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怕老婆的戚继光 -- 黄河故人

共:💬167 🌺9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怕老婆的戚继光

这里写一下戚继光,实在是斗胆。本来是颜子河友提出来的.要是别人提出的可能就建议他去看当年明月的blog来了,但是颜子毕竟是在海外生长的华人,明月的书极其宏大,戚继光如此人物,在当年也不过是众多明星中的一颗,在里面找起来太麻烦。

英雄本色高手如云,写这个东西用的资料又都是大家都知道的,只不过重新整理而已,质量问题请大家包涵。

大家都知道戚继光是抗倭英雄,稍微少一点的人知道戚继光还是一位军事家。他的练兵和练将是相当有名的,这东西非常好,但是不怎么精彩,后面慢慢讲。他编写了《记效新书》这本军事著作,现在我们看到的十四卷本。实际上他写的最初版本是十八卷本,两个版本的最大区别是火器的作用大大加强,近身肉搏的作用明显下降。这一点在当时的作用非常明显。明显在哪里呢?当年日本那几位所谓的“占国名将”,挥着日本武士刀,抗着买来的火枪,横扫朝鲜半岛,一直打到了鸭绿江边,梦想着以朝鲜为跳板,占据那个他们认为推一下就会轰然倒塌的老大帝国。

当他们把枪对准了那个他们认为已经百病缠身的老大帝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面对的竟然是炮,真是遗憾得很。

如果大明朝没有被满清取代,并且满清又取缔了火器,那很难说戚继光在世界军事史的地位会搞到一个什么程度。

当年抗倭的时候,都知道戚家军在陆地上基本上玩死了倭寇。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当年俞大猷、戚继光都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把倭寇消灭在海上并直捣其老巢的计划,可是朝廷对这一点不理不睬,严嵩忙着整人,嘉靖忙着成仙,徐阶自顾不暇,蒙古人还时不时来找找麻烦,这事就放下了。

王夫人掂刀找戚继光是因为他背着王夫人和他小老婆生了五个儿子,而和她没有后代。这戚大帅啊戚大帅,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戚家好几代祖宗都在你的身上附体了。

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家世袭的职位是他的祖宗戚详拿命换来的。戚详随朱元璋起兵,在朱元璋困难的时候投奔老朱门下,征战三十余年,开国后也没享福,后来战死于云南,为表彰其开国之功,朱元璋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四品官。所以只要他们家长房有子,这个官就是他们家的。可是老戚家儿子问题好几代都不旺,并且都是一纳妾就解决问题,看来男方没问题,难道这几代老戚家的指挥使全部有怕老婆基因?

戚继光是三十五岁那年才纳妾的,以免落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罪名,而且他当时战斗在第一线,要是一不留神挂了,这个指挥使就不再姓戚了。他老爸比他还惨,生戚继光的时候都56了,也是纳妾以后才生下的戚继光和他的弟弟妹妹。相信他老爸看到戚继光能够比他提前20年解决这个家族里最大的问题,虽然有很大的生命风险,但还是很欣慰的。

他老爸名讳戚景通,是个中高级军官。为官非常清廉,为人则是正直清高,以致家庭条件贫穷得很,办他的丧事都要借钱。和老爸相比,戚继光官当的大,为官不怎么清廉,溜须拍马的事情也没有少干,比如派了部队给张居正长排场。但是有一点和他老爸相同的是,死的时候家庭都清贫得很。他利用权力谋到了金钱和地位,但金钱和地位显然没用在自己身上。

骂一个人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你能够做的比他更好的时候再去骂他,那可能更有效一点。可惜的是,很多无耻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但他们善于骂人,他们更善于把别人降到一定的高度,而不是把自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戚景通元配夫人张氏,不能生育,后来又娶了王氏,生下了戚继光。王夫人“赋性端庄”,与张氏相得甚懽,很受家族成员的尊重,后赠一品夫人,显然是戚继光的原因。戚继光十岁的时候,王夫人去世了。这一年,他老爸退休,理论上戚继光已经是四品官预备役了。十七岁,他去北京办理接班问题,他老爸也去世了,他爸的丧事还是张夫人借钱办的。张夫人养大了戚继光,对他“慈爱甚于己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长。

