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笑谈王教授评“李广难封” -- flyingcatgm
王夫之挂名也罢,不挂名也罢,参加起义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你有什么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经历?你也一样是对王夫之评头品足,王夫之对别人评头品足是装B,你对王夫之评头品足是干什么?
你看这里时间关系,元光六年匈奴入寇渔阳--〉元朔元年匈奴入寇辽西,渔阳,雁门(即线路是由东向西过去的)--〉朝廷调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卫青出雁门关击匈奴--〉匈奴入寇代郡,雁门。
可见李广上任之前匈奴的路线是自东向西掠袭的,之后则改为自中线进攻,那么之后的攻击方向改变是否完全就是因为卫青之后的反击,从此就跟着汉朝的指挥棒转了呢?是否跟李广上任完全没有关系呢?恐怕多少还是有些关系的吧。
依我愚见,东线的好处是,匈奴可以发挥机动的特长,掠袭之后可从容退出,而汉朝调兵则远途不易(灌婴那次出击即是,一出击,匈奴带着战利品立退)。但若匈奴继续以东线侵袭,则侧翼必被李广袭击,即使能击败李广,则汉朝已调集兵马到中线,是个大大亏本的买卖。
若说,李广调任右北平太守后汉朝即转入战略进攻,所以吸引了匈奴的注意力,我认为不确,因为,这还是要过几年的事,因为到了元朔四年,匈奴居然还出动三路兵马共九万余骑进攻,这几年间,匈奴的主要政策依然是进攻,那么,若李广的威慑作用真的不足够大,为何不选择东路呢?至于到了汉朝真正战略进攻的时候,那个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数岁”也还说得通:)
纸上谈兵,见笑了。
据韩安国传,匈奴的俘虏招供说,他们要攻击东线,正好韩安国死了,汉朝就重新启用了李广,依武帝的意思和李广的心愿,肯定是想大干一场的,谁知匈奴人的主场却移到了中线。
这也许是匈奴人的声东击西,也许是匈奴人改变了计划,总之是让李广空等了。
李广的运气的确不怎么样。
双手互搏嘛~ 俺就当傻子郭靖了
就二位所争之事,整体上俺倾向于锥子,但老蝎所论亦不无道理。
王船山之抗清及失败后的著书宣传,充分体现了其不屈和对本民族文明的忠诚,以及其高洁的品德。他对亡明的忠诚仅为其表,内里是对汉民族国家和汉文明的忠诚与坚守。我以为,汉苏武 和 王船山 可谓一脉相承,他们所表现出的这种忠诚与不屈,正是我们华夏-汉-中华民族 的灵魂。
这是我倾向于锥子之处。
老蝎认为王船山和李陵皆未死于王事 所以两人事迹相近 所以王无权指责李陵,这个我也不认同。两人的事迹和精神内核还是迥然而异的。
但我不同意王船山对李陵的评价。他的这番评价带有过于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违背了客观严谨的历史研究作风。严格来说他是在借历史研究之名行其宣扬忠于亡明之实。忠于亡明没什么不对,拿古人说事儿也无可深责,但如果我们今天在思考李陵旧事时以王船山对李陵的评价为据,则谬矣。
我认为主要还是在战略形势上。
河南地水草丰美,又是向关中地区进攻的战略跳板,无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上,都是匈奴人势在必得的地方,所以匈奴人要死命争夺河朔地区。
进攻东路,无非就是能劫掠些人口牲畜,不能跟河南这个聚宝盆相比,匈奴人暂时放弃对这一带的进攻并非不可理解。
当然,李广也不是棒槌,如果匈奴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大捞一票,他们也不会袖手旁观。
王评李是站在不屈的立场上指责其降敌,老蝎本身就不认同王的立场,他也没有指
责王资敌。你仔细看看他的原文,就知道他并未指责王资敌,他的意思是王李事迹
相近所以王无权指责李。当然这个我是不同意的,详见我回锥子的贴。
但你此贴之辩驳,显然未得法 :-)
只要东线不安,那么匈奴进入河南地就会陷入汉朝的三面夹击。
况且就算中线有那么多好处,不好解释为什么政策转变“刚好”发生在那个时候。
当然,里面可能有许多原因,窃以为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即关于汉匈战争的地理战略态势问题。
王夫之说的是李广才干不行,不是李陵应不应该投降匈奴,如果王夫之说的是李陵,蝎子王的反讽才正好刺中要害。可惜满不是那么回事。
老王自己对大明朝还不如李广那个不争气的孙子对汉朝贡献大,还扯什么为国为民,还看不起人家,俺奏是看不惯这样的,怎么了?俺装什么B,俺至少承认自己有机会会投降,装孙子差不多。
随便找份中国地图一看就清楚了。右北平在现在河北省北部,河南在陕西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大拐弯内,中间隔着山西北部,几千里之遥。
河南地基本被汉三面包围形成一个反C字形的。我没说三面中有东线。
老王好歹干过,你既然可以直指人家为汉奸,人家说两句李广不如卫青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你嫌人家装B,你口气也不象装孙子的样啊
网上翻案的早就玩俗了。
看看,迎面过来一个英雄,呀,英雄怎么长脚气呢,英雄还流鼻涕呢,英雄还喜欢搞女人呢。于是岳飞也能看出军阀来,袁崇焕看出专权来,文天祥自杀未遂是不是怕死呢?鲁迅洗脚其实是ML呢。王夫之么,他不是做顺民了么。
谁也不是圣人,谁也别装B啊。
换点新鲜的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