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13岁“神童”被保送北大 老师称这是个悲剧 -- 水影儿
del
好歹人家承认你IQ高。
最悲剧的是那些笨人还觉得你笨。
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来衡量别人。越聪明的人眼界越宽,越能知道别人的长处。事实上,如果太多的人认为你聪明说明你不够聪明,特别是如果你已经在职场混了一段。
真不知道什麽叫聰明,用IQ來定義聰明?馬加爵的IQ是128,不知道算不算聰明~
通常人们所说的聪明多为快,灵或是两者在一起,快是说想到的比别人快,灵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所有的IQ试题都是基于这两点的。可这样就有对试题所涉及的领域是不是熟悉的问题了。所以IQ高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个考试考的好就是了。严格的说,相似的背景,相似的教育,相似的测试,IQ差20左右就可以看的出来不一样了。如果没有这三个相似,IQ基本上不可比。
至于说到聪明本身,很多方面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老话说时间花在那儿是看的出来的。理工科的上学就要一步步的走,所以相对来说逻辑,空间,分析都不得不好起来。相对来说,联想,创造就会相对的弱一些,也就是通常说的呆。而文科常常会相反。
说到底,聪明的实际价值事实上是被人们远远的高估了。三岁的时候被人说聪明是夸奖,三十岁的时候就成了讽刺。每每看到老大的人在那儿说自己IQ多少多少,不由自主的就想“我们家先前也阔过”。。。。
切身体会。虽然不一定内向,至少一定时间内他们交际的方法不一样,或者说有代沟。代沟的后果就比较难说了:可能过了就适应了,也可能恶性循环。大概像少年班那样的环境能好些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国家包括中国的学校都强调动手能力的原因。但是所有学校都绕不过去考试是无法测试动手能力的,只有书面能力这个缺陷。
美国大学尤其好的私利大学很强调课外的经历,而且审查录取无迹可寻,这往往让习惯于把应试教育工厂搬到课外活动的解决方案的中国父母们无计可施,当然代价是校方在录取上可自由掌控的空间很大,容易玩潜规则,但是人家私立学校也没办法,但却有效的遏制了“聪明”父母们钻空子的企图。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类似有些国家(也包括台湾地区)那样在进入大学之前先在社会上或着入伍两年,这个经历对避免造就书呆子很有效果,但是却耽误了人学习能力最旺盛的年龄,所以也不可一概而论。
这个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社会中,尤其是社会阶层的上升渠道中,学历的高低与学校的名气到底起的是个什么作用的问题。不能责怪中国包括广义上的华人父母在海内外把升学当作科举的心态,所谓华人重视教育的提法也与此有关。是真正的重视育人,还是为了下一代的某出路的基础上的选项,我的观察是后者居多。至于是历史因素还是海外华人的环境因素,我还没有看到可以否定这个视角的证据。
多年来人人津津乐道的德国技术学校那样的对青少年分门别类培养的办法,为什么在中国不能起作用,为什么名校爬藤在父母心中对一个人的仕途那么重要,事实上起的作用与期待是不是相符。很同意文远的这个贴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986313
一个偷奸耍滑八面玲珑的阿三,为什么比悬梁刺骨十年寒窗的华人在社会地位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更惬意, 为什么这样随地都有的例子,华人父母看到却不去思考,仍然一意孤行的人准虎妈虎爸的育人观?
希望对教育关注的华人,国人,对以上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刚在别处看到的,部分转摘一下吧,做父母的都引以为鉴吧:
“我是双料博士后”, “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38岁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最后,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
小兰自幼聪明好学,父母也以小兰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傲,竭尽全力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不让她干任何家务活,小兰的任务也只有一个,学习。
她没有让父母失望,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到北京念上了一所全国最好的学校,本科、研究生、博士,然后就博士后了。在国内已经读到头的小兰,又被推荐到了美国BF大学,申请到了一个类似于我国希望工程的奖学金,这样继续读着,一不小心又博士后了。
小兰的专业是地质科学,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又被推荐到了企业。在企业里,她不擅与人打交道的劣势被彻底放大了。
第一个企业,因为看不惯企业里有作假的行为,快人快语的她得罪人被辞退了,第二个企业,同事聚会时,主管有意考察几个外籍新人的社交能力,在餐会中给了他们每人一大份肉,让他们吃完。其他几个新人要么与主管沟通,要么请到人一起分享,唯独小兰干脆地把盘子一推,“我吃不下!”很快,小兰就被礼貌地请出了公司。
她当时正在申请居留类签证,一直在排期,可她旧的签证已经过期,又没有就职的单位可以继续为她申请签证延期,随时面临着被遣返,而没了经济来源的她也没钱再继续租住公寓了。
困境之下,小兰不得不开始流浪,图书馆、走廊、公园甚至厕所和桥洞都可以成为她栖身的场所,运气好的话,也能混到住一晚上《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斯密斯和儿子住的那种慈善机构提供的屋子,但前提是能排得上队。
不知道小兰在那段时间都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磨难和痛苦,才能把仅仅38岁的她折磨成一个老太模样,我们没敢问,小兰也没有说。但后来有一天,无家可归的小兰终于被警察发现了。
蹲了几个月的监狱,然后被送上回国的班机,随身只带着一份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
。。。。。
中国以前搞过10年制(5+5),后来跟随西方教育思路,改成12年,无形中被西方的“向下看齐”的思路拖了后腿了!
我希望中国教育系统应该反思一下,尽快改过来!
术业有专攻。本来他就只是个孩子,你就要用对待孩子的办法对待他。他是高中,只是他的书本知识某些逻辑知识具有高中的水平,并不是说他的交际能力社会经验也达到了高中水平。所以,
,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
这句话本身就是可笑的。
千里马你要用千里马的方法去对待。千里马可能脚程快,但是不一定负重大。你让它背上普通马匹能够背起的重量可能都不行,就由此贬低千里马,那不是千里马的问题,而是你的无知。
陈景润不善于交际已经为我们所熟知,但是这完全不妨碍他已经成为事实的数学家,因为他处于一个能够成就他成为数学家的环境。在家里和记者对话片段记录可以看出,这个十三岁的孩子的交际能力正是普通十三岁孩子的正常表现。你要是用个十八岁才具备的表现来要求它,他当然就悲剧了。
是不是悲剧,就看北大是不是名副其实了。
如果这个社会能够提供一个适合这个女博士生存的学术环境,这个博士仍然是光环闪耀的。可惜,那个报道提到的对人家的要求是什么呢:我要你半小时塞进肚子一锅饭,你塞不进去,你就得被淘汰。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还他妈什么不懂交际,我去。变态的社会环境摧残了一个智力优秀的人才好不好?一个智力上占优的人,你偏要用能不能赚更多的钱来衡量,那当然要淘汰。
这么个明显的病态社会,大多数人都看不出来,都不知道批判社会而知道冷嘲热讽个人,更是一个病态社会的表现。
还有那吃肉的段子,是可以直接告骚扰的行为,明显是编得,记者是把读者当sx么...
事主唯一做错的事情是签证过期后滞留美国,美国流浪汉真是不好当。
不能正常交际天才确实存在,应该组织起来,人尽其用