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琉璜岛的来信》、美国人欣赏敌人的情结,及其他 -- 煮酒正熟

共:💬54 🌺9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琉璜岛的来信》、美国人欣赏敌人的情结,及其他

日本电影俺不评论。因为一个国家的电影大体上是其国民性的一个镜像,而我对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过一些评论,所以就不谈电影了。

只说说我观察到的美国电影。

Eastwood拍的这部《琉璜岛的来信》公映后,一时评论如潮,其中有一条颇受关注的评论大致是这么说的:该片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敌人当中,也有许多颇富人性、勇气和信念的人;如果不是战争,这些人本来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

从这段颇受关注的评论中,我们是否能看出一点美国的社会文化来呢?

那位说啦,我们现在争的就是这部电影,你要想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评论,就不该拿这部电影引发的评论作为证据,因为这违背了统计学中的degree of freedom。

嗯,有理。那么俺奏再找个例子 --- 美国反映二战欧洲战场的一部老片子,片名好像叫Tanks,中译名叫“坦克大战”,Henry Fonda 主演 (大家都知道Jane Fonda 和 Golden Pond 吧)。片中反派主角,德军一位党卫军精英中校,其实就是以历史上的党卫军中校派普尔为原型塑造出来的艺术形像。这个人物属于绝对的精英人物(其实原型派普尔也是),理性智慧,清楚地意识到德国大势已去,最终失败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但基于对纳粹意识形态的绝对忠诚,依然要死战到底。

耐人寻味的是片首语,它特别强调了影片主旨不是反战也不是指斥敌对阵营思想上的反动,而是为了“忠实表现出交战双方官兵的忠诚、勇气和坚韧”。

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美国人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对具有某种特质的敌人,不会因双方的残酷敌对关系而耽误自己对他们的由衷尊敬和赞赏。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历史上的派普尔之所以能够逃脱盟军的审判而获释,99%是因为那位原本深恨纳粹后来却彻底折服于派普尔人格魅力的美国律师的全力辩护。

还有,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北方将领是怀着极大的崇敬和复杂心绪去接受南军总指挥罗伯特-李的放弃抵抗的。当时对受降场面曾有句经典的评论:不明所以的人大多会误认为实际投降的一方是战胜者和受降者。

看来,美国人“欣赏伟大的敌人”的情结,是颇有文化历史渊源的...

再根据美国文化源于欧洲文化这条事实,我们似乎可以说,美国人欣赏伟大的敌人的情结,可以上溯至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文化,甚至可以再上溯到元前二世纪初大西庇阿与汉尼拔的惺惺相惜... 可是慢着,这种事儿俺们中国历史上也有,比如三国中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由衷叹服,再比如三国末期羊牯与陆抗的相互钦敬... 文艺作品中这种情结也比比皆是,比如曹操对刘备、关羽的欣赏,兀术对陆登、岳飞的敬重... 文学演绎虽不是史实,但却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思维。

如此看来,“欣赏伟大的敌人”并非美国人一家独有,而是多少带有一点普世性质的。

但是,这种欣赏敌人的情结之能存在,不是无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 -- 双方是敌人,而不是仇人

有些战争因文化原因及其他原因,交战双方可以始终维持“敌人”关系,而没有激化为“仇人”关系,比如二战中美英法与德军、日军之间的关系。但也有些战争则会出现“敌人+仇人”的关系,比如苏德和中日。我以为,这里面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对敌国 和平居民和战俘的做法。德军、日军在征服大片苏联、中国土地后,对苏中两国的和平居民和战俘犯下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罪行,这就不可避免地激发了苏中两国人民的刻骨仇恨。而德国征服法国全境后,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德军对法国民众维持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底线;德军在与协约国作战过程中,双方在整体上对战俘也维持了基本人道主义底线,所以双方的关系始终主要是敌人,而非敌人+仇人。

换言之,我们或许可以欣赏敌人,但却很难去欣赏仇人!强求我们去欣赏仇人、认为不能欣赏仇人就是狭隘、落后,是毫无道理的。当你的至亲骨肉和乡亲好友中的男性遭到日寇虐杀、女性先遭到蹂躏再遭到虐杀,在那种情形下,你还会有心情去欣赏日寇的忠诚、勇敢和坚韧么??除非是变态。(就象一些日本人那样)

说到底,要想欣赏敌人,是要有条件的 --- 你没有遭到这个敌人惨绝人寰、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蹂躏杀戮。没有这个奢侈,你有何心情去欣赏敌人?美国人能拍出电影来表现自己对日本人、德国人忠诚勇敢坚韧的欣赏,那是因为美国人拥有那份奢侈,我们的电影中缺乏明显表现对日寇的欣赏,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份奢侈。两种现象在各自的历史中都是合理的。无视两国迥然不同的历史而空谈“他们的电影能欣赏敌人所以比我们更先进”,是... 我都不知该说您什么了,您自己找个辞汇送给自己吧~

