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秦汉】坑火未冷山东乱 -- 电子赵括

共:💬35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秦汉】坑火未冷山东乱

庞大的秦朝仅仅15年后就灭亡了,因此对秦的分析大多有"暴政"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然而,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无与伦比.从此以后的中国虽然时有分裂,基本上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民族存在了两千年.灭秦而代之的汉,事实上也几乎完全继承了秦的中央集权郡县制,不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整.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统一,五尺道的修建,秦给后世的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统一的基础.然而,秦本身却没有象秦始皇设想的那样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十五年就走向了衰亡.在这里回顾一下秦衰亡的道路,也是一项有趣的事情.

埋葬秦朝最初的因素,令人意外的正是当初导致秦富强的商鞅变法.作为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赋税的改革.到此为止的中国历史上的税收制度,一律是以税,即田租,按照收成比例收税为主.税率十分之一为基准,最少曾经到达过三十分之一.然而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改税为赋,即人头税.当时秦国的现实问题是土地广袤急需垦荒,因此商鞅废井田并实行人头税制度,鼓励开荒种地却又只按照人口收税,这当然促进了农垦.然而,这个政策的基础是必须有足够的农田.灭六国后继承了它们地少人稠的秦却没有对此进行相应的改变,相对缺乏的土地使得人头税变得相对沉重,"地数未盈,其税必备".作为人头税制度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对土地兼并有事实上的纵容.大地主无论兼并多少土地也只按照人头收税,而缺乏土地的人也要缴纳相同的赋税,结果必然是"贫者避赋役而逃避,富者务兼并而自若".秦二世之时对此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增加.天下的怨声载道终于爆发为反秦的大起义.秦朝为他们自己的<<吕氏春秋>>中之"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作了最好的注解.

与此同时,秦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的军事步伐也并未因为六国的平定而停止.根据范文澜先生的估算,当时全中国人口大约两千万,其中建设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墓的有一百五十万,南北御边抵抗/征服异民族的有八十万,建设长城的有五十万,仅此三项相加就是二百八十万,相当于全国全部的壮劳力.其他的杂役另外还征召了大约三百万.内部被"掏空"当然使得生产受阻,国内留下来持续耕作的只有老少妇.秦始皇曾经将天下的十二万富户强行移至咸阳,除了繁荣首都建立中央威望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算以此来抑制商业,实际上是农战政策的一个继续.然而想象一下商鞅变法时吸引三晋农民入秦并保证三代不用服兵役来务农,秦始皇在妨碍商业的同时对农业的"辅助"也仅仅是皮毛.秦朝已经事实上地背离了当年秦国的政策.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秦对外的战争却不象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在<<复活的军团>>这篇文章中曾经提到灵渠对秦征服南部的巨大作用,这就牵扯到一个话题,就是军粮运输的成本.秦灭六国时由于有许多河流的帮助,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而在征讨南越时却由于运输的困难导致了大军失败.在史禄的大胆建议下,秦开凿了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后才一举平定了百越.为了建设灵渠秦先后杀掉了两名负责的将军,一方面说明了秦法的苛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灵渠的期盼.然而,在北定匈奴的征途上却没有这么幸运,没有水路可以利用的秦军彻底地"享受"到了陆地运输的困难:后方收集的三十钟(一钟为128升)粮食,只有一石(三十公斤)能够送到前线秦军的嘴巴里!简单的说,就是每三千升的军粮只能有效利用三十公斤,利用率低得可怜(注).写到这里大概大家能够明白为什么汉武帝出击匈奴获胜之余却丧失了十几万匹军马并使得国内几十年的积蓄一空了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大力整修"直道""五尺道".直道五尺道的修建与其说是为了秦始皇的巡行,不如说是为了把中央政府的权威输送到各地,否则一个刚刚建成的中央集权怎么能有效控制分封几百年的六国土地,又怎么能有效地向前线的军队输送军粮?它们的建成不但可以方便军粮的运输和军队的调遣,对农业商业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身并不算坏事.遗憾的是,秦并没有把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的劳力用在这里,而是另行征召.天下人民的负担已经到了极限,"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已经是一桶火药,任何的星星之火都可以让它爆发.焚不焚书坑不坑儒已经影响不到秦朝的命运.