(这一段和明月的内容不太一致,)

戚继光的爷爷呢?也不怎么样,因为戚景通就是过继的。戚继光名义上的爷爷戚宣,亲生爷爷戚宁。戚宁,妻阎氏,生戚景通后六年去世;以子景通贵,赠“昭勇将军、都指挥佥事”。阎氏24岁而孀,“躬纺绩,事姑训子,艰苦万状,毫无怨色”,抚孤守节 63 年,含辛茹苦抚育幼子,节孝闻名乡里;87岁逝世,后因继光,追赠“太淑人”。

 “赠”,是指因子孙之功,而授予过世的长辈荣誉称号或爵位,也叫“封赠”

多解释一句,为什么戚宁赠“昭勇将军、都指挥佥事”?这是因为“登州卫指挥佥事”是他们家世袭的职位,就算他家穷得要死,但是正牌的登州卫指挥佥事是戚宁的哥哥戚宣。戚景通的登州卫指挥佥事是从戚宣那里继承来的,因为戚宣没有孩子,而没有后代的罪过是很大的,是非常不孝顺的一件事情,只好从他弟弟那里过继一个。其实别说戚宣,文天祥还要把自己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到自己名下,以免断了香火,虽然他弟弟降了元朝。

戚宣的爸爸戚谏,子嗣也不多,只有两个儿子,前面已经说了。倒不是因为他不能干,实在是他去世得太早了,27岁。戚谏,从小力大过人,弱冠时曾独搏一虎,为乡里人所称道,看来至少到明朝,山东还是有老虎的,还可以确认,明朝的时候山东是没有打印的纸老虎和数码相机的。戚谏也是戚谏的老爸戚珪和小老婆生的,因为戚珪老是没儿子,不得不老来纳妾刘氏,难道也是怕老婆?

难道戚家的正房太太都不会生孩子?

戚继光他老婆对他和整个戚家都是很好的。戚继光袭职之初,家中生活困难,她曾经卖掉自己的首饰来备办招待客人的酒菜;曾买回一条鱼,自己吃鱼头和鱼尾,把鱼身留给丈夫;还曾经卖掉自己的首饰帮戚继光的弟弟娶媳妇。要说有这种老婆可是一种福分。

戚继光的老爸最高干到神机营副将,老丈人则是一方总兵老丈人的官要大一点。据传说他老婆王夫人的武功和兵法是家传,将门虎女,脾气倔强,善用刀剑,发起火来连戚继光这整天练武的都不是她的对手,经常被打得到处跑。史料上没有记载,但这个传说可信程度还是挺高的。唉,出身比不过老婆,打架打不过老婆,穷得让老婆卖首饰,难怪戚大帅怕老婆。

先说武功。要是性情柔弱、没练过武功的女人,估计可能得知老公背着自己在外面养小老婆,可能最多无奈的哭一场罢了,毕竟男人三妻四妾在那个时代还算正常;性情刚烈的可能会拿着剪子,或者绣花针(这个还是算了吧,容易联想东方不败),去找老公讨个公道;实在无法想象没有武功在身的人会提着刀到处转悠,吓的戚继光到处躲藏。要说戚继光“请夫人阅兵”有一定的夸张,不夸张的是王夫人扬言: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剁了你誓不罢休!,{“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

自己老这么躲也不是个办法,总有被抓住的那一天,戚继光于是决定自首。他一咬牙,既没顶盔贯甲,也没罩袍束带更没有提枪背剑(反正打不过),赤手空拳,就回家了。出乎王夫人意料,戚继光趁老婆还没来得及拿起刀,倒头便拜0rz,然后嚎啕大哭,说为了生儿子才不得不纳妾,以免犯下不孝的大罪,本人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恩情,也非好色之徒,决不忘记老婆当年对自己的恩爱,求得组织上,错了,老婆的原谅,并决定将来把一个儿子过继到王夫人名下。然后夫妻抱头痛哭,化解了一场恩怨。显然王夫人被感动了,因为她居然没感觉到,戚继光的外衣下面还有一件软甲。

王夫人的兵法呢,土鳖抗铁牛………

关键词(Tags): #戚继光元宝推荐:铁手,老马丁,东湖珞珈, 通宝推:mezhan,zen,煮酒正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sofa,haha
家园 推你一把

再送个宝!

