨就这个话题来做一个类比。(这个类比看者最好能结合全文去想我在表达什么)当火枪的装备,随着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大生产的阶段的来临。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易于维护的新式装备的出现,对武器的操作者的招募要求与寻料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简化很多。具体举例:冷兵器时代,草原民族先天在骑射手手对农耕民族的决定性军事优势是建立在一个标准的骑射手能成为合格的战士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而到近代,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生从入学到毕业全部时间不到7个月。而训练的一个普通士兵的时间则更断。这样,能决定战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就不可避免倒向能争取绝大多数人群支持的一方,而国共之争高下无外于此。同样对比,今天。我们让很多知识精英诟病不已的大学速成与大学扩招上。我们不能不说,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工种各岗位操作越来越简易的今天。取决于各国时常竞争的关键之一,就是谁能争取到更多的合格就业者,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直接点说,中国对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于我们的识字劳动力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中国对发达国家未来的优势必定建立在于我们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优势。(某种程度上说,印度的信息产业比我们发达,也在于此。)而毛泽东的平等,首先是在打破知识阶层对知识文化的传统垄断之上的平等,其次是普及社会基础教育的平等,最后是基于前二者优先提高中国国民识字率上的平等。那为后来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组织转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基础。

5.本朝与秦朝最的区别就是本朝至今江山稳固,秦朝二世而亡。不管秦朝在多少方面取得了多少成功,甚至是在今天文明昌盛的现代社会都为之惊叹不已的成就,因为它的速亡终究是一个历史的反面教材,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同样的话题,之余与民国心有戚戚者皆同)秦与本朝,尽管都进行了酷烈的社会化改造,并且在制度性建设上,秦的成就甚至要超过本朝,为身秦亡而本朝兴盛这里就是我们始终要深思的问题。这里我结合本片文字的说明略展一下。两者的区别尽管有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类矛盾的技术手段与社会组织手段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更在于两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节奏的把握。再展开说一句的是,秦的灭亡尽管是亡于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下的横征暴敛,更在于秦始皇过于急速的社会组织改造致使其社会组织改造中不可避免遇到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终究,秦的社会组织改革成果让后来得了天下的刘邦坐享其成。同样,毛泽东强行推动的社会改造尽管以文革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其留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说成就在技术发展方面,还不如说社会改造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不仅是在毛泽东在社会改造与改变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基础上坐享其成的成功。改革更是一种,从、在接过毛泽东的时代对中国封建传统社会进行继续改造的成功。举例:前几日看河中一人的帖子里说,旧时代的中国中下层人民,哪怕即使是苦力,也会在挣到当天的享乐开支后,就停下工作去泡澡去听小曲。而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确定了以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先导的工业化发展策略后,中国政府在同一时期大量减少对中国传统曲艺剧团的投入。这使得兴盛一时的各地地方剧团纷纷倒闭与转业。一个河南朋友对我说,在他们当地的剧团倒闭后,大量的劳动力因实在无所事事而开始了外出打工潮。回到毛泽东的话题是,毛泽东在明白自己的社会组织改革因为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时候,他能果断妥协并承担责任,并使他的社会改造可以通过妥协的方式在未来得以继续。其中得失成败计较,我想大家应有自己的独立,只是是在我们这个已经开始再转型的时代,不妨再细思量。

通宝推:王小棉她妈,潜恒,wxmang的书童甲,冷逸,物格修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篇完全体现了葡萄的历史思考观。崇拜一下
家园 不会再有人走上神坛了

信息时代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上帝。

家园 中国与印度的区别不在于集权还是民主

而在于中国真真实实经历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印度则没有。

第三世界国家的独裁者多了去了,除了台湾因为情况特殊(一整个外来的统治集团),哪一个搞成了土改?

我并不否认革命的残酷,甚至不认为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权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只是想强调,使今天的中国区别于印度、巴西、墨西哥、菲律宾的,正是这一份革命遗产。时间放的越长,越可以看出这份遗产在推动中国进步时的巨大而关键的作用。

家园 每个国家都在自己的道路上

自身条件总是约束着可能的选择。还是那句话,大事件不是一个人脑子发热就能导致的。

家园 有点不明白你到底想和葡萄争什么了

hehe

家园 花,我也是看了葡萄的文章,

才真正把当朝和秦联系起来的,而后来随着对秦历史的了解,越发感觉到这个西陲小国的伟大,真切期望本朝能有秦朝的不世功业。

家园 很多人就是想当然

你不去做,你怎么就确定会有更多人会死去.照你的说法一战二战都没有英雄

家园 无语

道德的崩坏来起始于改革,而根源要归结到改革以来阶级的分化加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当处于不同的阶级的时候,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家园 一会说毛,一会又说今天

一会说毛,一会又说今天,呵呵~~~~

家园 我看了您之前的帖子

您的观点是建国后不该一边倒,应该“左右逢源”吧?你能看到七几年我们和苏联以及美国军事实力上的差距,看不到刚建国时中国和美国苏联军事实力的差距?七几年装备是落后苏联美国一火车,但是起码有了核武器,有了核武器运载工具,有了基本完整的工业,军队装备虽然落后些但是完全能满足立足自己生产这条非常重要的条件,不会谁一断援助大炮立马哑火;刚建国时呢?有啥?刚建国时和人家差距大还是七几年差距大?说句不好听的,刚建国时的实力想玩左右逢源美苏间骑墙,下场不会比满清“以夷制夷”好。

后来能选择什么不代表之前也能选择什么,现在我们能要求美国自由贸易,美国要搞贸易保护;满清北洋政府还有民国那时候呢?跟洋大人搞自由贸易下场如何?

就是七几年的实力也是老毛一边倒向苏联抗美援朝换来的,要是建国时就美苏骑墙能搞来什么葡萄一而再再而三的说得很清楚了,看看美苏两边吃拿卡要的印度弄到了什么就清楚了,不说现在,七几年印度的军事实力差我们两条街吧?

骑墙不是想骑就能骑的,尤其两边是美国和苏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