秦始皇并吞六国,却也没有得到两件他最想得到的东西.第一,是大家熟知的长生不老药,第二,是象征着正统的九鼎.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后分华夏为九州,并铸九鼎以为象征.周灭亡时九鼎沉入了淮河的支流泗水.秦始皇曾在巡行的途中亲赴泗水打捞,却连个影子都没看见.在这样的怏怏不乐中,公元前210年一向不愿意谈论生死的秦始皇迎来了他最后的岁月.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他最信任得力的大臣李斯赵高会立刻就背叛了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巡行的途中.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这其中长子扶苏无论才干人品都高出一筹,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由于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同屡次参谏,被发配到北方的蒙恬军中.秦始皇病逝当时,只有随行的胡亥(二世)李斯赵高等五六人知道.秦始皇留下了明确的遗嘱,要扶苏回咸阳即位.但在赵高(曾有重罪而被蒙恬的弟弟蒙毅判处过死刑,被秦始皇赦免)的一番花言巧语下,李斯(他才是这件事的决定性人物)稀里糊涂地同意了赵高的胡说八道.几人篡改了秦始皇的遗嘱,以胡亥即位为秦二世,不久后先后将扶苏蒙恬兄弟处死,并将秦始皇的其他子女,胡亥的兄弟姐妹统统杀害.很快,秦,包括李斯本人就自食其果.公元前209年四月,秦二世效仿秦始皇巡行归来后不久,就下令重开阿房宫的工事.同时还征召了五万健儿到咸阳,训练他们骑射.为了确保战马(包括二世的各种狗马禽兽等玩物)的饲料,大肆征收各种农作物.咸阳附近三百里民不聊生,而秦朝的法令却一天天地苛严了下去.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国号"张楚".苦于秦的苛政的山东(太行山以东)遍地都揭竿而起.当秦二世收到报告时不但不信,反而龙颜大怒将这个老实人下狱问罪.再有人报告时,只好说:"那些所谓的反叛不过是一群土匪,县令等就足以镇压了."来保住自己的脑袋.

手下人的脑袋保住了,胡亥也高兴了的同时,山东各地的义军也结合着六国的残余势力风起云涌.除陈胜吴广外,赵魏齐等地都有人称王,而其中更是有两位将来的风云人物,刘邦和项羽.

注 <<复活的军团>>这部片子中的"史书上记载: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消耗192石粮食才能剩下一石供应军队"似乎不太精确.按照<<通典>>(大概就是所说的"史书")原文,"率三十钟而致一石...凡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一斛为20升,一钟为128升,一石为大约30公斤.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秦也算是为以后汉朝的强盛以身试药试死了

秦的中央集权制度虽然理论上比封建制度合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点超前,如果是只管理原来的那个诸侯国这个系统还能运行正常,面积小人口少可以解决交通管理方面不成熟的弊端,一直保持的外部压力可以使决策者和民众比较合作,这种制度有个毛病,统治者的权力过大,个人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而人一般是在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才更有动力和理智。

秦短时间内统一全国,不容易同步调整政治系统,又没有经验可以遵循,决策的少数几个人很可能犯致命错误。就象一个人奋斗半辈子发了,他可以继续扩大自己的产业,但一个年轻人突然成了暴发户则很可能盲目投资而迅速垮掉。秦始皇的所作所为让人感觉就是一爆发户,什么觉得过瘾搞什么,已经昏头了。

汉朝的情况好一些,直到七王之乱后才开始真正的中央集权,秦朝拼着亡国搞的公路,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也使得庞大的国家容易管理,匈奴的嚣张和羞辱让皇帝不敢不顾积累调动全国劳力给自己修墓。

题外话,我认为秦的经验教训也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来,就象现在都呼唤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是好,但要是一步到位,那中国就不知乱成啥样了。

家园 好文章,一点看法

秦并六国,除了齐以外,都是血战而亡,六国地狭人稠的问题应该不是很突出,正如金被蒙古所灭时中原空虚一样。

我觉得主要问题还是过分地使用民力,超过了最后的底线,所谓“最后的一根稻草会压死骆驼”(The last straw)。

以当时低下的技术和运输能力,同时修长城、修阿房宫、北征匈奴、南伐百越,耗尽了国家最后的民脂民膏,百姓生不如死,任何一点火花,都会导致大乱。陈胜的那句“等死,死国可乎”说明了一切,也说明了为什么会“振臂一呼而天下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定公子扶苏得以继位而为二世,他需要马上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赶在陈胜以前缓和国内的形势,否则等着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条。

一个政府,如果被它的大多数居民视为仇人的话,再多的,再强大的军队也没有用。

家园 同感

历史的代价,有时候确实是过于沉重.

家园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老兵出手也不同反响啊.

家园 秦之亡,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独裁是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看似短暂,但是在他发动最后的灭六国战争以前,秦国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六国在它面向只是相当于郡县而已。秦国到秦朝的发展不能够算是暴发户,而应该算是水到渠成,只不过这个果子被秦始皇摘到了。

我觉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政治独裁是秦国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多数都不惜民力。秦始皇,汉武帝,和隋炀帝都有这个问题。汉武帝最走运,在悬崖边上停住了;秦始皇把乱子留给了后代,还算走运;隋炀帝则是直接掉下去了。只有某种平衡机制才能够防止或者缓解这个问题。但是在秦朝宫廷内,秦始皇周围并没有这样的人才和机制,这是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西汉立国,天下疲弊,不能够不与民休息,同时参考秦二世而亡的教训,考虑自己的策略。

至于国内现状,改和不改各有其理由,个人认为改是必须的,否则很可能成为亚洲的南美。当然应该从地方自治开始,不过应该是先发达地区,后落后地区。现在的先落后地区,后发达地区,比较滑稽,给人以预备立宪的感觉。

家园 关于后勤30得其1的出处

是出于秦对匈奴的战争吗?