同理,有些朋友认为美国人在电影里公开表现自己对日本人的欣赏是有病,这个我也无法认同。这种看法同样是无视中美两国历史方面的巨大差异。

最后,中国反映抗战历史的文艺作品,虽然没有对日寇表现过明显的欣赏,但对日寇的某些特质(如忠诚和勇敢)还是做到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描写和承认,比如袁阔诚先生的评书“烈火金刚”中(原误作“新儿女英雄传”),当日伪军遭到极少数八路战士袭击后,猪头小队长的勇敢表现就与伪军的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绝大多数反映抗日游击队事迹的影片,结尾处总是安排日寇最高军官拔刀做垂死挣扎状然后被我抗日英雄击毙,这也隐约反映出日军死战不降的特点。这些文艺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在玩打仗时,比较厉害的小孩子都会抢扮日寇而不会去扮伪军。可见,日寇作战勇敢不怕死的特质,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得到了比较真实的反映。

作为一个深深仇恨日寇的民族,我们的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能做到这一步就够了,难道非要我们学美国人去公开赞扬日寇的忠诚勇敢坚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前提条件还得是他们赢了才行

本来想说“前提条件还得是战争结果符合他们的利益才行”,转想想,说不定又有朋友会说我瞄准了“美帝国主义”的那啥心态。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过事实上的确如此啊,你看五圣山战役,如果论双方的伤亡比而言,中国军人算是把他们揍惨了(就双方的伤亡比显然比硫黄岛可怕吧),但他们啥时候会拍一部电影赞扬赞扬我们伟大的军人?

另外,算是问问各位方家,有没有反映二战印缅战区的电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用电影赞扬过他们勇敢的盟国战士?

也许得到中美和平瓜分世界,双方签证都跟眼下欧盟似的,好莱坞会拍一部电影,里面说杨根思早年在国内帮美军修机场,认识了一个班的美国军人,后入朝作战,双方以命相搏,但惺惺相惜。

可惜,除了英勇作战之外,满足这个条件的竟然是流沙河!

家园 咋说呢,看怎么理解了

越战对美国来说是相当尴尬吧。

“早安越南”算是有一定名气的电影,里面的越共特务(漂亮的女主人公的弟弟)最后和罗宾威廉斯的对话,没把他写成歇斯底里的怪物吧?

“野战排”里甚至出现了“我们的国家太霸道”这样的话。

如果说盟国的话,“桂河大桥”算不算是说印缅战区的?里面的英国人和游击队形象都还不错。

家园 山贼预定,留花闪人

家园 我没定啊?
家园 台湾那个一寸江山一寸血,评价日本挺到位

说日本人,偷学了很多中国的东西,唯独“仁”,没有学走,所以对自己残酷(剖腹自杀),对敌人也残酷。

简而言之,这个民族没明白“仁者无敌”的道理,所以自取灭亡是必然的,好像日本人到现在也没明白,估计将来的结果也一样。

美国人对士兵的宣传是责任,所以美国人的战斗素养很高,战斗力很强,所以宣传敌军士兵的责任感同时也是肯定自我,当然教育程度高,是贯彻责任感的重要先决条件,这条路中国军队走,可能就不太合适了,所以精神原子弹还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家园 the pianist是根据犹太钢琴家自传改编的

其中有一段真人真事,战事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德国军官每天在明知道他是犹太人的情况下给他送食物,可以说没有这个德国人他就无法维生。这一段情节在影片中都有得到感人的描写。

对于犹太人来说,德国人是把他们送进煤气室全体种族灭绝的魔鬼,怎么犹太人还会有气度拍出Schindler's list这种歌颂“个别”德国人的影片呢?

家园 这有什么奇怪的,他们又不是种族主义者

纳粹的邪恶就是把整个犹太人群体当敌人打击,这显然是不理性不正确的。这些人对德国人区别对待很正确,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品格。倒是中国,这个道理两千年就有了,现在叫嚣搞东京大屠杀却能招来一片叫好声

家园 中国影视剧也有描写日共党员来华支援抗日的

我小时候看过好几部电视剧都出现过这种人物,而且有男有女。虽然没有《辛德勒名单》那么有“艺术价值”,但肯定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

即使视日本侵略者如仇雠,中国人也从来没有简单的把所有日本人当成魔鬼。这一点根本不用不需要拍成电影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气度”,看看多少日本遗孤被中国人养大的事实就够了。不知那些叫着让中国人换位思考之辈,对此又如感想。

家园 说到最最正面的敌人形象我想到一个

鹰从天降,eagles has landed,里面的德国小分队除了政治立场不同没什么可恨的地方。暴露目标也是因为抢救落水儿童。不过想来二战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那么可怕,美国本土几乎置身事外,英国的平民损失不小,但总的来说伤亡比一战差远了。

家园 说句有点跑题的话:好象讨论从反战片-->战争片了.
家园 就是这个意思,还是你说的清楚。

胜者对败者的怜悯 。

家园 献花

中日80年代是友好的年代,我还记得中日刚建交时,双方长时间握手时热泪盈眶的画面。

可惜现在双方都走得很远了。

家园 仁者无敌?

实力比‘仁’更重要

家园 花果山大王预定,没说清楚,冒犯冒犯

对啦,正想请老兄出手为中左版面写几篇,壮壮声势,万勿推辞哟

五朵花的润笔,够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