这句说得好啊:

很多无耻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但他们善于骂人,他们更善于把别人降到一定的高度,而不是把自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而这个很有趣!

然后夫妻抱头痛哭,化解了一场恩怨。显然王夫人被感动了,因为她居然没感觉到,戚继光的外衣下面还有一件软甲。

可怜的戚大帅

家园 这是个坑呢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哈哈哈哈

显然王夫人被感动了,因为她居然没感觉到,戚继光的外衣下面还有一件软甲

说到戚继光军事上的造诣,有人拿他的鸳鸯三才阵跟三百年后西方的散兵线相比。

建立水军,剿灭倭寇的事,

蒙古人还时不时来找找麻烦
才是根上的原因,有个战略上的重点的问题,难啊!

家园 有几个男的真打不过女的?戚夫人好福气!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可见怕LD是件好事,大家要坚持啊!

家园 俞大球,汗...

人家叫俞大猷来着...

砸出双宝挺高兴,结果一看底下已经砸出两个三宝了...阿弥陀佛,此宝坑也...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哈哈,要不然改成鱼大球?成了大鱼丸了。

大猷是常用人名呀,前辈和当代科学家吴大猷,马大猷都赫赫有名啊。

文革时倒是有批斗马先生故意写成马大犬,说他是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为剥削阶级做马做犬呢。

家园 明朝哪些事~里面也提到

情节一模一样。可怜的戚继光

家园 古代的悍妇们绝大部分是被“七出”第一条逼出来的

除了少数天性凶悍的,有几个愿当鸠盘荼啊?不当悍妇,被老公借口没儿子扫地出门,不是更悲惨么。外人把悍妇当笑话看,不知当事人平时多么恐惧和苦闷。戚继光如果不保证将儿子过继到王夫人名下,我才不信她老婆会放过他呢。

家园 好可怜的大帅呀
家园 花!另补

小时候读历史,就知道戚继光是剿倭英雄。到底多厉害就不晓得了。多谢马甲兄给我补习。

另曾经在一老外的网站上看到有关戚继光的东西。是介绍中国传统弓术的

讨论中国传统弓术的文章很有趣。摘几段来读读。

The inventive talent and technological skill of the Chinese people might have put an end to the bow and arrow in the battlefield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rise of the Huns in Central Asia. The Chinese army, skilled in fighting in the plains with infantry and war chariots, were confronted with skilled archers on horseback. Just as the crossbow started to become a significant weapon of war, the enemy moved the goal-posts. King Wuling of Zhao realised that the Chinese army had no choice but to abandon their traditional infantry formations now armed with crossbows, take off their flowing Chinese robes, don the short tunics worn by the Hun horsemen, and learn to shoot with a bow from horseback.

说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故事。

But some Chinese authors advocated what they called the real ‘Chinese Release’ in which the string was held by the thumb (protected by a ring), and supported by the middle finger, with the forefinger pointed upward along the string. (This might sound eccentric, but after I tried it, I could never go back to any other position.) After the release, the string hand naturally falls back and out, so that the end of the firing procedure leaves the archer with both arms extended, and in the next movement, the archer takes his next arrow ready to nock it on the string like the picture on the left.

对中国的射术赞赏有加。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Chin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art of traditional archery had died out, despite some efforts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12–1949) to revive it. Now there is no-one in China practising the art. I am preparing a book o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archery to be published next year. I hope that the people of China will once again take pride in the three-thousand-year-old tradition of Chinese archery.

传统弓术的失传?不知河里有没有这方面的高手,愿闻其详。

家园 她居然没感觉到,戚继光的外衣下面还有一件软甲。
家园 双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马甲兄能否给讲讲为啥

满清废了火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