好象孙子兵法中已对此有阐述,不知具体是怎样说的。

后勤是很重要的学问,不知这一数据在历代是怎样改进的。

家园 古代后勤运输的成本很高的。

南宋时,川陕地区的宋军用粮完全依靠后方运输。陆路快捷,但是运费是粮价的几十倍;水路缓慢,但是运费明显的低。

在有河流的地方,水路运输是降低成本的好办法,否则就要靠好的车辆的。朱棣北伐,带了三万辆武钢车,也就是运粮车。

家园 二个大疑问

 

  一、暴政问题

 

  如果统一天下的嬴氏使用暴政,首当其冲就是秦国,而不是六国。

 

  也就是叛乱应该最先爆发在久经暴政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而非甫经秦法不久的山东。

 

  六国纷纷起义,唯独秦国不动如山,难道是秦国人民对暴政的支持?

 

  二、独裁与休民养息

 

  秦始皇好大喜功及过度使用人力,并非亡国之因,因为历朝多的是专制,但是未因此而亡,比比皆是。汉武帝几乎淘空仓禀,汉朝也没亡国;唐太宗又开运河、又征高丽铩羽,唐朝也未因此而亡;曹操及孔明使用屯田(尤其是中原),大量使用人力耕种而剥削,还有兵马倥偬,南征北伐,但是政权都不亡于此二人。宋朝更厉害,大兴土木及劳民伤财,但是宋朝并不亡于内乱。

 

  最重要的是,秦国并非被秦人所推翻,虽然项羽在名义上是秦人,但出身却为楚人。

家园 回复

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商鞅变法对秦有利并不能保证对六国有利,秦法对六国苛严也不意味着对秦苛严。根据《史记》记载,秦地人口不过全国的三分之一,而财富为全国的三分之二。平均下来,秦的个人财富为六国的4倍。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家收取相同的人头税,尤其是如果以秦(富人)的标准收取对山东六国则是客观上的压榨。因此,秦法对六国的实际负担远远超过对秦本身,山东乱而秦不乱并没有什么奇怪。项羽反叛或许仅仅是因为他是楚国后裔,但他能成事是因为秦不得人心。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刘邦定天下后时不时有人反叛但却没有人能成功,连陈胜吴广的燎原之势都不曾有过。至于屯田算不算压榨,我在前面的贴子有所回复。不过,看来我们的意见是难以统一了。

家园 孙子兵法对这个问题确实有涉及

双方的关系,可以看作孙子兵法为一般原则,而秦征匈奴为具体事例。

回复
家园 实在是佩服赵括兄的考据功夫。
家园 多谢支持。我也很佩服您的洞察力和文笔啊。
家园 多谢,原来30得其1出自秦征匈奴

曾在唐征高丽与诸葛出祁山的评论中都提起过,大概是引用。

回复
家园 再分析得证

 

  只要得出「变法对秦有利」这个结论,证明前面的猜想正确,秦朝并非因暴政而亡,因为秦国施政对秦人有利。

 

  至于对六国不利,那倒未必,秦国本是犬戎的尾巴国,比华夏中原任何一国还穷,秦国施政使一穷二白成长到统一天下,以致于民富国强,这是善政,而非暴政。反过来说,六国就是未采秦国施政所以才国破家亡,秦国对六国有何暴政?重税苛役?秦人纳税服役不亚于六国,六国不能因此借口。

 

  但是秦兵的腐败才是重点,正规军二、三十万居然打不过农民起义,秦朝不得不败。至于刘邦开汉,最得人心在入关约法三章时,但是项羽一回师,以三万楚兵追杀刘邦十余汉卒。而且刘邦建国时,不断有人叛变,这就是不得人心的最好解释,没人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全被刘邦中央正规军所镇压,如果秦二世能镇压陈胜、吴广、项羽及刘邦,也不会有人成功。

 

  秦国施或许不得六国之心,但得秦人之心便已足够,拥有天下二分之一的秦国,兼有秦人民心支持,秦兵并不输六国,当年六国合纵,秦兵就曾大开函谷关而击溃六国联军。汉兵虽强,甚至北追匈奴,通开西域,但是一但腐败,王莽时群雄并起,正如六国起兵叛秦,中央军无法镇压,西汉及新朝从此失去政权,东汉也一样,汉兵的腐败,导致各地逐鹿,三国鼎立。

 

  秦国鼎盛一时,可惜复活的军团已经腐败,无法镇压各地叛变,复活的军团只能永远死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